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析蘇轍的商業(yè)思想

2014-12-31 22:03楊忠偉
商業(yè)研究 2014年12期
關鍵詞:蘇轍商業(yè)貨幣

楊忠偉

摘要: 蘇轍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目前對他經(jīng)濟思想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本文圍繞蘇轍的商業(yè)思想展開論析,主要談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蘇轍的重商觀念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他早期對商業(yè)社會功能的認識還有些局限,后期則有所提升,并豐富了貨幣在勞動力市場和對外經(jīng)濟戰(zhàn)略中的重要功能;二是蘇轍反對官府經(jīng)商,反對官府過分以法律強制及市場壟斷的行為“與民爭利”、“與商賈爭利”;三是蘇轍主張朝廷應適當實行惠商政策,以降低商稅及減免商債。

關鍵詞:蘇轍;商業(yè);貨幣;官府經(jīng)商;惠商政策

中圖分類號:F0922 文獻標識碼:B

談及北宋中期的經(jīng)濟思想,學界普遍關注的是王安石變法①,但是王安石執(zhí)政主要是在宋神宗熙寧年間,雖然稍后的元豐年間是新黨執(zhí)政,但已屬后王安石時期,在法律制訂和具體執(zhí)行方面也相應地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這引起了宋哲宗元祐時期執(zhí)政集團的深刻思考。蘇轍在這一時期對自己前期的經(jīng)濟觀點既有繼承也有反思,對經(jīng)濟問題的思考更全面、更系統(tǒng),對決策者的影響也更明顯。因此,研究蘇轍這一階段的經(jīng)濟思想頗有必要。本文以蘇轍元祐時期的相關經(jīng)濟言論為主,以熙寧、元豐及紹圣后的經(jīng)濟言論為輔,分析其經(jīng)濟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商業(yè)思想。

一、豐富了商業(yè)和貨幣的功能

商業(yè)的產(chǎn)生在我國可謂歷史久遠了,《周禮·天官·大宰》曰“以九職任萬民……六曰商賈,阜通貨賄”②。此外還有“四民”之說,如《榖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nóng)民,有工民”③。因為管仲把“商”列于四民之末,在宋代以前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重農(nóng)抑商”、“重本抑末”思想居于主流。但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商人和商業(yè)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逐漸增加。至北宋,商業(yè)發(fā)展的表現(xiàn)之一是以汴京為首的城市商業(yè)興旺發(fā)達,表現(xiàn)之二是海外貿(mào)易迅猛發(fā)展。伴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宋代從事商業(yè)的人也越來越多。首先是地主兼行商者,商業(yè)致富快,他們追求“以末致財,用本守之”④。其次是官員行商,北宋官員經(jīng)商者極多,“自非朝廷侍從之列,食口稍眾,未有不兼農(nóng)商之利而能充其養(yǎng)者也”⑤。還有眾多的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也加入了這個隊伍。隨著商業(yè)經(jīng)營的擴大,尤其是由商人入仕者漸多,自然提高了商人地位。范仲淹在《四民詩》中曰:“吾商則何罪,君子恥為鄰”⑥,即反映士對商認識的變化,“重本抑末”、“農(nóng)本工商末”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觀念在宋代受到了根本批判,開始主張“農(nóng)末皆利”。

蘇轍家居眉州眉山,今屬四川,而四川歷來是商業(yè)繁盛之地。北宋初年,為了促進貨幣的流通,四川即出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蘇轍家鄉(xiāng)亦有經(jīng)商的習俗,他的《記歲首鄉(xiāng)俗寄子瞻二首·蠶市》就記載了這方面的情形。蘇家不但擁有一定的田產(chǎn),也從事一些簡單的商業(yè)活動,蘇轍的父親蘇洵是不以言利為恥的??鬃釉弧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⑦,把義、利對立起來;而蘇洵則提出“利在則義存,利亡則義喪”⑧(《利者義之和論》),在價值取向上由傳統(tǒng)的“貴義賤利”向“利義均重”轉向。受地域風尚的影響和家庭教育的熏陶,蘇轍在青少年時期就對商業(yè)經(jīng)營活動有助于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即有了樸素的認同,他在中年后更明確提出“人之所同好者,生也;所同貴者,位也;所同欲者,財也”⑨,認為追求財貨是人的正常欲望、無可厚非。

關于商業(yè)對國家經(jīng)濟的作用,蘇轍的認識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在青年時期,他在這方面的認識尚有局限,不是很成熟。嘉祐五年(1060),在為應制科而作的《民政下第一道》中,他把工商技巧之民與游民等同看待,認為“工商技巧之民,與夫游閑無職之徒,常遍天下,優(yōu)游終日,而無所役屬”⑩;認為商人們沒有租庸調等負擔,使得天下之人皆舍本逐末,這就導致了朝廷糧食總量的不足。蘇轍主張向商人們征收庸調,“茍?zhí)煜轮蚊褡灾幻庥谟拐{之勞,其勢不耕則無以供億其上,此又可驅而歸之于南畝。要之十歲之后,必將使農(nóng)夫眾多,而工商之類漸以衰息”B11。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尤其有了在最高財政機構任職的經(jīng)歷之后,蘇轍對商業(yè)的認識逐漸有所修正,充分肯定了商人對商品流通的作用。元祐元年(1086),他在《乞賑救淮南饑民狀》中提出:“訪聞淮南久旱,雨全未足,二麥并已枯死。浙中米價雖賤,而運河無水,客旅不至。米斗直一百七十以來,民間闕食,甚覺不易”B12。正因為運河無水,米商不至,導致米價暴漲,所以他奏請地方官府開放義倉賑濟闕食人戶,同時將常平米減價出賣。此外,蘇轍在《乞借常平錢買上供及諸州軍糧狀》中,也提到“然今諸路轉運司,久以商賈不行,農(nóng)民罷病,故酒稅不登,收買軍器雜物封樁闕額衣糧等事,故經(jīng)費不足”B13,充分認識到了商人在國家經(jīng)濟運行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蘇轍認識到了商業(yè)的社會價值,也自然地以更積極和更理性的心態(tài)去進一步探索對商業(yè)功能的認識,除了前文提到的流通價值之外,還有兩點值得人們關注:

