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丹
前段時間有句電視劇臺詞爆紅,不管是在網(wǎng)絡,還是在某臺的綜藝節(jié)目上,我們常常會看到或聽到:“元芳,你怎么看?”看多了聽多了,這個句子就在腦海里有了一個鮮明的印象。這次有幸參加江蘇省第十四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學習的場地由學生們熟悉的教室搬到了鎂光燈照耀的舞臺上,但看起來,他們并無壓力與緊張感,我不禁為學生們的風采暗自喝彩。來自江蘇各地的14位骨干教師用他們最虔誠的姿態(tài),為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精彩紛呈的課,更有那一份對教育事業(yè)、對語文教學研究的執(zhí)著信念與熱愛而掀起的感動。
課確實很精彩,但憑著一股對語文課堂特有的情感,我的腦子里不知不覺就冒出了一句“元芳體”:“孩子,你怎么看?”同時對語文課堂有了兩點新的感悟。
一、選擇利于學生多元想象的內(nèi)容
兒童是借用形象來思考的,他們生活在奇妙的想象中。法國著名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有語錄: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強烈。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我們需要將最有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成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一個個言語實踐中實踐運用,不斷深化,不斷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小星星》中的小主人公伊夏,明明是算數(shù)課,他的小腦瓜里卻常常會浮現(xiàn)出神秘的海底世界里游魚穿梭,漫無邊際的浩瀚宇宙中行星閃閃發(fā)亮……每個學生都有一把金鑰匙,他們總能輕巧地打開那扇想象世界的大門,在豐富的、不可思議的奇妙仙境中自在遨游。貼近兒童的心靈,語文課需要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所以教學活動中選擇利于學生想象體驗的內(nèi)容顯得尤為重要?!墩Z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和第二學段目標中也分別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所以,選擇利于兒童想象體驗的內(nèi)容設計言語實踐活動,是符合兒童發(fā)展需要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
如何選擇利于學生想象體驗的內(nèi)容呢?老師需要充分了解課標中對每一學段語文學習的目標與要求,考慮到不同年段學生的基本情況和發(fā)展需要,充分關照到兒童的興趣點和他們已有的生活體驗,從而使學生的情感達到與文本的共鳴點,結合已有經(jīng)驗,通過語文的想象實踐活動,使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對自然世界和自身生活有更新的認識。這樣,學生才能“活”起來,課堂才能“活”起來。
這次觀摩活動中低年段的《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教學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課堂富有一股生動的靈氣。老師出示詩句請學生來讀:我想變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綠葉上。多么童趣的語言,恐怕只有天真的孩童才會有這么奇妙的想象吧。這時,老師搖身一變,就像一位自然界天成的仙子,帶著小朋友們做游戲找感覺,在場的每一位都身臨其境。
師:小朋友們快看,這透明的雨滴像什么?
生:像珍珠一樣圓潤。
生:像玻璃球一樣透明。
師:如果你就是這透明的雨滴,你是怎么睡在這綠葉上的?比劃比劃做動作。(學生非??蓯?,一個個都趴在桌上認真地“睡”起來。)
師:這位小朋友頭枕著綠葉睡著了。你是不是做了一個甜甜的夢啊?(學生們不禁偷偷地笑出了聲。)
師:這時候一陣風吹來,綠葉左一搖右一搖。(學生隨著老師的話在座位上左搖右擺。)
師:你睡在哪里啦?
生:我睡在搖床上了。
師:你來讀一讀,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在這首稚趣活潑的兒童詩中,我想變成雨滴、小魚、蟈蟈、星星……老師獨具匠心,選擇了“我想變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綠葉上”這句話,設計了想象體驗活動。對于低年段的學生來說,“趣”字最重要。(在床上睡過,沙發(fā)上睡過,就是沒有在綠葉上睡過,這該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麄兣c生俱來的天真無邪總能提醒我們,有趣的、生動的、好玩的,才是最能吸引他們的。在合適的情境中,語言實踐配合肢體活動,更能促進他們對語言文字的領會感悟,并能借以促進朗讀和說話,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設計富有開放性的學生體驗活動
執(zhí)教《槐鄉(xiāng)五月》的老師無疑是細膩而柔情的,她為我們鋪開了一軸漫天白茫茫、熱熱鬧鬧的盛世繁花畫卷,會場的空氣中仿佛彌漫著槐花飯的濃郁香氣,我們仿佛嘗到了槐花蜜的清甜……小姑娘小小的樂,更是讓課堂氣氛高漲,女孩愛美,便用花串裝扮自己;男孩愛吃,便用槐花大飽口福,這不正迎合了學生們的興趣嗎?老師趁熱打鐵,有條不紊地走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師:你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了槐鄉(xiāng)孩子的好客?
