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閣
馬克思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條中明確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在這里,馬克思首次用“新唯物主義”來稱謂自己的哲學,以此來區(qū)別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那么,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相對于“舊唯物主義”而言,“新”在哪里呢?
哲學是什么?回答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了的世界觀。那么,什么又是世界觀呢?回答是人們對于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但是,人們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和“結論”呢?這就要從思維方式來尋找原因了。哲學思維方式是哲學理論的“硬核”,是它的內(nèi)在思維邏輯,表征著哲學家們對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和處理事物的視角。面對著同一個世界,由于人們理解世界的模式和解釋世界的框架不一樣,實質是對待世界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從而得出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結論”就不一樣了。哲學史就是思維方式的變更史。任何一個哲學派別,要想在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為人們提供一種區(qū)別于其他哲學流派的嶄新的觀察世界與解釋世界的視角,也就是要提供一種有別于其他哲學的思維方式。馬克思之所以能成為兩千多年傳統(tǒng)哲學的終結者和現(xiàn)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創(chuàng)立了“實踐思維方式”,從而實現(xiàn)了哲學史上的“實踐論轉向”。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在哲學中的“首要的”地位,馬克思在《提綱》第一條中首先就從思維方式的視角將自己的哲學與以往一切舊哲學區(qū)別開來。他高度概括了兩千多年來哲學發(fā)展的歷程,提出了包括自己的哲學在內(nèi)的三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第一種是“直觀思維方式”。代表這種思維方式的哲學派別是“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第一條),因為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第五條),馬克思就直接了當?shù)胤Q謂費爾巴哈的哲學是“直觀的唯物主義”(第九條)。這種“直觀的唯物主義”思維方式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第一條),也就是說,這種思維方式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僅僅看成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復寫、攝影”的關系,感性“直觀”的關系。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直觀性的批判,擊中了費爾巴哈哲學的要害。費爾巴哈在《未來哲學原理》一書中曾將感性與思維加以對比,對于感性的直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而對于思維卻不屑一顧。他說:“直觀是在最廣泛的意義下了解事物,思維則是在最狹隘的意義下了解事物,直觀給事物以無限制的自由,思維則給事物以規(guī)律,但是這些規(guī)律常常只是強制的,直觀使頭腦清明,但是不做任何規(guī)定和決定,思維則規(guī)定頭腦,但是常常也限制頭腦;直觀并無任何原理,思維自身是沒有生命的,法則是思維的事情,法則的例外則是直觀的事情?!保?]
第二種是“抽象思維方式”。代表這種思維方式的哲學派別是唯心主義。之所以說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是“抽象”的,是因為唯心主義雖然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發(fā)展了人的“能動的方面”,但這種發(fā)展是在脫離了物質的先在“優(yōu)先地位”的前提下發(fā)展的,這種“發(fā)展”到了黑格爾哲學那里達到了頂峰,“絕對精神”成了無所不能的上帝,“形式”完全脫離了“內(nèi)容”,主客關系以顛倒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能動的方面”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
