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麗++李超
摘 要:堅持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求。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二者各有優(yōu)點又相互補益:選舉民主崇尚個體理性的表達,協商民主則主要表達民眾的公共意愿;選舉民主具有間接性、效率高的特點,協商民主則傾向于直接的溝通;選舉民主一貫堅持多數性原則、保障多數人的利益,協商民主則提倡全員性參與,既包括多數人的權益保護,也權衡少數人利益的聲張;選舉民主具有全民普及性特點,協商民主則對于協商各方專業(yè)性的要求較高;等等。只有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力避各自的缺點,相互補益,才有可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
關鍵詞:選舉民主;協商民主;互補性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1-0067-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充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我們既要“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又要進一步“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
公民用手中的選票決定自己認可的人并由其組成一定的機構(各級政府機關、各種社會組織)從而保障公民權益的實現,這就是選舉民主??梢哉f, 選舉能最直觀地反映出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本質。甚至可以說,沒有廣泛的選舉就沒有現代民主政治。協商民主就是指具有平等地位的主體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討論、協商并最終將反應群眾共同意愿的議案提出的民主實現過程。正如陳家剛研究員在《生態(tài)文明與協商民主》一文中指出的,協商民主就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利用理性指導協商,從而賦予立法和決策以政治合法性”[1]。
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在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它們又都不是完美的。近代以來,選舉民主在反對專制的道路上,為保障人民主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它也只是周期性地舉行,而且選舉的結果一定程度上只能表明是某種偏好的聚合,這種偏好的正當合法性則不得而知。尤其是賄選、虛報選票數、假票等選舉舞弊現象更是難以克服。因此,我們必須看到,選舉本身并不能解決所有的政治問題。協商民主是上個世紀末西方學者為了克服自由主義民主的缺點而提出的,它能夠包容各方的不同意見從而達成共識。當然,如果協商民主流于形式,協商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對于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來講,如何發(fā)揮二者的優(yōu)點,克服二者的缺點,相互取長補短,就成了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選舉民主崇尚個體理性與協商民主倡導公共理性的互補
理性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是人們按照事物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地思考問題、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有效方式。理性也是啟蒙運動以來,人們在人際交往、事務管理及政治活動中最顯著的思維方式。當然,理性也是民主的前提。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即個體理性。然而由于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們必須參與社會活動,個體理性也必須提升到公共理性。人們并不是只關注自身,而應盡可能將視野放大,側重于從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即公共理性。個體理性可以提高公民的自我意識和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積極性。選舉民主強調每一個人都有選舉的權利,通過投票的方式表達個人的意愿。這是個體理性充分發(fā)揮的過程。然而,個體理性都有自利的特點。孟德斯鳩提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盵2]正如王蔚在《個體理性與公共理性的互融: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互動的基礎》一文中指出:“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同市場上的經濟人一樣在政治市場上追求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選民也同樣是理性的經濟人,他們會基于同樣的理由來決定自己手中選票的去向?!盵3]所以,如果只從個體理性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選民的選票只能投給那些能幫助自己實現自己利益訴求的人,但每一選民利益追求的目標并不一定合理、科學。甚至,他的意見很可能是偏執(zhí)的。如果這部分偏執(zhí)的選民的投票獲得成功的話,將會給社會帶來災難。由此,僅靠選舉民主并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
只有依靠公共理性才能修正和平衡個體理性可能偏執(zhí)的不足和弊端。而協商民主則是達到公共理性、實現公共利益的較好機制之一。協商民主不僅關注個人愿望的表達,更在乎每個人的愿望提出后,通過協商、討論、溝通,使符合全體人民意愿的政策獲得通過。在這里,所有人雖然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但是大家坐在一起不是為了強制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是從公共理性的角度盡量去理解別人的觀點從而達成一種共識。當然,協商民主所強調的公共理性也不是空中樓閣,它是建立在每個人欣賞、理解、認同他人的個體理性的基礎上的,如果大家都固執(zhí)己見,甚至不能共處,協商民主也只是空話,只能離實質民主越來越遠。因此,基于個體理性的選舉民主與以達成公共理性為目標的協商民主只有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推進走向民主政治的進程。
