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燕 趙約翰 徐廣軍
國內外一些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體內維生素B12缺乏較正常人更為常見,維生素B12缺乏者罹患抑郁癥的風險增高,補充維生素B12有助于提高抗抑郁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觀察維生素B12缺乏在抑郁癥患者中的發(fā)病情況,并對照西酞普蘭聯(lián)合維生素B12與單獨使用西酞普蘭治療維生素B12缺乏抑郁癥的臨床療效,旨在觀察維生素B12與抑郁癥的關系,探討維生素B12缺乏抑郁癥患者的合理有效治療方案。
1.1 對象 全部病例均來自我院及市人民醫(yī)院2012年3月-2013年2月的門診及住院抑郁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 版(CCMD-3)抑郁發(fā)作診斷標準[1];②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18 分;③排除嚴重心、肝、腎、營養(yǎng)不良、消化系統(tǒng)等疾病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所有入組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共納入病例400例,其中男195例,女205例,年齡18~86歲,平均(36.8±5.3)歲,平均病程(6.37±4.25)年。
經篩查共有維生素B12<240pg/ml 缺乏患者78名,隨機分為西酞普蘭加維生素B12組和西酞普蘭組(其中8例脫失,實際完成70例),兩組各35例。研究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2~86歲,平均(45.8±6.3)歲,平均病程(6.61±5.26)年,HAMD 評分(28.62±5.02)分。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0~82歲,平均(46.2±8.13)歲,平均病程(6.87±5.68)年,HAMD 評分(28.73±6.46)分。兩組間性別、病程、年齡,入組時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合并用藥、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情況均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1.2.1 血清維生素B12檢測 入組前及治療第4、8 周末抽取早晨空腹肘靜脈血3ml 以檢測血清維生素B12水平,維生素B12檢測采用Elecsys 2010 電化學發(fā)光法,試劑盒由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均嚴格按試劑盒說明進行。VitB12<240 pg/ml 為VitB12缺乏。
1.2.2 給藥方法 對照組根據(jù)病情口服西酞普蘭20~40 mg/次,每日1 次,治療8 周;研究組根據(jù)病情口服西酞普蘭20~40 mg/次,每日1 次,治療8 周,同時前4 周肌注維生素B12(彌可保)500ug/次,每2 天間隔注射1 次,后4 周口服維生素B12500ug/次,每日3 次。
1.2.3 療效評定 治療前及治療第1、2、4、8 周末檢測HAMD、TESS(副反應量表)[2],并在治療前及治療第8 周結束時檢測血壓、血尿常規(guī),血生化和心電圖各1 次。療效評定標準:按HAMD 減分率≥75%為痊愈,50%~74%為顯著進步,25%~49%為進步,<25%為無效,進行評定。
1.3 統(tǒng)計處理 將全部數(shù)據(jù)輸入微機,運用SPSS For windows 13.0 軟件處理,統(tǒng)計推斷分別采用t 檢驗和χ2檢驗,界值定為α=0.05。
2.1 血清維生素B12水平 400例抑郁癥患者血清維生素B12平均值為(359.7±183.2)pg/ml,其中血清維生素B12水平低于正常值者78例(19.5%),平均值為(196.68±34.78)pg/ml。研究組與對照組血清維生素B12水平在治療前無差異(P>0.05),在治療4、8 周末兩組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表1 2 組血清維生素B12水平(±s)
表1 2 組血清維生素B12水平(±s)
表2 2 組治療前后HAMD 評分比較(±s)
表2 2 組治療前后HAMD 評分比較(±s)
2.2 臨床療效 兩組經8 周治療,研究組痊愈17例(48.5%),顯進12例(34.2%),進步4例(11.4%),無效2例(5.7%),顯效率82.9 %,總有效率94.3%,對照組痊愈10例(28.5%),顯進9例(25.7%),進步7例(20%),無效9例(25.7%),顯效率為54.3%,總有效率74.3%,研究組顯效率、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6.63、5.29,P<0.01)。
2.3 HAMD 量表評分 研究組與對照組均在治療前無差異(P>0.05),在治療2、4、8 周末兩組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1)。且研究組HAMD 量表評分血清維生素B12水平呈負相關,見表2。
2.4 安全性 研究組常見不良反應為頭昏、厭食、失眠、無力等,與對照組相當,上述不良反應輕微,大多出現(xiàn)在治療早期,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減輕或消失。在治療1、2、4、8 周末,兩組TESS 值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血、尿常規(guī)、血生化、心電圖與治療前亦無差異。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精神科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高、自殺率高的特點,雖然許多藥物被證明有效,但研究顯示仍有19%~34%患者對各種抗抑郁劑治療效果不佳,為提高抑郁癥治療效果,人們對抑郁癥的輔助治療做了多種嘗試[3-5]。維生素B12是體內重要的營養(yǎng)素,參與單胺類遞質合成所必需的碳代謝過程,與神經精神系統(tǒng)有著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國內外研究顯示血清維生素B12缺乏可能是導致抑郁癥的原因之一[6-8],本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維生素B12缺乏的比率為19.5%與張新華等[8]22.4%的報道相似。VitB12缺乏不但是抑郁癥發(fā)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影響抗抑郁藥物療效的重要原因[9-11],本研究顯示對VitB12缺乏的抑郁癥患者,輔助VitB12治療較單用抗抑郁劑治療,顯效率與有效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患者HAMD 評分與血清維生素VitB12水平呈反比,說明血清維生素VitB12水平升高有助于提高抗抑郁效果。本研究顯示VitB12缺乏在抑郁癥患者中比例較高,通過補充維生素B12輔助治療可以明顯提高這部分患者的療效且安全可靠。
[1]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9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2 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33-197
[3]張恒,楊雀屏,吳越,等.生物反饋訓練輔助治療抑郁癥的效果觀察[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1):1295-1296
[4]李翔.針灸輔助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5):363-364
[5]劉美玲,劉曉軍,高秀春.帕利哌酮緩釋片輔助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療效與安全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0):1453-1455
[6]Tiemeier H,van Tuijl H R,Hofman A,et al.Vitamin B12,folate and homocysteine in depression:The Rotterdam study[J].Am J Psychiatry,2002,159:2099-2102
[7]Kim J M,Stewart R,Kim S W,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folate,vitamin B12and homocysteine levels in late-life depression[J].Br J Psychiatry,2008,192(4):268-74
[8]張新華,樊春紅.抑郁癥患者血清葉酸和維生素B12濃度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6,16(10):19-20
[9]Hintikka J,Tolmunen T,Tanskanen A,et al.High vitamin B12level and good treatment outcome may be associated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BMC Psychiatry,2003,2(3):17
[10]王仁峰,王紅,黃穎,等.血清維生素B12水平對氟西汀抗抑郁癥療效的影響[J].山東精神醫(yī)學,2006,19(2):101-102
[11]徐廣軍,趙約翰,戴力.伴維生素B12缺乏老年抑郁癥臨床對照研究[J].臨床身心疾病雜志,2010,16(3):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