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王靜是安徽省英語名師,曾創(chuàng)造過所任教學科高考成績?nèi)嗥骄指哌_137分的奇跡。她還是省人大代表,做過縣處級和副廳級領導干部公推公選的評委,但她至今仍是安徽省太和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
“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師?!蓖蹯o經(jīng)常這樣定位和評價自己。從教三十多年來,她低頭耕耘,悉心從教,自得其樂。原阜陽教育學院外語系主任張行教授贊譽她就像一座蘊藏豐厚的富礦,有太多值得發(fā)掘和借鑒的資源。
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
說到英語學習,有個現(xiàn)象令人沮喪:許多人學了一輩子英語,說的依舊是不倫不類的中式英語,總是無法跳出漢語思維的束縛。對此,王靜認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是國內(nèi)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中國的英語教學一直在高耗低效的泥淖中掙扎,瓶頸就在于忽視對學生進行英語思維的培育”。
王靜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她主張“用英語教英語”“用英語學英語”,聽說讀寫協(xié)同發(fā)展,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yǎng),繼而構(gòu)建英語思維的完整模式。
如何“用英語教英語”?王靜說,教師要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活動,努力做到用教過的英語教英語,盡量避免母語的介入,以此建立起英語和客觀事物間的直接聯(lián)系。例如,在教定語從句“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or on which we stayed together.”時,她將圖示和英語解釋結(jié)合起來,用英語這樣解釋:“Here ‘the day is a time noun used as an object in main sentence,but in the clause it is used as an adverbial of time,so we should use ‘when or on which to introduce the clause.”王靜認為,用英語解釋英語,學生一開始聽起來會有難度,但卻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聽力和感知能力,在教師的經(jīng)常性引導和鍛煉下,學生的英語思維就能得到發(fā)展。
為了構(gòu)建學生英語思維的完整模式,王靜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地“用英語想”“用英語說”,多用英國人、美國人的思維模式來界定事物、描述東西,并多使用英美的習語,對暫時看不懂的英文多進行推測,以此鍛煉自身的英語思維。為此,她構(gòu)建了英語課堂教學訓練,鼓勵學生盡情表演,并對學生提出速度要求,不給他們留下“翻譯”的時間,克服學生在大腦中進行母語轉(zhuǎn)換的毛病。但她同時指出,“這樣的訓練必須是有序的,有層次的,循序漸進的,這樣才能保證快速高效”。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光有課堂訓練還不夠,還必須不斷拓寬學生的英語閱讀視野。王靜十分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她認為,閱讀是發(fā)展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英語,不僅要掌握英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還必須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拓寬文化視野,豐富文化底蘊,把語言學習和文化熏陶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使二者同步發(fā)展。
王靜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讓學生接觸原汁原味的英語。她鼓勵學生閱讀英文原著,聽英文歌曲,看英語電影。每教一屆學生,她都會組織學生訂閱《中學生英語》《上海英文報》《雙語時代》《新概念英語》等英語報刊,使學生大量接觸英語世界的信息,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素材,為鍛煉完整的英語思維夯實根基。
正是這種扎實有效的英語思維訓練,使王靜的學生學到了地道的英語,為他們?nèi)蘸蟮膶W習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畢業(yè)于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如今在安徽省國安廳工作的學生李某談起王靜的教學時這樣說:“大學期間,由于專業(yè)的特殊需要,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較高的英語語言能力。正是在高中階段王靜老師為我打下的堅實基礎和英語技能,使我在進入大學后如魚得水,英語成績一直比較優(yōu)秀,大三下學期就通過了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p>
讓學生在糾錯中進步
王靜認為,學生在課堂上所犯的錯誤,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災難,而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如果利用得好,完全可以“變廢為寶”,成為一筆可貴的教學財富。為此,她善于在課堂教學中糾錯,讓學生在糾錯中不斷進步。
王靜提出“課堂糾錯七原則”:一是共性錯誤預防為主;二是依據(jù)教學目的有側(cè)重地糾正;三是依據(jù)課型選擇糾錯策略;四是漫延性錯誤必糾,自消性錯誤不糾;五是語言能力性錯誤必糾,語言表達性錯誤不糾;六是交際障礙性錯誤必糾,非障礙性錯誤不糾;七是糾錯要分清對象與場合。
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前提下,王靜經(jīng)常使用“直接糾錯”“間接糾錯”“老師幫助糾錯”“學生相互糾錯”“學生自主糾錯”等糾錯策略,讓學生在“錯誤”中不斷進步。在糾錯過程中,她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某節(jié)課上,學生這樣表述一句話:“He was walking very fastly,full of fear.”王靜直接予以糾正:“‘Fastlydoesnt exist.The word‘fastcan be used as an ad-
jective and can also be used as an adverb.We should say,‘he was walking very fast or very quickly,full of fear.” 然后再請學生重復說一遍,學生重復正確后,她馬上表揚:“very good!”
