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陳+何曉蘭+黃益洪+徐照龍+郭士偉
摘要:對高粱葉片上的1種葉斑病進行了病原菌鑒定。病原菌在PDA平板上生長迅速,菌絲邊緣白色、中央灰綠色;分生孢子串聯(lián)成鏈狀,褐色,單個呈近圓柱狀或倒棍棒狀,有橫隔膜2~7個,縱隔膜0~4個,鑒定為鏈格孢屬(Alternaria)真菌。
關鍵詞:高粱;病原菌;鏈格孢菌;癥狀;致病性
中圖分類號:S432.4+4;S435.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165-01
高粱是世界上重要的禾谷類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和大麥而居第5位。高粱具有抗旱、抗?jié)场⒛透邷?、耐寒、耐鹽堿、耐貧瘠等多種抗逆性,被廣泛種植于非洲、北美洲和亞洲,且在南美洲和歐洲等地高粱產業(yè)也在逐步興起[1]。長期以來,高粱一直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特別是在非洲,高粱甚至被譽為“生命之谷”[2];釀酒也是高粱的主要經(jīng)濟價值之一;此外,高粱的莖和葉還可以加工成飼料。
我國是高粱主產國之一,單產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在實際生產中,病害是制約高粱產量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高粱病害有30多種,而在全世界范圍內,高粱病害有60余種,并且這些病害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流行成災,造成高粱產量和品質嚴重下降。因此,對高粱病害病原菌的鑒定及其種群地理分布的研究,是高粱生產上的關鍵問題。本研究對高粱的1種葉斑病病原菌進行了鑒定,以期為該病的防治提供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病原菌分離
于2013年10月在江蘇省南通市采集高粱病葉,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菌株分離,單胞純化備用。
1.2致病性測定
將菌株接種于PDA平板上,于28℃黑暗培養(yǎng)3d;切取菌絲塊接種到高粱離體葉片上,28℃保濕培養(yǎng),觀察病害。
1.3病原菌鑒定
將菌株接種于PDA平板上,28℃黑暗培養(yǎng)7d,用無菌水收集孢子,觀察分生孢子形態(tài),結合病癥,參照《真菌鑒定手冊》鑒定病原菌。
2結果與分析
2.1病害病癥觀察
該病害主要危害高粱葉片,病斑近圓形,中央顏色較淺、淡紅色,邊緣顏色較深、褐色(圖1)。病斑擴展受葉脈影響較小,嚴重時病斑連接成片,并導致高粱葉片呈淡紅色,最后干枯死亡。
2.2致病性測定
將分離得到的菌株記為SL1,采用菌絲塊接種高粱離體葉片的方法進行致病性測定。試驗結果與田間癥狀相似(圖2),重新分離可得到接種病原菌,但發(fā)病沒有田間嚴重。
2.3病原菌鑒定
病原菌SL1在PDA平板上生長迅速,4d可長滿平板。菌絲邊緣白色、中央灰綠色。病原菌產孢量豐富,分生孢子串聯(lián)成鏈狀,褐色,單個近圓柱狀或倒棍棒狀,有橫隔膜2~7個,縱隔膜0~4個,分隔處縊縮(圖3),鑒定其為鏈格孢屬(Alternaria)真菌。
3討論與結論
鏈格孢菌屬于半知菌絲孢綱絲孢目暗色孢科鏈格孢屬,其適應性強,生長繁殖快,產孢能力強,是一種主要的植物病原菌和常見的腐生菌。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鏈格孢菌有近500種,且寄主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玉米、馬鈴薯、梨[3]、煙草、番茄及十字花科蔬菜等多種農作物,能夠對農業(yè)經(jīng)濟造成重要影響[4]。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侵染馬鈴薯和番茄引起早疫病[5],嚴重時可造成減產50%以上;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感染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曾在我國大規(guī)模暴發(fā)流行[6];長柄鏈格孢(Alternarialongipes)引起的煙草赤星病也是煙草的主要病害之一[7]。除了能夠在植物體內致病,鏈格孢菌還能夠引起人和動物的許多疾病,如角膜炎、流涎癥、胃腸出血,甲癬等[8]。作為一類常見的腐生菌,鏈格孢可腐生在污水、皮革、木材、紡織品等多種基質上,有些鏈格孢菌還可腐生在植物枯死病斑上。鏈格孢菌作為收獲后病原菌,引起的腐爛所造成的損失甚至能達到農業(yè)總產量的50%[9]。
本研究對高粱的1種葉斑病病原菌進行了分離和鑒定,證明其為鏈格孢菌。此葉斑病在高粱葉片上發(fā)病嚴重,但是在致病性鑒定試驗中發(fā)病較輕,可能是由于試驗中的溫度和濕度不是該病菌發(fā)病的最適條件,因此對鏈格孢菌侵染高粱的最適條件尚需進一步研究。此外,為了更好地控制該病的發(fā)生,鏈格孢菌在高粱葉片中的侵染致病過程和致病機制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PalmerGH.Sorghum—food,beverageandbrewingpotentials[J].ProcessBiochemistry,1992,27(3):145-153.
