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魯迅的臘葉之情
王寧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臘葉是《野草》中一篇極其短小的散文詩,但是其內(nèi)涵卻極具張力,本文意從其特定的歷史語境中探究其對愛情和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試圖挖掘其深層意蘊。
臘葉;愛我者;情感;人生態(tài)度
縱觀《野草》,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整個基調(diào)都是比較嚴肅凌厲的,但本篇卻與其他篇章有所不同,雖然在創(chuàng)作時候他的思想情緒依然矛盾復雜,但筆下的語調(diào)比較平和溫潤,是魯迅病魔纏身面對愛情和死亡的寫照。
散文詩開頭作為引子,寫的是在一個冬天的晚上,作為敘述者的“我”,正在燈下看元代詩人薩都刺的《雁門集》,偶然翻出一片壓在里面的“干的楓葉”來。壓干的楓葉,表明楓葉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沒有了水分沒有了顏色,這不是愛楓葉者的本意,愛楓葉者的本意是想要保存它,但最終還是無法長期保存,擋不住生命的消失。
“這使我記起了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楓葉也變成紅色了。我曾繞樹徘徊,細看葉片的顏色,當它青蔥的時候是從沒有這么注意的?!?/p>
深秋,指的既是自然界的季節(jié),也是人的生命季節(jié),是一種凄冷和蕭條的景象。“青蔥”是生命綻放蓬勃之時,象征魯迅自己在身體健康的時候可能沒有考慮過死亡,沒有深切體會到愛我者對我的愛。當生命接近死亡的時候,這種愛在心中越發(fā)強烈,魯迅內(nèi)心對愛的敏感度在死亡前更加深切。
“他也并非全樹通紅,最多的是淺絳,有幾篇則在緋紅地上,還帶著幾團濃綠。一片獨有一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我自念:這是病葉呵!便將他摘了下來,夾在剛才買到的《雁門集》里。大概是愿使這將墜的被蝕而斑斕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群葉一同飄散罷?!?/p>
通紅、淺絳、緋紅、濃綠這些都是生命斑斕的色彩,是燦爛的顏色。通過與紅葉比較,寫出了魯迅因勞成疾,失去了健康的體魄。魯迅喜歡描刻人的眼睛,一雙烏黑的明眸向你凝視,這雙充滿靈氣的眸子像魯迅在注視著人間,顯示他熱愛生活向往戰(zhàn)斗的精神,是一種希望一種內(nèi)心的力量?!安∪~”得到了“愛我者”的愛和憐惜,將他摘下并保存,不想要他與群葉一同飄散。魯迅在這里對愛我者表現(xiàn)出了感激,許廣平在1925年進入魯迅的生活,她作為魯迅的學生,有著外向的性格和獨特的思想,他們談論人生探討社會,進行通信,他們的認識、品格、立場是那樣的一致,他們“志同道合”。在談論這些救國救民的大事的同時,許廣平愈來愈多地表示出對老師健康的關心和命運的擔憂。當時魯迅在疾病纏身的情況下依然緊張的工作使身體每況愈下,他把自己比喻為“病葉”,許廣平對這片病葉的珍惜使得他感受到這份愛是溫馨的誘人的,是他面對死亡更加平靜從容的可貴禮物。
但今夜他卻黃蠟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過幾年,舊時的顏色在我記憶中消去,怕連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夾在書里面的原因了。將墜的病葉的斑斕,似乎也只能在極短時中相對,更何況是蔥郁的呢??纯创巴?很能耐寒的樹木也早經(jīng)禿盡了;楓樹更何消說得。當深秋時,想來也許有和這去年的模樣相似的病葉的罷,但可惜我今年竟沒有賞玩秋樹的余閑。
黃蠟是一個病態(tài)的象征,眸子也不再如以前灼灼,揭示了魯迅心中的矛盾和苦悶。這種苦悶既是指和許廣平的戀愛,又是指當下的中國情形。許廣平當時26歲,豆蔻年華,他們還處于通信階段,而魯迅已經(jīng)娶了朱安女士,魯迅對他們之間的愛情很擔心,不知道能否維持,或者說維持多久。這種矛盾使得他把這種擔心隱喻在散文詩中。在魯迅看來,愛是美好的,他確實能夠給人以溫暖,并能夠讓人的生命有很好的保存,但它也能夠消磨人的意志,使真正的主體精神不能得到張揚,從而弱化了主體的人格和精神,使暫得保存的生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正如保存的病葉一樣,它失去了灼灼的目光,只能黃蠟似的存在,它已經(jīng)不是真正的楓葉了。愛者想保存被愛者而費盡心思,但結果只能使被愛者更快的消亡。
愛與被愛,在此處,魯迅對愛展現(xiàn)出一種排斥的態(tài)度。愛情上,對于父母包辦的婚姻,形式上服從父母的安排,對妻子擔任了作為丈夫在經(jīng)濟上和道義上的責任,實際上卻拒絕接受沒有愛的婚姻。他之所以忍是一方面是因為孝順母親另一方面是同情朱安女士。同時也說明這位從舊營壘中沖殺出來的戰(zhàn)士,思想上尚未完全擺脫因襲道德的重擔。所以,面對許廣平的愛情,他十分痛苦,從而展現(xiàn)出對“愛我者”的拒絕,希望愛我者不要保存我,忘掉我。他顧忌輿論的譴責,更想到許廣平年輕純潔而不愿牽累她,讓她為自己付出棲牲。這種痛苦和矛盾的心理困擾著魯迅,他的不眠不休和革命戰(zhàn)斗固然有關,但此原因也占大半。
對于愛我者想要保存我的拒絕,除了愛情原因,還有魯迅要在革命的道路上的全身心投入的態(tài)度,散文詩中楓葉的顏色揭示了人的生命進程,在魯迅看來,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是要在為社會革命為中國崛起的斗爭中展現(xiàn)。當時中國社會情形紛亂,反動勢力猖獗,但魯迅先生肯定希望的存在,號召人們進行韌戰(zhàn),愛我者對病葉的愛會使其消磨了奮斗的意志。故而其寫道:今年我沒有賞玩的余閑了。因為我要投入戰(zhàn)斗。
通過對通篇的探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把臘葉從探討“愛我者”與“病葉”之間的關系從而上升到對于生命,對于生和死的一種認知。在面對死亡重病纏身時,先生并沒有頹廢,而是將自己的重病之軀賦予紅、黃、綠的色調(diào),給自己殘余的生命涂上五顏六色,以此告訴我們:人生是短暫的,嘆息哀傷都無濟于事,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珍惜生命,珍惜愛,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才是我們尊重生命對待生命的唯一態(tài)度。
I206
A
1005-5312(2014)23-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