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飛
“文包詩”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特有的一種文體形式,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搭建了小學生學“詩”的平臺,激發(fā)了學生讀“詩”的興趣,提供了學生學“詩”的方法,更為可貴的是教材對“文”的處理字斟句酌,別具匠心,是學生習得語言、發(fā)展思維的俱佳例子?!拔陌姟?,核心雖然是“詩”,但“詩”“文”相互配合,融為一體。下面,筆者試以蘇教版三下《李廣射虎》一課教學為例,對“文包詩”中“詩”與“文”的教學略作探討。
一、 讀“文”,解“詞”“達”意,說說“詩”寫了什么
“文包詩”雖然是一種特殊的形式,但不能撇開詩歌教學的基本特征,放棄引導學生對“詩”的自讀自悟。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包詩”教學應在學生心求通而未通時引導學生讀“文”,從而達到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內(nèi)容的把握。請看《李廣射虎》教學片段:
師:讀了這首詩,你們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說不清楚的地方你可以提出來。
生:我不知道“草驚風”是什么意思。
生:“夜引弓”是什么意思?
生:“平明”是什么意思?
生:“白羽”是什么意思?
生:“沒在石棱中”的“沒”是什么意思?“石棱”是什么?
師:一下子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而有些詞語的意思就藏在課文中,趕快去讀一讀,找一找。(生讀課文)
生:我知道“夜引弓”的意思是在夜晚拉開弓射箭。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讀)“一天夜晚……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彼裕耙钡囊馑季褪抢_,“引弓”就是拉開硬弓。
生:我從“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任將士們怎么拔也拔不出來?!敝馈皼]”的意思是“陷進”,“石棱”就是石頭。
師:那“草驚風”的意思誰知道?
生:“草驚風”就是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fā)出“沙沙”的聲音。
師:那“驚”是什么意思?(生沉默,師出示注釋)“驚”就是“驚動”。你們看是誰驚動了誰?
生:是風驚動了草。
師:風驚動了草,詩人偏偏寫“草驚風”,這真有趣。這樣的情況我們以前也學過,例如“處處聞啼鳥”,到處聽到鳥叫聲,詩人卻寫處處聞“啼鳥”,這不是詩人寫錯了,而是故意這樣寫,這以后我們會學到??磥恚覀冊谡f詩句意思的時候,要注意結(jié)合詩歌的內(nèi)容才行。弄清楚了這些詞語的意思,我們就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首詩寫的什么意思了。同座位之間相互說一說。
二、 學“文”,“意”“文”對照,體會“文”是如何描寫的
借助“文”讓學生來理解“詩”的意思、“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表達的情感,是從“文”對“詩”的理解層面進行教學的,只是“文”的第一層作用,還沒有把“文”作為具有獨立教學意義的語言例子來教學,還沒達到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目標。因此,還應對“文包詩”中“文”做進一步的思考。
師:同學們,《塞下曲》寫了什么,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那現(xiàn)在就請你們從文章中找出詩句的意思,用筆畫出來,讀一讀。
師:課文是怎么描寫“林暗草驚風”的?發(fā)現(xiàn)課文的描寫與剛才我們說的意思哪里不一樣?
生:課文用了一個詞“月色朦朧”。
師:為什么要用這個詞?
生:這樣就把當時是晚上寫出來了。
師:剛才我們不是也說了“昏暗”嗎?
生:“昏暗”可能什么都看不清,“月色朦朧”就是隱隱約約的,有點能看清,但是又不能完全看清楚。如果不寫“月色朦朧”,李廣看得清楚,就不會把石頭當作老虎了。
生:還有,課文寫“李廣帶兵外出巡邏,路過一片松林?!蔽覀冊谡f詩句意思時沒有。
師:那課文為什么這樣寫?
生:不出去巡邏怎么會射虎呢?
師:對,這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你們發(fā)現(xiàn)沒有,我們說詩句意思時說的是“樹林”,但是課文描寫卻用的是“一片松林”,為什么?