王靜強調(diào):“在學生重復之后,不要忘記給予表揚,不然學生就會覺得沒有面子,影響學習的興趣與信心?!?/p>
對于課堂上的糾錯辦法,王靜提倡教師要講究適時、適度、得當。她強調(diào)三點:一是改進教法和學法,盡可能避免錯誤的發(fā)生,防患于未然;二是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和能力,控制難度,減少錯誤,讓學生有成就感;三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地引導他們自主糾錯,培養(yǎng)他們防錯糾錯的意識,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endprint
在課堂糾錯中,王靜主張“要為學生提供寬闊的思維空間”。她說,很多題目實際上沒有標準答案,比如書面表達,學生的回答可能不是最佳答案,但絕不是錯誤答案。如果總是以標準答案苛求,學生的問答稍有偏差就將其判為“錯誤”,學生只能謹小慎微,按照課本作唯一的回答,這樣就大大限制了思考,限制了求異思維,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王靜指出,課堂糾錯要面向全體學生,因為個別錯誤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xiàn)在個別學生身上,在個別學生所犯的錯誤之中,經(jīng)常蘊含著一些普遍性的東西,教師要善于將其總結(jié)出來,以便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例如,有學生這樣表達一個句子:There are some boys play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王靜用英語講解并糾錯:“In this sentence,the word‘play should be replaced with‘playing or who are playing,because this is ‘there be pattern...”
王靜建立了“糾錯互動規(guī)范”,要求師生盡力解釋和論證自己的解答,認真傾聽并努力理解他人的表達,坦誠表明同意、否定或不懂別人的意見,以此保證師生之間有一個寬松的互動平臺,促進語言的自由表達、情緒的自然交流,克服學生的畏錯情緒,使英語教學的交際性得以充分實現(xiàn)。
王靜的課堂糾錯理念與策略,讓許多學生受益。她的學生孟香說:“王老師讓我們自己讀單詞,讀錯的由她糾正;讓我們自學課本,不會的她來指導;留給我們充足的探討空間,讓我們相互學習,相互糾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不斷提高?!?/p>
開展探究性學習
應試教育下的英語教育,基本上是一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忽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重答案輕思考,重結(jié)果輕過程,違背了英語學習的實踐性與人文性特點。針對這些弊端,王靜大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提出“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 students,but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讓學生去做事,而不是為他們做事)。
王靜認為,要使探究性學習順利進行,教師必須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動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此,她主張運用多種啟發(fā)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結(jié)合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以及現(xiàn)實中正在發(fā)生的事,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大膽地推斷和預測,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學習NSEFC BOOK 5 Unit3 Life in the future之前,正趕上我國“神七”發(fā)射,于是進入新課前,王靜提出以下問題:(1)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will happen in our country tonight?(2)How many people will travel to space and who are they?學生根據(jù)已知的信息、知識和時事資訊積極地回答,課堂氣氛非?;钴S,探究性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為了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王靜善于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需要的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受學習是解決新問題的需要,產(chǎn)生一種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究知識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fā)探究意識。例如在進行NSEFC BOOK 1 Unit 5和BOOK4 Unit 1教學時,她創(chuàng)設了一個Nelsen Mandela、Marie Curie、Abraham Lincoln、Albert Einstein,Lin Qiaozhi and Song Qingling等幾個偉人和名人記者招待會的情境,由老師扮演偉人、學生扮演記者,在“逼真”的情景模擬中,有效激活了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引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chuàng)設情境法”,王靜還提出“捕捉空白法”“從模糊入手法”“克服定勢思維法”等,利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心理,巧妙點撥,伺機誘導,引導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王靜認為,英語課文中有許多“留白”之處,而課文語言同時具有模糊性,對課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抓住課文語言中的空白點、模糊點進行探究,不斷克服思維定勢,打破教材預設的思維空間和思維流向,多進行反向思考,拓展思維的空間。如在教學A New Factory后,她留給學生一個論題:“Do you think it is good to build a new factory in our village?”引導學生從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等角度看問題,幫助學生從逆向角度分析課文,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水平。
綜觀王靜的英語教學,她所使用的教學方式其實是相互交錯、相互融通的。她始終貫徹“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的教學思想,以興趣化、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同時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出“快樂”比“成功”重要、“贊賞”比“說教”有效等理念,從而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教學成績,被稱為“王靜現(xiàn)象”,引發(fā)學界的關注與“解密”。
(人物小檔案:王靜,安徽省太和中學英語高級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全省優(yōu)秀教師、全國優(yōu)秀科研教師、阜陽市專業(yè)技術(shù)拔尖人才、安徽省人大代表,阜陽師范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學術(shù)研究員,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子課題“中學英語新課程探究教學研究”課題組負責人。)(責編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