(一)貨幣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作用

蘇轍充分認識到了貨幣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功能,他的這一認識主要體現(xiàn)在他有關役法觀念的變化。以往的差役法是把民戶分為九等,以充任各種役作,但因役期長久,貽誤農(nóng)時,弊害頗多。王安石改行募役法,過去負擔各色差役的民戶按戶等高低繳納不同數(shù)量的免役錢,過去不負擔徭役的寺觀、官戶、單丁、女戶等也要出“助役錢”。政府將這些收入作為資金,衙前(運送官府物資)、戶長(催納賦稅)等最重的徭役不再差派民戶,另外招募無業(yè)者充役。因為收的募役錢多,而真正用于募役的少,國家自然有剩余,這是王安石募役法的要旨。

司馬光執(zhí)政后,欲復王安石的雇役為差役。元祐元年初,蘇轍從地方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諫,即加入了當時針對役法改革的大討論。他的《自齊州回論時事書》是涉及該問題最早的文字,他在文中對王安石新法的所有內(nèi)容都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蓋青苗行,而農(nóng)無余財;保甲行,而農(nóng)無余力;免役行,而公私并困;市易行,而商賈皆病”B14。他在元祐元年二月上的《論罷免役錢行差役法狀》中更是旗幟鮮明地贊成差役、反對免役,其《乞更支役錢雇人一年候修完善役法狀》也是主張在實行差役法的前提下逐步完善該法,《乞罷章惇知樞密院狀》亦說“且差役之利,天下所愿,賢愚共知,行未逾月,四方鼓舞”B15。同年二月十五日,他上的《論差役五事狀》,進一步詳細提出完善差役法的五條建議。由這些建議可以看出蘇轍已經(jīng)認識到雇役法的具體措施中有許多合理的東西,可以彌補差役法的缺陷,對雇役法開始有所認同,其后的《乞令戶部役法所會議狀》也是明確肯定衙前役用雇募法的做法。此后,蘇轍還有《再言役法札子》、《三論差役事狀》等奏章言及役法問題,談論的重點是提醒朝廷注意差役法既行之后所產(chǎn)生的一些弊端,比如地方官員趁機侵凌漁掠百姓。這些弊端,如果沿用雇役法,都應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減或徹底解決。endprint

元祐五年,蘇轍任御史中丞,與元祐初相比,他對役法的思考已經(jīng)逐漸趨于冷靜和成熟。蘇轍在所上《三論分別邪正札子》中認為差役法實施五年來積弊頗多,通過對兩種役法在百姓身上運行成本的比較,他提出“熙寧雇役之法,三等人戶,并出役錢,上戶以家產(chǎn)高強,出錢無藝,下戶昔不充役,亦遣出錢,故此二等人戶不免咨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錢不多,雇法之行,最為其便。及元祐罷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躍可知,惟是中等則反為害。臣請且借畿內(nèi)為比,則其余可知矣。畿縣中等之家,大率歲出役錢三貫,若經(jīng)十年,為錢三十貫而已。今差役既行,諸縣手力最為輕役,農(nóng)民仕官,日使百錢,最為輕費。然一歲之用,已為三十六貫,二年役滿,為費七十余貫。罷役而歸,寬鄉(xiāng)得閑三年,狹鄉(xiāng)不及一歲。以此較之,則差役五年之費,倍于雇役十年所供。賦役所出,多在中等,如此安得民間不以今法為害,而熙寧為利乎”B16,明確肯定雇役法對百姓更有利,更受到百姓的歡迎。

蘇轍在稍后所上的《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札子》中論說差雇役法之利弊最為詳盡,通過分析兩種役法的利弊,他認為“差衙前之弊害在私家,而雇衙前之弊害在官府。若差法必行,則私家之害無法可救,若雇法必用,則官府之弊有法可止”B17,明確提出應在堅持雇役法的基礎上修正其不足,進而規(guī)勸皇帝說“臣竊謂雖三代圣人,其法不能無弊,是以易貢為助,易助為徹,要以因時施宜,無害于民而已”B18,“祖宗舊法與先帝近制,要為皆有所去取,唯當問人情之所便,更不當以新舊彼我為意有所偏系也”B19,認為役法的選擇應以便民為主。募役法運行的關鍵就是用貨幣去駕馭和調控勞動力市場,蘇轍最終肯定募役也就等于肯定了貨幣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作用。當然,募役之法也有弊端,市場上的勞動力會以價格低廉為由,相約不肯投募,迫使官府添錢。但是,他說“臣以為將錢雇人,正如出錢買物,錢物相當,理無不得??v使一人欲要善價,余人安肯坐而待之哉?彼誘脅之術,蓋商賈小數(shù),不足為朝廷大法也”B20,認為商業(yè)比較靈活,價格取決于市場,貨幣可以自行平衡市場,體現(xiàn)了蘇轍對用貨幣駕馭勞動力商品市場的自信。由于王安石行募役法主旨在為國家財政“開源”,但他并沒有明確地認識到貨幣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作用(官府用于募役的那部分資金就是貨幣,而所雇用的勞動力就是商品)。從這個意義上說,蘇轍的貨幣功能觀比王安石更是進了一步B21。

(二)貨幣在對外經(jīng)濟戰(zhàn)略中的作用

北宋時期的對外商業(yè)貿(mào)易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蘇轍在原則上也不對此持反對態(tài)度,甚至還很注意保護外商的利益?!洱埓灾揪砦濉け嫒烁鎽艚^事》中提到有一個外商辛押陁羅在廣州行商多年,家資巨富,還認一個童奴作自己的兒子?;貒螅u羅為其國主所殺,養(yǎng)子于是繼承了家業(yè),并派兩個屬下來汴京經(jīng)商。有人到戶部告發(fā),說養(yǎng)子本是宋朝人,他的家產(chǎn)也應歸宋朝所有,于是戶部有官員建議把這兩個屬下的錢財罰沒入官。但是,蘇轍沒有采納,還把兩個屬下叫來,讓他們不要聽信謠言,不要動搖經(jīng)商之心。

