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佬》是美國華裔女作家湯亭亭繼《女勇士》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講述的是湯家?guī)状行栽诿绹膴^斗歷史,敘事時間從19世紀中期第一代華裔移民到美國淘金開始,直到他們的后代參加越戰(zhàn)時止,記錄了一個多世紀來華裔在美國創(chuàng)業(yè)、拼搏的苦難經(jīng)歷。
該書的敘事由歷史和神話兩個層面構(gòu)成。由于歷史史實的局限,湯亭亭有意借助了神話故事,使虛構(gòu)與現(xiàn)實相互穿插,將早期華人傳奇的奮斗史和真實生活自然地融為一體。作者延續(xù)了《女勇士》的寫作風格,不僅對中國神話大量移植,還對西方名篇經(jīng)典進行了大膽的改寫。小說正文中穿插了十二個小章節(jié),這些章節(jié)的故事素材來源廣泛,有的是作者從報紙上剪輯的新聞,有的是她改編中國古典文學、英國文學、中國古代神話以及波利尼西亞神話故事而成。如:《鏡花緣》中女兒國的故事、希臘神話中Midas的傳說、魯濱遜的漂流記、關(guān)于屈原以及粽子的傳說等。
其中,“勞賓孫歷險記”(Lo Bun Sun)就是對西方經(jīng)典名著《魯濱遜漂流記》的互文性改寫?;ノ男詮娬{(diào)的是文本內(nèi)部或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也被稱為“語篇交織性”。[1]在當代的文學及文化理論中,學者們認為每一個文本、每一段話語都像是一種交織物或紡織品,所有作品(文本)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它們都與其他文本有著不可擺脫的關(guān)系,每一個文本都是在與其他文本的關(guān)系中顯現(xiàn)自己的意義。
在《中國佬》中,湯亭亭將古今中外的文學素材進行了大膽的交融與編織,使作品呈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和深刻的含義。根據(jù)西方文學傳統(tǒng),魯濱遜是發(fā)現(xiàn)并征服新世界的開拓者的象征,而湯亭亭把這個文學形象賦予了一個華裔先驅(qū)——“勞賓孫”。以“勞賓孫”為代表的敘述者的父輩們懷揣美好的“金山夢”,在美洲新大陸這片陌生孤獨的、對華人來說不異于荒島的地方白手起家,最后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通過把西方英雄的故事改寫成中國英雄的故事,作者把西方開拓者的形象賦予了華裔移民,從而賦予原著人物傳統(tǒng)形象以新的意義。
顛覆原著中開拓者的身份
湯亭亭對魯濱遜故事的改寫主要是通過陌生化和細節(jié)改動的手法進行的,目的在于強調(diào)主人公的華裔身份和地位。
首先,作者對故事的來歷作了巧妙的偷換。在《中國佬》中,她間接地交代了“勞賓孫”的身份,說家里有一本當年父母從中國帶去的書,講的是一個海員從小就夢想出海的故事。湯亭亭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勞賓孫歷險記”是她少時聽母親用粵語講的一個故事,若不是上學后讀了笛福的原著,還一直以為是個中國故事。[2]明知“勞賓孫”就是“魯濱遜”,在創(chuàng)作《中國佬》時仍把英國故事當中國故事講,這顯然是作者有意采取的寫作策略。
作者對主人公的中國化命名也點明了其華人身份?!皠谫e孫”是魯濱遜的粵語發(fā)音,他的名字暗含著吃苦之意。“Lo”就是“勞”,即干活認真,從不偷懶。它還有“裸”的意思,即“赤身裸體的動物”;另外,“Lo”的發(fā)音聽起來還像“騾”,一種沒有生育能力的動物?!癇un”與作者那位回到中國公社工作的叔叔“賓”同名;而“Sun”則是“身”、英語的“兒子”(son)、漢語的“孫子”的意思?!皠谫e孫”就是早期漂流到美國的中國佬形象的生動刻畫:他赤身裸體,像騾一樣干活,既是兒子,又是孫子,孤身一人卻又代表了幾代人,這正是美國白人殖民主義壓迫下華人“單身漢”的生存寫照。然而作者的真正意圖并不是把“勞賓孫”描寫成一個負面形象。她指出這個名字的另一層含義:“Lo”即“羅漢”里的“羅”,像“阿羅漢”,“像菩提達摩”。眾所周知,中國的佛教寺廟里供奉著羅漢或菩提達摩,中國人將其尊為圣人,因此,書中的“勞賓孫”是令人尊敬的。
作者還添加了很多原著中不存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細節(jié),將漂流的主人公變成了一個華人。比如,“勞賓孫” 用稻草搭茅屋、編草鞋、做雨衣;用藥草泡酒治療各種內(nèi)病外傷;種黃豆、磨豆腐和釀造醬油,當船上的紙筆用完后,他還自己動手造紙、墨汁、毛筆等“文房四寶”;他利用大雁傳送書信、用中國的計量單位“里”來計算距離等。
