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平
“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chǎn),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jié),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jié),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边@是毛澤東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號召開展學習運動時向全黨提出的要求。也可以說,這是毛澤東的歷史觀。
如何閱讀歷史
毛澤東青年時代就開始喜歡閱讀歷史,認為中華文明的經(jīng)、史、子、集著作,“茍有志于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除了熱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之外,毛澤東最愛的還是歷史典籍。1909年,他在故鄉(xiāng)韶山的私塾閱讀了中國通史讀本《綱鑒易知錄》,初步了解了從太古神話時代到明朝4000年的歷史本末。1912年,他在長沙省立第一中學就讀時,得到了國文老師借給他的《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正是因為讀了此書之后,毛澤東“斷定還是單獨求學的好,六個月后,我離開學校。自己訂立了一個讀書的計劃,規(guī)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中閱書”,開始了長達半年的自學生涯。這兩部歷史典籍可謂是毛澤東讀史的入門書。
毛澤東熱愛中國歷史,對歷史書籍尤其珍惜。他說:“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p>
在閱讀中,毛澤東不僅圈點、斷句,還細心地改正書中的錯別字。為了更方便現(xiàn)代人閱讀,毛澤東在1954年將標點《資治通鑒》的工作交給歷史學家吳晗,并說:“《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方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皆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焙髞恚终垍顷辖M織史學家編輯了《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便隨時檢查歷史地名的方位”。與此同時,他還提議組織并大力支持齊燕銘、范文瀾等歷史學家對《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全部加以標點、整理。
“不動筆墨不讀書?!痹陂喿x《二十四史》中,毛澤東圈點批注最多的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比如,在閱讀《史記·陳涉世家》時,毛澤東對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進行了批注,認為他們起義失敗有“二誤”:一是他們功成忘本,殺了舊時的伙伴,脫離了本階級的群眾;二是他們?nèi)斡弥旆?、胡武等人不當,偏聽偏信,脫離了同患難的干部,本來在軍事上占有優(yōu)勢,且萬眾一心,結(jié)果卻眾叛親離,短命夭折。在閱讀《三國志·張魯傳》時,毛澤東批注說:“歷代都有大小規(guī)模不同的眾多的農(nóng)民革命斗爭,其性質(zhì)當然與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革命運動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點,就是極端貧苦農(nóng)民廣大階層夢想平等、自由,擺脫貧困,豐衣足食?!庇终f:“我國從漢末到今一千多年,情況如天地懸隔。但是從某幾點看起來,例如,貧農(nóng)、下中農(nóng)的一窮二白,還有某些相似?!痹谒磥恚袊饨ㄉ鐣臍v史,只有農(nóng)民的階級斗爭、農(nóng)民起義和農(nóng)民戰(zhàn)爭,才是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
毛澤東讀史,尤其喜歡讀人物傳記。在閱讀史書的同時,毛澤東不僅把自己閱讀的經(jīng)驗與他人分享,還積極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篇目給大家閱讀,希望大家從中得到教益。比如《三國志·郭嘉傳》《漢書·賈誼傳》《后漢書·黃瓊傳》《后漢書·李固傳》《史記·賈生列傳》等等,他經(jīng)常推薦給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彭德懷等中央領(lǐng)導和江青及身邊工作人員閱讀,希望黨的干部既有革命熱情,又有科學態(tài)度;既多謀,又善斷;既敢于說真話,又善于聽真話。
學而思,才有進步。毛澤東閱讀歷史,用的是三種眼光,一是俯視,二是平視,三是仰視。對于司馬光《資治通鑒》為什么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的問題,他認為是因為“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說司馬光認為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周天子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這一承認不要緊,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晉變成合法的了。司馬光認為這是周室衰落的關(guān)鍵。‘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也。選擇這一年的這件事為《通鑒》的首篇,這是開宗明義,與《資治通鑒》的書名完全切題。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還承認,看來這個周天子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無是無非,當然非亂不可。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國家都是一樣,你上面敢胡來,下面憑什么老老實實,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就當代人修當代史的問題,毛澤東借《資治通鑒》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本朝人編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說,也可叫做不敢說,不好說的事大抵是不敢說的事。所以歷代編寫史書,本朝寫本朝的大抵不實,往往要由后一代去寫。”
