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群 祖文靜
[摘要]基于電影《城南舊事》和小說《城南舊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析老北京影像。老北京的人情味和空院子、老巷子、舊房子、小園子等文化元素都是1920年代帝都北京的真實記錄。林海音的懷鄉(xiāng)文學以“女性”主義的視角書寫,從兒童的眼睛觀察成人世界,打開了一扇“真實”世界的窗口?!冻悄吓f事》小中見大,書寫“大時代”的“小人物”返鄉(xiāng)故事,折射了中國大陸巨變時代的政治風云。作者以自身人生時空變遷對北京古城進行想象性的文學描摹和文化景觀的地理投射,影視敘述文本被重構為一個遙遠的可望不可即的“鄉(xiāng)土夢”。
[關鍵詞]《城南舊事》;老北京;文化元素;兒童的眼睛;懷鄉(xiāng)文學
[中圖分類號]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1-0088-06
一、電影和小說的同異
(一)電影和小說的相同點
第一,敘述視角相同。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均采用第_人稱的敘述視角,始終以“我(即小英子)”的眼睛來看待、感受和理解這個世界。小說敘述中第一人稱具有極深意味,這種敘述涉及個^經(jīng)驗的自我。第一人稱敘述既可以作為敘述“自我”之后的重新認識與理解,也可以通過“自我”經(jīng)驗以更為有限的眼光敘述出來。電影《城南舊事》的觀眾首先回憶起的是那個濃眉大眼、清純可愛的小英子。影片以小英子的眼睛為視角,以散文式的筆調(diào)勾勒1920年代老北京的人情世故與市井圖像,給人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和無限想象,以兒童視角和女性視角體現(xiàn)“被女兒情結滋養(yǎng)”和“富有悲劇意蘊”的鄉(xiāng)愁。電影從頭到尾以主人公小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視角,涉及英子的2/5主觀鏡頭全部采用較低角度拍攝,從內(nèi)容上基本做到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都不在銀幕上出現(xiàn)。
第二,敘述結構相仿。小說的名字很有詩意,情節(jié)也富有詩意,改編的電影讓人過目不忘。小說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沒有花花綠綠的俊男靚女,卻輕易地走進了觀眾內(nèi)心,又輕易地留在了觀眾心里。全片以樸實的畫面造型、精細的藝術構思、濃郁的地方特色,塑造了1920年代老北京的風土人情,為觀眾展開了一幅靈動的民國生活圖景,樸實無華,寓于詩意,淡雅雋永,觸碰心靈,回味無窮。影片如水墨畫似的場景牽動著觀眾的心,何時離人斷腸碎?透過主人公零散混亂的生活,剪不斷理還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無論是小說版還是電影版,在敘述結構與模式上都采用李顯杰先生概括的“綴合式團塊結構”。整體上,《城南舊事》并無統(tǒng)一連貫的中心情節(jié),只是由幾個相互間并無因果和直接聯(lián)系的故事片段連綴串珠,穿線人就是小主人公小英子??此屏闼榈墓适缕味际恰拔摇钡乃娝?、生活體驗和回憶。在電影中設置同樣的敘述架構,沒了承上啟下,前后相連,時間分成一段一段,情節(jié)刻意淡化,反而使敘述顯得更加詩意。
第三,敘事手法和抒情方式相同。小說版《城南舊事》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讀者讀文字如同觀看電影,不自覺地沉浸其中,深受感染。小說中散文式的語言典雅柔美,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愁氣息,在平淡敘述中點滴呈現(xiàn)的場景描摹、人物刻畫,都透著清新淡雅、詩詞韻味、古老滄桑、逝水流年。不至于引人痛苦,卻又禁不住要靜靜落淚,浸潤“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電影版《城南舊事》從“建國十七年文學”窠臼中走出,用散文詩的筆法書寫鄉(xiāng)愁和人性,并發(fā)揚“中國詩電影”的傳統(tǒng),呈現(xiàn)海派藝術聚焦北京古都的獨特藝術神韻。影視主題音樂充滿表現(xiàn)力與張力,不僅豐富了影視的內(nèi)在表達形式和內(nèi)容,也借由影視內(nèi)容展示出音樂的完美。影視主題音樂已然成為影視藝術語言的一種特殊載體。吳貽弓導演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十分注重對情境的刻畫和情緒的營造,于是在影片中便出現(xiàn)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并配以帶著傷感的《送別》音樂和略帶滄桑的女生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diào)和氛圍。導演運筆側縱,用白描的手法為觀眾娓娓道來。電影《城南舊事》將“留白”(空鏡頭+靜默手法+散文化敘事結構)運用得淋漓盡致,體現(xiàn)了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tǒng)一?!傲舭住彼茉炝松鷦拥乃囆g形象與詩意風格,成就了整部影片的意境。