哲學史發(fā)展到這里,問題就很清楚了。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nèi)的一切舊的唯物主義,“只限于證明一切思維和知識的內(nèi)容都應當來源于感性的經(jīng)驗”,而一切唯心主義又只是從“形式方面研究了這個前提”[2]364,結果,在馬克思登上哲學舞臺的時候,兩千多年的哲學史走到了一個尷尬的地步:一切舊的唯物主義抓住“內(nèi)容”而不顧“形式”,結果是“物中無人”;一切唯心主義抓住“形式”而不管“內(nèi)容”,結果是“心中無物”。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在世界的本原問題上僵持不下,思維與存在、形式與內(nèi)容無法真正統(tǒng)一起來。表面上看來,這是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實質是兩種思維方式的對立。其實,費爾巴哈走上哲學舞臺的時候已經(jīng)清晰地看到了這一現(xiàn)象,他用感性對抗黑格爾的理性,從感性存在的人出發(fā)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費爾巴哈把人作為突破口,這個方向找對了,這是費爾巴哈哲學的偉大功績,是費爾巴哈哲學能在兩千多年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但費爾巴哈哲學中的人是“抽象的人”,“是‘一般人’,而不是‘現(xiàn)實的歷史的人’”[3]75,造成他最終沒能實現(xiàn)從“抽象的人”向現(xiàn)實的、具體的、實踐活動著的人過渡?!百M爾巴哈沒有走的一步,必定會有人走的……這個超出費爾巴哈而進一步發(fā)展費爾巴哈觀點的工作,是由馬克思”完成的[2]241。而馬克思完成這一偉大使命的工具就是“實踐思維方式”。
第三種是“實踐思維方式”。這是馬克思對自己哲學思維方式的一個判斷。馬克思在《提綱》中深刻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和一切唯心主義的致命缺點后,鮮明地提出自己的哲學就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第九條),這種唯物主義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是從“感性的人的活動”出發(fā),從人的“實踐”活動方面去理解,從而將“實踐”作為自己哲學的邏輯起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出發(fā)點?!皩嵺`思維方式”是《提綱》中的一條紅線,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思維方式”的提出,不單是為哲學增添了一個新范疇、新觀點和新理論,更是為我們理解人、理解世界以及理解全部哲學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立足點和觀察事物的視角。正是由于這一全新的“實踐思維方式”的確立,才使得馬克思哲學超越了傳統(tǒng)哲學的主客二元對立,開啟了現(xiàn)代哲學發(fā)展的新路徑。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十條中,用“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來區(qū)別于“舊的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市民社會”,這是從哲學的階級屬性上將自己的哲學與一切舊哲學劃清了界限。
在前馬克思哲學的語境中,“市民社會”主要是用來表示社會物質生活關系總和的用語,與表示國家和法等政治關系的“政治社會”相對應,通常指當時社會的生產(chǎn)關系和活動關系。黑格爾哲學中的“市民社會”,是他精神哲學中客觀精神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倫理中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指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在《提綱》中沿用了黑格爾哲學中“市民社會”的指向,指謂的就是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的“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的論斷,鮮明地指出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nèi)的“舊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資產(chǎn)階級性質,代表著資產(chǎn)階級利益,是為資產(chǎn)階級服務的哲學。
在階級社會里,哲學作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黨性的,它總是與一定的階級、黨派和集團的利益聯(lián)系在一切的,超階級的、無黨派的哲學是不存在的。哲學家們的語言無論多么離奇古怪,“在他們的迂腐晦澀的言詞后面,在他們的笨拙枯燥的語句里面”[2]214總是隱藏著他們的政治訴求。黑格爾著名的哲學命題:“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xiàn)實的”,從字面上理解,無疑是“把現(xiàn)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學上替專制制度、警察制度、專斷司法、書報檢查制度祝?!保?]215,在當時,不論是政府還是被認為革命代表人物的自由派都是這樣理解的,但黑格爾的真正用意并不在這里,他真正要表達的是:“凡是現(xiàn)存的,都一定要滅亡”[2]216,這恰恰是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一個非常革命的結論。一個革命的要求,為什么要用這種保守的外衣層層包裹起來呢,這就需要從黑格爾哲學所代表的那個階級尋找答案了。
德國作為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法國和英國行將完結的事物,在德國現(xiàn)在才剛剛開始”[3]6,在英國和法國作為悲劇的舊制度,在德國是作為喜劇來上演的,結果是當?shù)聡馁Y產(chǎn)階級要為自己的政治利益進行斗爭的時候,無產(chǎn)階級已經(jīng)作為奪取政權的“第三個戰(zhàn)士”出現(xiàn)在歷史的舞臺上了,這就使得德國資產(chǎn)階級在與封建地主階級斗爭的時候,又害怕站在自己身后的無產(chǎn)階級,導致他們的革命畏首畏尾,革命與反革命、前進與倒退并存。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國家哲學,代表著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保守外衣下的革命訴求就是資產(chǎn)階級這種革命兩面性的真實體現(xiàn)。
