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snow-love
疾病與血型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為什么A型血的人在歐洲分布最多,而亞洲則是B型血的人最多
近日,有人撰文指出,不同血型的人容易患上不同的疾病。比如,O型血的人易患胃潰瘍、十二指腸疾病、肝硬化、膽囊炎、闌尾炎、支氣管哮喘、膿腫等疾??;A型血的人易患葡萄球菌化膿感染、沙門氏菌病、結核病、白喉、痢疾、流行性感冒、動脈粥樣硬化、風濕病、心肌梗塞、癲癇、慢性酒精中毒等疾??;B型血的人易患的疾病包括痢疾、流行性感冒、神經(jīng)根炎、骨病、泌尿生殖系統(tǒng)、關節(jié)炎等;AB型血的人容易患膿毒性感染、急性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且患精神分裂癥的幾率比其他血型的人高出3倍多,但在患結核病、妊娠貧血的比率上,則比其他血型的人低很多。
事實真是這樣嗎?
實際上,血型與某些疾病確實存在相關性,某些疾病的流行,加上遺傳規(guī)律及人類的遷移,共同決定了今天世界各地ABO血型的分布頻率。因此,與其說血型容易讓人患上某種疾病,不如說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某些地區(qū)流行的疾病“挑選”了該地域人群的血型分布。
ABO血型由單一基因決定,分為A、B和O三種變型。在不同的地區(qū)和人種中,ABO血型分布是有差異的。譬如,西南非洲地區(qū)O型血的人較多;A型血的人在歐洲分布最多,往亞洲方向逐漸減低;B型血的人在亞洲最多,歐洲最低。
在中國,由北向西南方向,B型血的人的數(shù)量逐漸下降,O型血的人的數(shù)量卻逐漸增加;在云貴川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A型血的人的數(shù)量較多;而兩廣福建和臺灣地區(qū)O型血的人比其他地區(qū)多。
血型由基因決定,一種基因在人類某一群體的進化中能被保留下來或占較高比例,說明這種基因對這個群體的生存和繁衍有利,所以才能通過遺傳傳遞并擴大其比例。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血型基因的地區(qū)分布差異?這就要從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影響血型演變的因素說起了。
最初科學家發(fā)現(xiàn),相對于O型血的人來說,非O型血(A型、B型、AB型)的人更容易患上血栓性疾病。為了解釋這種現(xiàn)象,研究者檢測了不同血型的人血液中相關凝血因子的含量。結果發(fā)現(xiàn)非O型血中,兩種參與凝血過程的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凝血因子Ⅷ)的水平高于O型血。
原因在于A型血和B型血基因的基因產物能延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的半衰期(在O型血群體中為10小時,在非O型血群體中為25小時),從而使體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維持在較高水平。
因此,科學家猜想,原始社會初期,人類在野外生存中經(jīng)常與野獸搏斗,免不了會流血,若能迅速止血,便有更多活下去的可能。所以,早期人類中,非O型血群體所擁有的更迅速的凝血能力,賦予了他們更多的生存優(yōu)勢。
但從目前世界上各血型的分布比例看,O型血的比例更高。那么,后來究竟又出現(xiàn)了什么因素,讓O型血基因產生了選擇優(yōu)勢?
研究者們想到了傳染病,在人類各個歷史時期,各種傳染病都是對人類生存和繁衍的一個極大威脅。研究者們推測或許瘟疫也在“挑選”著人類的血型基因。
在諸多傳染病中,瘧疾大概是人類基因組最強的選擇壓力了,它在人類的基因組中留下了包括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鐮刀形貧血癥在內的多種疾病的遺傳痕跡。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2010年全球仍有2.16億人感染瘧疾,65.5萬人死于瘧疾,死亡的大部分是5歲以下的兒童。
瘧疾最猖狂的時代是一萬年前,那時,人類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從四處捕獵轉變?yōu)橐赞r耕生活。家畜開始被圈養(yǎng),森林里的樹被砍掉后產生大片空地,雨水在這里積聚起來,形成很多不流動的小池塘,這為蚊子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溫床,而蚊子正是瘧原蟲的宿主,是瘧疾傳播的必要媒介。
瘧疾致人死亡的原因,是被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會在細胞膜上表達一種粘附分子,這種分子會與未感染紅細胞上的血型抗原相結合,形成像玫瑰花一樣的血液凝塊,黏附于血管內皮細胞上,導致血管閉塞和嚴重的疾病,而且玫瑰花結的多少與感染的嚴重性成正比。
有研究表明,這種粘附分子對A血型抗原有較強的親和力,與B抗原親和力較弱。因此感染瘧疾后,A型血的人相對于B型血的人和O型血的人能形成更多的玫瑰花結。
根據(jù)這一研究結果,可以推知:瘧疾流行過的地區(qū),O型血的人的數(shù)量應該高于A型血。目前,世界上O型血和A型血的人群分布確實與上述推論一致。在熱帶地區(qū),瘧疾較為流行,而在寒冷的地區(qū),瘧疾不那么流行。因此,居住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區(qū)域的土著居民,絕大部分是O型血;而在寒冷地區(qū),如斯堪迪納維亞半島、格陵蘭島及歐洲和北美的北極圈地區(qū),A型血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血型。
這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O型血有利于對瘧疾的抗性,A型血不利于對瘧疾的抗性。此外還有研究指出,歐洲的A型血人群較多,可能也是天花蔓延的原因。
近親間輸血,沒準會要命
直系親屬之間不宜相互輸血,因為所輸血液中可能殘留少量造血細胞。來自陌生人的造血細胞能被受血者體內的免疫系統(tǒng)識別并清除;但直系親屬的造血細胞的HLA表型與受血者的部分相符,因此可能逃過免疫系統(tǒng)并分化增殖大量淋巴細胞,轉而攻擊受血者的組織器官,引發(fā)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該疾病一旦發(fā)生,死亡率高達80%~90%。TA-GvHD也是近親間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達1/3。
對血液進行輻照可以殺滅其中殘存的造血細胞,從而降低乃至避免TA-GvHD的發(fā)生。目前,日本已對所有紅細胞、血小板與血漿等制品采取輻照處理。
雖然O型血抵御瘧疾占優(yōu)勢,可遇到霍亂就不及其他血型了。大量研究表明,感染霍亂后,O型血的人相對于非O型血的群體,更可能發(fā)展為嚴重感染。
孟加拉國恒河三角洲地區(qū)是霍亂高發(fā)地區(qū),近代幾乎所有的霍亂疫情都是從這里傳播出去的,研究認為現(xiàn)代該地區(qū)O型血人群數(shù)量較少而B型血人群數(shù)量較多,與早期霍亂的選擇壓力直接相關。
無獨有偶,1996年蘇格蘭爆發(fā)了一種由大腸桿菌O157導致的胃腸道感染,死亡人群中有87.5%都是O型血,這意味著O型血的人對這種細菌可能更敏感。
也就是說,血型確實跟某些疾病存在相關性,在人類演化初期,像瘧疾這樣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傳染性疾病,影響了人類的血型分布。但血型和一些具體疾病之間并無直接對應關系。在現(xiàn)代社會,個體患特定疾病的風險及患病后病情的嚴重程度,影響因素很復雜,血型不是唯一的因素。因此,與其為自己的血型擔憂,不如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