[2]余傳漲,翟國偉,鄒桂花,等.41個高粱品種遺傳多樣性的SSR標記檢測[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0,26(2):248-253.
[3]劉新偉,陳巖,宋福,等.我國梨和部分國外梨果實上鏈格孢菌的鑒定研究[J].植物檢疫,2009,23(5):1-5.
[4]PeeverTL,SuG,Carpenter-BoggsL,etal.Molecularsystematicsofcitrus-associatedAlternariaspecies[J].Mycologia,2004,96(1):119-134.
[5]RotemJ.ThegenusAlternaria:biology,epidemiology,andpathogenicity[M].StPaul,Minnesota:AmericanPhytopathologicalSocietyPress,1998.
[6]鄭建秋,胡榮娟,王艷梅,等.秋白菜黑斑病產量損失關鍵期分析[J].北京農業(yè)科學,1994,12(2):39-40.
[7]易龍,肖崇剛,馬冠華,等.防治煙草赤星病有益內生細菌的篩選及抑菌作用[J].微生物學報,2004,44(1):19-22.
[8]AnjosJ,F(xiàn)ernandesC,SilvaBM,etal.β(1,3)-glucansynthasecomplexfromAlternariainfectoria,araredematiaceoushumanpathogen[J].MedicalMycology,2012,50(7):716-725.
[9]WilsonCL,WisniewskiME.Biologicalcontrolofpostharvestplantdiseasesoffruitsandvegetables:theoryandpractice[M].BocaRaton,F(xiàn)lorida:CRCPress,1994:465.
摘要:對高粱葉片上的1種葉斑病進行了病原菌鑒定。病原菌在PDA平板上生長迅速,菌絲邊緣白色、中央灰綠色;分生孢子串聯(lián)成鏈狀,褐色,單個呈近圓柱狀或倒棍棒狀,有橫隔膜2~7個,縱隔膜0~4個,鑒定為鏈格孢屬(Alternaria)真菌。
關鍵詞:高粱;病原菌;鏈格孢菌;癥狀;致病性
中圖分類號:S432.4+4;S435.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165-01
高粱是世界上重要的禾谷類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和大麥而居第5位。高粱具有抗旱、抗?jié)?、耐高溫、耐寒、耐鹽堿、耐貧瘠等多種抗逆性,被廣泛種植于非洲、北美洲和亞洲,且在南美洲和歐洲等地高粱產業(yè)也在逐步興起[1]。長期以來,高粱一直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特別是在非洲,高粱甚至被譽為“生命之谷”[2];釀酒也是高粱的主要經(jīng)濟價值之一;此外,高粱的莖和葉還可以加工成飼料。
我國是高粱主產國之一,單產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在實際生產中,病害是制約高粱產量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高粱病害有30多種,而在全世界范圍內,高粱病害有60余種,并且這些病害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流行成災,造成高粱產量和品質嚴重下降。因此,對高粱病害病原菌的鑒定及其種群地理分布的研究,是高粱生產上的關鍵問題。本研究對高粱的1種葉斑病病原菌進行了鑒定,以期為該病的防治提供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病原菌分離
