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娜 陳院朝 蔡文杰 齊惠麗 吳莎莎 王升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dǎo)致的心臟病,常常被稱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圍可能更廣泛,還包括炎癥、栓塞等導(dǎo)致管腔狹窄或閉塞。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冠心病分為5大類:無癥狀心肌缺血(隱匿性冠心?。⑿慕g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外?種臨床類型。臨床中常常分為穩(wěn)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本文通過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血漿D-二聚體和幾種心肌標志物進行的檢測,研究不同患者指標異常的特點,以期為臨床上及時采取有效的、針對性強的治療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0月于本院就診的ACS初診患者200例,發(fā)病時間為1~5 h,參照2007年美國心臟病學(xué)會(ACC)和美國心臟學(xué)會(AHC)制定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1]: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P)85例,其中男58例,女27例,年齡(60±7)歲;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59例,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齡(61±8)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61±7)歲。上述患者均排除靜脈血栓,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結(jié)締組織病,手術(shù)和創(chuàng)傷等,均未接受肝素和華法林等抗凝治療。另選取正常對照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61±8)歲,全部經(jīng)體檢證實為健康人。各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標本采集和處理 均在就診后30 min內(nèi)采集靜脈血,用3.2%枸櫞酸鈉抗凝真空管抽血3 mL和肝素鈉管3 mL,立即以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所有標本均未溶血、脂血及黃疸,檢測在2 h內(nèi)完成。
1.3 檢測儀器試劑及方法 D-二聚體由法國Stago-STA-R全自動血凝儀進行檢測;以雙向測流免疫法檢測患者肌鈣蛋白I(cTnI)、肌紅蛋白(Myoglobi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試劑盒及ReLIA多功能免疫檢測儀由瑞萊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4 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UAP組、NSTEMI組、STEMI組的D-二聚體、cTnI、CK-MB、Myoglobin水平均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且STEMI組各指標水平與UAP組、NSTEMI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繼發(fā)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chǔ)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粥樣斑塊破裂是導(dǎo)致動脈血栓發(fā)生的病理基礎(chǔ)。粥樣斑塊中有高濃度組織因子,斑塊崩解導(dǎo)致高濃度組織因子與循環(huán)血液接觸,激活凝血系統(tǒng),引發(fā)急性血栓形成。血漿止凝血分子標志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尤其是D-二聚體,作為血栓形成后纖溶系統(tǒng)繼發(fā)性功能亢進產(chǎn)生的降解片段,長期被應(yīng)用于靜脈血栓和肺血栓的排除診斷中。隨著近年來檢測D-二聚體的高敏感方法的普及,其在動脈血栓性疾病中的價值逐步引起重視。Barakett等[2]認為,D-二聚體水平變化與心臟損壞相關(guān)。血漿D-二聚體水平增高與急性胸痛患者死亡風(fēng)險間可能具有一定相關(guān)性[3]。本研究顯示,各型ACS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表明存在纖維蛋白形成和繼發(fā)性纖溶亢進;ACS患者D-二聚體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間具有一定相關(guān)性,其中STEMI組患者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UAP組和NSTEMI組患者,反映出更為嚴重的血栓形成狀態(tài)。血漿D-二聚體作為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是反映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標,對ACS患者早期風(fēng)險評估,及時進行治療,改善臨床結(jié)局有重要意義。
