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華
不少學生常??鄲烙谧约簺]有寫作的素材,每逢寫作課總是抓耳撓腮,東找西尋。其實,他們的記憶倉庫里并不缺少素材,只是不懂得如何變換視角,將已知的、舊的材料多維開掘,為我所用。那么,平時的訓練怎樣才能多維開掘,拓寬單一素材的使用面呢?
一、根據(jù)主題,準確選取
材料的選取應圍繞主題進行。不同的主題可以選取不同的材料,但也可以選取同一個材料?!堆ψT學謳》這則材料大家都是耳熟能詳?shù)模笠馐牵貉ψT跟著名歌唱家秦青學唱歌。學了不長時間,自以為已掌握了秦青的全部技藝,就想告別回家。秦青在郊外為薛譚餞行。臨別時,高歌一曲,寓情于曲。激越的旋律,悲壯的感情,震動了林木,遏住了飄動的云彩,也深深打動了站在一旁的薛譚。他無地自容,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懇切地要求老師再給他一個學習的機會。于是他繼續(xù)跟著秦青學唱歌,一輩子也不敢再提回家的事。
就這一則材料而言,可用于多重主題。比如說,我們在論證“學習不能自滿”這個觀點時可以用,因為薛譚并未能夠真正學到本領(lǐng),稍有一點進步就驕傲自滿,以為自己超過了老師;論述“知錯能改”這個觀點時也可以用,因為薛譚最終并沒有走,他認識到了錯誤;論述“學習不要限于一孔之見”這個觀點時也可以用,因為倘若薛譚一輩子就以秦青為師,說到底也只能成為一個“秦青第二”,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論述教育方法時也可以用,因為學生自滿,秦青并沒有批評,而是以自己的行動感化學生,寓教于樂,讓學生自己去領(lǐng)悟;論述“秦青未必是良師”時同樣也可以用,因為他不善于改變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誤以為自己已經(jīng)學有所成……
可見,對材料的選取,關(guān)鍵要看你確立了怎樣的主題或觀點。我們要善于分析材料,善于從不同的側(cè)面去分析、把握材料的內(nèi)涵。
二、正反考量,反例正用
同一篇材料,正面表現(xiàn)出一個意思,但換個角度看看,從反面看,有時也能表達出另外一層意思。這就叫材料的兩面性。
據(jù)《齊魯晚報》報道,章丘一名23歲剛畢業(yè)不久的女大學生生了病,母親不把她送到醫(yī)院,而是請來了一名神婆用縫衣針扎針。這名神婆自稱是“泰山奶奶的香頭”,稱女大學生是天上的“月明珠”,有陰魂附體,身上有壞血,必須用針扎出來。據(jù)了解,這種“治療”從2月12日開始,每隔三四天就扎一次,每次少則二三十針,多則四五十針。3月17日,神婆又為女大學生進行了一次“治療”,針扎完以后人就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18日凌晨,女大學生就在被送往醫(yī)院的途中死去。據(jù)民警講,當時女大學生的遺體慘不忍睹,在她的胸部、腹部、四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針眼。就這樣,經(jīng)過神婆兩個月的“治療”,一位“外語很好,工作成績也非常突出”的風華正茂的女大學生失去了她年輕的生命。
材料揭示的是封建迷信害了風華正茂的女大學生,批判的對象是那個“神婆”,但從正面看,我們完全可以用來表達“抵制迷信”這一主題。
三、另辟蹊徑,反彈琵琶
有句廣告詞是這么說的:“白里透紅,與眾不同。”其實,對于一則材料的運用,我們另辟蹊徑,自然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發(fā)現(xiàn)。另辟蹊徑就是要打破單向的、一元的思維定勢,不拘于已有的見解,盡可能尋找新的突破口,從新的視角、新的方位審察和思考材料,那么我們就可能見人所未見,欣賞到另一番天地的風采。比如,有關(guān)邰麗華的材料,不少同學在引述時大多用于贊頌其堅強,而一位同學卻從另一個角度入手:“這樣一位美麗的女子,命運并沒有特別眷顧她,我們無法想象,陷入無聲世界的她在藝術(shù)生涯中經(jīng)歷了多少磨難,但是她卻說:‘我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中,社會給予我的已經(jīng)很多很多了,我一直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來演繹我的節(jié)目??梢哉f,正是這份感恩之心塑造了她的至純至美,從而雕琢出了心中的天使?!边@樣全新材料的切入角度,自然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思維沖擊,文章的品質(zhì)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此外,還可以采用反彈琵琶,反求其意的方法。比如我們學過的《黔之驢》,有位同學寫了題為《只有盡其用,方可顯其能——給“驢”正名》的文章:近讀柳宗元的《黔之驢》,我忽然感悟,千百年來,人們加在“驢”身上的罵名——“黔驢技窮”,實乃污蔑不實之辭?,F(xiàn)在,大有為“驢”正名的必要。為什么這樣說呢?請讀《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焙髞?,驢被虎“斷其喉,盡其肉”,“驢”可謂死得悲,死得摻!死后還留下“黔驢技窮”的罵名,又可謂死得屈,死得冤!“驢”本來是拉車推磨的,無車可拉,無磨可推,當然也就無可用,無可用當然也就無法顯其能?!绑H”倘若不到黔這無用武之地,那么就不會出現(xiàn)“無可用”的局面,當然也就不會有被老虎吃掉的厄運。驢到黔是其自覺自愿的嗎?非也!柳老先生說得明白:“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憋@然,驢的悲劇是“好事者”制造的?!昂檬抡摺笔亲锟準住5藗儾蛔肪俊昂檬抡摺钡淖镓?,卻把罪責加在“驢”的身上,這實在是千古奇冤,萬年錯案。“黔驢技窮”責任不在“驢”,而在“好事者”!
作者另辟蹊徑,在反彈琵琶之中,為“驢”正名,寫出了與眾不同的“翻案”文章。
其實,寫作并不患無材料,而應該認真考慮如何用好材料,用出新意,使其成為自己表達的得力助手。只要我們善于拓寬思路,形成習慣,就能將單一材料用得精彩、得當。正所謂“手里有糧、心里不慌、多維開掘,喜氣洋洋”。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馬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