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韓寧林,董慧慧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合肥 230031)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感染機體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種傳染病。附紅細胞體自1928年由Schilling在鼠類中發(fā)現(xiàn),隨后在多種哺乳動物體內發(fā)現(xiàn),世界上首例人的附紅體病的報道是在1986年。我國首例人附紅細胞體病是1991年在內蒙古被發(fā)現(xiàn)。此后,該病在我國各地均有報道。但多為個案病例,資料比較零散。近年來隨著流行病學的深入,發(fā)現(xiàn)附紅細胞體病在內蒙古、新疆、寧夏、江蘇、廣東、廣西、云南、甘肅、上海、江西等地較為流行。我省北部阜陽地區(qū)也是該病的高發(fā)地區(qū)。臨床上關于附紅細胞體病目前還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案,西醫(yī)多采用四環(huán)素類藥物治療。中醫(yī)屬于外感發(fā)熱病范疇,治療當于外感熱病中求之。筆者采用熱毒清口服液治療附紅細胞體病35例,療效較為顯著,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期間在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及阜南縣中醫(yī)院門診收治附紅細胞體病者共35例。感染者年齡在18~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7歲。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4∶3。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目前國際上對人附紅細胞體病無明確西醫(yī)診斷標準,此次研究標準為[1-2]:臨床表現(xiàn)為體溫升高達37.5℃以上、乏力、易出汗、嗜睡等,或伴有黃疸、貧血和肝脾、淋巴結腫大等;涂片檢出附紅細胞體;血常規(guī)示紅細胞、血紅蛋白降低,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輕度升高,血小板正常或降低;生化示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升高,血清谷丙轉氨酶和天門冬氨酸轉氨酶輕度或中度升高,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正常,腎功能正常。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本研究參考《中醫(yī)診斷學》外感高熱實證的診斷標準:發(fā)熱,畏寒,頭痛,黃疸,汗多,口渴,欲嘔,納呆,乏力,嗜睡,肝、脾腫大,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或洪大。證屬疫毒熾盛者。
1.3 病例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yī)外感發(fā)熱實證診斷標準;(3)年齡在16~60歲之間;(4)自愿參加臨床研究并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者;(5)發(fā)病時間在1~3 d。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病例納入標準者;(2)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3)研究開始前使用中藥、激素及其他可能影響患者造血系統(tǒng)及肝腎功能的藥物。
1.5 治療方法 將35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其中治療組18例,對照組17例。發(fā)病者年齡、性別無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治療組患者予本院制劑熱毒清口服液20ml tid口服。觀察患者服藥期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及癥狀改善情況,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血清谷丙轉氨酶、天門冬氨酸轉氨酶水平。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予米諾環(huán)素首劑0.2 g口服,以后每12 h 0.1 g口服。觀察患者服藥期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及癥狀改善情況,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血清谷丙轉氨酶、天門冬氨酸轉氨酶水平。兩組療程均為7 d,7 d后如有無效者根據(jù)患者病情增減藥物劑量或更換藥物。
1.6 觀察指標
1.6.1 西醫(yī)觀察指標 檢測治療前后體溫,附紅細胞體數(shù),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血清谷丙轉氨酶、天門冬氨酸轉氨酶水平等。
1.6.2 中醫(yī)觀察指標 參照2002年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外感發(fā)熱的中醫(yī)證候,將發(fā)熱,畏寒,頭痛,黃疸,汗多,口渴,欲嘔,納呆,乏力,嗜睡等癥狀分為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1.7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按尼莫地平法進行綜合療效評價:療效指數(shù):(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治療前得分×100%。
1.8 療效標準 分四級進行評定:顯效、良效、進步、無效。
顯效:3 d以內退熱,7 d內臨床癥狀消失,血涂片示附紅細胞體消失,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恢復正常;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值≥95%。
良效:3~5 d退熱,7 d內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涂片示附紅細胞體消失或者附紅細胞體數(shù)目少于第一次血涂片中20個視野下附紅細胞體數(shù)量的25%,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恢復正?;蚪咏?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值≥70%。
進步:5~7 d退熱,7 d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血涂片示附紅細胞體減少(少于第一次血涂片中20個視野下附紅細胞體數(shù)量的50%,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接近正常;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值≥30%。
無效:7 d以內發(fā)熱無減退,臨床癥狀、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無改善或惡化,血涂片示附紅細胞體無減少或增多;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值≤29%。
