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靠“證”培養(yǎng)人才
目前在一些高校里,認真的學生常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拼命學習英語以及專業(yè)科目為主,目的是考研;另一種是不計代價考各種資格認證,目的是就業(yè)。但是,普通高等院校非職業(yè)技術學院,培養(yǎng)人才絕不能以“證”來衡量,應盡可能切割大學教育與社會上各類資格證考試的關聯(lián),但問題是,在就業(yè)壓力下,很多學生寧可放松專業(yè)學習也要報考各類資格證。
筆者認為,普通高等院校無論采取何種措施都應鼓勵大學生更多地看一些經(jīng)典書籍,注重個人素養(yǎng)的提升。如果引導措施抵不過就業(yè)利益,這就需要有國家釜底抽薪之策,減少所謂的資格證,降低大學生就業(yè)門檻。
(山東 吳蘭友)
多為城市保留“文化窗口”
近日媒體報道北京朝陽區(qū)70多處報刊亭一夜之間被拆。相關方面澄清是為了“環(huán)境整治”“規(guī)范經(jīng)營”。
我們常說要賡續(xù)傳統(tǒng)、弘揚文化,可有時一些事情做起來卻缺乏敬意與溫情。彰顯城市特色的古街老巷在高歌猛進的城市建設中毀于一旦,充滿文化記憶的文物古跡在保護開發(fā)的旗號下不知所終,能經(jīng)得住風吹雨打,卻扛不過“市容整治”;能烙進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記憶,卻難以走進城市管理者的“宏偉藍圖”?!拔拿鞒鞘小眳s沒有文化的棲身之所,文化產(chǎn)業(yè)只剩下資本的獨自狂歡。念及至此,筆者心中泛出幾分苦澀:歷史古跡、人文景觀的命運尚且如此,何況那些書報亭?
文化是強大的,她飽經(jīng)滄桑甚至戰(zhàn)火洗禮,卻能歷久彌新、燭照未來。文化也是脆弱的,她經(jīng)不起隨意折騰、褻瀆、踐踏,因而需要精心呵護、照料、培育。當“文化窗口”遭遇“市容整治”,并非只有拆除一途,關鍵在于城市管理者有沒有對文化的基本感知、對文化的由衷敬畏;能不能抑制瘋狂逐利的躁動、改變只顧眼前的惡習;愿不愿多為都市保留一道文化風景線、為文化窗口的重新歸來留存一線生機。如果說報刊亭是城市的文化縮影,那么如何對待報刊亭就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城市及其管理者文化自覺程度的高低。
(山東 張永生)
為公務新風尚點“贊”
湖北省直機關工委辦公樓西側(cè),停放著一排公務自行車,機關工作人員頻頻取用、歸還。這是湖北省直機關工委倡導的公務活動3公里以內(nèi)騎自行車活動,機關干部紛紛點贊。
其實,公職人員騎自行車上班或者坐公交車上班,乃至騎自行車參加公務活動不是什么稀奇事。在國外,不但有普通公務員騎自行車,總統(tǒng)、首相、議長騎自行車也不是稀罕事。我國也不乏公務人員“低碳出行”的例子。從媒體報道看,不但有多位省委書記、省長騎自行車上下班,還有多名省部級高官“擠公交”問政。
所以,對于公務員騎自行車外出辦公這類新風尚,社會公眾應多點期待、少點板磚。我們更希望公務員騎自行車外出辦公不是一個簡單的作秀,更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宣傳,而是一種真正的踐行,并使之成為持久不變的習慣。如果能踏踏實實地堅持下去,公眾一定會對這種實實在在的“走群眾路線”點“贊”。
(河南 田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