對于費爾巴哈哲學,許多人認為它是革命的,是代表著勞苦大眾利益的,因為費爾巴哈稱自己是“共產(chǎn)主義者”。費爾巴哈在《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論〈基督教本質〉》一文中就說:“既不應當稱費爾巴哈為唯物主義者,也不應當稱他為唯心主義者……他是社會的人,是共產(chǎn)主義者?!保?]其實,這只是人們對費爾巴哈的一個誤解。因為,費爾巴哈是“借助于‘共同人’這一規(guī)定宣稱自己是共產(chǎn)主義者”,他這樣宣稱的目的,只是想證明人們是相互需要的,僅此而已,他并不想向前“多走一步”,費爾巴哈“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只是希望確立對存在的事實的正確理解”[3]96,他根本不想像一個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者那樣去推翻這種存在的東西。費爾巴哈的哲學為什么會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特點呢?因為他代表的是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
馬克思哲學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和社會的人類”。所謂“人類社會”,馬克思在這里是特指消滅了剝削和掠奪、埋葬了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而所謂“社會的人類”則是指生活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的人們。馬克思哲學的這一理論闡明,明確宣告了他的哲學的階級立場和奮斗目標。
在馬克思哲學產(chǎn)生之前,一切舊的唯物主義都沒有認識到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力量。在他們的眼中,無產(chǎn)階級只是一個愚昧無知、貧苦落后、被人同情的群體,是長在資本主義肌體上的一塊“潰瘡”、是一鍋“稀粥”,渙散、頹廢,沒有前途。對于革命的作用,最大程度上是充當一個同盟者的角色,根本不可能獨立承擔起歷史的重任。最先認識到無產(chǎn)階級偉大力量的是馬克思。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指出:“徹底的革命,全人類的解放”,“就在于形成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一個并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形成一個表明一切等級解體的等級”,這個等級“就是無產(chǎn)階級這個特殊的等級”[3]15。馬克思“畢生的真正的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yè),參加現(xiàn)代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事業(yè)”[5]。他的“理想國”就是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3]294。
代表著無產(chǎn)階級利益的馬克思哲學的出現(xiàn),使得哲學史的面貌煥然一新。一是馬克思哲學的出現(xiàn)改變了哲學理論的性質。以往的一切哲學,包括費爾巴哈哲學,代表的都是剝削階級的利益,是剝削階級的思想體系,還沒有一個哲學是為被剝削階級服務的。馬克思哲學旗幟鮮明地表示,“哲學把無產(chǎn)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chǎn)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15,“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chǎn)階級”[3]16,從此改變了哲學理論的剝削階級性質。二是馬克思哲學的出現(xiàn)改變了哲學斗爭的性質。因為以往的哲學主要是剝削階級的思想體系,所以,以往的哲學斗爭也主要是在剝削階級意識形態(tài)之間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代表著勞苦大眾的利益,這標志著被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家們壟斷的哲學歷史徹底終結了,無產(chǎn)階級獲得解放的思想武器誕生了。從此,無產(chǎn)階級不僅以獨立的政治力量姿態(tài)與資產(chǎn)階級相對立,也開始運用獨立的思想武器與資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斗爭。
馬克思在《提綱》第十一條明確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边@個名句被學界公認是馬克思哲學的宣言書,它宣告了馬克思哲學與以往一切舊哲學的第三個主要區(qū)別:馬克思哲學的“絕對命令”是“改變世界”,以往一切哲學的“絕對命令”是“解釋世界”。
這里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為什么說馬克思的哲學就是“改變世界”的哲學,而一切舊哲學就是“解釋世界”的哲學?“解釋世界”的哲學與“改變世界”的哲學一定是相對立而存在嗎?沒有“解釋世界”為前提和依據(jù),“改變世界”何以可能?沒有“改變世界”作為哲學旨趣與目的,“解釋世界”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與必要?