于2013年10月在江蘇省南通市采集高粱病葉,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菌株分離,單胞純化備用。
1.2致病性測定
將菌株接種于PDA平板上,于28℃黑暗培養(yǎng)3d;切取菌絲塊接種到高粱離體葉片上,28℃保濕培養(yǎng),觀察病害。
1.3病原菌鑒定
將菌株接種于PDA平板上,28℃黑暗培養(yǎng)7d,用無菌水收集孢子,觀察分生孢子形態(tài),結合病癥,參照《真菌鑒定手冊》鑒定病原菌。
2結果與分析
2.1病害病癥觀察
該病害主要危害高粱葉片,病斑近圓形,中央顏色較淺、淡紅色,邊緣顏色較深、褐色(圖1)。病斑擴展受葉脈影響較小,嚴重時病斑連接成片,并導致高粱葉片呈淡紅色,最后干枯死亡。
2.2致病性測定
將分離得到的菌株記為SL1,采用菌絲塊接種高粱離體葉片的方法進行致病性測定。試驗結果與田間癥狀相似(圖2),重新分離可得到接種病原菌,但發(fā)病沒有田間嚴重。
2.3病原菌鑒定
病原菌SL1在PDA平板上生長迅速,4d可長滿平板。菌絲邊緣白色、中央灰綠色。病原菌產孢量豐富,分生孢子串聯(lián)成鏈狀,褐色,單個近圓柱狀或倒棍棒狀,有橫隔膜2~7個,縱隔膜0~4個,分隔處縊縮(圖3),鑒定其為鏈格孢屬(Alternaria)真菌。
3討論與結論
鏈格孢菌屬于半知菌絲孢綱絲孢目暗色孢科鏈格孢屬,其適應性強,生長繁殖快,產孢能力強,是一種主要的植物病原菌和常見的腐生菌。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鏈格孢菌有近500種,且寄主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玉米、馬鈴薯、梨[3]、煙草、番茄及十字花科蔬菜等多種農作物,能夠對農業(yè)經(jīng)濟造成重要影響[4]。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侵染馬鈴薯和番茄引起早疫病[5],嚴重時可造成減產50%以上;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感染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曾在我國大規(guī)模暴發(fā)流行[6];長柄鏈格孢(Alternarialongipes)引起的煙草赤星病也是煙草的主要病害之一[7]。除了能夠在植物體內致病,鏈格孢菌還能夠引起人和動物的許多疾病,如角膜炎、流涎癥、胃腸出血,甲癬等[8]。作為一類常見的腐生菌,鏈格孢可腐生在污水、皮革、木材、紡織品等多種基質上,有些鏈格孢菌還可腐生在植物枯死病斑上。鏈格孢菌作為收獲后病原菌,引起的腐爛所造成的損失甚至能達到農業(yè)總產量的50%[9]。
本研究對高粱的1種葉斑病病原菌進行了分離和鑒定,證明其為鏈格孢菌。此葉斑病在高粱葉片上發(fā)病嚴重,但是在致病性鑒定試驗中發(fā)病較輕,可能是由于試驗中的溫度和濕度不是該病菌發(fā)病的最適條件,因此對鏈格孢菌侵染高粱的最適條件尚需進一步研究。此外,為了更好地控制該病的發(fā)生,鏈格孢菌在高粱葉片中的侵染致病過程和致病機制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PalmerGH.Sorghum—food,beverageandbrewingpotentials[J].ProcessBiochemistry,1992,27(3):145-153.
[2]余傳漲,翟國偉,鄒桂花,等.41個高粱品種遺傳多樣性的SSR標記檢測[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0,26(2):248-253.
