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波
摘 要:在深刻研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今天,本文在充分分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史背景、特征的基礎上,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三方面的歷史經(jīng)驗及現(xiàn)實啟示: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傳播主體必須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播;經(jīng)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1-0024-03
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面對的是歐洲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思想文化關系和發(fā)展進程。由于馬克思主義集中地反映了時代的本質(zhì)特點,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很快超越了其創(chuàng)立時期的狹隘地域和民族界限,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史背景
(一)國際背景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是從十月革命后開始的。毛澤東曾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逼洹白畲蟮淖饔檬菃⒚?,是給在探討國家命運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進世界觀,指示了一個發(fā)展方向,即社會主義方向”。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以殘酷的事實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先進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的先進分子又從巴黎和會所給予的實際教訓中,已經(jīng)開始看出帝國主義列強聯(lián)合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zhì),蘇俄新的社會制度吸引他們信仰馬克思主義,實踐馬克思主義。
(二)國內(nèi)背景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傳統(tǒng)的大門被英軍以先進的洋槍利炮打開,使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古老的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威脅,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注意了解國際國內(nèi)形勢,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林則徐、魏源等進步先驅(qū),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響亮口號,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和干王洪仁玕發(fā)布了舊中國第一個較完整的近代化綱領——《資政新篇》,提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綱領。但是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此綱領并沒有實施。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tǒng)治危機,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中體西用”為宗旨的強國方案——洋務運動,即采用西方先進技術的“用”,來維護已經(jīng)完全不適應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腐朽的中國封建主義制度的“體”,這就注定了這一方案失敗的必然性。清軍在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機,激發(fā)了新的民族覺醒,中國資產(chǎn)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不但要求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于是他們從制度層面探索中國振興之路。一是百日維新,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試圖按照英、日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在中國實行以建立君主立憲制、發(fā)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是由于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自身力量的弱小和強大守舊勢力的反對,這場愛國運動只是經(jīng)歷了103天,曇花一現(xiàn),以悲劇落幕,表明在近代中國,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另一個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這場革命把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在中國國土上豎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然而由于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力量軟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zhì),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沒有成功。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在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探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
歷史表明,盡管這些運動都提出各式各樣的救國方案,采取多種的活動方式,但是由于主觀和客觀多方面的原因,他們沒有也不可能找到國家和民族的出路。先進的中國人在痛苦中反思,終于認識到,僅僅靠西方政治制度的移植難以救中國。要從根本上改造中國,還要有文化的覺醒和思想的啟蒙。于是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以“民主”與“科學”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五四愛國運動開辟了道路。在五四運動中,涌現(xiàn)出一批為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新的先進分子,他們認識到工人階級的歷史作用和強大力量,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到工人群眾中去開展宣傳活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并由此引起一場廣泛的深層次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運動。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征
(一)堅持正確的原則和立場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各種思潮和學說十分龐雜,既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又有各種各樣的資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流派,如無政府主義、國家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基爾特主義等。為了澄清這種錯誤片面的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原則和正確方向,馬克思主義者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流派進行三次比較大的思想論爭。一次是與胡適等人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戰(zhàn)。針對胡適提出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主張,李大釗撰寫《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進行批駁。他指出:宣傳理想主義與研究實際的問題“是交相為用的”,“是并行不悖的”。這場“問題”與“主義”之爭,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需要,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二次是關于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論爭。1920年9月,針對梁啟超、張東蓀宣傳勞資合作的“基特爾社會主義”,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紛紛著文,反駁他們的言論,對基爾特社會主義進行了批判,指出這是一種改良主義的幻想。在這場論爭中,早期的馬克主義者把握了時代前進的方向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資本主義最終走向滅亡,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肯定中國的出路只能是社會主義。三次是與無政府主義的論戰(zhàn)。無政府主義者反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權威,反對一切政治斗爭和暴力革命,他們提倡個人主義,主張絕對自由,反對任何組織紀律。為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無產(chǎn)階級專政學說,馬克思主義者圍繞革命的形式、國家的本質(zhì)等問題,對無政府主義進行了嚴肅的批判。經(jīng)過這場論爭,大多數(shù)受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的青年拋棄錯誤思想,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無產(chǎn)階級的忠誠戰(zhàn)士。在這一系列的思想交鋒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正確原則和立場,在中國思想領域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一些進步青年最終選擇了科學社會主義,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迅速投入到宣傳馬克思主義行動中。
(二)具有實踐性
李大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一方面肯定馬克思主義“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具有普遍意義;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馬氏的學說,實在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我們不可以不考慮我們的環(huán)境,當人們以一種理論“作工具,用以為實際的運動”時,這種理論“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zhì)情形生一種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即在運用中得到發(fā)展。為此,主張到工人群眾中去進行宣傳開展工作,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革命的知識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自己的實際斗爭,逐步成為無產(chǎn)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同時,一部分工人群眾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提高了階級覺悟,涌現(xiàn)出一批有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形式多樣性
一是利用報刊雜志發(fā)表文章。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之后,對馬克思主義的需求迅速擴大,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利用報刊雜志發(fā)表文章進行傳播工作。李大釗是中國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為了傳播馬克思主義,他先后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此外《新青年》《每周評論》《民國日報》《建設》等一批報刊紛紛發(fā)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據(jù)統(tǒng)計,五四時期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達200多篇。二是翻譯有關馬克思主義著作。李達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jīng)濟學說》和《社會問題總覽》三部著作,對國內(nèi)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了《共產(chǎn)黨宣言》全譯本。192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馬克思《工資、價格與利潤》。三是利用社團進行宣傳。在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社團起了重大作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19年,僅北京一地登記在冊的社團就有281個。1920年又有增加。例如,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史經(jīng)驗及現(xiàn)實啟示
(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例如,李大釗在理論研究的同時,非常注重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李大釗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才能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拯救中國。在隨后的革命實踐中,李大釗等一些先進分子一直努力地探索著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當然,由于國際國內(nèi)形式的影響和理論水平的局限,李大釗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掌握和理解還是初步的,因此沒有形成如何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熟的思想。雖然如此,它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化的必然性,同時也給我們以深刻的現(xiàn)實啟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實際出發(f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它的立場、觀點、方法,把他們作為行動的指南,總結中國革命的獨創(chuàng)性經(jīng)驗,同時批判地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概括出符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
(二)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
五四運動后,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要實現(xiàn)在中國的傳播,在向知識階級作宣傳的同時,必須向勞動群眾作實際的宣傳和教育。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積極向勞動群眾傳播、灌輸馬克思主義,并號召知識青年到工人中去、到農(nóng)村中去,開展革命和傳播馬克思主義。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這一經(jīng)驗深刻地告訴我們:當前,在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要致力于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相結合,暢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與群眾互動的渠道。
(三)傳播主體必須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仰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主體。從五四運動時期,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仰,所以他們不怕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干擾和破壞,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積極創(chuàng)辦各種刊物、團體,熱情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引導了很多的青年投身到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行列中。
這就啟迪我們,要傳播馬克思主義首先必須信仰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國社會前進中的各種問題,才能使你的宣講能夠把握正確的方向。如果作為一名理論宣講者,連自己對馬克思主義都不信仰,甚至動搖、懷疑,那是很難把理論講好的。其次,理論宣講者的基本功就是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有一個全面的掌握,深刻了解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fā)展觀等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
——————————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大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朱喬森.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與經(jīng)驗[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4〕顧永豐,金功輝.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羅會德.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解讀[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9(5).
〔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1921-1949)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