生:這樣就更加清楚是什么樹林了。
生:不對,因為松樹的葉子叫松針,風吹松樹葉子發(fā)出的“沙沙”聲更加清楚,我就聽過。
師:有道理。你們說的讓老師想起了武松打虎的故事,當時老虎也是從松樹林跳出來的。
生:還有一處課文描寫得好,“一陣疾風吹來”,因為風很疾,所以才會有“沙沙”聲。
師:大家說得真好,看來課文描寫比我們剛才說的意思更加清楚、具體、生動。接下來,我們看看課文是怎么描寫下面幾句詩的意思的,找到這些句子,讀一讀,和我們剛才說的意思比一比,看看好在哪里?
生:(讀)猛然間,李廣發(fā)現(xiàn)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蹲著一只老虎,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班病钡囊宦?,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師:你覺得哪里寫得好?
生:“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寫得好,這里我們說詩句意思時沒有說到。
生:我補充,運足氣力好,不運足氣力,怎么能射死老虎?
生:運足氣力,拉開硬弓,把李廣射箭的樣子生動地描寫出來了。
師:你們注意到了沒有,李廣拉開的是什么弓?
生:硬弓。
師:寫“拉開弓”不行嗎?
生:“硬弓”就是很硬的弓,不是一般的人能拉得開,說明李廣力氣很大。
師:你體會得真好,“硬弓”就是指這把弓很難拉開。所以,李廣是一位——
生:神勇無比的將軍。
生:還有一個“嗖”字,把弓射出箭的聲音描寫出來了。
生:還有,這里用了一個“猛然間”寫得好。
師:哦,“猛然間”怎么好?
生:李廣突然發(fā)現(xiàn),說明他的警覺性很高,不愧是一位機智勇敢的將軍。
生:我覺得課文最后的“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任將士們怎么拔也拔不出來?!睂懙煤?。我們說的意思只是講箭深深陷進了石頭里,如果一拔就拔出來了,那說明陷得不深。
師:你說得很有意思。這箭深深扎進石頭里,怎么拔也拔不出來,誰拔不出來?
生:將士。
師:將士還是將士們?
生:將士們,說明不是一個人。
師:都會有哪些將士來拔這支箭?你們想想看。
生:有一個士兵,長得很結(jié)實,他來拔,拔不出來。
生:還有一個自稱大力士的將軍,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箭都拔斷了——
師:但是箭還是沒拔出來。李廣真是一位——
生:神勇無比的將軍啊!
師:捧起書,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一段。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將“意”與“文”一一對照,學生通過讀“文”,進一步加深了對“詩”的理解。同時,“文”也成為了學生語言學習的例子,它的遣詞造句,生動具體的描寫,在“意”與“文”的對照中一一展現(xiàn)在了學生們的面前。在這樣的對照中,學生對“詩”的豐富意象也必然有所領會,這也為進一步感受“詩”的豐富與凝練做了鋪墊。筆者認為這樣的對照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本身的理解,幫助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更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目的——感受語言,習得語言。
三、悟“文”,“詩”“文”結(jié)合,感受“詩”豐富凝練
先請看筆者《李廣射虎》片段教學: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形式比較特殊,我們以前學過這樣的課文嗎?
生:學過《詠華山》《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師:對,這樣的課文里面既有詩,也有文。老師想問問同學們,喜歡嗎?為什么?
生:喜歡。課文用了三段來寫李廣射虎的故事,詩呢,只用了四句,二十個字就寫清楚了。
師:是啊,其實一首首詩就是一個個小故事、一幅幅畫。我們讀一首詩,也可以像讀課文這樣,把它編成一個個小故事、一幅幅畫。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給學生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喜歡“詩”,還是喜歡“文”?說說自己的理由。然后通過“詩”與“文”的對讀,使學生對詩歌的凝練、豐富有了更直觀、更深切的感受。
(作者單位:南京市小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