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宇 李 鵬 朱 芮
關于心理素質的概念或內涵和結構,不同領域的學者基于自身的研究領域給出了不同的詮釋,但目前還沒有獲得一致認可的界定。國內學者張大均認為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將外在刺激內化為穩(wěn)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chuàng)造行為密切聯(lián)系的心理品質,由認知品質、個性品質和適應性3個維度構成[1]。心理素質是心理成長的基礎,和心理健康關系極為密切[2],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探討[3]、心理健康素質的結構研究[4]、團體輔導對心理健康的促進[5-6]等方面。研究都認同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是培養(yǎng)其健全的心理素質,幫助更好成長。有研究表明經濟困難大學生在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學習動機、情緒調適等心理成長的壓力更大[7-8],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維護更為重要。目前針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素質進行的團體心理輔導幾乎空白,缺乏系統(tǒng)、可復制的輔導方案。本研究主要通過團體輔導提高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驗證團體輔導活動的有效性,探討建立適合于提高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素質成長的團體輔導模式,將其予以推廣和應用。
1.1 對象 本研究以經濟困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學校進行廣告招募,對自愿前來報名參加心理素質測試的320名同學完成了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測試。對其中124名經濟困難學生就自愿參加團體、愿意真誠分享、承諾全程參與細則篩選訪談。最后確定36名經濟困難學生參與本次團體輔導。其中貧困生124人,非貧困生196人;貧困生男81人,女43人;大一54人,大二46人,大三24人;文科35人,理工89人;非貧困生男130人,女66人;大一98人,大二43人,大三25人;文科38人,理工158人。
1.2 方法
1.2.1 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采用王滔等編寫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9]作為大學生心理素質評估的工具。該問卷共140個題。由認知、個性、適應3個分量表組成,采用“非常符合=1”到“非常不符合=5”的5 點計分。該問卷的3個分量表共包含10個因素、26個成分,各個分量表及因素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在0.61~0.80 之間,穩(wěn)定性系數(shù)在0.65~0.81 之間,各個分量表及因素與問卷總分的相關在0.596~0.932 之間,3個分量表之間的相關在0.560~0.807 之間。
1.2.2 心理素質團體輔導方案 心理素質團體輔導是指在團體輔導的情境下[10],運用團體動力學的技術和理念,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交互作用,促使成員在溫暖、信任、尊重、接納的團體氛圍下,在心理素質的自我認知、個性、適應等各方面學會發(fā)掘自我資源、轉化思考方式;學會積極樂觀、學會轉化不良情緒;學會環(huán)境適應、環(huán)境溝通,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效果。輔導將36名經濟困難大學生作為一個小組,輔導內容3個主題,由3 位教師共同設計并分別主持完成。每周1 次,每次2 小時,共8 次,持續(xù)開展8 周。主題的設計參考張大均、王滔對我國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分析[4],以心理素質的結構為主題設計活動目標和具體活動內容。第一主題認知特性?;顒觾热菁澳繕送ㄟ^引導成員在活動中對自我的認知、自我表現(xiàn)的認知,學會發(fā)掘自己的優(yōu)勢,學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接納自己。具體活動有“找朋友、家庭樹、成長五部曲、目光炯炯、Fashion Show、天生我才、叫醒你的N 種思維”。第二主題優(yōu)化個性特征,活動內容及目標是學會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在生活和學習上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學會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學會克服焦慮情緒,建立自信。具體活動有“巧過地雷陣、啄木鳥行動、沒有你,我怎么辦?職業(yè)生涯探索、一吐為快、心有千千結”。第三主題為情境適應?;顒觾热菁澳繕耸菍W會對環(huán)境的和諧相處、學會和人積極相處,學會應對應激事件。具體活動有“漂流瓶、猜猜哪里變了、尋找燈塔、信任之旅、生命線、臨終遺命、求生抉擇”。
每個主題3個階段,開始階段:熱身、放松階段,充分放松自我、表現(xiàn)自我、流露真實自我。運作階段: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建立信任感,充分表露真實自我,在領導者的帶領下減輕或消除自己的疑惑,彌補自己的不足,領悟自我和同伴,共同促進成長。結束階段:積極調動成員的反思能力,記錄和鼓勵自己在真實生活環(huán)境中的對自己收獲部分的實踐和監(jiān)督。
整個方案以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自我認知水平、優(yōu)化個性特征、提高適應能力為主要內容,在領導者的帶領下,以團體輔導為主軸,以具體活動為載體,以組內互動、自我體驗、課堂作業(yè)和課后練習為主要途徑來促進成員的成長。
1.3 團體輔導效果檢驗 本研究采用準實驗設計中的“單組前后測設計”[11]對輔導方案的有效性進行檢驗。
1.4 數(shù)據處理 所有的數(shù)據使用EpiData 3.0 錄入,并用SPSS 17.0 進行數(shù)據分析。
2.1 經濟困難學生和非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素質分數(shù)差異比較 結果表明,在適應維度的社會定向因子上,經濟困難學生的分值低于非經濟困難學生,差異達到顯著水平(t=-1.977,P<0.05),其它未見顯著差異。
2.2 36 名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輔導后的心理素質各因子分數(shù)差異比較 見表1。輔導后,在認知維度的目的性因子、應變力因子分數(shù)差異顯著(P<0.05),輔導后的分數(shù)明顯高于輔導前;個性特征的情緒調控因子和自信心因子分數(shù)差異顯著,(P<0.05),輔導后的分數(shù)明顯高于輔導前;適應特征中的社會環(huán)境適應因子和應激情景適應因子分數(shù)差異顯著(P<0.05),輔導后的分數(shù)明顯高于輔導前。
表1 輔導前后的心理素質各因子分數(shù)差異檢驗(±s)
表1 輔導前后的心理素質各因子分數(shù)差異檢驗(±s)
注:* P<0.05