第四,都表現(xiàn)了成長主題。成長是人生的必然階段,是一個個體在精神與心理層面上經(jīng)過生活的歷練日趨成熟的過程。任何關于成長的影像敘事都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冻悄吓f事》關注女性成長,以溫情的敘事手法通過對好的童年生活、友誼中成長、創(chuàng)傷里感受和女性自我成長等個人體驗的真實描述展示了英子周邊人物的遭遇圖譜。不悲愴也不凄涼,充滿了詩意的顯著特征?!冻悄吓f事》作為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小說代表作,描繪了小英子在愛與離別中,從懵懂純真的兒童成長為早熟多思的少年的人生歷程,讓讀者透過無可奈何的淡淡憂傷,感受到一種勇氣與承擔,《城南舊事》是一曲贊美成長的贊歌。
第五,都體現(xiàn)了相同的時空背景。小說《城南舊事》的背景是1923—1929年的北平,電影是根據(jù)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背景也設定在動蕩、變革年代里的北京城。它的英文名更讓人覺得與電影內(nèi)容相符:My Memories of Old Beiiing,直譯就是“我的老北京記憶”。這部在1982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籌拍的《城南舊事》營造了一種濃郁的京味氣氛,影片里描述的北京城鄉(xiāng)習俗、雜糧面食制作、民間諺語傳說、土語方言、胡同街坊、趣聞軼事,是老北京的立體圖像。小說《城南舊事》以自傳體“回溯性”的敘述手法遣憶童年往事。電影《城南舊事》忠實于原著散文詩般的特點,繼承原作中的兒童視角來敘述故事,用孩子的童瞳來觀察和透視成人世界難以體察的生存狀態(tài)。通過深邃、富有詩意的意境來表現(xiàn)艱難曲折的人生、多災多難的命運和深深的離愁別恨,揭示出當時貧病的社會現(xiàn)實。兩個版本的《城南舊事》都是將北京設定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南,這一點不僅在小說或者是電影中都有明確表述,而且單從它們各自的景物、場景和人物描寫中,也能很輕易地看出來。
(二)電影和小說的不同點
在小說和電影的比較視野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仍然存在差異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是神來之筆。endprint
第一,情節(jié)的刪減和人物設置的變化。小說《城南舊事》包括五個中短篇小說,分別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但電影在對其進行再創(chuàng)作時,完全刪去了“蘭姨娘”這一篇,同時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這一篇簡化處理,作為了影片的結尾。這樣,整部電影實際上只有原作的三篇故事,人物設置也就同樣限定在了這三篇的范圍之中。電影是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加入了電影主創(chuàng)人員自身的理解,受電影時間長度、剪輯、篇幅的限制,自然不能完全將小說內(nèi)容搬上銀幕。
第二,電影中的人物性格更趨單一和理想化。小說中許多人物都有著復雜的性格和形象,比如爸爸曾在日本喝花酒、在北京的家中抽大煙、與蘭姨娘眉來眼去。但是電影中刪去了這些人物的立體型風格與復雜特性,人物性格更趨單一。比如,電影中的爸爸近乎完美的慈父形象,他不僅與媽媽十分恩愛,對英子十分疼愛,而且樂于助人,暗中幫助進步青年,最終不幸英年早逝。沒了小說中舊式文人的行事和作風,更少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風流倜儻。正是因為這樣,丑惡的一面被隱去或者沖淡,美好的東西被放大,整部電影才顯得更加溫情脈脈,引人無限悵惘。