其實,純粹的“解釋世界”哲學和“改變世界”哲學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哲學都具有“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這兩種功能。哲學的“解釋世界”功能主要是通過概括和總結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偉大成果,提煉出這個時代的世界圖景,告知人們世界為什么是這樣的而體現(xiàn)出來的;哲學的“改變世界”的功能則是通過對現(xiàn)存世界的不合理現(xiàn)象的深入反思與批判和對理想世界的設計構造體現(xiàn)出來的,并倡導人們?yōu)橹ヅ^斗。縱觀兩千五百多年的哲學史,沒有哪一種哲學,我們可以把它單純地定性為“解釋世界”的哲學或“改變世界”的哲學。古希臘哲學可謂是典型的“解釋世界”的哲學,然而在他們“眼睛是騙人的,自然喜歡躲藏起來”認知背后,實質上蘊含著的是對當下世界的否定和拒絕,渴望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改變現(xiàn)存世界的一種政治訴求,這一點反映的正是哲學的“改變世界”的功能;馬克思哲學可以說是“改變世界”的哲學,甚至被人們認為是“唯一”的“改變世界”的哲學,但馬克思哲學在提出“改變世界”的要求之前,也需要對要改造的世界進行分析闡釋,向人們提供一套關于世界是什么、社會是什么、歷史是什么的圖景,然后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出社會應該“怎樣做”,世界應該“如何改變”的綱領和主張??梢?,沒有“解釋世界”作為邏輯前提與根據(jù),“改變世界”是無法“出場”并實施的,兩者之間是互為前提的、相互補充的,套用康德的話說,“解釋世界”若無“改變世界”來落實則“空”,而“改變世界”若無“解釋世界”來范導則“盲”。
現(xiàn)在,我們把哲學的“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這兩種功能的關系解釋清楚了,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xiàn)了:既然單純的“解釋世界”哲學和“改變世界”哲學都是不存在的,哲學既有解釋世界的功能,又有改變世界的取向,是“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統(tǒng)一,那么,馬克思依據(jù)什么將自己的哲學定位為“改變世界”的哲學,而將以往一切舊哲學稱為“解釋世界”的哲學呢?
我們大家知道,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哲學固然是“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辯證統(tǒng)一,但二者在一種哲學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總是要有一個主次、誰決定誰的問題,正是在這一點上決定了一種哲學是“解釋世界”的哲學還是“改變世界”的哲學。一切舊哲學雖然具有“改變世界”的情懷,一些哲學家甚至為此付諸行動,但問題是他們怎樣“改變世界”的,他們“改變世界”的目的是什么,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以往的一切舊哲學,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nèi)的一切舊的唯物主義,他們的終極關懷不是改變現(xiàn)存的社會狀態(tài),而是想方設法去尋找雜多背后的那個“一”,現(xiàn)象背后的那個“理念”,然后再試圖從“一”和“理念”出發(fā)來解釋生活世界的合理性,這樣一種理論旨趣,決定了他們即使有“改變世界”的沖動和訴求,這種“沖動”和“訴求”還是為了更好地“解釋世界”服務的。同時,以往一切舊哲學代表的是資產(chǎn)階級利益,這一點就決定了他們“改變世界”的要求是不可能觸動資本主義根本制度的,他們的“改變世界”只能是在維護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地位的前提下開展的。這種“改變”與其說是“改變”,不如說是“改良”,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而不是“顛覆”資本主義制度。
馬克思哲學之所以被稱為“改變世界”,是由馬克思哲學的階級屬性和“理論硬核”決定的。馬克思哲學代表的是無產(chǎn)階級利益,是為“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3]283哲學,這種哲學的絕對命令是:“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3]10,這就決定了馬克思哲學對待資本主義制度的態(tài)度不可能是“修修補補”“小打小鬧”,而是根本的否定、徹底的顛覆,“不是解剖刀,而是武器”,“不是要駁倒這個敵人,而是要消滅這個敵人”[3]4。同時,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馬克思哲學,實踐是它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他的哲學不是到“本體”“始基”中去尋找對現(xiàn)實的解釋,而是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摧毀舊世界,建設新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就是“改變世界”的哲學。
[1]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9:1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2:43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