但在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魯濱遜所具有的令人贊賞的品質(zhì),如聰明、勤奮、堅強、勇敢卻與華人無絲毫聯(lián)系。著名的反殖民主義思想家法農(nóng)認為,“善惡對立寓言”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制造的殖民話語的一個基本模式,西方代表著文明、高尚、強大、理性、中心、普遍等,而東方或那些被殖民者卻代表著野蠻、低賤、弱小、感性、邊緣、個別。[3]具體到某個西方國家對某個東方國家某個階段的形象而言,這種“善惡對立寓言”同樣成立。正是這種東方主義意識形態(tài)把華人形象妖魔化成殘忍、野蠻、無人性、沒個性、需要拯救而又不可不防范的“禍害”。華人男性作為其中一部分,自然逃脫不了白人主流文化的貶低與丑化。與英武陽剛的西方男子相比,他們無一不是溫順、膽小、娘娘腔但卻狡猾奸詐的“異類”。這點可以從早期西方大眾傳媒中的一長串華人形象得到證明,像傻頭傻腦的賭徒阿辛、阿諛奉承、只會討好白人的偵探陳查理以及對白人心懷叵測的傅滿洲等。由于歷史上對東方的構(gòu)建,華人成為了美國主流社會眼中永遠的外來者而備受排斥,他們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對美國文明所作出的一切貢獻皆被忽視和抹殺,在美國連最起碼的謀生權(quán)利都無法保障。
湯亭亭通過對“魯濱遜漂流記”這個早被西方讀者廣泛接受的個人英雄主義創(chuàng)業(yè)神話進行陌生化的處理,把“史詩英雄”的形象賦予一個華人先民,正是為了糾正被西方殖民話語扭曲的東方中國人的群體形象,迫使其重新審視那些他們早已熟知的“美國人開拓西部邊疆”的歷史事實。一位美國學者充分肯定了《中國佬》所具有的現(xiàn)實社會價值,他認為:“提及華人,大多都給人留下洗衣工或餐館侍應(yīng)的印象,很少人知道正是大批的華人勞工開掘出了夏威夷的甘蔗種植園、修建了北美的那條重要的鐵路,更少有人關(guān)注過他們在修筑過程中所受的困難與種族排斥的壓力”。[4]
置換原著中的殖民統(tǒng)治視角
“魯濱遜漂流”的故事一直備受后殖民理論批評家關(guān)注。后殖民理論創(chuàng)始人愛德華·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的導言中提出:《魯濱遜漂流記》作為西方現(xiàn)實小說的開山之作,描寫的是一個歐洲人在遙遠的荒島上為自己建造領(lǐng)地的故事,“它與英、法國家的擴張有一定關(guān)系,絕非偶然?!盵5]endprint
湯亭亭的改寫則顛覆了原著的殖民語義?!皠谫e孫”與魯濱遜都有著同樣的冒險精神,但他們離家出海的目的卻不相同。在西方文化中,魯濱遜是個追求經(jīng)濟利益的個人主義者、新世界的開拓者和征服者,是開辟海外領(lǐng)地的英國殖民者的象征,他的身上表現(xiàn)出18世紀初新興資產(chǎn)階級為了占有財富、尋找新領(lǐng)地和市場到處冒險的精神。最初魯濱遜想外出航海是因為感覺有“某種命中注定的東西”在召喚他去冒險。魯濱遜家境富裕,身世顯赫,其實這種召喚就是對更大經(jīng)濟利益的追求。[6]而“勞賓孫”代表的華裔移民先輩多數(shù)是舊中國貧困交加的農(nóng)民,為躲避19世紀中期國內(nèi)的苛捐雜稅、兵荒馬亂或自然災(zāi)害而背井離鄉(xiāng)、遠渡重洋來到想象中的“黃金天堂”,只為謀求一個生存之機。然而“金山”之旅對移民父輩來說,卻標志著一段被奴役、被殖民、被女性化歷史的開端。[7]當他們懷著對財富和自由的渴望來到這個新世界時,卻發(fā)現(xiàn)“金山神話”不過是個謊言,等待他們的只有苦難、屈辱和迫害。他們在異鄉(xiāng)一無所有,如同流落荒島的魯濱遜,只能憑雙手開拓出自己的“金山”。書中的祖父們與其他華工一道在西部荒原上開隧道、開礦、種植甘蔗,用雙手、汗水和血肉鋪就了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條條鐵路和橋梁。這期間,被炸死、凍死、累死、病死的工人不計其數(shù)。然而即便如此,在那個長期奉行種族歧視和隔離政策的美國,華人始終被視為劣等民族,受盡欺凌和歧視。當工程結(jié)束后,他們立即遭到驅(qū)逐和迫害,在各方面受到不公的待遇。他們?yōu)槊绹鞑块_墾出了大片肥沃的農(nóng)田,但卻被禁止擁有土地和房產(chǎn);華人男性被白人剝奪了就業(yè)謀生的機會,只能從事傳統(tǒng)上由婦女承擔的洗衣、餐飲等工作;美國的《排華法案》禁止華工的妻子進入美國與丈夫團聚,而《反少數(shù)族裔通婚法》則剝奪了華人男子結(jié)婚的權(quán)利,致使他們過著無性的生活,沒有家庭,更不能生兒育女,被象征性地“閹割”,成了名副其實的“單身漢”。
