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宇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死亡是一個生命在世間的謝幕,意味著消散與虛無,當肉體隨時間腐爛,所有曾經存在的證據(jù)都將不復存在。文學對于死亡的表現(xiàn)實在太多,無數(shù)作家用文字貼近死亡,觸碰死亡。在文學中,墳墓、石碑、尸體、棺木皆為死亡的象征物,它們將死亡這一抽象的現(xiàn)象具實化,刻骨地展現(xiàn)于讀者的眼前。在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中充斥著頹然與消沉的敘述,而《墓碣文》一篇中更是將死亡這一意象揮灑得淋漓盡致。破敗的孤墳,殘損的死尸,剝落的墓碣,有限的碑文,所有陰森的物體組成了死亡的主題意象。朱光潛先生說過:“文藝作品都是把一種心情寄托在一個或數(shù)個意象里,所以克羅齊以為凡是藝術都是抒情的。意象要恰能傳出情感,才是上品?!雹僖虼耍凇赌鬼傥摹愤@篇作品中,魯迅必然將自己所希望傳達的某些情感注入死亡的意象中,通過種種象征物的描寫,以完成一段深刻的人生思考。
魯迅筆下的死亡似乎不同于我們所認知的死亡——一切歸零,在《墓碣文》中,原本不可能再有活動能力的尸體卻再一次地坐起甚至說話,當然,這是在夢中,一切又都顯得那么合乎情理。那么,魯迅筆下這處陰森駭人的墓地埋葬的究竟是什么?那具最后說話的尸體又有什么存在的意義?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篇文章的字里行間窺得一些答案。孫玉石先生在《〈野草〉研究》一書中談道:“魯迅解剖自己思想的矛盾和陰影,就是在現(xiàn)實斗爭中同舊我實行不斷的決裂。因此,隨著革命斗爭形式的向前發(fā)展,他的這種解剖與決裂也迅速加快了進程。散文詩《墓碣文》就是在這一進程中魯迅埋葬自己思想陰影的一座小小的墓碑?!雹谟掠谡J清自己的人是勇士,而勇于面對自己的人則是智者?!兑安荨凡焕轸斞刚軐W思想的集中之地,用夢境讓自己與自己相對,讓墓地成為認識自己的場所,這是一種勇氣,亦是一種智慧。魯迅的《墓碣文》是對自身的埋葬,死亡意象的運用是為了更加刻骨地顯示出他自己對于自身反面的認識與摒棄。在這篇作品中,死亡意象是全部文字的基礎,也是記錄下魯迅抗爭活動的舞臺。一處墓地,一塊刻字石碑,一具尸體,即構成了這處場所。而要想弄清楚魯迅運用死亡意象來展現(xiàn)自己埋葬陰影的整個過程,就必然要解剖他筆下死亡意象的各個組成部分。
墓碣文作為本篇文章的題目,亦是所有死亡意象架構基礎的重中之重,魯迅所給予的筆墨自然也就更為濃厚一些。墓碣文即刻在墓碑上的文字,記述了死者的生平、思想與感悟。文中的墓碣文分為正面與反面兩個部分,正面的部分以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死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
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嚙人,自嚙其身,
終以隕顛?!?/p>
……離開!……③207
“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边@兩句話點出了死者由喜至悲的強烈過渡。一個人在熱情之時突然覺察到寒冷,在天堂一般的地方卻突然看見駭人的深淵,在一切事物之中看見身后的一無所有,在絕望之中卻獲得了超脫。《墓碣文》寫于1925年6月17日,而《野草》的創(chuàng)作處于五四運動之后最黑暗最反動的艱難處境,在馮雪峰《回憶魯迅》一書中,曾回憶魯迅談論寫作《野草》的話語:“那時候的北京(指寫《野草》等的一九二四—二六年時候的北京)也實在黑暗得可以。”④當時的社會,五四運動、北伐相繼爆發(fā),革命形勢迅猛發(fā)展,這些帶給魯迅的是欣快與喜悅,但是當段祺瑞政府重新執(zhí)掌了國家的大權,北京開始陷入黑暗,這與第一段的墓碣文高度吻合。在第二段中,毒蛇“不以嚙人,自嚙其身”,是自己對于自身的吞噬與否定,是與自己抗爭的痛苦,而這最后的結果,即為死亡。最后一句“離開”更是將這種絕望與苦痛推向高潮。從歷史與碑文的結合來看,我們已然可以印證出孫玉石先生在《〈野草〉研究中的》觀點:這座墓地埋葬的是魯迅自己的陰影。不得不說魯迅是一位勇士,他有直面自己的勇氣與力量,而這種面對有時也會帶來極度強烈的痛苦。我們再轉向墓碑的背面: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chuàng)痛酷烈,本味何能
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
又何由知?……
……答我。否則,離開!……③207