1980年代以前,人們不能接受電影形象中正面人物有任何的“不好”,于是就有了1982年電影《城南舊事》的大規(guī)模刪節(jié)小說情節(jié),主要人物臉譜化,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涇渭分明。今天隨著影視欣賞觀念的變化,是忠實于原小說還是提取主線后再現(xiàn)核心人物、核心事件,觀眾和讀者各有所鐘(見表1)。筆者認為,只要是不偏離現(xiàn)實,以原定小說為主體進行限量刪減或想象性增補,都是可取的。
第三,小說發(fā)生地與電影拍攝地的分異?!冻悄吓f事》反映老北京故事。如果不知道這部影片背后的故事,一定還會以為拍攝地點理所當然是北京。然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老北京,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帶著一班人馬穿梭于北京胡同小巷,從城南走到城北,從城東走到城西,沒有找到“理想”的北京。雖有幾處尚保留著老北京風貌的胡同,只可惜那黑黑的柏油馬路、高高的電線桿將獨有的歷史靜謐感給破壞了。他們帶著無奈與失望回到上?!傲砥馉t灶”,在上海尋找“老北京”。在上海郊區(qū)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他們在屋檐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將落寞院子里風吹雨打的樹樁以假樹樁代替,以假亂真,林海音筆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才算是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了上海。
二、電影中的老北京影像
(一)老北京的人情味
林海音在小說《冬陽·童年·駱駝隊》里寫到一個細節(jié):“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匆姸栂碌鸟橊勱犠哌^來,聽見緩慢悅耳鈴聲,童年重臨于我心頭?!彪娪伴_頭出現(xiàn)了殘舊的長城,駱駝隊從盧溝橋上走過,駝鈴聲聲。在溫柔的、略帶歲月痕跡的女聲畫外音的訴說中古老的城樓顯現(xiàn),《送別》音樂響起。
影片中古老的水井,古老的石質(zhì)水槽,以及在胡同間安然穿過的駱駝隊展現(xiàn)出了老北京氣息。小孩子不用天天上課,可以像英子一樣,在街上學著駱駝反芻,很自信地告訴爸爸說駱駝掛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漫漫長途解悶兒。影片中的老北京民居并不是象征性保護的四合院,而是很普通的院落,院子門口坐著兩只石獅子或是石鼓一樣的門墩;沒有高大鋪張的雙開木門,門上早先刷的漆早已被歲月和風雨剝落,青灰的磚墻也已經(jīng)斑駁,卻有著一股別樣的悠長韻味。
英子隨著宋媽去買菜,在街上遇著一隊拉著人去法場的隊伍。被押著的漢子站在車上,一點兒也不怯懦,甚至讓路邊看熱鬧的百姓給他叫一聲好。在一片應聲而起的叫好聲中,有人給漢子送上酒來,漢子一飲而盡。這樣的豪邁,這樣的陌生人之間的理解,透著濃濃的老北京的人文情懷。
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圓圓的月亮門兒,滿院子可見的樹木花草,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木桶、木盆、木桌椅;指甲草和著白礬染成的紅指甲,滿地亂跑的小雞,趴在門前吐著舌頭的大黃狗,說著家長里短兒的大媽大娘;煤油燈搖曳的燈光中,飄動著的人情,應和著人物的悲慘命運。
從這些影像中不難看出,電影中滿是老北京的文化元素,是現(xiàn)代人對老北京的想象與追憶:殘舊的未經(jīng)旅游開發(fā)的長城,像普通石橋一樣供行人走過的盧溝橋,高大巍峨的城樓,普通兩進的四合院,門前牌坊和石墩子,斑駁雙開木門,悠長的胡同和青磚城墻,自自然然,落落大方,不加任何刻意的修飾和雕琢。一院子的花草樹木,破舊的院子和蔓蔓野草,又或是胡同口汲水喂駱駝的生活景象,剃頭挑子上的嗡嗡聲,都是再難重現(xiàn)的老北京景物。鄰里之間互相關心和幫助,小孩子之間友愛,這些自不必說,就連陌生人之間,例如那被押赴刑場的大漢和圍觀群眾,也有一種似乎是生來就有的信任和默契,這就是久違的老北京的人情。盡管北京城市建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老北京的文化元素從實體空間躍遷到影視、媒體文化符號,乃至折射到受眾心里,帶來了人們對鄉(xiāng)土北京文化的重新審思和文化自覺。
(二)老北京的文化元素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成功的散文式電影,得到電影人和廣大觀眾的普遍好評,體現(xiàn)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總基調(diào),講述三個故事片段,體現(xiàn)了主題、散文化風格、選景之美。整部片子始終沉浸在一種淡淡哀愁中。或許這就是一種懷舊哀愁吧,懷念那時的人,那時的事兒。當我們脫離電影情節(jié),從那種感時傷人的情緒中慢慢抽離出來之后,那時的人和事兒,都值得今天細細思量,包括那些代表著老北京的京味兒元素的過去與現(xiàn)在。