本次團體輔導提高了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設計的輔導方案對經濟困難學生認知維度和目的性、應變力、自信心、情緒調控、社會環(huán)境適應和應激環(huán)境適應等因子有顯著改變。
3.1 團體輔導方案設計合理,針對性強 團體心理輔導能夠幫助大學生獲得社會支持、模仿學習的榜樣和社會模擬的真實情景,在這樣的情境中可以獲得深刻的體驗,達到成長的目的。本研究的活動設計將心理素質的結構和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特點結合起來,在活動情景中注重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的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反應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訓練、挫折應對的心理能力。在認知能力的輔導加強了對自我的認識和理解,在解決問題中對問題的自我認識、實踐、應變的把握,提高自我表現(xiàn)的能力。對個性特征的訓練主要以積極、樂觀、自信為主要內容,在輔導中由領導者帶領體驗對待事物和處理問題的兩種不同情緒,幫助他們強化自信。在社會環(huán)境適應和應激環(huán)境適應上,輔導中的具體活動內容是以學會和社會外界環(huán)境的溝通與和諧相處、學會應對應激事件的處理和學會和人積極相處。在活動中關注理解尊重他們,每次輔導活動動靜結合,達到每次輔導目標。正是這樣設計針對性強、設計周全的輔導方案達到了研究的預期目標,改善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素質。
3.2 重視活動中的小組互動和自我體驗 結合經濟困難大學學生在自我認知和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特點[7],本次團體輔導設計,采用團體動力學的技術,強調個人和心理場的相互作用,注重活動小組內成員的互動和自我體驗,以團體內成員間的互動、榜樣促進個人心理素質的提高。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人際溝通中同理、尊重、平等、傾聽等技巧,在寬松、信任的環(huán)境下,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相互分享促進充分表達自己、體驗自己(他人)、改變自己的目標。
3.3 強化輔導后的自我實踐環(huán)節(jié) 團體輔導效果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是成員的改變和新行為的獲得[10]。在每次團體輔導結束后領導者和成員都對本次輔導做效果評估,尤其是成員的改變和新行為的出現(xiàn)是一個重要的評估內容。本研究為強化團體輔導即時性的效果和保持新行為,每次團體輔導結束后都留有一項家庭作業(yè),成員記錄在團體輔導中對認知特征、個性特征和適應特征主題的收獲和改變,并在這一周的時間中,將記錄的一項改變和收獲應用在生活實踐中,每個成員都有一個局外人來見證記錄,這樣幫助強化了小組成員在輔導時的收獲,并在實踐中強化新行為,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效果。
3.4 經濟困難學生和非經濟困難學生在心理素質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到經濟困難學生和非經濟困難學生在心理素質上并沒有明顯的差異,這一點在其他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12]。本研究中,心理素質的差異僅僅表現(xiàn)在社會定向因子上,經濟困難學生弱于非經濟困難學生。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中,社會定向是對外在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過程所表現(xiàn)出來的習慣性行為傾向,包括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人際環(huán)境的適應和應激環(huán)境的適應[9]。經濟困難學生在對社會的參與、接納程度、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能力和應對挫折失敗的行為調節(jié)上弱于非經濟困難學生。以筆者所在大學為例,經濟困難學生絕大多數(shù)來自貧困地區(qū)或家庭,由于經濟困難,物質資源匱乏、教育資源和教育手段單一,缺乏和外界交流的機會和條件。另外,在中學評價的指標主要以學業(yè)成績來論,經濟困難對學生社會定位影響不大。進入大學評價指標除去學業(yè),還包含社會實踐能力、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參與表現(xiàn)能力、科研能力等,在這些能力面前,經濟困難學生需要一定時間接納評價自我和彌補自身的不足,存在一定的自我歸屬和認同壓力。在心理上和外界的交流從沒有交流到不愿意交流、不敢交流,這勢必影響了經濟困難學生的社會定位。
[1]張大均.論人的心理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2):143-146
[2]張大均,王鑫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38(3):70-72
[3]王玨.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5(12):156-157
[4]王滔,陳建文.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J].西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4(1):122-127
[5]Grant Hayes.B.Group counseling in schools:Effective or no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2001,21(3):12-21
[6]黃雪梅.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11(32):1368-1369
[7]蔡茂華,楊萍,高和平.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自我和諧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8):851-852
[8]李向成,王英梅,李栓久.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8,26(5):53-58
[9]王滔.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得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
[10]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1-327
[11]舒華,張學民,韓在柱.實驗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6-108
[12]李斌,孔繁潮.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及教育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28(57):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