生:好客的槐鄉(xiāng)孩子就會把他拉到家中,請他吃一頓槐花飯。
師:他們會怎么拉?怎么請呢?
生:到我家去嘗嘗槐花飯吧。(被指名的學生站在座位上回答,有點放不開,說話的語氣十分平淡,絲毫沒有鄉(xiāng)下孩子那種淳樸的“熱情”。)
師:(遺憾的是老師沒有多加關注,直接進入下一個問題并相機出示:吃咸的,澆上麻油、蒜泥、陳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兩句話是對稱的。(學生給的答案很正確,屬標準答案,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涼了下來。)
雖然離開舞臺很遠,但我可以想象,學生們剛才還晶晶亮的眼眸也許正在漸漸黯淡。我邊聽邊想,這樣一種架空在兒童生活經(jīng)驗之上,忽略了學生真實體驗的“理解”,是否有意義,對于學生們來說,回答對這樣一個問題,他們又得到了什么樣的發(fā)展呢?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引發(fā)的若干思考》中提到:變革中的中國社會,其時代精神具有“重視未來、強調(diào)發(fā)展、立足變革”的特征;同時,開放變革帶來了“注重選擇”“呼喚人的主體精神”的內(nèi)在需要。因此我們思考:真正關注“人”的語文課,就要給學生提供發(fā)展其個性的多樣化、可選擇性的環(huán)境和教育方法。
教育的核心價值是育人,關注學生的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才是教育的內(nèi)在動力和根本目標。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好奇、期望以及潛在的能力,應當作為首要問題來研究和思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選擇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內(nèi)容來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和提升的空間,才能真正構建充滿生命色彩、富于動態(tài)生成的語文課。
課標中對教材的編寫建議中也提到:教材的體例和呈現(xiàn)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設計的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要體現(xiàn)語文特點,內(nèi)容適量,便于實施。因此,教師應該把握住教材自身的開放性,設計有彈性的體驗性活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理解文字的機會。因此,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以體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個性為前提,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設計這部分內(nèi)容:
“拉”和“請”是兩個十分生動的字眼,“孩子,你怎么看?”用在槐鄉(xiāng)孩子的身上,我們不難想象,質樸的孩子嘗盡了槐花的香甜,也想讓這份幸福包圍更多的人,于是,他們使勁地拉,甚至是把客人“拽”回家中,捧上最好的美味款待。為什么不讓學生走上講臺來演一演呢?不同的學生會演出不同的趣味來,因為他們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小腦瓜里總有著各種各樣與眾不同的想法,他們需要語文課提供自由表現(xiàn)的機會。學生們對文章的個性化理解,將通過這種生動可愛的演繹的形式表達得更淋漓盡致。這兒的文本是有留白的,只簡單一句就帶過,讓學生們盡情發(fā)揮,一定可以演繹出十分生動的場面。那么“好客的槐鄉(xiāng)孩子”也就在豐實的課堂中“活”了起來。
我們在參與葉瀾教授主持的“新基礎教育”研究團隊的學習時,恐怕最早進入視野,走進我們內(nèi)心的就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提出的全新的改革目標: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還什么?首先應該還給學生的,就是他們在課堂生活中獨立、主動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具有主動活動的最基本的時空保障。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主動性,教育,應該直面生命。
且行且思……課前,課堂,課后,我們都應該思考并了解學生真正需要什么。那么,用語文的方式,讓兒童做回兒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