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斌
摘要:歷史是一門趣味性很濃的學科,它有很多優(yōu)美動聽的故事,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它所講的內(nèi)容不重復,每堂課翻新。對學生應該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歷史不感興趣,課堂上精力不集中,偷看其他書籍,或做其他作業(yè)。有的甚至打瞌睡,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不完成,考試成績不及格。歸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點是老師不善教,學生才不好學,有的老師史實不熟,歷史基本功不扎實,上課照本宣科,生吞活剝,有的語言平淡,枯燥無味,講課沒有激情,有的教學觀念陳舊保守,只重視思想性、教育性,忽略了知識性、趣味性,有的教學方法簡單呆板,幾十年一貫制,致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把學歷史當作一種負擔。我認為作為歷史科任教師,平時與同學接觸不多,極少交流,因此,重在課堂上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關鍵抓好45分鐘。
關鍵詞:歷史課;興趣;知識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241-01
一、注重歷史教學的故事性、趣味性
現(xiàn)行中學歷史教材注意到了中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大小字結合編寫歷史的方法,穿插了一些趣味性很強的故事,但由于受教材文字總量的限制,一些社會上流傳甚廣,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本應寫進歷史教材,卻未寫進教材,有些雖然寫進了教材,但僅僅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寫得不深不透,這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備課時認真地思考,精心地設計,這堂課加進哪些詩歌、名言、典故,以增強故事性、趣味性、感染力。如講岳飛,我要板書、朗誦岳飛著名的詞作《滿江紅》、愛國者岳飛的形象躍然紙上,學生熱血沸騰,對岳飛油然而生敬意。當我講到岳飛遇害后,人們懷念岳飛,痛恨秦檜,后人在杭州西子湖畔修了岳王廟,鑄了秦檜的鐵像跪在岳飛墓前,后來有一位姓秦的書生瞻仰岳王廟后奮筆寫下了兩句詩:“人自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槐姓秦”,強烈地表達了書生對岳飛無比的敬仰和對秦檜的無比仇恨之情,許多學生聽到這里,眼淚奪眶而出。學生產(chǎn)生了共鳴:疾惡如仇,愛憎分明,要做流芳百世的愛國者,不做遺臭萬年的賣國賊。
二、注意課堂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歷史教師要特別注意錘煉自己的語言、注意課堂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還要不乏幽默感,使學生為你滔滔不絕地講授,非同凡響的口才傾倒,所折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馬卡連軻說:“同樣的教育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笨梢娬n堂語言的重要性。課堂語言的生動性,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對你所教的內(nèi)容相當熟悉,俗話說“熟能生巧,巧能生花”。不熟,就可能邊講邊想,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其次要求教師語言豐富多彩,形象幽默。例如講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我加進這樣一段描述:“1771年1月5日,震驚世界的土爾扈特部反抗沙俄壓迫的民族武裝起義爆發(fā)了,他們殲滅了監(jiān)視他們的沙俄官員、軍隊
和其他人員,焚燒了自己的宮殿、村落和帶不走的糧食、物品、草原上升起了巨大的煙柱,渥巴錫汗騎大馬上,舉著鮮艷奪目的彩條旗,帶著八萬部眾、分三部離開居住了140多年的伏爾加河下游,踏著積雪,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祖國前進。到六月,土爾扈特部歷時半年,行程一萬多里,歷盡千難萬險,付出了人員減半的巨大犧牲,終于回到了祖國,他們獻出了永樂八年明朝政府敕封給他們祖先的漢篆玉印,表示回歸祖國的誠意,受到乾隆皇帝的熱情招待?!边@樣生動、形象的講述,使學生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并深刻認識到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是驚天動地的壯舉,各族人民心向祖國,熱愛祖國,我國按照“一國兩制”的原則收復香港、澳門是順乎民心的,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實現(xiàn)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是臺灣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愿望。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海峽兩岸一定會實現(xiàn)統(tǒng)一。
在講“八·一”南昌起義時,我先滿懷激情地說了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話:“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和‘七·一五反革命事變,汪精衛(wèi)提出‘寧可枉殺一千,不可一人漏網(wǎng)?!币粫r間,共產(chǎn)黨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山,但敵人的白色恐怖并沒有把共產(chǎn)黨人所嚇倒、所征服,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高舉紅旗,又繼續(xù)戰(zhàn)斗了。八月一日深夜,他們在江西南昌,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下面請看‘八·一南昌起義是怎樣發(fā)生的,經(jīng)過怎樣、結局如何。這
種開頭,生動形象地渲染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處于危急關頭的那種緊張肅穆的氣氛,共產(chǎn)黨人那種百折不撓,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能緊扣同學們的心弦,迫使他們急不可待地想知道“八·一”南昌起義的情況,喚起他們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
三、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新穎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維往往與聲音、形象、色彩、感覺等連在一起,歷史包羅萬象、千頭萬緒、錯綜復雜。因此,要揭示出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規(guī)律,適應青少年思維的特點、歷史教學在教法上應靈活新穎,教學手段應先進科學,或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或先史后論,或先論后史;或先原因后結果,或先結果后原因。也可目標教學,也可圖示教學,也可電化教學,也可多媒體教學,總而言之,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最好是多種方法和手段的有效結合,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他們高效地
牢固地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如講鴉片戰(zhàn)爭我先總后分,濃墨重彩地說了一段開場白:提起鴉片戰(zhàn)爭,中國人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正是這場罪惡的戰(zhàn)爭,開始了帝國主義血腥侵略中國的歷史,開始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開始了先進的中國人探索解放中國,復興中華的歷史。正是這場罪惡的戰(zhàn)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開始當牛做馬,受奴役、受鞭撻。中華民族飽受了百年的磨難,百年的恥辱和欺壓。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就從這段苦難的歷史開頭講起吧!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學好歷史的前提,改進課堂教學藝術是學生學好歷史的關鍵。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應把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濃厚興趣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藝術,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