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彩
(唐山師范學院)
“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具體表現(xiàn),是包括歷史文化傳統(tǒng)、自然環(huán)境、城市建筑、人文環(huán)境、社會制度、社會生活、風尚習慣、文明禮儀、精神信仰等在內(nèi)的所有文化意象的復合體,具有深層的文化結構和精神內(nèi)蘊,是城市性格的集中顯現(xiàn),也是整個城市文化高度抽象后的精神指向,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象征力量?!盵1]而作為城市文化形象之一的建筑,其設計不僅要追求實用性和技術性,也更應該追求藝術性和審美性,以直觀性和可感性強的特點更好地傳達一個城市的韻味。
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藝術審美視閾下城市建筑的設計提供幾個范式。
18世紀德國的哲學家謝林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突出強調(diào)了建筑語言的表現(xiàn)性特征。建筑,不僅僅是可視可觸的外在實體,也在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在精神,它是外在世界和內(nèi)在世界高度統(tǒng)一而產(chǎn)生的和諧。北京天壇,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禱豐年專用。天壇有壇墻兩重,形成內(nèi)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這是天壇內(nèi)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筑,也是想象中離天最近的地方。天壇充分傳達著天、地、神、人四者統(tǒng)一的中國古代精神,是中國古人沉思冥想、靜觀宇宙生命、棄絕自我融入自然的精神指向。1998年天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所以,在城市建筑的設計上,應該有意識地通過它把一個城市的人文精神傳達出來。不僅能用眼睛看,更要讓人用心去體悟、去揣摩一個城市的厚重,這是建筑應該擔負起的責任。
一座城市的文化傳統(tǒng)、時代風貌,也會在作為城市文化形象之一的建筑上得以感性地顯現(xiàn)。換言之,一座城市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應該在這座城市的建筑上有所表現(xiàn)。身處其中,建筑應該可以讓人感懷到歷史的豐富和厚重,感受到這座城市曾經(jīng)的光榮和夢想,讓心靈在歷史的浸潤中得以飽滿地面對今天的生活,和對未來保有信心滿滿。所以,在城市建筑的設計中,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交織與碰撞以及對未來的昭示,都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子。比如胡同之于北京,胡同作為北京古老文化的積淀和載體,對于今天的北京而言,仍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鑒于此,即使今天北京的建筑設計,也應該是在維護傳統(tǒng)情結的基礎上展現(xiàn)它作為國際大都市和首都的時代風貌,也只有此,才能讓它更有吸引力。再如江南水鄉(xiāng),廊街岸柳、深巷老宅、小橋流水、茶館、染坊、典當、戲臺、道觀、寺廟都是與之血肉相連的特定的文化符號。脫離這些古老文化的載體,它的建筑將大為遜色甚至僅僅是一堆物質(zhì)性建筑材料的堆砌而已。而山東濰坊,更是充分利用風箏、剪紙字畫、板橋故居等當?shù)刎S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舊城改造,通過不同凡響的文化構思,實現(xiàn)了城市本身的轉變,對于其他城市而言,不失為一個成功的借鑒。所以城市建筑的設計,必須要學會吸收借鑒歷史文化積淀中的營養(yǎng),并賦予傳統(tǒng)新的時代風貌的精髓,融會貫通,讓歷史文化脈絡的發(fā)展在它身上以形象直觀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而這種表現(xiàn),也是這座城市通向未來的物質(zhì)化了的精神導向。
一座城市,首先向別人做出自我介紹和形象展示的,還是建筑。說到底,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身份象征和標簽,而且不同城市的建筑,又都是個性鮮明。因為一座城市連同它的文化形象,都是一定地域一定時期的民風、民俗、審美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視覺呈現(xiàn)。因為“富有個性特色的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長期發(fā)展的歷史結果和自然流露,好比茶水之于老成都,六朝煙水氣之于南京的擔夫,這種形象本身植根于城市文化悠久豐厚的土壤之中,具有廣泛的市民基礎……”[1]這就如一看到金字塔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埃及一樣,金字塔已經(jīng)成為埃及的象征。古埃及人認為住房只是臨時的住所,而死后的墳墓才是永恒的家。這種對待生與死的獨特認識,使得古埃及人熱衷于陵墓的建造和裝飾,并發(fā)揮到極致。古老的金字塔,就在造型與非造型的交織中,服務著古埃及人靈魂不死的觀念,實現(xiàn)了由一個世界向另一個世界的轉換。金字塔之于埃及,正如埃及之于金字塔,二者已經(jīng)無法分割。金字塔不僅是古埃及人生命永恒觀念的簡樸象征,也是埃及歷史文化的象征,是埃及的紀念碑。其他的再如泰姬陵之于印度、悉尼歌劇院之于悉尼等等不一枚舉。所以,建筑設計必須體現(xiàn)獨特的地域風情特色,應該努力讓建筑成為一坐城市一個地區(qū)乃至一個國家的象征或者是身份標簽。它應該是這樣的一個窗口,通過它,人們一眼就能捕捉到一座城市一個地區(qū)或者是一個國家的特點,把這座城市這個地區(qū)或者是這個國家放在一個由特定的時代、種族和環(huán)境融合而成的大背景中去解讀,去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中國古典美學追求天人統(tǒng)一,即主張人與自然是親和親子的關系。對這種理論的現(xiàn)代詮釋就是和諧,許多中國古代的建筑杰作也高度凝聚了這一美學理念,這也是現(xiàn)代城市設計中應該考慮的一個因素。一是為了傳統(tǒng)藝術精神的傳承,二是追求建筑本身“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之美,也是大美。建筑的和諧,首先表現(xiàn)為與當?shù)刈匀坏暮椭C,協(xié)調(diào)自然環(huán)境與人工建筑之間的關系。如大家熟知的悉尼歌劇院,由三組巨大的殼片組成的外觀,如海上揚起的風帆,與周圍環(huán)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似乎要帶著人們的音樂夢想揚帆起航,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和諧。協(xié)調(diào)處理好建筑與社會的關系,也是這種和諧理念的一種體現(xiàn)。建筑,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是與時代精神交融的產(chǎn)物。比如歐洲的哥特式建筑,就是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精神的反映,是否定現(xiàn)實生活,否定人的正常的情感和欲望,而將一切寄希望于渺茫的來世生活的宗教情懷的精神折射。哥特式建筑中那高聳入云的尖塔,那光怪陸離的內(nèi)部空間,就企圖要把人的靈魂帶向虛無縹緲的天國世界。任何建筑,就其功能而言,首先是實用價值的追求,而審美是要依附于實用的。所以,建筑的設計,還要考慮到它與人的和諧,既要滿足于人們在生活中的某種現(xiàn)實需要,又能體現(xiàn)出人們特定的美學追求,即從物質(zhì)和精神上都要促成建筑與人和諧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如中國古代的園林建筑,既為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們營造出返璞歸真、天然野趣的自然境界,又是他們所追求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齊一的美學思想的詩意體現(xiàn)。在建筑設計中,只有做到建筑與自然、社會、人的和諧,才能促成一個大和諧、大一統(tǒng)的“天人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給人以詩意地棲居。
建筑,連同其他城市文化形象,在藝術審美視閾下是以審美客體的方式存在的,是城市審美文化和公眾審美文化的典型體現(xiàn),反過來又會對審美主體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相對于其他的城市文化形象,建筑作用的發(fā)揮又是那樣的隨時隨地。所以,建筑的設計,更應該注重與城市文化精神的內(nèi)在統(tǒng)一。
[1]高小康,耿波.都市形象與城市精神[A]//胡惠林,劉士林.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