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宏貴,蘭靈,楊娜,羅紅,譚長秀,劉軍霞
(重慶市婦幼保健院遺傳與生殖研究所,重慶 400013)
體外 受 精-胚 胎 移 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是目前治療不孕不育的重要方法。主要過程是將卵母細胞和精子在體外進行受精,發(fā)育為早期胚胎,再將早期胚胎移植回母體子宮內繼續(xù)發(fā)育,最后分娩出胎兒[1]。自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出生以來,全世界通過IVF-ET 出生的試管嬰兒已經超過500萬。雖然該技術為廣大不孕不育患者帶來了生育自己孩子的希望,但是由于在治療過程中采用了很多非生理性的操作,如IVF、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胚胎冷凍保存等,可能影響胚胎發(fā)育潛能,甚至可能增加出生嬰兒安全風險。為排除由于多胎分娩對胎兒出生結局的影響,本文對我中心2005至2012年度接受IVF-ET 技術助孕單胎出生兒的性別比、分娩孕周、體重、身高以及出生缺陷等進行了隨訪研究。
回顧性分析我中心2005年至2012年接受常規(guī)IVF、ICSI以及補救ICSI(R-ICSI)授精且單胎分娩的患者共4 051例,其中IVF授精3 406例,ICSI授精558例和R-ICSI授精87例。
根據患者的授精方式分為IVF 組、ICSI組和R-ICSI組。采用本中心常規(guī)促排卵長方案及短方案,第3天進行胚胎移植。按照不同授精方式,分別比較上述3組患者分娩孕周、出生兒性別比、低體重兒比例、出生體重、出生缺陷等方面的差異。
通過電話聯系隨訪胎兒出生情況,隨訪內容包括分娩孕周、新生兒體重以及胎兒健康狀況等,28周<妊娠<37周分娩者為早產,新生兒體重<2 500g為低體重兒。
采用Stata 1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授精方式出生兒的平均孕周分別為(37.98±1.50)、(38.01±1.47)和(38.08±2.05)周;平均出生兒體重(g)分別為(3 255±481)、(3 240±486)和(3 325±546);平均出生兒體長(cm)分別為(49.69±1.93)、(49.61±1.89)和(49.57±2.10),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1)。
3組授精方式出生兒早產比例分別為4.2%、5.2%和5.7%,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3組授精方式 出 生 兒 低 體 重 比 率 分 別 為14.0%、13.4%和17.2%,也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出生兒性別(男/女)比分別為1.005∶1、1.036∶1和0.64∶1,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出生缺陷發(fā)生率分別為2.1%、2.5%和3.5%,也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2)。
表1 3組授精方式出生結局一般數據比較(±s)
表1 3組授精方式出生結局一般數據比較(±s)
組 別 例數 孕周(w) 出生兒體重(g)出生兒體長(cm)IVF 3 406 37.98±1.50 3 255±481 49.69±1.93 ICSI 558 38.01±1.47 3 240±486 49.61±1.89 R-ICSI 87 38.08±2.05 3 325±546 49.57±2.10
表2 3組授精方式新生兒低體重率、早產率、出生缺陷及性別比比較[n(%)]
3組不同授精方式出生兒的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唇腭裂或唇腭裂、手足畸形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3組授精方式出生胎兒畸形種類數據詳見表3。
表3 三組授精方式新生兒畸形種類比較[n(%)]
本文回顧性分析了自2005 年至2012 年在我中心接受IVF-ET 技術助孕且單胎分娩的患者4 051例,通過比較不同授精方式出生低體重兒比率、早產兒比率、性別比以及出生缺陷比率,分析不同授精方式是否會增加ART 助孕出生嬰兒的安全風險。
在ART 助孕過程中常規(guī)的授精方式有IVF和ICSI授精,以及用于補救IVF 授精失敗的周期R-ICSI。我們前期的研究表明:ICSI和R-ICSI的臨床妊娠率可以達到62.35%和57.78%[2],R-ICSI可以挽救許多IVF 受精失敗的周期。由于ICSI授精是一種侵入性操作,一方面有可能存在外源性基因轉入的可能,另一方面ICSI授精越過了自然受精過程中精卵識別、頂體反應等過程,尤其是R-ICSI授精采用錯過最佳受精時機的卵母細胞進行授精,可能增加胎兒的安全風險。
本研究以單胎分娩的胎兒為研究對象,排除了由于多胎分娩對胎兒出生結局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授精方式早產率、低體重兒比率、性別比以及出生缺陷率無顯著性差異。Bonduelle等[3]隨訪ART助孕后出生2 840例ICSI胎兒及2 955例IVF 胎兒,結果顯示IVF 與ICSI兩種授精方式所出生的新生兒體重、低體重兒比率、出生缺陷發(fā)生率均無顯著性差異,雖然ICSI組早產率略高于IVF組,極低體重兒比率IVF 組略高于ICSI組,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故推測ICSI授精不會增加新生兒出生缺陷率及并發(fā)癥風險。田莉等[4]研究表明,ICSI授精與IVF授精相比較,早產率、新生兒孕周、體重以及低體重兒比率無顯著性差異,新生兒出生缺陷率ICSI組要略高于IVF組,原因可能是父親精子質量差或精子DNA 完整性差所致。此外,由于ICSI組精子選擇是由注射者根據個人的主觀判斷,而非自然選擇,也可能是影響新生兒出生缺陷的因素之一。Yan等[5]通過對中國7個生殖中心2004~2008年出生的15 000多名試管嬰兒出生缺陷的調查表明,ICSI授精嬰兒出生缺陷比率略高于IVF受精,但是無統(tǒng)計學差異。本研究中新生兒出生缺陷R-ICSI組略高于ICSI組以及IVF 組,與上述研究[5]基本一致。張寧媛等[6]的研究也表明,早期R-ICSI授精不會增加新生兒出生缺陷風險。
