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發(fā)CHEN Zeng-fa
(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張家港 215600)
(Sha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jiagang 215600,China)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在購買生鮮農產品時,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新鮮度和食用安全性。超市要想保證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就必須加強產品配送管理,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傳統(tǒng)的生鮮農產品通常需要經過商販,產地批發(fā)市場,銷地批發(fā)市場再到農貿市場,最后才到消費者手中的流通模式。這種流通模式下流通環(huán)節(jié)過長,成本高而且由于農產品產地分散,食品安全無法保證很難監(jiān)控。再有生鮮農產品所具有的季節(jié)性,地區(qū)性,易腐性,不便貯存等特點,使得該流通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而當今由于人們生活消費質量的不斷提高,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需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個性化、多樣化也成為一種消費時尚。隨著網絡的普及與發(fā)展,現代年輕人越來越熱衷于網購,并將其作為他們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此背景下,以超市為主體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應運而生,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有關研究數據顯示,目前超市生鮮供應鏈建設存在一定的問題,運作效果一般,嚴重制約了超市物流配送的效率和質量??傮w來看,超市雖然通過信息管理系統(tǒng)與各門店和生鮮配送中心實現了無障礙信息交換,但與與生產者、供貨商或其它輔助企業(yè)間,還沒有建立通暢的信息系統(tǒng)。同時,當下超市生鮮供應鏈產品依然存在著質量不佳、供應鏈響應能力不夠、產品價格高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運營管理。具體而言,以超市為主體的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1 采購管理中的問題 首先生鮮超市在采購過程中對市場需求了解不足,缺少需求預測管理,在確定采購計劃時,一般根據市場貨源情況和庫存需要進行決策,甚至依靠個人經驗,所以導致采購的結果和市場需求不一致;其次生鮮農產品采購模式不健全,采購流通環(huán)節(jié)過多,采購渠道層次過多,采購成本高。超市與農貿市場的個體經營者相比,優(yōu)勢并不明顯,而生鮮超市在經營成本、管理費用上還要比個體經營者高;再者還存在著采購流程不合理的情況,采購途徑不一致,有的選擇配送中心采購的方式,有的選擇各超市門店自行采購,供貨商和輔助商信息缺少共享,采購的規(guī)模效應難以體現;最后有的超市在產品采購時沒有固定的供貨商,供應鏈成員間合作隨機,對信任和長期關系的培養(yǎng)不足,這既增加了采購的成本,也增加了產品的質量風險。
1.2 物流管理中的問題 生鮮農產品配送通常有三種模式:農超對接、配送中心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
農超對接通常由超市下采購訂單,說明訂貨商品名稱、數量、到貨日期等,再由合作社按照訂單的具體要求進行產品配送。這種配送模式可以有效減輕超市的配送負擔,節(jié)省其人力和物力。但這種配送方式同樣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缺陷,主要表現在:一是農產品加工不到位,加工設施簡陋,不符合超市的銷售要求;二是這種方式往往配送次數過多,增加了超市的配送成本。在配送時,超市先通過合作社將農產品送至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進行一系列流通加工后配送至各個分店。這種配送方式雖然便于合理組織配送和調配各個分店的供應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超市的庫存成本。第三方物流配送主要利用第三方的企業(yè)資源,將集貨、揀選、加工等環(huán)節(jié)全部交由第三方來完成,可以很好地降低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損耗和庫存損耗,甚至實現生鮮農產品的零庫存。
目前,供貨商、第三方物流企業(yè)和超市的關系還沒有理清,生鮮農產品的配送體系還不完善。多數生鮮超市在選擇配送模式的時候多是采用在原有物流配送中心基礎上,擴展建立生鮮配送中心的方式,同時專業(yè)生鮮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yè)還不多,這樣整個配送體系不論是在專業(yè)化程度上,還是在輻射范圍上,都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從而使得物流過程損耗居高不下,物流成本難以降低。