表1 各組檢測指標的比較(±s)
表1 各組檢測指標的比較(±s)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1;△與STEMI組比較,P<0.05
組別 D-二聚體(mg/L)cTnI(ng/mL)CK-MB(ng/mL)Myoglobin(ng/mL)UAP組(n=85)11.6±7.3*△ 0.24±0.15*△ 16.3±7.3*△ 160.6±42.1*△NSTEMI(n=59)13.9±6.7*△ 0.38±0.35*△ 21.3±16.9*△ 183.4±48.9*△STEMI 組(n=56)19.2±6.9* 5.30±3.61 50.3±18.6* 238.3±58.6*正常對照組(n=50)6.3±3.6 0.150±0.05 6.0±1.0 100.00±25.5
當心肌細胞受損時,cTnI被釋放入血液,血中cTnI濃度會在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后4~6 h后升高,在8~16 h內(nèi)達到高峰。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清中的cTnI濃度與心肌受損程度成正比,并且保持較長時間,6~10 d后才恢復(fù)正常水平,為急性心梗的診斷提供了一個較長的診斷窗口期[4]。在2012年歐洲心臟病年會上分布的第3次心肌梗死定義更新后,將與PCI相關(guān)的cTnI升高界值重新設(shè)定,對平常cTnI正常的患者,cTnI在高于99百分位(99th percentile upper reference limit,URL)5倍以上,對平常cTnI基線值即有升高的患者,cTnI要高于20%才有意義。
cTnI具有高度的心肌特異性和靈敏度,是目前最理想的輔助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標志物。cTnI不僅用于建立ACS的診斷,也是危險分層的重要標準。臨床研究表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血管的病變復(fù)雜和嚴重程度與cTnI的升高相關(guān),升高的cTnI還與更多的肉眼可見的血栓更嚴重的血流障礙相關(guān)。在ACS患者中,cTnI檢測到的最高值高于參考對照人群99th URL,預(yù)示與死亡率和缺血事件復(fù)發(fā)的高風(fēng)險[4]。
作為最小的標志物,Myoglobin能快速滲透到血液中,是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早標志物之一。由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癥狀出現(xiàn)后的0.5~2 h內(nèi),血中Myoglobin水平將會升高,5~12 h內(nèi)達到頂峰,16~36 h后恢復(fù)到正常濃度。在使用Myoglobin進行臨床鑒別診斷時需特別注意,由于骨骼肌細胞和心肌細胞均含有Myoglobin,因此大范圍肌肉損傷也會伴隨有血中Myoglobin水平的升高。另外腎功能衰竭等腎臟疾病,也可導(dǎo)致Myoglobin水平的升高。
CK-MB是最重要的心肌標志物之一。發(fā)生心肌梗死3~8 h后,CK-MB水平明顯上升,8~24 h內(nèi)達到高峰,48~72 h后回落到正常水平。因CK-MB的系統(tǒng)檢測可提供很多其他信息,即便在最佳時機,一次性CK-MB檢測并不能完全確認或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生,建議在進入急診室時檢測CK-MB水平,此后每隔一段時間再進行檢測。例如,對無特異心電圖變化的會在在6~9 h內(nèi),每隔3小時進行檢測;或當溶栓治療開始24 h內(nèi),每隔6~8小時(或更短間隔時間)進行檢測。CK-MB在確認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監(jiān)測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過程中出現(xiàn)的再灌注損傷的臨床意義已經(jīng)得到廣泛的認可。
心臟損傷標志物在臨床應(yīng)用時,要同時注意結(jié)合心肌缺血的臨床特點及其他輔助檢查結(jié)果,對優(yōu)化心肌梗死的臨床診療流程有著重要意義。本研究表明,患者血漿D-二聚體和幾種心肌標志物在輔助診斷UAP、NSTEMI、STEMI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任靜,姚朱華.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臨床價值[J].臨床檢驗雜志,2013,31(5):328-331.
[2]Barakett N,Ouaddour A,Lahidheb D,et al.Role of fibrin D-dimer level in acute coronary.Prospective study of 22 cases[J].Tunis Med,2004,82(Suppl 1):132-135.
[3]Orak M,Ustundag C.The role of D-dimer level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emergnency department complaining of chest pain[J].J Int Med Res,2010,38(5):1772-1779.
[4]劉梅顏,賈玫.心肌梗死定義修訂的解讀及思考[J].中華檢驗醫(yī)學(xué)雜志,2013,36(6):48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