自食其心何其痛苦,但心已陳舊,索然無味,則更為痛苦。魯迅在解剖自己的時候已然感受到撕裂自身的巨大痛苦,他將思想的陰暗在夢中剝離,用墳墓埋葬,并樹以墓碑,刻文記載。而這正反兩面的墓碣文最終也都指向了同一個主體,本文死亡意象中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具嚙心而亡的死尸。我們已經可以知道,這具死尸即為魯迅自身,或者說,不完整的魯迅。魯迅在《三閑集·怎么寫》一文中描寫過自己的心境:“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心音,四遠還仿佛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使它變成藥酒,加色,加味,加香?!雹菰俳Y合墓碣文中“寒”、“深淵”、“無所有”等只言片語以及魯迅當時的寫作環(huán)境,我們不難看出魯迅想要埋葬的曾經的自己充斥著虛無、頹唐與消極。而這具死尸最后的活動也耐人尋味:“而死尸已從墳中坐起,口唇不動,然而說——‘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雹?08成塵即化為虛無,而微笑代表著解脫,墓中的死尸——片面的自己強烈象征著頹廢和空虛,而最后“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③208也是魯迅對于曾經消極、陰暗思想的徹底決裂與埋葬。因此,這篇作品死亡意向的運用構筑了一個虛無的魯迅,一段自己想要摒棄的曾經,也是魯迅對于自身最無情的解剖。
談到意象,我們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現(xiàn)代派詩人、象征派詩歌先驅波德萊爾。當《惡之花》誕生的時候,整個文壇一片嘩然,正如詩集名稱一般,波德萊爾恣意地用極度細膩的筆墨描繪社會中開出的病態(tài)之花,展示出工業(yè)社會人們痛苦撕裂的靈魂與未知的苦痛?!安ǖ氯R爾 ‘人惡中抽出美’的藝術主張,使他從浪漫主義‘華美’的國度里奪路而出,把‘丑’與‘惡’升華為藝術的美,從而沖破了‘真善美’三位一體的流行法則,為象征主義及后來的現(xiàn)代主義宣泄個人憂憤悒郁之情和表現(xiàn)社會的‘病態(tài)之花’開辟了道路?!雹拮鳛橄笳髦髁x的開山人物,波德萊爾的筆下必然充滿了各類意象。葉芝在《詩歌的象征主義》一文中談道:“除了感情的象征,即只喚起感情的那些象征之外——在這種意義上一切引人向往的或令人憎恨的事物都是象征……”⑦波德萊爾是一位描繪丑陋的詩人,而死亡意象的大量運用也是他對于病態(tài)世界的一種展示,在《腐尸》一詩中,處處彌漫著死亡的主旋律。
縱觀全詩,我們不禁產生一種掩鼻憎惡之感,很難想象一位詩人會耗費如此繁復的筆墨極度細膩地描寫一具腐爛的尸體:
腐敗的肚子上蒼蠅嗡嗡聚集,
黑壓壓一大群蛆蟲
爬出來,好像一股粘稠的液體,
順著活的皮囊流動。⑧72
這樣的寫作在整首詩歌中比比皆是,全詩的三分之二都在不遺余力地描寫著這具丑惡的尸體,不禁讓人費解,這具尸體究竟是什么,而這首詩究竟是為何而寫。其實,詩人在一開頭就給出了答案:“親愛的,想想我們見過的東西……”而隨著詩歌后半段的開始,再結合一些注釋,我們漸漸得出結論,這首詩是波德萊爾寫給他的愛人讓娜·迪瓦爾的一首情詩,很難將這首詩歌與一般浪漫風格的情詩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在波德萊爾的世界里,死亡的意象依舊可以表達自己美的感情。
《腐尸》一詩中的死亡意象較為單一,僅僅是路邊一具腐爛的尸體,波德萊爾的筆觸越是細膩,我們就越是可以感受到這具腐尸的丑陋,冒著熱騰騰的毒氣,敞開充滿惡臭的肚皮,洶涌起伏的蛆子,無一不顯示出尸體意象的惡心。如果全詩僅僅是對于腐尸的全面描寫,那么也只能稱得上是一首普通的狀物詩,但在詩歌的后半段,波德萊爾筆鋒猛轉,將全詩引到了情詩的基調上來,也充分表現(xiàn)出了死亡意象的象征作用。詩人感慨自己的愛人最終也會成為這樣一具腐尸,就如同《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對亞當所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痹诓ǖ氯R爾看來,無論生前的肉體有多少美麗駐足,最終都要死亡,“在白骨之間歸于腐朽”,但是這并不是波德萊爾的全部意旨,在詩歌的最后兩句,詩人筆鋒再轉:
我的愛雖已解體,但我卻記住,
其形式和神圣本質!⑧73
波德萊爾在詩歌中表達了一種超越肉體的愛情,即使愛人終將變成丑陋不堪的腐尸,自己也將深深地愛著她不朽的靈魂與精神。詩人的愛已然脫離了物質的界限,達到了靈肉分離的狀態(tài)。在詩人的眼中,真愛與物質無關,那些附加于肉身之上的如金錢、名氣、肉欲等等不過是過眼云煙,最終都將化為腐尸,不再美好,只有精神上的真愛才能夠在人的心中永存,永不褪色。