[3]劉新偉,陳巖,宋福,等.我國梨和部分國外梨果實上鏈格孢菌的鑒定研究[J].植物檢疫,2009,23(5):1-5.
[4]PeeverTL,SuG,Carpenter-BoggsL,etal.Molecularsystematicsofcitrus-associatedAlternariaspecies[J].Mycologia,2004,96(1):119-134.
[5]RotemJ.ThegenusAlternaria:biology,epidemiology,andpathogenicity[M].StPaul,Minnesota:AmericanPhytopathologicalSocietyPress,1998.
[6]鄭建秋,胡榮娟,王艷梅,等.秋白菜黑斑病產量損失關鍵期分析[J].北京農業(yè)科學,1994,12(2):39-40.
[7]易龍,肖崇剛,馬冠華,等.防治煙草赤星病有益內生細菌的篩選及抑菌作用[J].微生物學報,2004,44(1):19-22.
[8]AnjosJ,F(xiàn)ernandesC,SilvaBM,etal.β(1,3)-glucansynthasecomplexfromAlternariainfectoria,araredematiaceoushumanpathogen[J].MedicalMycology,2012,50(7):716-725.
[9]WilsonCL,WisniewskiME.Biologicalcontrolofpostharvestplantdiseasesoffruitsandvegetables:theoryandpractice[M].BocaRaton,F(xiàn)lorida:CRCPress,1994:465.
摘要:對高粱葉片上的1種葉斑病進行了病原菌鑒定。病原菌在PDA平板上生長迅速,菌絲邊緣白色、中央灰綠色;分生孢子串聯(lián)成鏈狀,褐色,單個呈近圓柱狀或倒棍棒狀,有橫隔膜2~7個,縱隔膜0~4個,鑒定為鏈格孢屬(Alternaria)真菌。
關鍵詞:高粱;病原菌;鏈格孢菌;癥狀;致病性
中圖分類號:S432.4+4;S435.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165-01
高粱是世界上重要的禾谷類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和大麥而居第5位。高粱具有抗旱、抗?jié)?、耐高溫、耐寒、耐鹽堿、耐貧瘠等多種抗逆性,被廣泛種植于非洲、北美洲和亞洲,且在南美洲和歐洲等地高粱產業(yè)也在逐步興起[1]。長期以來,高粱一直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特別是在非洲,高粱甚至被譽為“生命之谷”[2];釀酒也是高粱的主要經(jīng)濟價值之一;此外,高粱的莖和葉還可以加工成飼料。
我國是高粱主產國之一,單產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在實際生產中,病害是制約高粱產量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高粱病害有30多種,而在全世界范圍內,高粱病害有60余種,并且這些病害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流行成災,造成高粱產量和品質嚴重下降。因此,對高粱病害病原菌的鑒定及其種群地理分布的研究,是高粱生產上的關鍵問題。本研究對高粱的1種葉斑病病原菌進行了鑒定,以期為該病的防治提供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病原菌分離
于2013年10月在江蘇省南通市采集高粱病葉,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菌株分離,單胞純化備用。
1.2致病性測定
將菌株接種于PDA平板上,于28℃黑暗培養(yǎng)3d;切取菌絲塊接種到高粱離體葉片上,28℃保濕培養(yǎng),觀察病害。
1.3病原菌鑒定
將菌株接種于PDA平板上,28℃黑暗培養(yǎng)7d,用無菌水收集孢子,觀察分生孢子形態(tài),結合病癥,參照《真菌鑒定手冊》鑒定病原菌。
2結果與分析
2.1病害病癥觀察
該病害主要危害高粱葉片,病斑近圓形,中央顏色較淺、淡紅色,邊緣顏色較深、褐色(圖1)。病斑擴展受葉脈影響較小,嚴重時病斑連接成片,并導致高粱葉片呈淡紅色,最后干枯死亡。
2.2致病性測定
將分離得到的菌株記為SL1,采用菌絲塊接種高粱離體葉片的方法進行致病性測定。試驗結果與田間癥狀相似(圖2),重新分離可得到接種病原菌,但發(fā)病沒有田間嚴重。