第一,空院子。電影里表現(xiàn)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還有荒蕪的空園子留給孩子們踢球,那時這樣的院子不少。而1982年拍電影時,偌大的北京城已經(jīng)找不到荒蕪的空院子留給劇組拍攝。
現(xiàn)在整個北京城大開發(fā)大發(fā)展大建設,一路高歌向世界城市邁進,別說那奢侈的空院子,就算古老普通、保存相對完好的有原住民的院落,也難得一見了0四合院在遼代已初具規(guī)模,經(jīng)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成為了今天京味文化的符號。但是磚木結構的民居畢竟不能長久保存下來,現(xiàn)今的四合院,最遠也不過是明清,大多建于民國。近百年來侵略、內(nèi)亂、拆舊建新,我們推倒了一個舊世界,但是卻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例如“文革”時期的“破四舊”運動,大肆毀壞四合院堂屋內(nèi)供奉的精美佛龕,削掉影壁上精致的磚雕,有些院子門前象征武力和權勢的旗桿也被砍下來燒掉;1980年代的“建設性破壞”,拆掉許多老建筑來為新樓新院挪空間,對四合院造成了持續(xù)性且無法恢復的破壞?!爱斈甑乃暮显和馐恰夹蔚拇├然⒈?,可現(xiàn)在為了拓展室內(nèi)空間,早已將外面抹成了一個平面;昔日‘大宅門的恢弘氣勢在現(xiàn)代二層樓房的突兀中蕩然無存;就連院子中央以養(yǎng)情的花壇魚缸也被一排排的小房子取而代之。”熙熙攘攘,雜亂無章,原來的古色古香被一座座高樓大廈代替。endprint
多少個院落已經(jīng)頹廢,多少個院落已經(jīng)風華不再,多少個院落曾經(jīng)的流光溢彩掩蔽在由不同的年份、四下搭蓋了的小房、廚房、接出的廊子后面。歲月不再,風華不再,但感情卻怎能輕易流走。更何況,它承載了太多的記憶、太久的歲月、太多割舍不了的情感。四合院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里面目全非,甚至煙消云散,不希望我們的后代只能在紙上和圖像里尋找《城南舊事》的文化符號。
第二,老巷子。影片中有一個地名出現(xiàn)了好幾次,叫“齊化門兒”,就是現(xiàn)在的朝陽門。舊時的朝陽門曾是一個匯聚了山南海北的人的地方。在這兒“貼墻根兒”、玩蛐蛐兒、推鐵環(huán)、逮“老琉璃”、竄房檐、放鴿子……每逢喜慶日子,“齊化門文場”就會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場面特別熱鬧,歡聲笑語不斷。只是小桂子被遺棄的“齊化門”,那個每個人都可以在城根下生活得活色生香的老朝陽門,現(xiàn)在早已不見蹤跡。清代《乾隆京城全圖》標有胡同1400多條,民國年間有街巷3200多條,1986年北京四個城區(qū)有街巷3665條。2007年曾有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約50條的速度減少。從解放初的3200多條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條,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10余年間,又消失掉了800多條。北京胡同存量資源,已到危亡時刻。胡同是“老北京”的特色與靈魂,也是“新北京”的典型符號。沒有了胡同,北京也就沒有靈魂了。缺少了這種最有象征力、感染力的文化實體,缺少了這種最有親民性的底層文化載體,也就缺少了“五都時代”以來北京鑄就的文化內(nèi)核。
第三,舊房子,小園子。除了空院子、老巷子,老北京的傳統(tǒng)元素還有很多,比如舊房子、小園子,還有那些鮮有留存的古井、寺廟和老牌坊。這些傳統(tǒng)的京味兒元素,如今不僅漸漸失去了它們原有光彩,甚至許多都已湮沒無存了。所以這些電影景物的再現(xiàn),不僅勾起旅居海外或者是滯留海峽另一岸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抹不去的鄉(xiāng)愁,更勾起了那些對“老北京”有著深深記憶和永恒懷念的人們的濃濃哀愁。
三、無言的尾聲
在英子病愈回家的路上,英子的爸爸對她說:“過去的事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整部影片中,有許多人最后離開了小英子,有許多愉快的經(jīng)歷變?yōu)橥?。秀貞和妞兒走了,偷兒被抓了,宋媽哭著回家了,到最后父親的生命之花也凋謝了,可以說真正是“知交半零落,骨肉兩分離”。隨著這些人和事的離去,小英子的童年也逐漸逝去,天真不再,童心已泯。那個不得不離開、從小居住的城南再難回去了,一種感傷懷舊的情緒油然而生,在電影的畫面之間彌漫開來。