然而,一旦商業(yè)往來會給宋朝帶來安全隱患時,蘇轍則主張持一種謹慎和警惕的態(tài)度。宋朝在北方與外國的商業(yè)往來主要涉及到高麗、契丹、西夏,其中西夏雖與宋朝接壤,但威脅尚小,遠不及契丹。高麗與宋朝壤地隔絕,但卻北接契丹,因此與契丹走得更近,甚至不少高麗來宋的使臣都暗地里成為契丹的耳目,為契丹收集情報、圖畫地形。所以,蘇轍建議要降低對高麗使團的接待規(guī)格,對民間私自與高麗商人交易者嚴懲不貸,尤其堅決禁止書籍外流。因為“其間臣僚章疏及士子策論,言朝廷得失、軍國利害,蓋不為少”(《北使還論北邊事札子五道》)B22,一旦由此泄漏機密極為不便,甚至主張對國內(nèi)書籍的印行加強審查和監(jiān)督。

對上述幾個國家的商業(yè)威脅,蘇轍的認識不完全是消極防范的,也有主動出機的策略。他出使遼國,發(fā)現(xiàn)該國沒有錢幣,公私交易皆用宋朝銅錢,由此可以推知宋朝每年鑄錢極多,但仍?;煎X少,是因為不少銅錢都流入了外國。銅錢外流太多,既會導致宋朝國庫的空虛,也易使宋朝的金融市場受外族控制。雖然宋朝一直嚴禁邊境銅錢外流,但是因為認識程度不夠,并沒有積極探討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所以多年來屢禁未絕。蘇轍訪知河北、河東、陜西三路皆富藏鐵礦,而且其中若干地區(qū)也在流通鐵錢,雖然官府等同鐵錢和銅錢,但在民間則輕賤鐵錢,鐵錢十五,僅能比銅錢十。蘇轍建議可在以上三路利用豐厚的鐵礦資源,同時鑄行鐵錢,但是規(guī)定鐵錢使用范圍僅限于極邊諸州,而極邊諸州的銅錢,都用鐵錢兌換后移入內(nèi)地;同時還建議朝廷采取措施,讓邊民購買國外的農(nóng)牧產(chǎn)品時,一律用絲織品等進行物物交換。由于邊境銅錢稀缺,斷了外流的根本,鐵錢貶值,外國也自然不會要。蘇轍能充分認識到貨幣在對外貿(mào)易中所發(fā)揮的潛在作用,更能積極地思考如何保護本國的貨幣不致外流,與同時代的其他政治家們相比,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二、反對官府經(jīng)商

蘇轍反對官府經(jīng)商,反對官府過分抱著贏利之心,以法律強制及市場壟斷來對待百姓(包括商人),主要是針對兩個方面:一是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在運行過程中的扭偏現(xiàn)象,借法漁利;二是官營專賣制度。

(一) 抨擊借法漁利現(xiàn)象

在王安石所主張推行的各項法律中,借法漁利現(xiàn)象最為突出的是青苗法。青苗法的大致內(nèi)容是改變常平倉糴糶糧食的辦法,將常平、廣惠倉所存糧米變換為現(xiàn)錢,按自愿申請,賒貸給符合條件的城鄉(xiāng)居民。貸付時發(fā)放現(xiàn)款,歸還時可還現(xiàn)錢或折還糧米,并須加付20%的利息。青苗貸款每年發(fā)放、回收兩次,遇有災荒,可延至下次收成時歸還。青苗法的初衷是為了抑制“兼并之家”以高利貸對百姓的盤剝,這一出發(fā)點蘇轍也是贊同的。嘉祐五年,蘇轍在《民政下第二道》中力主反對兼并,認為天下的豪民富賈都以地生財,許多擁田者都不自己耕種,而是租給無田者,使農(nóng)民成了富人的奴仆,而不再是天子的百姓;至于工商業(yè)者,因為沒有田地,所以對外界的依賴性更大,而政府不體恤他們的貧乏困苦,則富人憑借自己的資本,貸其所急,趁虛而入,政府對他們也同樣沒有了號召力。所以,他主張收回天下的兼并之田,付給無田的農(nóng)民,對工商業(yè)者實行官貸,解救他們的危困。官貸之法,一是薄息以恤其困,二是偶以免息以收其心,這樣“富民之貸,可以不禁而自息”B23。蘇轍認為放官貸和收公田相比,獲民心之效更為快捷,更應該成為當務之急。所以,蘇轍后來任職制置三司條例司時,王安石就青苗法征求他的意見,蘇轍肯定地提出“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困,非為利也”B24(《龍川略志卷三·與王介甫論青苗鹽法鑄錢利害》)。endprint

在青苗法具體執(zhí)行的過程中,地方官員搞絕對化的一刀切,甚至為了謀求政績或借法漁利,存在著強行攤派、強行征索現(xiàn)象。百姓對于所借的青苗錢絕不敢抗拒不還,甚至為了還青苗欠債,不得不向“兼并之家”以更高的利息借貸,實質已變成了一種變相的官府經(jīng)商行為,違背了青苗法的初衷。對此,蘇轍是堅決反對的,他在《三乞罷青苗狀》中提出“自古為國,止于食租衣稅,縱有不足,不過輔以茶鹽酒稅之征,未聞復用青苗放債取利,與民爭錐刀之末,以富國強兵者也”B25。在其后的《申三省請罷青苗狀》中,蘇轍對青苗法“放債取利”的論說更為詳備,從四個方面論證了執(zhí)行青苗法即使不搞強行攤派,其害人之處不但擾亂經(jīng)濟秩序,又敗壞社會風氣。當然,四害乃是次之,主要還是強行攤派問題。八百多年之后,梁啟超在評王安石時指出“蓋其初意本欲以裁抑兼并者,而其結果勢必至以國家而自為兼并者也”B26,其觀點和蘇轍是非常一致的。

