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梅
《斜陽》中人物形象分析
◎于 梅
日本無賴派作家太宰治的戰(zhàn)后代表作《斜陽》描寫了沒落貴族和子一家的遭遇和思想歷程。通過對和子及其母親、直治、上原二郎的細致描寫,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日本戰(zhàn)后沒落貴族及沒落階級在面對混亂的社會狀態(tài)時,從絕望的心境中迸發(fā)出的對于生存的渴望以及絕望后對于死亡的追求。
《斜陽》 生存 渴望 死亡 追求
日本戰(zhàn)后初期,經(jīng)濟、政治、社會處在一片混亂之中,各種思想泛濫,人們喪失原有的價值體系,而新的價值體系沒有建立,對如何適應(yīng)新的社會情況感到極度困惑、不安、悲觀、空虛、頹廢和絕望。尤其是《斜陽》描寫了戰(zhàn)后沒落貴族及沒落階級對社會生活的無奈與反叛,對生存的渴望與對死亡的追求。
本文通過對《斜陽》中和子及其母親、直治、上原二郎的人物形象分析,試圖反映戰(zhàn)后混亂社會狀態(tài)下人們對于新生活的渴望的心境以及無法適應(yīng)社會后絕望之下對于死亡的追求。
和子是沒落貴族的革命者。和子的出場無疑為這個頹廢而絕望的世界帶來了希望和光明。但是在這個價值觀念分崩離析,人人處于惶恐不安的世界中,和子又無法擺脫命運對她的壓制。一方面她對現(xiàn)在的生活充滿失望與無奈。小說中寫道:“我一面哭,一面想就這么同母親一起死去。”“我覺得我們一走出片町的宅邸,我們的人生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薄艾F(xiàn)在的生活我受不了”“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認識到,這世界上好像有一堵令人感到絕望的墻,那就是:有許多事情是人力所無法挽回的?!?/p>
另一方面她渴望重生,渴望新生活,她以一種無所畏懼的愛情觀來沖破舊道德,與命運進行抗爭。小說中寫道:“因此即使違背“女大學(xué)”的處世原則,我也想擺脫現(xiàn)在這種生活?!薄捌茐乃枷搿F茐臅谷烁械奖Ш蛡?,但卻是一種美麗的東西……不能不進行破壞。不能不進行革命?!薄拔蚁氪_信:人是為了戀愛和革命而生的。”“但我們準備永遠和舊道德斗爭到底,決心像太陽那樣活下去?!焙妥优c現(xiàn)實社會相背離,與傳統(tǒng)道德相抗爭。毅然決然愛上有婦之夫,生下孩子,就是她向這個頹廢的世界宣言的最好說明。
小說中,母親被定位為日本最后一位貴族,是沒落貴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美的象征。同時母親的死亡預(yù)示著沒落貴族階級的消亡,預(yù)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
母親想要適應(yīng)新的生活,聽從和田舅舅的安排,遠離奢華的城市生活,住到鄉(xiāng)下去,雖然完全不懂生活的艱辛,依舊以賣衣物來維持貴族生活,但是可以看出她想要適應(yīng)這種完全陌生的生活的心境和努力。“和子,我們?nèi)ベu衣服吧……然后盡量地去花一些錢,過舒適點的生活吧”。
另一方面,母親毫無反抗地接受自己死亡的命運。在這個貴族階級沒落的時代,完全陷入了一種憂郁與悲傷之中,對現(xiàn)實生活充滿失望,以至于絕望,最終在憂郁中走向了死亡。母親說道:“那還不如死的好!媽媽也真想在你爸爸去世的這屋子里死去呀?!薄安蝗缭琰c死了好。媽媽這樣的人,在這種社會里是怎么也沒有辦法活下去的?!?/p>
直治是沒落貴族的頹廢知識分子。面對混亂復(fù)雜的社會,他想要讓自己變得粗俗去融入平民之中,努力地生存,且以為自己找到了道路?!拔艺嫦胱兂梢粋€下流庸俗的人。我想變得堅強,不,我想變得粗暴。我以為這是成為民眾之友的唯一道路。”
努力之后是失敗,直治陷入兩難的境地。對于生活與現(xiàn)實由最初的無奈以至于走向絕望,對人生的一切都失去了信心,不僅僅是頹廢,而是想要以死亡來獲取解脫。小說寫道:“我不能回到已拋棄的世界,而民眾卻只恩賜我一個對我彬彬有禮但充滿著惡意的旁聽席?!薄八枷??是假的。主義?是假的。理想?是假的。秩序?是假的。誠實?真理?純潔?全都是假的。”這些都體現(xiàn)出他想要努力適應(yīng)新生活后的失望與絕望。最后,留下一句“我是貴族”作為對這個世界無力的抗爭離開人世。
上原是二戰(zhàn)后無賴派的典型代表。他的頹廢與墮落是戰(zhàn)后混亂社會普通大眾的形象。他作為“明碼實價的壞蛋”將戰(zhàn)后混亂社會人們悲觀、空虛、頹廢、無奈、絕望的心境描寫得淋漓盡致?!皩懯裁炊加X得無聊,心里悲哀得很。生命的黃昏。藝術(shù)的黃昏。人類的黃昏。這也真叫人感到討厭吶”“可是太晚啦。已經(jīng)是黃昏了?!绷硪环矫妫穸ìF(xiàn)存的一切,以一種頹廢墮落的姿態(tài)反抗社會,毋庸說這也是一種努力,但是努力之后是對自己和社會的失望,在困境面前的無奈與絕望?!盎钪刮腋械綗o限悲哀。不是什么苦悶寂寞之類還有余地的東西,而是悲哀……努力。這只會成為這頭饑餓野獸的犧牲品?!?/p>
太宰治的《斜陽》通過對和子一家及上原二郎的細致描寫,從側(cè)面反映人們面對混亂的社會現(xiàn)狀,為適應(yīng)新生活所作出的各種努力,表達想要生存的渴望。
但與此同時,也反映了戰(zhàn)后人們的不安、空虛、墮落與頹廢以至于對生活絕望后對死亡的追求。
[1]張嘉林譯,(日)太宰治著:《斜陽》[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8月。
[2]葉舒憲:斜陽下的痛苦--評太宰治的《斜陽》[J].日本研究1988年。
[3]霍瑞欣:解讀《斜陽》的“明暗”世界[J].文學(xué)教育2013年3月。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 姜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