1948年是多事之秋,轟鳴的飛機低徊于古城北平的上空作告別的盤旋,林英子隨著親人離別北京去了臺灣。她幼小的心靈向千年古都投下了刻骨銘心的最后一瞥。她隱隱地懂得她年輕的生命里,有著一些什么像那逝去的流水一樣永遠地失落了。她所做的只有默默地懷想,而就在她闔上眼簾的一剎那,冬日暖陽下?lián)u曳著鈴聲的駱駝隊、小胡同里井窩旁嬉笑的玩伴、倚著門框招手的大辮子姑娘,還有那蹲在草叢里的小偷、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一—重現(xiàn)。影片結尾是小英子和母親、弟弟坐著洋車離去的身影,根據(jù)小說作者1948年離京赴臺的經(jīng)歷,隱喻著他們一家人離開北京回到臺灣。英子一家本來就是從臺灣來到北京的,這次的離京赴臺可以說是回到久違的家鄉(xiāng)。但北京才是她骨子里從小認定的故鄉(xiāng),雖遠在孤島,卻心在北京,形成她揮之不去的地方依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臺灣文壇上,臺灣女作家的懷鄉(xiāng)文學以“女性”主義書寫為特色。她們以“瑣碎+真實”的故鄉(xiāng)日常生活為題材,從國家宏大敘事走向女性視角的生存困境與婚姻悲劇,淡化“家國神話”,凸顯個人自傳色彩,書寫另外一只眼睛里的臺灣鄉(xiāng)土世界。這種淡化“家國神話”與時代風云的文化構建,展現(xiàn)了大歷史背景之下女性的小人物獨特視角。以表2所舉的三部作品為例分析,三者的相同點在于:1.童年視角。從兒童的眼睛觀察成人世界,打開一扇真實世界的窗口。2.個人經(jīng)歷視角。作品都來自作者的真實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具有女作家強烈的自傳色彩,特別是聶華苓為《失去的金鈴子》女主人公直接取名“苓子”,說明她在寫作時實際上就是在寫自己。在作品中可以找到作者的生命軌跡和影子。3.女性視角。要承認男人的眼光與女人的眼光是不一樣的,三部作品中所有的生活場景和日常細節(jié)都經(jīng)過女性的心靈裁悟。
文學從來都是對現(xiàn)實的嘲諷和曲折反射,教會人在內(nèi)心反省。如果一定要界定文學和旅行兩個領域的關系,可以這么認為,文學是一場沒有終點、沒有疆域的“旅行”,作家是雙足宛若鮮花的精神流浪者,“研究”文學的人是用愛與智慧去追蹤流浪者足跡與精神流浪者同舞的人。而閱讀文學的人則是一群同情、吶喊、哭泣、悲憫于精神流浪的觀眾,他們時常在“觀看”中浮想聯(lián)翩,迷失自己。文學可使絕望喪志的人重新點燃希望的火花,使跌倒的人再次爬起,使受胯下凌辱之人找回做人的尊嚴,使悲傷憂郁之人得到心靈安慰,使沮喪沉淪之人恢復勇氣和信心。誠然,“大時代”的“小人物”返鄉(xiāng)故事,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在中美關系惡化或很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1954—1955年、1958年、1995—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jīng)三次在臺灣海峽地區(qū)采取軍事行動,以應對與還擊美國的政策,體現(xiàn)了追求國家最終統(tǒng)一的過程、行動與決心。無論是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還是兩岸之間的攻守力量對比,“時間”的籌碼都不在臺灣一邊,而在大陸這一邊,祖國統(tǒng)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規(guī)律,任何人、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住統(tǒng)一的潮流。海峽兩岸分離60多年,文化鴻溝如何消除?
正如英子的爸爸所說,有些東西是需要被忘記的。但是那些關于老北京城的美好故事,那些在老北京城中的美好的人、事、物,是無論何時都不能被忘記的。北京在林海音的敘述文本中被構型為一個遙遠的可望不可即的“鄉(xiāng)土夢”,這是作者自己人生時空變遷對北京想象的投射。寫到這里,筆者不免感嘆,已經(jīng)逝去的無法追回,已經(jīng)毀壞的再難修復,衷心地希望現(xiàn)代的每個人都停下破壞古老的腳步,留住那些古老的文化元素,留住那些胡同、四合院、老房子和老院墻,留住那些寺廟、園子、牌坊和水井,留住那些彌足珍貴又不可復制的財富和美好。希望有朝一日,我們還能再見到那個老庭院和舊街巷依舊鮮活,到處能聽到兒歌和童謠的老北京。
責任編輯 王艷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