需要說明的是,后來因為對青苗法在實行過程中搞強行攤派不滿,蘇轍對私人高利貸的態(tài)度也有所變化,也肯定了私人高利貸的一些優(yōu)勢。他在《自齊州回論時事書》中提出“私家雖取利或多,然人情相通,別無條法。今歲不足,而取償于來歲;米粟不給,而繼之以芻藁,雞豚狗彘皆可以還債也。無歲月之期,無給納之費,出入閭里,不廢農(nóng)作,欲取即取,愿還即還。非如公家,動有違礙,故雖或取息過倍,而民恬不知”B27,認為私貸比較靈活,但是“今官貸青苗,責以見錢,催隨二稅,鄰里相保,結狀請錢,一家不至,九家坐待,奔赴城市,糜費百端,一有逋竄,均及同保。貧富相迨,要以皆斃而后已。朝廷雖多設法度以救其失,而其實無益也”B28。前后對照,可知蘇轍并不是徹底肯定私人高利貸,只是與青苗法攤派相比,兩權相較取其輕,類似于孔子感嘆“苛政猛于虎”。

王安石針對商賈的變法措施主要是均輸法和市易法,均輸法規(guī)定將過去各路按固定數(shù)字上供首都的所需物資,改為由發(fā)運使根據(jù)京城對各種物資的需要而靈活掌握,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加以征收、購買,在價格合宜時發(fā)運使也可購存一部分物資。市易法規(guī)定在開封等城市設立市易務承擔政府購買職能,由國庫撥款作為經(jīng)營資本。市易務把收購來的貨物,賒給各行鋪售賣,各行鋪定期(半年或一年)將貨價償還市易務,并按年加20%的利息。雖然二法都屬于對商品物資進行調控,但均輸法主要立足于空間維度,而市易法則立足于時間維度,其中市易法對商人的影響更大。蘇轍對市易法的初衷并不反對,但后來在執(zhí)行過程中逐漸變成了專門收購緊俏物資,壟斷貨源、定價權,無論是商品的批發(fā)還是零售都被政府官員所操縱,市易司等遂變成了對商人橫加盤剝的機構。對此,蘇轍深惡痛絕,揭露其是“無物不買,無利不籠,命官遣人,販賣南北,放債取利,公行不疑,杜絕利源,不與民共,觀其指趣,非復制其有無,權其輕重而已也”(《自齊州回論時事書》)B29。他在《元祐會計錄敘》中也指出“(神宗)覽政之初,為強兵富國之計,有司奉承,違失本旨。始為青苗助役,以病農(nóng)民;繼為市易鹽鐵,以困商賈”B30。蘇轍針對均輸法的評論較少,在《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中提出“今官買是物,必先設官置吏,簿書祿廩為費已厚。然后使民各輸其所有,非良不售,非賄不行,是以官買之價,比民必貴。及其賣也,弊復如前。然則商賈之利,何緣可得?徒使謗議騰沸,商旅不行”B31,認為實行均輸法不僅與商賈爭利,而且還會影響到國家的財政收入,得不償失。因為官營買賣不但機構臃腫,耗費繁多;由于私人“商賈不行”,也會影響到國家對商稅的征收。因而他反對均輸法,主張商業(yè)由私人商賈自由經(jīng)營,這雖然有從國家財政方面出發(fā)的考慮,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商賈之利。

(二)反對官營專賣制度

日本學者桑田幸三在評價商業(yè)國營時,認為“受商業(yè)的營利性的誘惑,把商業(yè)利潤收歸國家,從而使財政收入的增加很可觀。但是,商業(yè)的社會職能和經(jīng)濟職能也就終止了,國民的經(jīng)濟生活在流通方面也陷入了麻痹狀態(tài),同財政上一時的增長相比,帶來的則是更大的衰落”B32。他提出商業(yè)國營不但會使民間的商業(yè)經(jīng)濟瀕臨崩潰,國民生活也會陷入極大的混亂。宋代屬于官營的商品原本就很多,市易法更加重了官營市場的進一步膨脹,官營市場搞壟斷競爭,違背市場自由發(fā)展規(guī)律,加大了對商人的實質性沖擊,對百姓的經(jīng)濟也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一旦壟斷價格過高就會抑制消費,政府利潤反而降低。相反,如果放開民營商業(yè),對小商販實行優(yōu)惠政策,于國于商于民都會利大于弊,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因此,蘇轍力主反對國家專賣,主張商業(yè)民營;反對壟斷侔利,主張恤民恤商;反對干預民商經(jīng)營,相信市場自由調節(jié)。

元祐元年,蘇轍上《論蜀茶五害狀》,提出“右臣伏見朝廷近罷市易事,不與商賈爭利,四民各得其業(yè),欣戴圣德無有窮已”B33。以往反對官府經(jīng)商的思想家,多以不與“民”爭利為理由,而蘇轍提出不與“商賈”爭利,一字之別已能見其思想之可貴。奏章主旨是說益、利、秦、鳳、熙河等路茶場司官營茶業(yè)兼販賣百物不休,操縱市場,賤買貴賣,盤剝茶農(nóng)和百姓,而且以重法苛民,對買私茶百姓的懲處重過盜賊,對運茶日期超限民夫的懲處重過遞送軍機文書或重要盜賊的日期超限。奏章還具體列舉了茶法濫施為害百姓的五條罪狀,建議朝廷“哀憐遠民,罷放榷法,令細民自作交易”B34。如果朝廷不想“頓罷茶事”,也應逐漸放寬對茶農(nóng)販茶的限制,官營和私營兼行,這樣既不損財稅而更收民心。他還反對把收取茶稅數(shù)額作為地方官員考核升遷的依據(jù),提出“夫逐州通判本以按察吏民,諸縣令佐亦以撫字百姓,而計算息錢均與牙儈分利。至于監(jiān)茶之官發(fā)茶萬馱,即轉一官,知縣亦減三年磨勘。國之名器輕以與人,遂使貪冒滋章,廉恥不立,深可痛惜”B35。在《乞責降成都提刑郭概狀》中,他又一次申明蜀地榷茶之法“以賤價大秤侵損園戶,以重輦峻限虐害遞鋪,以折博興販攪擾平民”B36,為害不淺。在《申本省論處置川茶未當狀》中,他建議“只榷陜西沿邊諸郡,不許客旅私販,仍將沿邊每歲合用益、利諸場茶色及斤重配在諸場,令及時立限和買。官買數(shù)足,方許私下交易。除沿邊所榷地分外,一任客人興販”B37。另外,蘇轍還建議商業(yè)的監(jiān)察部門不能同時又兼管理部門,他在《乞差官與黃廉同體量蜀茶狀》中提出“若以專使按榷茶之弊,則身無利害,茶事巨細勢必具陳。若身自領茶事,有課利增損、邊計盈虛之責,則茶之為害,勢必不肯盡言”B38。endprint

