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汐牟
摘 要:文獻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實現(xiàn)綱要課程的教學目的,必須重視文獻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靈活、恰當?shù)剡\用文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文獻;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堂教學;地位;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1-0271-03
自2006年9月起,“中國近現(xiàn)史綱要”列入我國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行列。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開展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盵1]要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目的,讓學生深入認識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要使大學生做到“兩個了解”、認識到“三個選擇”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就必須重視文獻在實踐教學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運用方式。
一、文獻在綱要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以其不屈不饒的歷史實踐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如各種文集、日記、檔案、報刊、函電、契約、影像資料等。如此眾多的文獻資料,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一)經(jīng)典文獻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理論基石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課程通過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分析研究,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了解“國史”、“國情”,明白“三個選擇”的必然性。
分析教材的編寫體例和具體內容,可以看到“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教材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下編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每一編下先設一個綜述,即相當于此編的“綱”;其后是3到5章的內容,即相當于此編的“要”。如此專題性的教材編寫體例,與歷史教材重視歷史史實、敘述歷史發(fā)展軌跡有著明顯不同,它是對中國近現(xiàn)代160余年歷史的高度概括,提綱挈領地厘清了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脈絡,為“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作出了科學的解答。
本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目的,決定了它與歷史課的不同。歷史課是通過研究歷史現(xiàn)象,探索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和歷史規(guī)律。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目的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白“三個選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非對歷史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學術探討。所以,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以及黨的歷史問題決議等有關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jīng)典文獻是我們在進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時的理論源泉。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材的編寫者對于經(jīng)典文獻的重要性有著十分清晰的認識。教材的每一個綜述和每一章后都列有數(shù)量不等的閱讀文獻,其中多數(shù)為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的著述和講話以及黨的歷史文獻和決議。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懷著高度的政治熱情,嚴格遵循黨的歷史問題決議,以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基本問題、基本理論的經(jīng)典論述,站在理論的高度引領大學生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大問題和大是大非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評論。
(二)文獻可以豐滿“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教學內容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它與歷史課,尤其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密不可分的。本課程的內容是以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為理論基礎的。而“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xù)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2],歷史事實相當大的一部分通過文獻記錄保存下來。
由于體例所限,教材的內容是無法展現(xiàn)歷史全貌和某些歷史細節(jié)的,但是相關的文獻正可以彌補這一缺憾。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文獻資料,浩如煙海,正是這些可以為學生構建起一個更為真實和全面的歷史。如從1840年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上百條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涉及到近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的各個方面,是列強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實證資料。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把這些條約一一列舉,但是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進行選擇,讓學生閱讀、分析原始文獻,以便有理有據(jù)地支撐起教材中的理論闡述。
(三)文獻可以增強“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的感染力
作為一門面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師要通過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從理論高度解讀“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更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教學的感染力。
目前,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因為教科書的內容稍嫌枯燥、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學生認為學了沒有用等原因,使得課程實際教學氣氛沉悶,學生和老師都疲于應付。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離不開文獻,要“還原歷史教學的故事性特征,使歷史課堂生動起來,寓思想教育于史實中,通過大量歷史事實闡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基本問題和理論觀點,潤物細無聲地將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道路、選擇共產(chǎn)黨、選擇社會主義的道理潛移默化于學生”[3]。
從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中,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反侵略斗爭都以失敗而告終,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當時統(tǒng)治中國的清王朝,從皇帝到權貴,大都昏庸愚昧,對世界大事不了解,不懂得御敵之策。很多官吏甚至靠鬼神來預測戰(zhàn)事,如《英夷入粵紀略》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道光)二十年庚子十一月,英逆蠢動,督憲五營公館千總某請仙,仙降乩云:‘正月平平,二月罹兵,三月又平平,又三月不寧,四月虛驚,五月鬼去,六月寧。后果正月無事,二月初四、五日,逆攻橫檔、亞娘鞋、威遠、靖遠、虎門諸炮臺,廣東提督關公天培、碣石鎮(zhèn)標都司署水師提標游擊麥公廷章皆戰(zhàn)死,炮臺盡為逆所據(jù)?!边@則史料記載的是戰(zhàn)爭之初清軍軍官在軍中扶乩預測戰(zhàn)事。諸如此類的文獻是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真實記載,學生在了解到這些后,會對清政府的腐敗有更加真切的認識,就更能真正地被教師的授課所感染和說服。endprint
二、如何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合理利用文獻
