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旭明,劉志英,邱銀燕
術(shù)后麻醉恢復是圍術(shù)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由于麻醉藥及肌松藥的殘余作用不能立即消退,病人易出現(xiàn)呼吸、循環(huán)等方面的并發(fā)癥[1]。因此,采用科學的方法對病人的恢復情況進行正確的評估并預見性地采取相應措施,對有效地降低和控制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本研究以麻醉恢復評分(post-anesthesia recovery score,PARS)為基礎(chǔ),旨在探討預見性護理方法應用于麻醉恢復過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4月—12月我院麻醉恢復室(PACU)收入的全身麻醉術(shù)后病人423例,其中男278例,女145例,年齡19歲~81歲。所有病人按住院號單雙數(shù)分為兩組,即試驗組及對照組。試驗組200例,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chǔ)上進行麻醉恢復評分,再根據(jù)評分給予預見性護理措施;對照組223例,給予麻醉恢復常規(guī)護理。兩組病人年齡、性別、麻醉用藥等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恢復評分法 麻醉恢復評分又稱Aldrete評分,是由Aldrete[3]設(shè)計,通過評估病人的活動力、呼吸、循環(huán)、意識狀態(tài)、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SpO2)5項指標來判斷麻醉病人的恢復情況。其計分方法為:①活動力,活動四肢與抬頭計2分,活動雙肢體且有限抬頭計1分,無肢體活動計0分;②血壓,較麻醉前變化不超過20%計2分,變化在20%~50%計1分,變化超過50%計0分;③呼吸,正常呼吸與咳嗽計2分,呼吸道通暢計1分,借助輔助呼吸計0分;④意識:完全清醒計2分,嗜睡但對刺激有反應計1分,無任何反應計0分;⑤SpO2,自主呼吸下SpO2>92%計2分,輔助呼吸下SpO290%~92%計1分,輔助呼吸下SpO2<90%計0分。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按照麻醉恢復的常規(guī)監(jiān)護對病人進行護理,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呼吸機參數(shù)、切口敷料、輸液用藥、切口引流及尿量,并予以詳細準確的記錄。試驗組在此基礎(chǔ)上給予預見性護理,包括:①根據(jù)入室麻醉恢復評分結(jié)果,找出病人評分較低的內(nèi)容,針對病人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如針對某一項評分較低的病人,找出原因、加強觀察。必要時備齊用物,并做好將病人轉(zhuǎn)入ICU的準備。②對年齡大且評分較低的病人尤其需要加強觀察,預見性地判斷病情,及早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的先兆,做好正確的應對準備。③根據(jù)麻醉恢復評分預見病人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做好相應準備。④對麻醉恢復評分較高的病人,若生命體征平穩(wěn),符合拔管指證者,可盡早拔管,以減少病人的留室時間。⑤對意識逐漸恢復的病人,做好心理護理,鼓勵其說出感受,并對其疑惑進行詳細、耐心的解答,消除其緊張情緒,且便于發(fā)現(xiàn)病人的病情變化。
1.2.3 評價方法 對兩組病人入室時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ASA)評級、入室及出室麻醉恢復評分、病人的留室觀察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運用二元變量相關(guān)分析法進行相關(guān)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入室時ASA評級及留室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入室時ASA評級及留室時間比較
2.2 兩組病人入室與出室麻醉恢復評分比較 與入室時相比,兩組病人出室時麻醉恢復評分均有明顯的提高(P<0.05),但組間比較顯示,試驗組病人麻醉恢復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接受預見性護理的病人恢復更好。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入室及出室麻醉恢復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病人入室及出室麻醉恢復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shù) 總分 活動力 血壓入室 出室 t值 P 入室 出室 t值 P 入室 出室 t值 P試驗組 2002.2±1. 67.2±1.2 -35.35 0.00 0.2±0. 11.5±0.4 -44.60 0.00 1.4±0. 51.6±0.4 -4.42 0.00對照組 2232.1±0. 96.4±1.3 -40.61 0.00 0.3±0. 11.3±0.5 -29.23 0.00 1.3±0. 41.5±0.1 -7.24 0.00組別 呼吸 意識SpO2入室 出室 t值 P 入室 出室 t值 P 入室 出室 t值 P試驗組 0.4±0. 31.7±0.4 -36.77 0.00 0.1±0. 21.6±0.4 -47.43 0.00 0.4±0. 31.0±0.2 -23.53 0.00對照組 0.6±0. 31.7±0.3 -38.72 0.00 0.7±0. 51.4±0.3 -17.93 0.00 0.6±0. 41.0±0.2 -13.36 0.00
2.3 兩組病人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試驗組8例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循環(huán)系統(tǒng)3例,惡心嘔吐4例,呼吸系統(tǒng)1例,經(jīng)護理人員及時處理后,病人恢復良好,均安全送回病房。對照組17例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循環(huán)系統(tǒng)5例,惡心嘔吐3例,呼吸系統(tǒng)7例,意識異常2例,其中2例因嚴重的呼吸并發(fā)癥而實施二次插管。