據(jù)《龍川略志卷三·與王介甫論青苗鹽法鑄錢利害》記載,蘇轍曾與王安石探討過私鹽問題,認為“利之所在,欲絕私販,恐理難也”。安石認為是法律懲處不重的緣故,如果一個村子有百家販私鹽,只懲治一二家,當然收不到收斂的效果;如果懲治二三十家,大家就不敢販賣了。蘇轍認為“如此誠不販矣,但恐二三十家坐鹽而敗,則起為他變矣”B39!不難看出,蘇轍對民間販賣私鹽還是持一種理解和寬松態(tài)度的,主張不能過于嚴厲地進行干涉,認為私鹽之所以不能禁止,官鹽壟斷市場和攤派銷售要負很大責任。蘇轍在《乞責降成都提刑郭概狀》中提出“見今西川數(shù)州,賣邛州、蒲江井官鹽,每斤一百二十支。為近年咸泉減耗,多夾雜沙土,而梓夔路客鹽及民間小井白鹽,販入遂州,其價止七八十。以此官中須至抑配,深為民害”B40,又在《乞廢忻州馬城池鹽狀》中提出河東民間未嘗缺鹽食用。但是,蔡礪等人仍另添忻州馬城池鹽,其鹽夾硝,味苦,人不愿買。于是就強行攤派給各民間經(jīng)銷商,搞得民怨極大,甚至“訪聞忻州曾申本路轉運司,乞枷錮鋪戶前來買鹽,以此顯見人情不愿”B41。蘇轍在《龍川略志卷三·論榷河朔鹽利害》中提出當年在制置三司條例司時,同僚張端因為河朔財賦不足,建議搞官鹽專賣,蘇轍極力稱其不可,張端遂不再堅持。但是,這則筆記最后說:“然元豐間竟聽議者榷之,至元祐而罷,今又復榷矣”B42。元祐時期,蘇轍身居要職,自然對禁止官鹽專賣不遺余力,在此之前和之后,他用一“竟”字和“復”字表明自己對官鹽專賣的不滿,也是一種蘇轍頗有體會的春秋筆法。

蘇轍因不滿王安石變法,被貶到筠州監(jiān)酒稅,他在《東軒記》中說自己“晝則坐市區(qū)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B43。對官賣酒類壟斷市場的不滿已是隱隱可見,尋尺之利,也不放過,新法苛民,已不言而喻。此外,蘇轍在《龍川略志·議賣官麴與榷酒事》中記載說宋州起初是“弛其酒禁,使民賣官麴,十余家共之。更七八十年,官課不虧,有監(jiān)麴院官”B44,但到了神宗時,判官章楶傾向于罷賣麴而榷酒,認為這樣能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蘇轍認為使民罷賣官麴會傷害麴戶的利益,如果變?yōu)橛晒俑毒疲O置相應工作人員,對國家財政也是一筆開銷,恐怕榷酒之利還不如賣麴之利。隨著他被謫筠州,章楶罷賣麴而立榷法。蘇轍被重新起用后權柄在手,才得以罷酒榷而復賣麴。蘇轍反對官酒專賣,主張酒類民營,甚至對一些宗室外戚經(jīng)營酒業(yè)也持以肯定和理解。因為“宗室之間,頗有疏遠外住之人,以窘乏之故,或賣酒自給”B45,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商業(yè)思想超出了“階級”的限制,更具有人性的光輝。

當然,蘇轍并不是絕對地反對官府經(jīng)商,而是認為官營和私營也可兼行,兩者各有優(yōu)勢,可相輔而行。雖然他認為依靠商人的力量自由運銷糧食也可自發(fā)調節(jié)各地谷物,可以防止糧價的大幅漲落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城市居民的不利影響,實現(xiàn)“農(nóng)末皆利”,但也不能否定他同時也很倚重常平倉法的作用。漢代創(chuàng)立的常平倉制度,通過國家機構來干預糧食供求,維持糧價穩(wěn)定,國家亦相應有所創(chuàng)收。一直被認為是解決“谷太賤則傷農(nóng),太貴則傷末“問題的最佳對策,常平倉法自然也是一種政府商業(yè)行為。但是,官營的規(guī)模應有所節(jié)制,同時在為國家侔利的同時,更要顧念到應以便民、利民為主旨,而不能損民、害民。從這樣角度出發(fā),他對“出賣坊場,雇募衙前,免民間破家之患”(《潁濱遺老傳下》)B46高度肯定,對宋初邊將為了擴充自己的財力,以足夠的物質獎勵來蓄養(yǎng)間諜,朝廷對他們“貿(mào)易之在道路者,不問其商稅”(《上皇帝書》)B47,認為是特殊地區(qū)特殊政策,未嘗不可,但對發(fā)運司擅權謀利則極為不滿。

蘇轍在《論發(fā)運司以糶糴米代諸路上供狀》中提出發(fā)運司用錢一百萬貫為糶糴之本,每年在淮南附近趁賤糴米,諸路轉運司則負責把上供米交至發(fā)運司,如果轉運司誤了期限,發(fā)運司就以自己所糴米來代替,而讓轉運司出高額糧價,這又勢所必然地會轉移到農(nóng)民身上?!敖T路,自來皆系出米地分,而難得見錢。舊日官歲糴米,錢散于民,故農(nóng)不大傷,無錢荒之弊。今發(fā)運司以所糴米代供,而責錢于諸路。諸路米無所售,而斂錢以償發(fā)運司,則錢日益荒,而農(nóng)民最病。此東南之大患也”B48。如果諸道轉運司超期而米不到,依舊以發(fā)運司所糴米代為交納,而不得以此于諸道責取米價。等諸道米至再依數(shù)撥還,根據(jù)違限欠數(shù),再追究轉運司官吏相關責任,這樣既保證了糧食供應,又不會帶來擾民之害,雙獲其利。他在《乞以發(fā)運司米救淮南饑民狀》中指出“淮南旱災,民食踴貴……訪聞發(fā)運司逐年將糶糴本錢一百萬貫,趁賤糴米,以代諸路違限上供米數(shù)外,或遇米貴,亦出賣收息。臣欲乞指揮發(fā)運司,約定今年合留代上供外,其余權令只依元買價,盡數(shù)支撥于諸郡出賣,不得收息”B49。換言之,蘇轍肯定民間的商業(yè)行為,主張放開自由市場,但不是徹底反對官營商業(yè),也并不意味著政府對商業(yè)運營徹底放手不管,對于商業(yè)管理機構的設立和商業(yè)運行制度的制訂和執(zhí)行監(jiān)督等,政府都是應有所作為的,但畢竟不能干涉太多。