二、選舉民主的間接性與協商民主的直接性的互補
選舉民主的間接性是相對于古代社會的直接民主而言的。例如,古代的雅典實行的就是直接民主。人民通過公民大會直接進行統治,沒有什么代表機關。那時,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制度,是因為國家的居住人口較少而且相對集中,公民的公共理性直接表達的愿望和公共利益訴求,可以通過直接選舉實現公民的愿望和公共利益訴求。近代以來,隨著國土面積的增加,人口的增多,人民直接表達公共理性、進行直接統治不具備現實的基礎,而且實施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因此,直接選舉就不適應大社會的需要了。資產階級就采取了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口中選舉代表(議員)的方式組成議會,由議會代表公民表達意愿和訴求。由于人數多,人民不能直接掌管政權,而必須要選舉出自己滿意的代表,委托代理機關運作,從而使自己的權利得以表達和實現。這種間接民主對古代社會小國寡民環(huán)境下的直接民主是一種創(chuàng)新。正如列寧所說:“如果沒有代表機構,那我們不可能想象什么民主,即使是無產階級民主。”[4]但是,選舉民主間接性的弊端也很明顯。盧梭對其提出的批評可謂一語中的:“英國人民自以為是自由的,他們是大錯特錯了。他們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之后,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于零。”[5]這表明選舉民主的間接性完全有可能扭曲甚至否定民主?!闭\然,選舉可以自由地選擇委托代理人,至于代理人是否能忠實地服務于人民則是無法掌控的。所以,間接民主也存在不足和弊端。如果把它唯一化、絕對化,就有可能偏離民主的本質。因此,間接民主也需要補充、完善和發(fā)展。
協商民主就較好地補充、完善并發(fā)展了代議制民主的不足和弊端。協商民主就是開展代理人活動之外的各個階層的公民廣泛地溝通、交流、商談,尤其是立法之前和公共政策出臺之前的協商。當然它并不排斥委托代理機關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形象地講,協商民主就是人民在允許代理人替自己管理公共事務的同時,仍密切關注、監(jiān)督,甚至直接參與管理的全過程。這種民眾直接參與的民主的特點可以盡量減少選舉民主偏離民主實質的可能性。當然,如果人民整日陷入這種直接面對面的商談而沒有最后定論,協商民主也會流于形式,進而使民主政治的進步大打折扣。因此,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只有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避免對方的劣勢,才能共同推進現代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這種間接性與直接性的互補是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互補性的重要體現。
三、選舉民主的短暫性與協商民主的持續(xù)性的互補
選舉民主具有短暫性的特點,它是人為可以操控的。人們?yōu)榱斯?jié)省資源,總是希望把選舉過程的時間盡量縮短,盡量少浪費人力和物力。在一般情況下,民主選舉總是耗時少、易組織、操作比較簡單,不必要無休止地耗費公共資源和民眾的精力。例如,選舉民主一般都是按照各國的慣例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內進行。我國一般五年進行一次換屆選舉,黨的領導人選舉定在黨代會召開期間的某個時間段內,國家領導人的選舉一般在黨代會召開后的次年3月兩會召開期間的某個時間段內。因此,選舉民主在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條件下,耗時少、時間短暫性的優(yōu)勢很明顯,可以減少社會運行成本。但是,選舉結束之后,人民是否能保證自己選出的代理人能忠實有效地毫無私心地管理公共事務,政府出臺的公共政策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或者說多大程度上能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如果參與選舉的人恰恰利用了選舉民主的這一特點,只要在短時間內委曲求全,迎合人民的某種意愿從而拉攏選票獲得成功就可以了,至于掌握權力后為誰服務則不是他考慮的范圍。所以,選舉民主一次性就能解決所有的民主問題是不切實際的。這在一點上協商民主就可以彌補其缺陷。
協商民主不限定協商的時間、次數,只要有需要解決的問題,社會各界就可以參與共同商談,充分發(fā)揮集體智慧的優(yōu)勢作用,展開廣泛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協商民主。這樣,持續(xù)性的協商就可以不間斷地反應群眾的要求,克服了選舉民主短暫性帶來的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內行使權利、錯過了時間就只能等到五年后的下一屆選舉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持續(xù)性的協商將來自不同領域的社會各界的現時的利益訴求,通過不定期的各種形式的協商、交流、溝通達成反映全體民眾意愿的共識。這種人民對于立法及公共政策的出臺的實時監(jiān)督,也大大地降低了那些被人民選舉出的代理人玩忽職守、謀取私利的可能性。當然,協商民主最終達成的共識能否及時上升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家意志,仍然離不開具有耗時少、簡單易組織特點的投票表決的方法,這是迄今為止得到人民認同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所以,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都不能取代對方,只能揚長避短,互為補充。
四、選舉民主的多數性原則與協商民主的全員性特點的互補
選舉民主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在選舉中,獲得多數選票的人獲勝,獲得多數選票的政策獲得支持,擁有少數選票的人被淘汰,少數人支持的政策將被擱置甚至推翻。如果我們以選舉的合法性、誠實性、真實性為前提,多數原則毋庸置疑優(yōu)于少數原則。但是,多數人所堅持的就一定正確、合理合法嗎?答案是不確定的。如果那些獲得了多數選票的人并沒有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fā),而是從小集團甚至個人私利出發(fā),不惜踐踏法律中飽私囊,后果將損害絕大多人的利益。退一步,往好處想,如果他們有責任意識,被大多數人民選中作為管理國家的代理人,處處為民著想,可以說,人民應該感到慶幸。但是,不管怎樣,畢竟有一部分人的權利得不到伸張,社會和諧就永遠是一種應然的狀態(tài)。
