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蕓
【摘要】我們要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誦讀古詩文能起到春雨潤物般的審美作用。為了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我在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傳統(tǒng)文化常識;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余光中先生說“我相信一個人的中文根底,必須深固于中學時代。若是等到大學才來補救,就太晚了?!闭Z文課就是要為學生打下結(jié)實的中文底子,高中階段是學生構(gòu)建自己中文功底的關(guān)鍵時期。實際上,學生忙于應付各種考試,對考點以外的任何知識都不感興趣,對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是知之甚少,這實在令人擔憂。
其實研讀我們手邊的教材,處處都有傳統(tǒng)文化常識的影子。我們要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誦讀古詩文能起到春雨潤物般的審美作用。讀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就能體會冬去春來的變化,仿佛聽到謝靈運家的園林在不覺之間傳來的春鳥招人喜愛的歌聲;讀到“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就想到今晚不是螢火蟲提一盞燈來,卻是不知趣的小飛蟲來探頭探腦的樣子。讓學生在詩的海洋里擷取一朵朵充滿詩意的浪花,并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中,領略到這些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為了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我在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利用教材的學習,有意識引導學生重視課文頁下注解中的傳統(tǒng)文學文化知識,經(jīng)常有重點地進行解釋、補充并提醒學生聯(lián)想記憶積累。比如在教學《離騷》時,學生根據(jù)教材資料了解“楚辭”的相關(guān)文學常識,知道《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與《詩經(jīng)》一樣成為之后兩千多年內(nèi)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源頭。我就順勢補充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學生不僅了解了相關(guān)的文學文化常識,還知道了“詩經(jīng)六藝”的內(nèi)容,我還補充了一些偉人對《詩經(jīng)》的評價,如孔子:“不學詩,無以言。”司馬遷:“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卑喙蹋骸拔霓o麗雅,為詞賦之宗。”毛澤東:“《詩經(jīng)》大部分是‘風詩,是老百姓的民歌。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宗?!弊鳛橹袊膶W的主要源頭之一,《詩經(jīng)》一直受到歷代讀書人的尊崇,經(jīng)歷兩千多年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此時,部分學生都驚呆了,原來我們的文化源頭是這樣瑰麗輝煌,就特別期待學習《詩經(jīng)》里的篇章。
我常常根據(jù)學生已有的教材,適當?shù)匮a充了一部分教學內(nèi)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并給予學生有益的指導。如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賞析文章結(jié)尾的《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蔽已a充了漢樂府民歌《江南》,這首詩描寫了采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情景,寫得非常有情趣。同時拓展性地介紹了漢樂府,學生第一次明白“樂府”原來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的專門官署,也就是一個官辦的音樂機構(gòu)。學生覺得好神奇!適時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習的《長歌行》,但他們什么句子也不記得,當我說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他們又傻了,如此熟悉的詩句原來是漢樂府民歌。課后我又及時補充了樂府名篇《陌上?!泛汀犊兹笘|南飛》(《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它們都選自徐陵編的《玉臺新詠》,《玉臺新詠》又是繼《詩經(jīng)》、《楚辭》之后中國古代的第三部詩歌總集。學生不禁感慨,我們平時學習的普通課文原來都是“出生名門”,這么有故事。這本身也激發(fā)了學生學好課本的欲望,對每一節(jié)語文課充滿期待。
看到學生求知的眼神,更是激發(fā)了教師的工作熱情,積極地豐富自己,為學生準備好每一次的精神大餐,使語文課堂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今天的學生接受信息的來源異常廣泛,他們的思想也異?;钴S,課堂上點燃的思維火花,在他們年青狂熱的心中,需要一個平等的交流、真誠的理解、合作式的對話。常常在課后還追著我?guī)退麄儗ふ艺n堂相關(guān)的資料,雖然增加了許多工作量,但看到學生求知的欲望、飽滿的熱情,我也被感染了。在對話中,我把自己的知識和閱歷與學生分享,在傾聽學生的言說中,學生的見解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也同樣作為獨特的財富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我也可以獲得一種知識的和精神的收獲。在對話中,有時學生的見解會超越教師,比教師更具真理性,這對教師而言是難得的“受教育”的機會。
同時,他們早已不滿足了解這些補充的傳統(tǒng)名篇,還利用早晚讀時間,大聲朗讀,根本不需要老師的講解,在抑揚頓挫之中領悟古典詩文中無法言傳的神韻。反復朗讀幾遍,增強語感,接受熏陶,積累語言智慧。一遍一遍的誦讀,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釘子一樣地楔入學生幾乎空白的腦子里,實際上就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梁啟超在《治國學雜談》一文中說:“好文章是涵養(yǎng)情趣的工具,作一個民族的分子,總該對本民族的好文章十分領略,能熟讀成誦,才能在我們的‘下意識里頭,得著根底,不知不覺會‘發(fā)酵?!笔箤W生通過形象感受或情感體驗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例如,通過舒緩沉郁地誦讀《離騷》,讓學生體會屈原憤怨悲愴的感情,感受在中國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上,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懷。誦讀杜詩《登高》《蜀相》,于抑揚頓挫的音調(diào)、徐疾相間的節(jié)奏中,體味詩人旅居四川時困苦惆悵的心境,沉郁悲涼的情感。至今我還記得我的語文老師教周敦頤的《愛蓮說》,如何搖頭晃腦,用他特有的腔調(diào)吟誦,有金石之聲。這種老派的吟誦,隨情轉(zhuǎn)腔,一詠三嘆,無論是當眾朗誦或者獨自低吟,對于體味古文或詩詞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如果不會吟誦只會讀,這與古典文學不免隔了一層。
高中階段,特別是高二的學生,暫時還沒有升學的壓力,一定要抓住這一契機,在教學各種選修教材時,一方面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適時補充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文史知識,化整為零,便于學生積累記憶。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古典詩詞朗誦比賽、傳統(tǒng)民俗文化講座等活動,激起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興趣,進而提高語文學習效果。
把這些傳統(tǒng)文化知識都滲透到我們每一節(jié)語文課堂教學中去,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了大量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就成為提高學生文學素質(zhì)和人文素養(yǎng)的陣地。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