另外,雖然故事中的“勞賓孫”與魯濱遜一樣同為荒島的征服者,但“征服”一詞的意義卻大相徑庭。魯濱遜在經(jīng)歷艱險、生活自給自足以后便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他以島上唯一先進文明的代表自居,在改造控制了自然生活環(huán)境以后,進一步去改造控制其他人。他從部落戰(zhàn)爭中救出了野蠻人 “星期五”,首先讓他屈從于自己的武力,而后逐漸使他喪失了原有的民族特性,改變了信仰和生活方式,成了自己的忠實仆人。獲救回英國后不久,魯濱遜對島上的地產(chǎn)戀戀不舍,又回去發(fā)展生產(chǎn)并做了總督。
但在湯亭亭的改寫中,這個來自中國的“勞賓孫”是一個在異國他鄉(xiāng)充滿敵意和壓迫的環(huán)境中忍辱負重、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勞動者形象。“勞賓孫”也從食人部落手里營救了一個險遭殘害的野蠻人“星期五”,但那個人稱他“老師”,而非“主人”;在島上待了二十八年后,“勞賓孫”用紫色和紅色的墨水密密麻麻記錄下了他所做的一切,他已經(jīng)成了“他自己小島的君主”,一個名副其實的“羅漢”。就像那個把睡美人從沉睡中喚醒的騎士一樣,他在比喻意義上征服了美國,他就是新世界的祖先。但作者并沒有保留原著中那些帶有強烈殖民色彩的詞匯,如“全權(quán)統(tǒng)治者”、“立法者”、“領(lǐng)土權(quán)”,她似乎只是想聲明:“勞賓孫”開墾荒島并成為小島之王的經(jīng)歷反映的就是早期華人開發(fā)美國西部荒野的經(jīng)歷,作為開發(fā)美國新大陸的先祖,他們有權(quán)把美國當作自己的國家,理應(yīng)擁有各種公民權(quán)利。但“勞賓孫”親手開墾的小島最終并沒能成為他的歸宿,他并沒有在灑滿自己血汗的土地上建立家庭并擁有幸福生活,而是在漂泊數(shù)十年后葉落歸根,72歲退休回到了祖國。
結(jié) 語
《中國佬》中作者對《魯濱遜漂流記》的改寫是她對全體華工歷史的修正,故事的主角不僅僅是一個“勞賓孫”,也不僅僅是敘述者的曾祖、祖父、父親、叔叔、兄弟,而是千千萬萬的移民先輩,他們同時也是所有美國人的先輩。在歷史層面,作者敘述了早期華人移民在美國艱苦的環(huán)境中流散求生以及開發(fā)西部的豐功偉績;在神話層面,通過插入“勞賓孫歷險記”這個楔子,為先輩們的歷史功績做了肯定性的結(jié)論。無論是哪個層面,作者都在強調(diào)一個事實:與哥倫布、亞美利哥以及其他歐洲殖民者一樣,華裔移民也是新世界的征服者,和其他移民一樣,他們也在美國的土地上灑下了血汗,因此也有資格稱美國為自己的國家,并且理應(yīng)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
通過成功的互文性改寫,中西方文化元素相互呼應(yīng)、相互交融。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及其承載的社會、文化含義與華裔先輩開發(fā)美國的意義相互生發(fā),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聲音,作者借此聲討了白人主流社會對華工建設(shè)美國的歷史貢獻的抹殺和扭曲,從而賦予華人移民神話英雄的尊嚴,為在美華裔“宣稱擁有美國”[8]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塞爾登.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77.
[2]楊春.湯亭亭小說藝術(shù)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76.
[3]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5.
[4]Elaine H. Kim.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203.
[5]齊亞烏丁.薩達爾:《東方主義:西方社會科學基本知識讀本》[M].馬雪峰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63.
[6](美)伊恩·瓦特.小說的興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89.
[7]Ronald Takaki.Strangers form a Different Shore: A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9:103.
[8]饒芃子.流放與回望——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海外華人文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411.
作者簡介
顧向陽(1974— ),女,碩士,云南大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