三、主張實行惠商政策

蘇轍能夠認識到民營商業(yè)的重要性,也非常理解經(jīng)商者的艱難。他認為“夫商賈之事,曲折難行。其買也,先期而與錢,其賣也,后期而取直。多方相濟,委曲相通,倍稱之息,由此而得。然至往往敗折,亦不可期”(《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B50,經(jīng)商者不但要面對難以預測的市場,還要面對各種商稅和攤派。就商稅而言,宋太宗時每年得商稅收入約為四百萬貫,到宋仁宗時每年則將近兩千萬貫,商稅在宋朝的財政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宋代中期商稅的繁重,自然加大了商人的負擔,“凡今百姓所為,一物以上,莫不有稅。茶、鹽、酒、鐵,關市之征,古之所無者,莫不并行。疲民咨嗟,不安其生”(《御試制策》)B51。市場上的商人除了交稅外,還須承受人力和物品的額外攤派,如果要想免除這種攤派,可以交錢代替,這就是免行錢制度。后來免行錢發(fā)展成了入行錢,即如果想從事任何商業(yè)或服務業(yè)活動,都需交錢來買準入證,不交足免行錢就不能開業(yè)。

為了能減輕商人的負擔,保護商人的利益,鼓勵商人經(jīng)商,蘇轍認為朝廷應減免商稅,提出“薄賦斂,散蓄聚,若以致貧,而民安其生,盜賊不作,縣官食租衣稅,廩有余粟,帑有余布,久而不勝其富也,厚賦斂,奪民利,若以致富,而所入有限,所害無窮,大者亡國,小者致寇,寇盜一起,盡所得之利,不償所費之十一,久而不勝其貧也”(《乞招河北保甲充軍以消賊狀》)B52。他在《上皇帝書》中指出 “募六道之富人,使以其船及人漕之,而所過免其商稅,能以若干至京師,而無所期盜敗失者,以今三司軍大將之賞與之”B53。其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記載發(fā)運司原來負責東南漕法事務,聽任船主借漕運之機私載物資,征稅者不得征收捐稅。船主們都很富厚,他們以自己所交往的官船為家,積極為官船謀劃,設身處地地為官船解決問題,同時對本船船夫們也能救其乏困。這些船主所運輸?shù)奈镔Y既無風險而且還能速達,但官府不甘于這些私載物資的稅收損失,嚴令禁止搭載,以至于“舟弊人困,多盜所載以濟饑寒,公私皆病”B54。蘇軾主政揚州期間奏乞朝廷恢復舊例,朝廷從之。蘇轍是把這當作蘇軾的功績來進行稱頌的,可知他對兄長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同意的。雖然蘇軾此舉主旨是為了保護國家整體利益,但是蘇氏兄弟對經(jīng)商者的體恤之心亦是不難看出的。當然,蘇轍反對重征商稅而不是徹底否定征商稅,征商稅比起官營禁榷的做法還是更符合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蘇轍主張減免商稅,但北宋當時國家經(jīng)濟形勢很嚴峻,國家無財是不行的。不采取積極措施,廣開財源,單靠節(jié)用和輕徭薄賦是解決不了問題的。endprint

蘇轍認為朝廷應適當免除商人官債,他在《龍川略志卷五·放買撲場務欠戶者》提出“予為戶部侍郎,有言買撲場務者,人戶自熙寧初至元豐末,多者四界,少者三界。緣有實封投狀添價之法,小民爭得務勝,不復計較實利,自始至末,添錢多者至十倍,由此破蕩家產(chǎn),傍及保戶,陪納不足,父子流離,深可愍恤。乞取累界內(nèi)酌中一界為額,除元額已足外,其元額雖未足,而于酌中額得足者,并與釋放,唯未足者依舊催理,候及酌中額而止。予善其說,奏乞施行,天下欠戶蒙賜者不可勝數(shù)”B55。大致意思是說,官府將所擁有的一些國有資產(chǎn)的經(jīng)營、使用權以招標的方式進行出售。但官府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引進競爭機制。讓投標者把自己的出價投入密封的箱子里,開箱后所出價高者勝出。因為競爭激烈,投標者為了能夠勝出,紛紛高抬出價,導致價格一路上揚,許多人中標后無力承擔,傾家蕩產(chǎn),苦不堪言。蘇轍主張核算上市的成本,對成本已經(jīng)收回的,即行豁免所余債務。

蘇轍在《久旱乞放民間積欠狀》、《再乞放積欠狀》中一再申明小商戶所借的官債,本錢已還利息未付的,建議免除債務;對所拖欠的坊場錢,也參照官債一并免除。當然,商人也有大商人和小商販之別,蘇轍更加體恤小商販的困窘。他在《乞放市易欠錢狀》中認為朝廷此前已準蘇轍所奏,對都城已還清所借的市易本錢,只欠利息和罰金的商戶,免除所有債務;但在具體實行時,為了操作簡便,只免除了上戶。蘇轍主張應把欠二百貫以下的一概免除,理由是:市易本錢共計1 226萬貫,中間撥還內(nèi)藏庫等處,共計530萬貫,朝廷支使過,共計384萬貫,現(xiàn)在諸場務尚存的,共計353萬貫。三項相加,市易錢本錢已經(jīng)還足,商戶們所欠的只是利息。如果免除200貫以下商戶的債務,所免除的錢數(shù)并不多,對朝廷的損失不大;現(xiàn)在欠戶共計27 155戶,共欠237萬貫,其中小姓27 093戶,欠83萬貫。如果把欠200貫以下的債務免除,涉及25 353戶,共免債務46萬貫,所免商戶占總數(shù)的十分之九,所免錢額只占五分之一。否則這些欠款全部還完得70年,加之一千余人的催索隊伍日夜騷擾,都會給小商戶們帶來極大的困擾。如果全部免除,“則細民荷戴恩德,淪入骨髓,社稷之利不可勝計”B56。