毛澤東說:讀歷史的人不一定是守舊的人。他喜歡閱讀的歷史是那些起過進步作用的、對舊勢力具有反叛性格和造反精神的革新者、改革家和革命家的傳記和著作,并對他們給予積極的評價。比如,他十分推崇和欣賞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唐朝中期實行政治改革的“二王”(王伾、王叔文)、“八司馬”(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8名士),明朝大膽揭露假道學的思想家李贄,清朝地主階級的改革派魏源、龔自珍、林則徐,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等等。據(jù)逄先知回憶:“章太炎的《駁康有為書》、鄒容的《革命軍》和有關(guān)《蘇報》案的材料,根據(jù)我的記載,毛澤東就要過4次:1958年2月,1961年7月,1963年3月、7月。毛澤東對章太炎和鄒容的英勇的革命精神和筆鋒犀利的文字,深為贊佩。為表示對這兩位革命家的懷念,毛澤東在《革命軍》一書的扉頁的鄒容肖像旁邊,揮筆書寫了章太炎獄中贈鄒容的那首詩:‘鄒容吾小友(弟),被發(fā)下瀛洲。快剪刀除辮,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臨命當(須)摻手,乾坤只兩頭。在1958年的成都會議上,毛澤東又提到章太炎和鄒容。他說:四川有個鄒容,他寫了一本書,叫《革命軍》,我臨從北京來,還找這本書看了一下。他算是提出了一個民主革命的簡單綱領(lǐng)。他只有17歲到日本,寫書的時候大概是十八九歲。20歲時跟章太炎在上海一起坐班房,因病而死。章太炎所以坐班房,就是因為他寫了一篇文章,叫《駁康有為書》。這篇文章值得一看,其中有兩句:‘載湉小丑,不辨菽麥,直接罵了皇帝。這個時候章太炎年紀也不大,大概三十幾歲?!?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毫無疑問,毛澤東之所以能寫就洋洋數(shù)千萬言散發(fā)著人類思想光輝的著作和雄偉豪邁的詩篇,與他如饑似渴地博覽歷史古籍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的。但毛澤東與那些信而好古、鉆到故紙堆里出不來的人大相徑庭,與那些言必稱希臘、全然不顧現(xiàn)實和實際情況生搬硬套的人也截然不同。他讀史學史用史的著眼點就是為了今天,為現(xiàn)實斗爭服務,即古為今用。對于這一點,我們在《毛澤東選集》和他的講話、談話中引用的許許多多的成語和典故中可以看得到。比如“實事求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百家爭鳴”“任人唯賢”“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愚公移山”等等,這些言簡意賅的古語、古典,被毛澤東發(fā)掘出來并賦予新的含義,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為群眾所掌握,有的成為中共所遵循的思想路線,有的成為黨內(nèi)組織生活的原則和處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規(guī)范,有的則成為某一方面工作的方針或具有普遍意義的工作方法。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毛澤東讀史,始終采取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那些歷史上具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也始終以辯證法的思維給予客觀評價。
比如,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可謂赫赫有名,卻又是最有爭議的一個皇帝,“暴君”“暴政”的帽子曾經(jīng)寫進歷史教科書,尤其是焚書坑儒一事,更是受到歷代史家眾口一詞的抨擊。但毛澤東從厚今薄古的角度對秦始皇的這一政治舉措給予肯定。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他就閱讀范文瀾《歷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一文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說:我看了很高興。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實證明厚今薄古是我國的傳統(tǒng)。敢于站起來說話了,這才像個樣子。文章引用了司馬遷、司馬光……可惜沒有引用秦始皇。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這一年,毛澤東多次談到秦始皇,在11月的鄭州會議上,他說:人們從書中得知,秦始皇有焚書坑儒的惡行,因此把他看作是大暴君、大壞人。焚書坑儒當然是壞事,它把蓬蓬勃勃發(fā)展起來的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給挫折了。但我們對什么事都應當有分析,秦始皇并不是不問什么書都焚,也不是不問什么儒都坑。他焚的是“以古非今”的書,坑的是孟子一派的儒,其實只有460人。說秦始皇沒有做過一件好事,太武斷了。秦始皇第一個統(tǒng)一了中國,統(tǒng)一了原來各國的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變分封制為郡縣制。這些事關(guān)中華民族興盛的大事,能說不是好事嗎?秦始皇還在陜西關(guān)中開鑿了有名的鄭國渠,長三百余里,可灌溉農(nóng)田四萬余頃,直接于生產(chǎn)有益,于人民有益。秦國因此富強起來,終于把六國吞并了。能說這不是好事嗎?
1964年和1965年,毛澤東在接見越南領(lǐng)導人胡志明等外賓時,還曾說: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鬃哟砼`主、貴族?!霸谥袊鴼v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1970年6月19日,毛澤東在接見外賓時又說起了秦始皇:“兩千多年前統(tǒng)一中國的,就是這個修長城的皇帝——秦始皇。中國這個字有兩說:一個叫瓷器,一個沒有A字,就是CHIN(秦朝)。這個皇帝可做了些事情呢。人家罵他罵得厲害。”
毛澤東對歷史人物給予不同于歷史世俗評價的另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就是曹操。在舊史學家眼里,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尤其是《三國演義》及其之后各類戲劇的臉譜化的刻畫,曹操成了家喻戶曉的“白臉奸臣”。毛澤東在閱讀大量史書的基礎上,主張為曹操翻案,對曹操給予實事求是的肯定。他說:“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創(chuàng)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qū)。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fā)展生產(chǎn),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jié)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wěn)定、恢復、發(fā)展。這些難道還不是了不起?說曹操白臉奸臣,書上這么寫,劇里這么演,老百姓這么說,那是封建正統(tǒng)觀念制造的冤案。筆桿子殺人吶,那些反動文人壟斷了文化,寫出東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這個案我們要翻過來!”
