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吉林省延邊三個最具地方特色的狗肉、醬湯、豆腐入手,試圖比較中國傳入日本的代表性食物,以期挖掘中日飲食背后的文化差異。中國應該大力發(fā)揚具有民族特色、代表民族傳承的飲食,并傳播飲食文化,使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發(fā)展下去。
關鍵詞:味噌;納豆;豆腐
說起延邊朝鮮族的美食—辣白菜、大醬湯和狗肉,相信很多人都吃過。不過很可惜,一部《大長金》,將韓國的泡菜推向了世界,外國人提起辣白菜,還以為是源自韓國;一部《東京愛情故事》,除了凄美的結局外,使日本的味噌湯也享譽了世界,殊不知這種醬湯也是鑒真東渡日本帶去的珍貴物品之一。剩下的狗肉,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故日本人不食狗肉。不如此,估計也早被徒弟學了去,反叫人忘了師傅。
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在1926年《青年與學問》的演講中說:“支那,即使在現(xiàn)在,也確實是知識的巨大寶庫。這個寶庫一旦打開,世界都可以受益。”我們不吝嗇于教會學生,使全世界人民受益,但是師傅要做得更好。
本論文無意研究美食的做法和影視劇的制作手法,而是通過對延邊美食傳日史的研究,追尋飲食背后與文化相關聯(lián)的部分。因為食物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地域、民族民俗的不同有很大的改變,但蘊涵在食物里面的文化是不滅的,它代表一個民族的靈魂,靈魂是不滅的。
本論文預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研究:
一、日本飲食文化的歷史
《三國志·魏書·東夷傳》(陳壽,又稱《魏志倭人傳》)中記錄了大概三世紀即彌生時代時日本人的飲食情況。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公元七世紀即大和王朝的飛鳥時代起,日本開始積極地吸收和借鑒中國的飲食習慣。到八世紀的奈良時代,日本開始全面地學習中國的食品料理。
如果想研究中日飲食文化的不同,必須先了解它的發(fā)展產(chǎn)生的過程,在吸收借鑒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加以改變和利用的,最終悄無聲息的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去。
二、中國傳入日本代表性食物
1、關于味噌(日本式豆醬)
眾所周知,唐朝高僧歷盡千辛萬苦東渡日本,可以說他為日本文明的進步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不僅弘揚了佛教的戒律,也為日本帶去了當時唐代各行各業(yè)精湛的技術,食品的制作和食用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時至今日,已經(jīng)成為日本人餐桌必不可少的一味食品—味噌也是其中之一。
現(xiàn)代,有很多歷史學家、食品學者以及中日文化的研究者認為味噌是日本固有的東西,甚至有考古學者試圖證明日本早在邪馬臺國時代就有了味噌這種食物。最開始,醬被用于發(fā)酵造酒的一種食物存在著,有研究證明這種醬就是味噌的原型。
正是由于醬作為一種發(fā)酵食品存在,所以我們在成書于公元六世紀的《齊民要術》有這樣的記載,由此可以看出味噌傳入日本的途徑。用于發(fā)酵釀酒的餅曲經(jīng)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而朝鮮半島餅曲的制作方法來源于中國。奈良時代的宮內(nèi)省大膳職、即宮廷料理中專門負責醬的制作的部門。
2、納豆雜談
納豆,是讓人又愛又恨的一種食物。很多人必須天天吃到它。有些人則根本無法聞它的味道。江戶時代成書的《本朝食鑒》中關于納豆有這樣的描寫,“拌上芥末更加好吃”,但江戶中期的《大和本草》中又這樣記錄,“出現(xiàn)粘絲是因為腐敗,這樣的東西不能吃?!比绱苏淳薮蟮纳茞合埠?,由此可見一斑。很多日本人認為這種納豆是日本人偶然的一個發(fā)明。
3、醬湯中的其他食物—豆腐
一部《大漢天子》讓不少人知道了豆腐的發(fā)明者是公元前二世紀的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具有日本特色的豆腐,出現(xiàn)于十七世紀的江戶時代。豆腐是日式醬湯的材料。在豆腐各式各樣的吃法當中,最對日本人口味的,是只用醬油作調(diào)料、生吃的涼拌豆腐。
以上三種食物都與醬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陳舜臣在《美味方丈記》中也說,“中國人是利用豆類的天才”。
此外,還有許多從中國傳入的食品,像日本的拉面其實也是中華面條的簡化,其傳入年代也不盡相同。從歷史分期來看奈良時代鑒真和尚的來日是一大轉機,其后鐮倉、室町時代留學僧及民間貿(mào)易的頻繁,中國食品絡繹不絕的傳入日本。
通過以上概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xiàn)在和“洋食”并稱的“和食”,即日本料理的根基,其實是扎根在“中國食”深厚土壤之上的。
飲食與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同時,飲食文化與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息息相通。我們追溯中國食文化傳入日本的歷史,回顧日本對中國飲食的介紹和研究,這對于認識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拓展對中國民俗文化研究的視野,乃至對中日文化的交流,都是有益處的。
沒有文化的底蘊和烘托,任何事物都顯得蒼白無力,經(jīng)不起歷史的推敲和錘打,本論文試圖從民俗學、歷史學、文化學、宗教學等多視點、多角度的對中國傳入日本的飲食及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弘揚本民族的食文化,打造地區(qū)特色的飲食文化,吸引游客、促進延邊朝鮮族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這是本論文最終要重視的問題。
首先,如果能夠挖掘出美食背后的文化,先由影視劇制作、旅游、圖書出版等產(chǎn)業(yè)將美食帶出國門,再由文化的支撐和依托,相信美食才能歷久彌新,經(jīng)久不衰。此為天時。
同時,不得不提延邊的地理位置。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的東南部,圖們江中下游地區(qū),是中、朝、俄三國的交界,幅員遼闊,邊境線長。作為地利,開放邊境口岸—琿春,直通日本海。
天時、地利,人和也很重要。人和一是來源于國家和吉林省地方政府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給與先導區(qū)巨大的政策支持,為開發(fā)投資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而且,這幾年又先后開發(fā)了琿春至朝鮮羅津、琿春至俄羅斯海參崴等跨國旅游線路。
故此,天時、地利、人和,相信延邊自治州未來會有更大、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蔡毅編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日本. 中華書局,2002.
[2]尚會鵬.中國人與日本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石田一良(日).日本文化——歷史的展開與特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4]実藤慧秀(日).中國人日本留學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3.
[5]貝拉(美)著、王曉山等譯.德川宗教:現(xiàn)代日本的文化淵源[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作者簡介:
劉建男,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學,中日文化比較。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結項論文,項目名稱:將延邊的美食推向世界—中國傳入日本代表性食物及其文化的比較研究”項目合同號: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