四、結論

本文圍繞蘇轍的商業(yè)思想,主要談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蘇轍的重商觀念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早期對商業(yè)的社會功能的認識還有些局限,后期則有所提升;二是蘇轍反對官府經(jīng)商,反對官府過分抱著贏利之心,以法律強制及市場壟斷的行為來“與民爭利”、“與商賈爭利”;三是蘇轍主張朝廷應適當實行惠商政策,主要是降低商稅及減免商債。蘇轍憑著對商業(yè)發(fā)展的高度重視和敏銳的商業(yè)問題思辯能力,為補救時弊積極上言獻策,而且很多都被朝廷所采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宋代民營商業(yè)的良好發(fā)展勢頭。

注釋:

① 王安石(1021-1086)于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兼侍講,次年擢升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開始推行新法,年余后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相,又年余再罷相,熙寧十年辭官。雖然王安石的變法初衷是好的,措施總體上是進步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尤其因為他操之過急且剛愎自用,步子邁得太大,加之用人不當,法律在施行過程中逐漸扭偏,搞得民怨沸騰,遂以失敗而告終。

②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8.

③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春秋榖梁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42.

④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3281.

⑤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8.

⑥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859.

⑦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39

⑧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43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59.

⑨ 陳宏天,高秀芳.蘇轍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1213.

⑩ 同⑨,1990:1327.

B21 石世奇、鄭學益先生在評價蘇轍時說“由于王安石的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維護大地主、大商人既得利益的變法反對派對新法和王安石本人仇恨到了發(fā)瘋的程度,以至不顧自己的顯宦重臣、名流學士的身份,赤膊上陣,罵王安石為‘小丈夫”(《中國古代經(jīng)濟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14),也許是沒有認識到蘇轍后期對王安石雇役法的認可,用詞過重,對蘇轍不夠公平。

(責任編輯:關立新)endprint

蘇轍認為朝廷應適當免除商人官債,他在《龍川略志卷五·放買撲場務欠戶者》提出“予為戶部侍郎,有言買撲場務者,人戶自熙寧初至元豐末,多者四界,少者三界。緣有實封投狀添價之法,小民爭得務勝,不復計較實利,自始至末,添錢多者至十倍,由此破蕩家產(chǎn),傍及保戶,陪納不足,父子流離,深可愍恤。乞取累界內(nèi)酌中一界為額,除元額已足外,其元額雖未足,而于酌中額得足者,并與釋放,唯未足者依舊催理,候及酌中額而止。予善其說,奏乞施行,天下欠戶蒙賜者不可勝數(shù)”B55。大致意思是說,官府將所擁有的一些國有資產(chǎn)的經(jīng)營、使用權以招標的方式進行出售。但官府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引進競爭機制。讓投標者把自己的出價投入密封的箱子里,開箱后所出價高者勝出。因為競爭激烈,投標者為了能夠勝出,紛紛高抬出價,導致價格一路上揚,許多人中標后無力承擔,傾家蕩產(chǎn),苦不堪言。蘇轍主張核算上市的成本,對成本已經(jīng)收回的,即行豁免所余債務。

蘇轍在《久旱乞放民間積欠狀》、《再乞放積欠狀》中一再申明小商戶所借的官債,本錢已還利息未付的,建議免除債務;對所拖欠的坊場錢,也參照官債一并免除。當然,商人也有大商人和小商販之別,蘇轍更加體恤小商販的困窘。他在《乞放市易欠錢狀》中認為朝廷此前已準蘇轍所奏,對都城已還清所借的市易本錢,只欠利息和罰金的商戶,免除所有債務;但在具體實行時,為了操作簡便,只免除了上戶。蘇轍主張應把欠二百貫以下的一概免除,理由是:市易本錢共計1 226萬貫,中間撥還內(nèi)藏庫等處,共計530萬貫,朝廷支使過,共計384萬貫,現(xiàn)在諸場務尚存的,共計353萬貫。三項相加,市易錢本錢已經(jīng)還足,商戶們所欠的只是利息。如果免除200貫以下商戶的債務,所免除的錢數(shù)并不多,對朝廷的損失不大;現(xiàn)在欠戶共計27 155戶,共欠237萬貫,其中小姓27 093戶,欠83萬貫。如果把欠200貫以下的債務免除,涉及25 353戶,共免債務46萬貫,所免商戶占總數(shù)的十分之九,所免錢額只占五分之一。否則這些欠款全部還完得70年,加之一千余人的催索隊伍日夜騷擾,都會給小商戶們帶來極大的困擾。如果全部免除,“則細民荷戴恩德,淪入骨髓,社稷之利不可勝計”B56。

四、結論

本文圍繞蘇轍的商業(yè)思想,主要談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蘇轍的重商觀念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早期對商業(yè)的社會功能的認識還有些局限,后期則有所提升;二是蘇轍反對官府經(jīng)商,反對官府過分抱著贏利之心,以法律強制及市場壟斷的行為來“與民爭利”、“與商賈爭利”;三是蘇轍主張朝廷應適當實行惠商政策,主要是降低商稅及減免商債。蘇轍憑著對商業(yè)發(fā)展的高度重視和敏銳的商業(yè)問題思辯能力,為補救時弊積極上言獻策,而且很多都被朝廷所采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宋代民營商業(yè)的良好發(fā)展勢頭。

注釋:

① 王安石(1021-1086)于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兼侍講,次年擢升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開始推行新法,年余后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相,又年余再罷相,熙寧十年辭官。雖然王安石的變法初衷是好的,措施總體上是進步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尤其因為他操之過急且剛愎自用,步子邁得太大,加之用人不當,法律在施行過程中逐漸扭偏,搞得民怨沸騰,遂以失敗而告終。

②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8.

③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春秋榖梁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42.

④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3281.

⑤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8.

⑥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859.

⑦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39

⑧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43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59.

⑨ 陳宏天,高秀芳.蘇轍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1213.

