祝玲
無源之水最終會湮沒在滾滾紅塵席卷過的硝煙里,化為大地的一道傷痕;無本之木終將枯槁在風霜雨雪層層考驗的時光里,轉(zhuǎn)為山林的一個戒疤。人,不做無根之萍,隨波浪蕩,而要追根溯源,明得失,知榮辱;吏,更要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擦亮睜眼看世界的瞳孔,從歷史中汲取后事之師所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何為“道”?思忖良久,“道”應是世間萬物運行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章法規(guī)則。順道者,則萬民規(guī)之順之;逆道者,則千人指之罵之。人民要求天道有常,是為水;官員則要制天命而用之,是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何借水力撥動社會進步的船槳,而不是物極必反的尷尬?這就要求官吏關注民生,傾聽民心,了解民意。對內(nèi)提高自身素質(zhì),加強作風建設;對外放下干部身架,深入基層一線,實現(xiàn)官與民的水乳交融,魚水一家。只要解開人民心中的千千結,則自然得道多助,贏得治理天下的先機——民心所趨,其他則可以水到渠成,信手拈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塊巨石,若隨意丟棄,很有可能成為行人的絆腳石,但若苦心雕鑿則可能價值連城,一切都取決于內(nèi)心的信念和堅毅。最初走在一條道上的人們,有些因為利益、聲名等漸漸錯失了方向,流散在往來的人海中,而堅守初心的人們則會看到開始時噴薄的旭陽和結束時夕陽的余暉,一生無悔。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要懂得從一而終的堅貞,還要懷揣萬民蒼生,以初心為帆,劃破籠罩在仕途上的風浪和霧靄,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黨員干部要從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忍辱負重的蘇武、臥薪嘗膽的勾踐以及無法言名卻堅貞守節(jié)的古人事跡中,汲取力量,不忘踏上仕途的初心。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終日飽食者無法體會饑渴難耐的滋味,久安高枕者不能感受貧寒交加的處境。非親身經(jīng)歷才能感同身受,今日的黨員干部尤要懂得“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古訓。夏桀、商紂因荒淫無度,終在驕奢淫逸中失卻了家和國,徒留千古惡名;重耳雖遭驪姬之亂的破壞而流亡周國19年,卻勵精圖治,通過城濮之戰(zhàn)成就春秋五霸晉文公的美名。一反一正的事例,立體地展現(xiàn)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若想甘之若飴,就要以歷史為鏡,常常正衣冠。
善思者則無畏艱險,長省者則無懼難阻,正是因為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才更要憶苦思甜,飲水思源,發(fā)揚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取與舍、思與量之間,理解歷史所給予我們的啟示和
借鑒。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孫村鎮(zhèn)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