2.3病原菌鑒定
病原菌SL1在PDA平板上生長迅速,4d可長滿平板。菌絲邊緣白色、中央灰綠色。病原菌產孢量豐富,分生孢子串聯(lián)成鏈狀,褐色,單個近圓柱狀或倒棍棒狀,有橫隔膜2~7個,縱隔膜0~4個,分隔處縊縮(圖3),鑒定其為鏈格孢屬(Alternaria)真菌。
3討論與結論
鏈格孢菌屬于半知菌絲孢綱絲孢目暗色孢科鏈格孢屬,其適應性強,生長繁殖快,產孢能力強,是一種主要的植物病原菌和常見的腐生菌。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鏈格孢菌有近500種,且寄主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玉米、馬鈴薯、梨[3]、煙草、番茄及十字花科蔬菜等多種農作物,能夠對農業(yè)經(jīng)濟造成重要影響[4]。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侵染馬鈴薯和番茄引起早疫病[5],嚴重時可造成減產50%以上;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感染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曾在我國大規(guī)模暴發(fā)流行[6];長柄鏈格孢(Alternarialongipes)引起的煙草赤星病也是煙草的主要病害之一[7]。除了能夠在植物體內致病,鏈格孢菌還能夠引起人和動物的許多疾病,如角膜炎、流涎癥、胃腸出血,甲癬等[8]。作為一類常見的腐生菌,鏈格孢可腐生在污水、皮革、木材、紡織品等多種基質上,有些鏈格孢菌還可腐生在植物枯死病斑上。鏈格孢菌作為收獲后病原菌,引起的腐爛所造成的損失甚至能達到農業(yè)總產量的50%[9]。
本研究對高粱的1種葉斑病病原菌進行了分離和鑒定,證明其為鏈格孢菌。此葉斑病在高粱葉片上發(fā)病嚴重,但是在致病性鑒定試驗中發(fā)病較輕,可能是由于試驗中的溫度和濕度不是該病菌發(fā)病的最適條件,因此對鏈格孢菌侵染高粱的最適條件尚需進一步研究。此外,為了更好地控制該病的發(fā)生,鏈格孢菌在高粱葉片中的侵染致病過程和致病機制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PalmerGH.Sorghum—food,beverageandbrewingpotentials[J].ProcessBiochemistry,1992,27(3):145-153.
[2]余傳漲,翟國偉,鄒桂花,等.41個高粱品種遺傳多樣性的SSR標記檢測[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0,26(2):248-253.
[3]劉新偉,陳巖,宋福,等.我國梨和部分國外梨果實上鏈格孢菌的鑒定研究[J].植物檢疫,2009,23(5):1-5.
[4]PeeverTL,SuG,Carpenter-BoggsL,etal.Molecularsystematicsofcitrus-associatedAlternariaspecies[J].Mycologia,2004,96(1):119-134.
[5]RotemJ.ThegenusAlternaria:biology,epidemiology,andpathogenicity[M].StPaul,Minnesota:AmericanPhytopathologicalSocietyPress,1998.
[6]鄭建秋,胡榮娟,王艷梅,等.秋白菜黑斑病產量損失關鍵期分析[J].北京農業(yè)科學,1994,12(2):39-40.
[7]易龍,肖崇剛,馬冠華,等.防治煙草赤星病有益內生細菌的篩選及抑菌作用[J].微生物學報,2004,44(1):19-22.
[8]AnjosJ,F(xiàn)ernandesC,SilvaBM,etal.β(1,3)-glucansynthasecomplexfromAlternariainfectoria,araredematiaceoushumanpathogen[J].MedicalMycology,2012,50(7):716-725.
[9]WilsonCL,WisniewskiME.Biologicalcontrolofpostharvestplantdiseasesoffruitsandvegetables:theoryandpractice[M].BocaRaton,F(xiàn)lorida:CRCPress,199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