⑩ 同⑨,1990:1327.

B21 石世奇、鄭學益先生在評價蘇轍時說“由于王安石的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維護大地主、大商人既得利益的變法反對派對新法和王安石本人仇恨到了發(fā)瘋的程度,以至不顧自己的顯宦重臣、名流學士的身份,赤膊上陣,罵王安石為‘小丈夫”(《中國古代經(jīng)濟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14),也許是沒有認識到蘇轍后期對王安石雇役法的認可,用詞過重,對蘇轍不夠公平。

(責任編輯:關立新)endprint

蘇轍認為朝廷應適當免除商人官債,他在《龍川略志卷五·放買撲場務欠戶者》提出“予為戶部侍郎,有言買撲場務者,人戶自熙寧初至元豐末,多者四界,少者三界。緣有實封投狀添價之法,小民爭得務勝,不復計較實利,自始至末,添錢多者至十倍,由此破蕩家產(chǎn),傍及保戶,陪納不足,父子流離,深可愍恤。乞取累界內(nèi)酌中一界為額,除元額已足外,其元額雖未足,而于酌中額得足者,并與釋放,唯未足者依舊催理,候及酌中額而止。予善其說,奏乞施行,天下欠戶蒙賜者不可勝數(shù)”B55。大致意思是說,官府將所擁有的一些國有資產(chǎn)的經(jīng)營、使用權以招標的方式進行出售。但官府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引進競爭機制。讓投標者把自己的出價投入密封的箱子里,開箱后所出價高者勝出。因為競爭激烈,投標者為了能夠勝出,紛紛高抬出價,導致價格一路上揚,許多人中標后無力承擔,傾家蕩產(chǎn),苦不堪言。蘇轍主張核算上市的成本,對成本已經(jīng)收回的,即行豁免所余債務。

蘇轍在《久旱乞放民間積欠狀》、《再乞放積欠狀》中一再申明小商戶所借的官債,本錢已還利息未付的,建議免除債務;對所拖欠的坊場錢,也參照官債一并免除。當然,商人也有大商人和小商販之別,蘇轍更加體恤小商販的困窘。他在《乞放市易欠錢狀》中認為朝廷此前已準蘇轍所奏,對都城已還清所借的市易本錢,只欠利息和罰金的商戶,免除所有債務;但在具體實行時,為了操作簡便,只免除了上戶。蘇轍主張應把欠二百貫以下的一概免除,理由是:市易本錢共計1 226萬貫,中間撥還內(nèi)藏庫等處,共計530萬貫,朝廷支使過,共計384萬貫,現(xiàn)在諸場務尚存的,共計353萬貫。三項相加,市易錢本錢已經(jīng)還足,商戶們所欠的只是利息。如果免除200貫以下商戶的債務,所免除的錢數(shù)并不多,對朝廷的損失不大;現(xiàn)在欠戶共計27 155戶,共欠237萬貫,其中小姓27 093戶,欠83萬貫。如果把欠200貫以下的債務免除,涉及25 353戶,共免債務46萬貫,所免商戶占總數(shù)的十分之九,所免錢額只占五分之一。否則這些欠款全部還完得70年,加之一千余人的催索隊伍日夜騷擾,都會給小商戶們帶來極大的困擾。如果全部免除,“則細民荷戴恩德,淪入骨髓,社稷之利不可勝計”B56。

四、結論

本文圍繞蘇轍的商業(yè)思想,主要談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蘇轍的重商觀念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早期對商業(yè)的社會功能的認識還有些局限,后期則有所提升;二是蘇轍反對官府經(jīng)商,反對官府過分抱著贏利之心,以法律強制及市場壟斷的行為來“與民爭利”、“與商賈爭利”;三是蘇轍主張朝廷應適當實行惠商政策,主要是降低商稅及減免商債。蘇轍憑著對商業(yè)發(fā)展的高度重視和敏銳的商業(yè)問題思辯能力,為補救時弊積極上言獻策,而且很多都被朝廷所采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宋代民營商業(yè)的良好發(fā)展勢頭。

注釋:

① 王安石(1021-1086)于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兼侍講,次年擢升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開始推行新法,年余后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相,又年余再罷相,熙寧十年辭官。雖然王安石的變法初衷是好的,措施總體上是進步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尤其因為他操之過急且剛愎自用,步子邁得太大,加之用人不當,法律在施行過程中逐漸扭偏,搞得民怨沸騰,遂以失敗而告終。

②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8.

③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春秋榖梁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42.

④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3281.

⑤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8.

⑥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859.

⑦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39

⑧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43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59.

⑨ 陳宏天,高秀芳.蘇轍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1213.

⑩ 同⑨,1990:1327.

B21 石世奇、鄭學益先生在評價蘇轍時說“由于王安石的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維護大地主、大商人既得利益的變法反對派對新法和王安石本人仇恨到了發(fā)瘋的程度,以至不顧自己的顯宦重臣、名流學士的身份,赤膊上陣,罵王安石為‘小丈夫”(《中國古代經(jīng)濟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14),也許是沒有認識到蘇轍后期對王安石雇役法的認可,用詞過重,對蘇轍不夠公平。

(責任編輯:關立新)endprint

猜你喜歡
蘇轍商業(yè)貨幣
蘇轍晚年詩中“老盧”為誰?
蘇轍罵皇帝不為拆臺為補臺
蘇轍:做蘇東坡的弟弟是一種什么體驗
記錄二十年商業(yè)社會的風云變幻
蘇轍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點研究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綠建筑的商業(yè)姿態(tài)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中國商業(yè)醫(yī)療保險的增長軌道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鲁山县| 安塞县| 阿图什市| 青冈县| 三河市| 肃南| 得荣县| 东台市| 邓州市| 隆林| 曲沃县| 蒙阴县| 大兴区| 太和县| 霞浦县| 海盐县| 绍兴县| 山东省| 平度市| 云霄县| 定安县| 高邮市| 大姚县| 马鞍山市| 鄂尔多斯市| 天长市| 通州区| 工布江达县| 新建县| 宁强县| 磐安县| 类乌齐县| 大田县| 苍梧县| 海晏县| 化德县| 濮阳县| 井冈山市| 盐山县| 长武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