毛澤東對曹操統(tǒng)一北方、屯田政策和“不殺降(俘虜)”政策以及曹操的文學(詩歌)成就都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曹操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1958年11月20日,毛澤東在武漢東湖召集柯慶施、李井泉、王任重、陶魯笳等開座談會,主題就是談陳壽的《三國志》。毛澤東先從讀書方法談起,說:讀書的方法無非就是兩條,第一條要學會用聯(lián)系的方法看書中的人物、事件;第二條要學會當評論員。隨即他就以這兩種方法開始評論《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說道:你們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注意了沒有,這兩本書對曹操的評價是不同的。《三國演義》是把曹操看作奸臣來描寫的;而《三國志》是把曹操看作正面人物來敘述的,而且說曹操是天下大亂時期出現(xiàn)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墒且驗椤度龂萘x》又通俗又生動,所以看的人多,加上舊戲上演戲都是按《三國演義》為藍本編造的。所以曹操在舊戲舞臺上就是一個白臉奸臣。這一點可以說在我國是婦孺皆知的。說到此,毛澤東憤憤不平地說:現(xiàn)在我們要為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是錯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兩千年也要翻。
對于近現(xiàn)代史上的歷史人物,毛澤東比較推崇的還有曾國藩、梁啟超、譚嗣同、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其中,在中共黨史上備受爭議的陳獨秀,毛澤東也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評價。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的時候,毛澤東就是陳獨秀《新青年》雜志不折不扣的“粉絲”,是他的崇拜者。1917年9月23日,他與同學蔡和森、張昆弟就討論過陳獨秀,認為:“前之譚嗣同,今之陳獨秀,其人者,魄力頗雄大,誠非今日俗學所可以比擬。”陳猶如“俄之托爾斯泰其人,以洗滌國民之舊思想,開發(fā)其新思想”。毛澤東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體育之研究》就是發(fā)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
正是在陳獨秀《新青年》的影響下,毛澤東和朋友們在長沙成立了新民學會。1936年他在陜北保安的窯洞與斯諾談起自己的生平往事時,說:“這許多團體大半都是在陳獨秀編輯的著名新文化運動雜志——《新青年》影響下組織起來的。我在師范學校讀書時,就開始閱讀這本雜志了,并且十分崇拜陳獨秀和胡適所作的文章。他們成了我的模范,代替了我已經(jīng)厭棄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焙髞恚珴蓶|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管理員,他覺得陳獨秀“給我的影響也許比那里任何人所給我的都大”。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陳獨秀因散發(fā)《北京市民宣言》被捕。毛澤東在長沙立即撰寫了《陳獨秀被捕及營救》,發(fā)表在《湘江評論》上。在文章中,毛澤東稱陳獨秀是“思想界的明星”,“陳君之逮捕,絕不能損及陳君的毫末,并且留著大大的一個紀念于新思潮,使他越發(fā)光輝遠大?!?/p>
1921年夏天,毛澤東到上海參加中共一大。他回憶說:“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組織中,陳獨秀和李大釗占著領(lǐng)導的地位,無疑地,他們都是中國知識界中最燦爛的領(lǐng)袖。我在李大釗手下做圖書館佐理員時,已經(jīng)很快地傾向馬克思主義了,而陳獨秀對于引導我的興趣到這方面來,也大有幫助。我第二次赴滬時,我曾和陳獨秀討論我所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本人信仰的堅定不移,在這也許是我一生極重要的時期,給我以深刻的印象?!彼?,到“1920年夏天,我在理論上和某種程度的行動上,變成馬克思主義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由此可見,在毛澤東眼里,陳獨秀就是他的導師。但由于國民黨的叛變,大革命失敗后,陳獨秀因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退出了政治舞臺,以致后來加入“托派”,被中共中央開除黨籍。盡管如此,在以后的歲月里,除了因為政治斗爭的需要之外,毛澤東對陳獨秀的評價依然是一分為二的。1942年3月30日,毛澤東在延安談到《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時說:“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本o接著,他還說過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現(xiàn)在還不是我們宣傳陳獨秀歷史的時候,將來我們修中國歷史,要講一講他的功勞?!?/p>
陳獨秀1942年5月凄然訣世后的第三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再次鄭重地提到了陳獨秀,說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lǐng)導的。他與周圍的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關(guān)于陳獨秀,將來修黨史的時候,還是要講到他”。
1956年,毛澤東同音樂界人士談話時指出:“向古人學習是為了現(xiàn)在的活人”,在“古為今用”。他始終提倡研究歷史的目的,是批判地繼承和發(fā)展歷史的優(yōu)秀遺產(chǎn),為現(xiàn)實斗爭服務,而不是信而好古,迷信過去。毛澤東一輩子都注重從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中吸取有益的營養(yǎng),引為借鑒。歷史學家周谷城十分欽佩地贊嘆:“毛澤東‘古為今用是沒有人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