協商民主則堅持全員的參與,不論是少數黨還是多數黨,不論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各種利益相關體都可以參與協調、溝通,目的是使多數人與少數人盡量少從私利出發(fā),多從公共利益出發(fā)考慮,最終取得共識以維護不僅多數而是全員的利益。這恰恰可以彌補選舉民主對于少數人利益的忽略的缺陷。全員參與的協商民主可以有效推進社會和諧的歷史進程。我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尤其是抗戰(zhàn)時期及建國后都有著協商民主的優(yōu)良傳統和獨特優(yōu)勢??梢哉f,協商民主所發(fā)揮重要作用不可估量。當然,協商民主追求的目標是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從而使所有人的權利得到伸張。但是,有的時候,努力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假如全員性公共利益目標不能實現的話,選舉民主強調的多數性原則將是很好的選擇。
五、選舉民主的普及性與協商民主的專業(yè)性的互補
近代以來,舉民主已經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制度化建設也較為成熟。中西方的公眾已經習慣了并且能夠普遍接受選舉民主耗時少、效率高的優(yōu)勢和特點。例如,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基層選舉到更高級別的選舉,推廣都比較順利。無論是農民,還是掌握某項技能的工人,甚至大字不識幾個的人對于選舉投票的參與率在逐年提高。而且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不乏有許多雖然文化層次不高但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盡職盡責的普通民眾。例如全國道德模范、愛崗敬業(yè)的典范王順友就是其中的一名代表。因此,選舉民主對于公民的知識結構、文化水平的要求不是很高。也是因為這一優(yōu)勢,選舉民主易于在人民群眾中推廣,普及性較強。這是其在過去乃至將來能常興不衰的主要原因。
但也是由于此,人人都能參與,不管人們的知識水平如何,民主自覺性怎樣,對于國家大事是否關注并形成科學的認知缺陷客觀存在。選舉民主的有效性、科學性還需進一步推敲。
協商民主則不同,它對于參與民眾專業(yè)背景的要求較高。根據協商內容的不同,協商的人選需要仔細斟酌。例如,參與人員的知識水平、專業(yè)背景、工作性質等都需要考慮。如果沒有任何要求,專業(yè)針對性不強,可以說協商毫無意義。比如,立法的問題,舉行聽證,必須組織那些具有法律文化背景的人參與,才能提高協商的效率。如法律專業(yè)的大學生、律師、法官等等。如果反之,邀請一些沒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參與,可能就不得要領了,導致協商無果的結局不說,還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組織一次成功的協商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它不僅需要做充分的準備,更需要組織人員與參與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yè)基礎知識。當然,如果協商民主只關注參與人員專業(yè)背景而不顧其他,會使協商人員的來源變得相對狹窄。民眾的普及性不強,流于形式或異化為精英民主(某一領域的權威),它的科學性同樣會遭到質疑。所以,協商的結果還需要人民的檢驗才能具有普遍約束力。如何檢驗呢,這時就要充分發(fā)揮投票的有效作用了。所以,選舉(票決)民主與協商民主二者之間揚長避短、互為補益才是最好的選擇。
“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體的、相對的,而不是抽象的、絕對的?!盵6]采用什么樣的民主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模式,而應尊重本國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特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制度就是基于我國國情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對于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們既反對把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說的一無是處,也反對西方將協商民主排斥出民主的范圍之外。我們實行的是協商民主基礎上的選舉民主,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應共融互補。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相結合的民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特征之一。在我國,二者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選舉中有協商,協商中有選舉,決不能將一方從另一方中剝離出來。二者的互補關系不是簡單的一方彌補另一方的不足和缺陷,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中,互相協調,統一作用,相互補益,達到嚴絲合縫的境界。這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當然,民主目標的實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只有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雙軌并行,相互補充,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才能走上健康發(fā)展之路。
——————————
參考文獻:
〔1〕陳家剛.生態(tài)文明與協商民主[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2).
〔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1.
〔3〕王蔚.個體理性與公共理性的互融: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互動的基礎[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4).
〔4〕孫力.共生中的演進——政治價值訴求中的選舉與協商[J].政治發(fā)展與政治文明研究,2008(6).
〔5〕江澤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新華日報,1998-12-18.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