此外,生鮮農產品進超市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物流過程,且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面臨著技術保證和管理優(yōu)化問題。因此,現有的超市物流配送模式無法適應超市生鮮農產品的配送需求,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1.3 庫存管理中的問題 庫存作為超市物流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都是各超市關注的重點內容,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緩解生產供給和市場需求間的矛盾,另一方面還保證了產品的新鮮度和使用安全度。但目前很多超市在庫存管理中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主要表現為超市生鮮供應鏈各組成環(huán)節(jié)缺乏有效溝通與交流,各自為政,直接影響了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對單個供應企業(yè)而言,獨立自主的庫存策略雖然可以增加其經濟收益,但不利于整個供應鏈的健康長效發(fā)展,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增加總供應成本,甚至產生利益沖突,影響供應鏈的整體效率。
另外,庫存策略不科學也是影響超市生鮮供應鏈建設的一個主要原因。目前一些超市的庫存管理策略極為簡單,庫存條件不足,建設落后,保鮮存貯能力差,產品品質難以保證,儲存損耗過大。
1.4 信息管理中的問題 隨著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成熟,越來越多的超市開始重視其供應鏈管理建設,并將信息處理技術應用至管理層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而要想實現超市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共享,超市就必須積極協(xié)調好各物流節(jié)點的關系,提升信息傳遞和加工質量。目前,超市生鮮供應鏈信息管理的核心問題是缺乏貫穿整個供應鏈的信息鏈路,信息傳遞不連貫。因此,上游的生產者和供貨商有時會脫離市場需求,對市場需求了解不夠,從而使得供求信息不連貫,信息不對稱。
與其他產品相比,生鮮農產品配送的時效性和安全性要求較高。因此,超市必須加強供應鏈管理力度,提升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效率,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產品配送到位,以保證讓消費者買到最新鮮、最安全、最放心的食品,從而提高其滿意度和認可度。針對超市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超市生鮮供應鏈中的各個組成企業(yè)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解決對策。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 引入消費者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能促進企業(yè)提升自身能力并為企業(yè)和客戶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超市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應盡快引入消費者需求管理,以便使得經營能夠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確定生鮮經營項目和商品結構;及時響應市場,進行商品結構調整完善和應季變化。首先我們可以確定影響生鮮農產品超市目標消費者需求的主要因素,即消費者實際需求量、生鮮商品質量和價格、超市位置、進貨渠道、市場競爭程度等,并積極了解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其次,我們可以合理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作用機理等,開展需求調查。通過對超市門店銷售數據分析,超市消費者和目標市場抽樣調查,了解目標消費者的群體特征、消費趨向、購物習慣等。超市可以針對消費者需求調查結果,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分析其對生鮮產品的實際需求,制定科學有效的供應鏈采購方案,合理調整供應鏈的長度、寬度和深度,以有效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
2.2 優(yōu)化采購渠道和流程
2.2.1 建立直供渠道 所謂直供渠道模式,就是指生鮮超市直接通過生產者或供應商進行采購的一種模式。這種采購模式可以有效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中間流通環(huán)節(jié),降低采購成本,提高經濟利潤。因此,農產品生鮮超市可以通過建立直供渠道的方式優(yōu)化采購渠道管理,保證貨源充足。此外,直供渠道的建立還可以解決產品類型單一、物流效率低下、季節(jié)生產與實際消費相脫節(jié)等問題。直供采購渠道模式主要可以選擇:“超市+基地+農戶”模式、“超市+合作組織(經銷大戶)+農戶”模式、“超市+加工企業(yè)+農戶”模式。在實際操作中,超市可以靈活考慮,對供應緊俏、附加值高的品類采取“超市+基地+農戶”模式;對市場調節(jié)余地大、附加值較低的品類,采取“超市+合作組織(經銷大戶)+農戶”模式;對深加工、地方特色突出的品類,采取“超市+加工企業(yè)+農戶”模式。
2.2.2 進行集中采購 集中采購方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鮮超市各門店借助采購平臺進行集中采購的方式。這種采購方式可以促進采購流程的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制度化,減少采購流通環(huán)節(jié)常見問題。
另外,超市還可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便選出最合適的產品供應商,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統(tǒng)一的生鮮農產品采購平臺,進行集中采購以訂單驅動方式進行,追求“零庫存”,從而提高物流速度、降低庫存成本。