魯迅與波德萊爾作品中的死亡意象各有特點,二人都將死亡的主題穿插于作品之中,承載了自己對于社會與人生的深度思考。兩位作家在《墓碣文》與《腐尸》中對于死亡意象的運用有其共通之處,其一,兩篇作品中的死亡意象都包含了“肉體—精神”的雙層框架。在《墓碣文》中,墓碣文是著重描寫了死尸生前的精神狀態(tài)及靈魂斗爭,這些感念是凌駕于墓中這具死尸的客觀單純肉身之上的念想世界,是精神層面上的描寫,與死尸的狀態(tài)及動作構成了這一雙層的框架。而在《腐尸》中,作者將愛分割成兩層,一層即為物質的普通存在,在作者眼中,這些身體上的短暫呈現(xiàn)終有一天會化為詩人筆下的死亡意象——一具腐尸,而真正的愛情超脫肉體,達到精神的高度,隱藏于內,是一種理想的理念狀態(tài),這種肉體與精神的分離依舊呈現(xiàn)出了一個雙層的框架結構。同時,魯迅與波德萊爾在寫作這兩篇作品中的死亡意象時,不約而同地將死亡歸于丑陋,以達到自己以丑寫美的目的。魯迅在《墓碣文》中將自己之前陰暗、虛無的負面狀態(tài)凝聚成一具丑陋的死尸,并加以埋葬,其目的是與過去的丑惡徹底斷絕,從而達到自我凈化升華的解剖主旨。墓碣文的存在是為了更加清晰、明確地認識自己從前的虛無、頹唐狀態(tài),從而更加徹底地與過
②二戰(zhàn)后數(shù)千名留美學生原準備回國效力,但由于政權更替以及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美國國內反華氣氛升級,麥卡錫主義橫掃朝野,美國政府隨即出臺政策,全面禁止中國留學生離境.參見:R.A.Takaki.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M].Boston:Back Bay Books,1998:417.Jack Chen.The Chinese of America[M].San Francisco:Harper&Row,1980:202-203.
③根據(jù)1960年職業(yè)地位指數(shù)上的分數(shù)(百分制),教授是80-84分,飲食業(yè)獨立經營者只有35-39分.數(shù)據(jù)來源:Reiss,Occupation and Social Status,表 B-1.聯(lián)邦調查局1960年全國人口普查最終報告,PC(1)-1D,表201.參見:戴維·格倫斯基.社會分層[M].王俊,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27.
[1]Alcoff,Linda Martín,Eduardo Mendieta,eds.Identities:Race,Class,Gender,and Nationality.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2]Bogardus,Emory.Social Distance[M].Los Angeles:Antioch Press,1959.
[3]Gordon,Milton.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The Role of Race,Religion,and National Origi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4]Jen,Gish.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M].New York:Vintage Books,1997.
[5]Jen,Gish.The Love Wife[M].New York:Knopf,2004.
[6]Jen,Gish.Typical American[M].New York:Plume,1992.
[7]Jen,Gish.Who’s Irish?and Other Stories[M].New York:Random House,1999.
[8]Qian,Zhenchao,et al.Asian American Interracial and Interethnic Marriages:Differences by Education and Nativity[J].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1,35,2.
[9]戴維·格倫斯基.社會分層[M].王俊,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10]吉什·任.誰是愛爾蘭人?[J].郭英劍,譯.外國文學,2002(4).
[11]李貴蒼.文化的重量:解讀當代華裔美國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12]劉海平,王守仁.新編美國文學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3]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調戰(zhàn)[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14]周敏.美國華人社會的變遷[M].郭南,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