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華
作為媽媽,我希望女兒成長為一個有藝術氣質(zhì)的孩子,并且把童年時代的藝術感覺持續(xù)下去,終生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
那么,什么樣的藝術教育才能真正滋養(yǎng)孩子呢?我不以為把孩子送到藝術班就能完成這樣的教育。因為做教師的經(jīng)歷告訴我,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是“愛的教育”,主要還是在家里完成。
遵照孩子在不同敏感期的特點,我從日常生活開始對女兒進行藝術教育。在她一歲半時,我家住在一個連物業(yè)管理費都不交的簡陋小區(qū),小區(qū)中間有一大塊空地,堆滿了砂土和碎石,居民們在樓底空地上種菜養(yǎng)花,飼養(yǎng)各種寵物和家畜。我沒有像其他母親那樣對環(huán)境怨天尤人,而是告訴女兒這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是童話里來的。我希望借此鼓勵女兒多看、多做形象比喻,以培養(yǎng)她的形象思維和觀察力。比如,看見路邊一棵姿態(tài)有特點的樹,我就會用驚喜的語氣問她:“寶寶快看,那是什么呀?”當時二歲半的女兒已經(jīng)知道這類植物是“樹”,她說:“這個大樹是一個巨人,披著長長的頭發(fā),伸著胳膊站在那里。”她用童話思維來說話,把樹比作巨人,把紛披的樹葉比作頭發(fā),多么生動和新鮮??!
女兒熟悉鄰居家養(yǎng)的各種動物,給它們起有趣的名字,把它們設想成童話中的主角;她記得鄰居們種的各種花和菜,每天關注它們的生長狀態(tài);她會告訴我路上的小石頭上有什么樣的花紋,也會問追來追去的小狗在干什么?她會問今天的星星出來幾個,月亮出來是什么樣子的?傍晚的云朵和白天的云朵顏色有什么不同,形狀有什么變化……
我鼓勵女兒多想象、多提問、多觀察。我們把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編到故事里,畫到畫里,唱到歌兒里。我把這些片段編成兩本“家庭自制書”,一本叫《天真的智慧——聽孩子講故事》,把孩子每天講的故事記錄下來;另一本叫《蓮花不染塵》,從我的視角觀察記錄她每天的成長變化?,F(xiàn)在,這兩本書成了我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珍貴紀念。
順乎自然的藝術教育讓女兒愛上了觀察、思考和創(chuàng)造,她一歲半就開始繪畫創(chuàng)作,三歲獨立閱讀文字。愛的教育培養(yǎng)了她的藝術靈性,她畫畫的時候,構思信手拈來,靈感無窮無盡;她編故事的時候,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的,跳躍的,具有自己的想象特點,天真爛漫。在音樂敏感期,女兒愛上了音樂,開始學鋼琴,而我仍然是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從來沒有強制她練琴。我為她讀音樂家的故事,介紹名曲的藝術特點,帶她體驗音樂情境……愛的教育真正落實了,女兒很輕松地把音樂學習堅持至今。
愛的教育是真正的藝術教育。女兒今年12歲了,她彈鋼琴、彈古箏;她在兒童期刊和雜志發(fā)表多篇繪畫作品;她寫小說、童話、詩歌,辦報紙;她做手工,任何材料信手拈來都能創(chuàng)意成“藝術品”。她過著一個“藝術家”的生活,每天都在享受藝術帶來的無邊快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