2.1 兩組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94.4%,對照組有效率為94.1%,兩組有效率經(jīng)χ2檢驗分析結果不具差異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
2.3 兩組用藥后有效者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見表3。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附紅體計數(shù)變化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的變化(±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的變化(±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1,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治療組 18 18.39 ±7.19 4.39 ±7.45☆☆△對照組 17 18.47 ±7.12 7.45 ±6.97☆☆T 值 1.25 P值0.22
表3 兩組患者用藥后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用藥后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1,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平均體溫恢復正常時間(d)治療組 17(18-1) 3.02 ±1.23☆☆△對照組 16(17-1) 3.15 ±1.30☆☆T 值 0.30 P值0.76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附紅體計數(shù)變化(%,±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1,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18 27.78 ±15.76 5.19 ±15.40☆☆△對照組 17 26.94 ±15.49 5.56 ±14.46☆☆T 值 0.07 P值0.94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分析 治療組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s)對照采用多樣本t檢驗,結果具差異性(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s)對照采用多樣本t檢驗,結果具差異性(P<0.05)。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s)對照采用多樣本t檢驗,結果不具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s)對照采用多樣本t檢驗,結果不具有顯著性(P>0.05)。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s)
表5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1,與對照組比較△P >0.05。
治療組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T值 P值RBC 2.15 ±0.55 3.27 ±0.58☆☆△2.13 ±0.56 3.31 ±0.47 0.22 0.82 HGB 70.2 ±11.42 92.4 ±19.41☆☆△ 69.85 ±12.13 93.62 ±19.24 0.19 0.85 WBC 7.81 ±2.51 4.92 ±1.43☆☆△ 7.93 ±2.32 5.10 ±1.35 0.38 0.70 PLT 95.6 ±19.71 106.57 ±10.82☆☆△ 95.29 ±19.57 106.28 ±12.01 0.08 0.94 TBIL 53.2 ±26.93 15.27 ±9.75☆☆△ 52.97 ±27.48 16.02 ±10.56 0.22 0.83 IBIL 16.42 ±1.59 7.70 ±1.83☆☆△ 16.44 ±1.58 7.37 ±1.68 0.55 0.58 ALT 75.5 ±28.45 30.80 ±18.20☆☆△ 75.6 ±27.93 32.7 ±15.51 0.33 0.74 AST 64.8 ±19.13 28.50 ±16.70☆☆△65.21 ±19.09 30.21 ±16.48 0.30 0.76
附紅細胞體病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屬于中醫(yī)高熱實證范疇。外感疫毒火熱之邪,其性趨上,陽邪侵人,人體之陰氣與之相搏,正邪交爭,邪氣亢盛,發(fā)為實熱性病癥。根據(jù)中醫(yī)“熱者寒之”、“實則瀉之”的基本治療原則,應當以清解表熱,發(fā)散表邪。熱毒清口服液是由安徽省中醫(yī)院研制的專利制劑,選用白蚤休、連翹、黃芩、大青葉等。本方多為清熱藥物,以板藍根、蚤休、黃芩清熱解毒為君,輔以金銀花、連翹清熱瀉火、疏風解表,佐以水牛角、玄參、生石膏生津止渴、涼血定痙。全方共奏解毒清熱、表里雙解之效。
藥理學研究表明,熱毒清口服液組方藥物均有抗病原微生物與抗炎退熱作用。蚤休可增強小鼠吞噬細胞功能及細胞免疫功能[3]。連翹能降低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腫脹,并且對于大鼠因巴豆油所致肉芽腫也有顯著的抗?jié)B出作用[4]。黃芩中主要有效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其抗菌譜較廣,具有抗病原體、解熱、抗炎、調節(jié)免疫功能、利膽、保肝、鎮(zhèn)靜等作用[5]。板藍根含有板藍根多糖C、D、E,具有顯著的免疫促進作用[6]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熱毒清口服液治療附紅細胞體病過程中,降低附紅細胞體細胞數(shù)量、改善相關實驗室指標及癥狀上上,與西藥組大體相似。熱毒清口服液為中成藥制劑,和西藥相比,副作用較小,價格低廉,服用方便,值得在臨床推廣。
[1]梁文杰,李繼紅,朱學梅,等.國內人附紅細胞體病64例文獻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1,6(5):371-374.
[2]馬杏寶,王龍英,魏梅雄.中國附紅細胞體與附紅細胞體病研究近況[J].上海預防醫(yī)學雜志,2005,17(11):516-519.
[3]門玉芝,張穎穎,楊瑩等.重樓克感滴丸影響免疫功能及體外抑菌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2):388-389.
[4]馬雪梅,馬文兵.連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J].光明中醫(yī)2012,27(8):1529-1531.
[5]龔新榮,趙萬紅,董曉霞等.湖北兩產(chǎn)地黃芩抗炎鎮(zhèn)痛作用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3):258-259.
[6]何立巍,李 祥,王紅蘭等.板藍根多糖的結構特征及活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6):2179-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