本研究根據國家衛(wèi)計委《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統(tǒng)計報表》的畸形種類對出生缺陷進行分類,結果表明3組授精方式在新生兒出生缺陷類別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因此,ART 新生兒出生缺陷與授精方式無顯著相關性。
本結果顯示,ICSI授精方法尤其是R-ICSI授精的出生單胎子代的出生孕周、體重、體長、出生缺陷以及性別比等,與IVF 子代出生結局比校,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但ART 助孕的新生兒出生缺陷仍然值得關注,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1] 黃國寧,孫海翔.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實驗室技術[M].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63-164.
[2] Liu W,Liu J,Zhang X,et al.Short co-incubation of gametes combined with early rescue ICSI:an optimal strategy for complete fertilization failure after IVF[J].Hum Fertil(Camb),2014,17:50-55.
[3] Bonduelle M,Liebaers I,Deketelaere V,et a1.Neonatal data on a cohort of 2 889infants born after ICSI(1991-1999)and of 2 995infants born after IVF(1983-1999)[J].Hum Reprod,2002,17:671-694.
[4] 田莉,李昭榮,柏海燕,等.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術妊娠結局及新生兒結局分析[J].生殖醫(yī)學雜志,2013,22:584-587.
[5] Yan JH,Huang GN,Sun YP,et al.Birth defects after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in China:analysis of 15 405 offspring in seven centers(2004to 2008)[J].Fertil Steril,2011,95:458-460.
[6] 張寧媛,孫海翔,胡婭莉,等.完全受精失敗周期應用早期補救性卵細胞胞質內單精子注射術的安全性評估[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0,16:158-160.
[11] 譚真,李潔,黎明濤,等.“種植窗”時期人類子宮內膜組織差異蛋白質表達譜的初步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2,28:201-206.
[12] Casado-Vela J,Rodriguez-Suarez E,Iloro I,et al.Comprehens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human endometrial fluid aspirate[J].J Proteome Res,2009,8:4622-4632.
[13] Rai P,Kota V,Sundaram CS,et al.Proteome of human endometrium: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in proliferative and secretory phase endometrium[J].Proteomics Clin Appl,2010,4:48-59.
[14] Cakmak H,Taylor HS.Implantation failure: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treatment[J].Hum Reprod Update,2010,17:242-253.
[15] 胡麗芳 蹇愛榮,商澎.Vinculin在細胞響應力學刺激中的作用[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9,25:805-810.
[16] 姚麗芬,冒韻東,王馥新.黏著斑蛋白vinculin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組織中表達的初步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1,15:80-83.
[17] 馬臨生.IL-6對牙周膜成纖維細胞分泌肌動蛋白的影響[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2:395-397.
[18] 祁昔琴,徐輝,朱倫.Moesin、Radixin及Ki_67在子宮內膜樣腺癌組織芯片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1,51:52-54.
[19] 呂炳建,來茂德.Septin基因家族與人類疾?。跩].國際遺傳學雜志,2006,29:441-415.
[20] Aghajanova L,Hamilton AE,Giudice LC.Uterine receptivity to human embryonic implantation:histology,biomarkers,and transcriptomics[J] .Semin Cell Dev Biol,2008,19:204-211.
[21] Domínguez F,Garrido-Gómez T,López JA,et al.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human receptive versus non-receptive endometrium using differential in-gel electrophoresis and MALDI-MS unveils stathmin 1and annexin A2as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J].Hum Reprod,2009,24:2607-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