2.4 入室麻醉恢復評分與ASA評級、留室時間的相關(guān)性 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顯示,病人入室麻醉恢復評分與麻醉ASA評級呈負相關(guān)(r=-0.358,P<0.05),與病人留室時間亦呈負相關(guān)(r=-0.379,P<0.05)。
麻醉恢復是圍術(shù)期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然而由于病人在手術(shù)結(jié)束后早期麻醉恢復過程中,麻醉的殘余作用及手術(shù)麻醉中發(fā)生的循環(huán)、呼吸、代謝等生理功能紊亂無法在短期內(nèi)徹底糾正,使得麻醉恢復過程中呼吸、循環(huán)等方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4]。因此,麻醉恢復過程中的監(jiān)護尤為重要,而科學、合理、準確地判斷病人的恢復情況對確保病人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本研究采用麻醉恢復評分法對病人進行呼吸、循環(huán)、意識、活動力及血氧飽和度的綜合評估,將病人的情況以定量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便于護理人員更方便直觀地了解病人的恢復情況[6]。呂凱等[7]已對麻醉恢復評分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其能較好地評估麻醉恢復病人的恢復情況。本研究通過麻醉恢復評分可以很方便直觀地看出病人生理功能變化,便于進行入室前后及組間對比。結(jié)果顯示,出室時試驗組病人的生理功能明顯好于對照組。
預見性護理就是針對不同的個體,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準確及時地對病人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8]。本研究將預見性護理應用于全面術(shù)后恢復的病人中,以麻醉恢復評分為基礎(chǔ),根據(jù)評分結(jié)果,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如病人血壓升高時,首先判斷造成高血壓的原因,是由于高血壓病史造成還是氣管導管或尿管的刺激造成,根據(jù)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護理。同時亦可根據(jù)該評分結(jié)果,提前做出判斷,決定病人是返回病房還是ICU進一步搶救等治療選擇的處理。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病人出室時麻醉恢復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留室時間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預見性護理方法對提高麻醉恢復病人的生理功能、降低留室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均具有較好的效果。呂凱等[7]的研究顯示,麻醉前ASA評級與麻醉恢復評分呈負相關(guān),ASA評級越高,麻醉恢復評分越低,而麻醉恢復評分與留室時間呈負相關(guān),預示麻醉恢復得分越低,留室時間越長。本研究結(jié)果與此結(jié)果一致。麻醉護理人員可結(jié)合ASA評級與麻醉恢復評分結(jié)果對病人進行更準確的評估。
本研究以麻醉恢復評分為基礎(chǔ),通過對麻醉恢復室全身麻醉術(shù)后的病人恢復情況的定量判斷,初步證實了預見性護理方法在提高麻醉病人生理功能、降低病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留室時間方面的有效性,表明該護理方法可在臨床進一步推廣,以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最終確保病人在麻醉恢復中的安全性。
[1] 劉新蓮,常后嬋,蔡月優(yōu),等.對麻醉復蘇室實施科學管理實踐探討[J].護理研究,2012,26(11B):3041-3043.
[2] Jensen K,Kehlet H,Lund CM.Post-operative recovery profile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 prospective,observational study of a multimodal anaesthetic regime[J].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2007,51(4):464-471.
[3] Aldrete JA.Securing epidural catheters to Tuohy connectors[J].Anesthesiology,1995,82(1):320.
[4] Mamaril ME,Sullivan E,Clifford TL,et al.Safe staffing for the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Weighing the evidence and identifying the gaps[J].Journal of Perianesthesia Nursing,2007,22(6):393-399.
[5] Myklejord DJ,Yao L,Liang H,et al.Consensus guideline adoption for manag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J].WMJ,2012,111(5):207-213.
[6] 溫曉暉,歐陽葆怡,劉珺,等.全身麻醉術(shù)后患者恢復期的臨床評估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4,24(6):523-524.
[7] 呂凱,陳肖敏,祁海鷗.PARS評分法在麻醉恢復室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0):882-883.
[8] 蕢曉予.預見性護理與循證護理在手術(shù)室麻醉護理患者中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5(2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