2.2.3 加強供應商管理 生鮮超市的常見供應商既包括農產品加工企業(yè)和生產個體戶,也包括運銷合作組。供應商管理直接關系到超市的未來經營發(fā)展,必須引起重視。因此,超市在進行供應商管理時,必須堅持長期合作原則,選擇最適合自身經營發(fā)展需要的供應商,保證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同時,超市也應該與供應商建立起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增進了解和交流。供應鏈上各節(jié)點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依賴的可靠信任關系能促進配送的穩(wěn)定、高效運轉,與供應商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伙伴關系,聯手發(fā)揮成本優(yōu)勢,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2.3 完善生鮮配送體系 完善超市生鮮供應鏈的物流配送體系,提高物流配送的價值創(chuàng)造和增值能力。搭建科學、合理的生鮮加工配送網絡,減少超市生鮮供應鏈的物流環(huán)節(jié)、降低運輸損耗、減少流通時間和提升配送效率。也可以將加工中心和配送中心建在一起,由加工中心完成生鮮農產品的揀選和加工,從而滿足客戶對產品的需求。這樣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同時減少逆向物流,節(jié)省資源,提高配送效率。生鮮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與一般大型配送中心及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不同。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屬于低溫物流,更注重加工能力的建設,其因為貨物的特性通常服務半徑小、實行少批量、多頻次的配送方法。另外生鮮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設備專業(yè)性強,需要專門的冷藏冷凍設施和設備。
另外,超市還可以積極推行JIT 配送模式,將JIT 管理思想至生鮮農產品配送工作當中,優(yōu)化資源配置,以其高質高效的配送服務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有效解決生鮮超市斷貨問題。
2.4 推行生鮮冷鏈物流 目前,與一些歐美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生鮮農產品超市配送體系仍不健全,冷鏈配送比例較低,全程冷鏈的比率更低,甚至在庫存、運輸、銷售等環(huán)節(jié)會出現“斷鏈”情況,直接影響了超市的物流配送效率,給其經營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影響。但冷鏈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超市在進行生鮮物流冷鏈建設時,必須積極轉變其管理理念,科學調整其內部發(fā)展結構,積極利用手頭現有資源開展建設活動,減少流通過程中的損耗。
2.5 構建統(tǒng)一的信息平臺、完善信息共享機制 現代信息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為生鮮農產品超市的經營和發(fā)展提供了新型方法和工具。超市可以立足其發(fā)展實際,建立起一套系統(tǒng)完善的信息共享機制,密切各供應鏈成員間的溝通與交流,減少物流配送供應鏈的內部損耗,提高綜合管理質量。超市應該積極構建統(tǒng)一的信息平臺,著力解決信息分段傳遞、上下游信息流不連貫的問題。各生鮮超市要在完善現有超市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基礎上,迅速向上游延伸,與供應鏈上游成員實現信息完全對接。
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建立超市與產地合作組織之間的信息共享、超市與配送中心之間的信息共享。超市應將其從市場上得來的信息及時傳遞給貿易商或生產農戶,使他們科學調整其生產結構,充分整合現有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另外,配送中心應該建立健全其信息處理應用機制,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平臺,以便及時掌握和了解超市的庫存和銷售信息,從而有效減少缺貨、斷貨等情況。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社會經濟和商業(yè)的發(fā)展,生鮮農產品超市將會成為生鮮農產品的主要零售業(yè)態(tài)。圍繞生鮮超市,構建超市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最終實現通過冷鏈物流途徑將生鮮農產品從生產地送到消費者手中將成為生鮮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模式。
[1]李家曦.生鮮食品配送中心的特殊性[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7(07).
[2]黃晶,高潔.我國超市生鮮配送模式的選擇[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08).
[3]毛佳.生鮮產品物流運作流程優(yōu)化設計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2).
[4]楊寶宏,郭紅蓮.北京市生鮮超市配送合理化評價模型及應用[J].商業(yè)時代,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