如何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利用文獻,學者們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的學者將重點放在了學生對于文獻的閱讀上,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選擇與利用各類文獻資料進行自主學習與研究[4]。有的學者則主張閱讀文獻的運用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而具體運用閱讀文獻過程中,師生的主體地位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多邊主體作用[5]。這表明,人們認識到文獻的確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對于如何有效和合理地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文獻,還存在著某些分歧。
(一)明確文獻的含義和所涵蓋的范圍
首先要明確文獻的具體含義,從而準確地加以利用?!掇o?!分袑Α拔墨I”的釋義是:“專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如:歷史文獻。亦指與某一學科有關的重要圖書資料。如醫(yī)學文獻。今為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的統(tǒng)稱,即用文字、圖像、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以記錄人類歷史的各種載體(如紙張、膠片、磁帶、磁盤、光盤等)。”[6]可見,文獻所涵蓋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
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而言,能夠利用的文獻不僅是教材中所提到的經(jīng)典文獻,還包括各種文集、日記、檔案、報刊、函電、契約、影像資料,如英國人呤唎所寫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呤唎于1860年參加了太平天國,追隨忠王李秀成出征作戰(zhàn)。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后,他回到英國,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寫成《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并且出版發(fā)行。書中所記內容均是其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是天平天國運動的珍貴資料。
除此之外,一段歷史紀錄片,一部經(jīng)典影視作品,一段原聲回放以及一張極具歷史價值的老照片,都可以稱得上是文獻資料,如《百年中國》《偉大的歷程》《東京審判》等。但是,對于影像資料,也要注意加以區(qū)分,不能把違背歷史真實的影視和圖書當做課堂教學的參考文獻。也就是說,我們對于文獻不能一概論之,還是要將違背歷史真實的所謂“文獻”剔除掉。
(二)在課堂上運用文獻輔助教學
自“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開設以來,教研者們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不斷創(chuàng)新,采用了網(wǎng)絡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專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比較教學法、研究型教學法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但是不論教學方法如何創(chuàng)新,都不能脫離歷史本身。
在課堂教學中,文獻有益于學生理解和認知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有益于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具體地、歷史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靈活、恰當?shù)剡\用文獻可以為課堂教學增添更多的吸引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之初,自身就應該掌握大量的文獻資料。這不僅僅是指要將馬克思主義作家的經(jīng)典文獻、中共領導人的文章和講話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文獻和決議等都爛熟于心,還指的是盡可能多地掌握有關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歷史史實的文獻資料。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豐富教學模式,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將之呈現(xiàn)出來。首先,這樣會使更多的文獻資料在課上可以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從中分析和思考,如將《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部分條款列于學生面前,讓學生分析這些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危害。其次,如果配以圖片、聲頻、視頻資料,會使課堂教學立刻生動形象起來,如將《大國崛起》《復興之路》《走近毛澤東》《葉劍英》《抗戰(zhàn)》等有關中國近現(xiàn)代史階段的優(yōu)秀記錄片、專題片設計為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不僅可以彌補教科書的某些缺憾,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再者,如果再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小說、詩詞等引入課堂教學,如魯迅的《狂人日記》、譚嗣同的《獄中題壁》、林覺民的《與妻書》等,這些會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與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還要注意到,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靈活把握教學過程中利用文獻的比重。因為本課程畢竟不是歷史課,史實內容講得過多、過細,就會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成了歷史專業(yè)課,并且占用較多的課時。如果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過多地使用影像教學會大量擠占教師的授課時間,也會影響到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效率。
(三)課堂之外閱讀文獻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不僅包括課堂上的教學,還應該包括課堂之外的教學,這一方面是由于本課程的課程性質和目的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和內容的限制,不可能將綱要課程涉及到的內容要一一講得透徹明白,所以在課堂之外也需要對文獻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支撐。首先,課前教師利用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的任務,進而在課上進行探討和交流。比如在評價某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以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等著名歷史人物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查找有關人物的文集、詩詞、學者評價等文獻資料,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培養(yǎng)大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增強其分析問題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其次,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與課程相關的文獻內容,這些文獻內容可以是學術研究前沿熱點,也可以是歷史史實資料,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歷史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解,更對課堂教學的不足是一大彌補。
三、結語
相比于其他政治理論課程,文獻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所具備的資源優(yōu)勢。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文獻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我們要充分利用文獻,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豐富而確鑿的文獻史實充實教學內容,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拓展教學模式,以此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進而提高“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的實效性。
——————————
參考文獻:
〔1〕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
〔2〕E.H.卡爾.歷史是什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劉萬軍.如何提高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興趣的思考[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
〔4〕趙穎.“文獻閱讀法”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作用[J].文教資料,2013(2).
〔5〕陳足元,肖宗志.閱讀文獻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遼寧教育,2012(9).
〔6〕《辭?!肪庉嬑瘑T會.《辭海》下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4370.
(責任編輯 孫國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