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要:近代以后,云南商幫及其商號在國際國內形勢巨變和云南社會與經濟發(fā)展變化中應運而生。它們在滇緬貿易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的起起落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滇緬貿易的興衰;它們在滇緬貿易發(fā)展進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商幫 商號 滇緬貿易 作用
近代以降,云南在西方資本主義強力的經濟滲透下,成為世界市場的一扣鏈條,這不僅促進了云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民間商業(yè)資本也在滇緬貿易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晚清至民初的云南社會與經濟
云南一直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企圖打開的商道。1887—1905年,云南開商埠正關4處,分關8處,查卡9處。蒙自、思茅、騰越三關開放,對云南的經濟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其直接和突出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云南商品市場和云南對外貿易格局上。主要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云南對外貿易進出口規(guī)模巨額增長;二是進出口商品種類出現重大變化,以礦產品、農副產品換取西方國家工業(yè)制成品是其突出特征。其實質西方殖民國家對落后云南的瘋狂掠奪和肆意傾銷;三是進出口貿易極端不平衡,入超嚴重;四是云南對外貿易格局發(fā)生重大轉折。蒙自開關,特別是滇越鐵路全線通車以后,大錫出口猛增。其后30年間,云南對外貿易額的70、80%以上,都是大錫出口。云南對外貿易的重心由騰越轉移至蒙自。大錫的出口規(guī)模與產量幾乎相等,充分說明大錫已經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重要的一環(huán),出口和產量受國際市場影響是其鮮明特征特征。
清末民初,商業(yè)資本不斷發(fā)展壯大。多數商品都能在市場上自由交易,有官辦、商辦,還有官商合辦。少數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仍然實行政府壟斷經營。昆明、蒙自、個舊、下關、騰越、思茅、等重要城鎮(zhèn),商業(yè)資本不斷發(fā)展壯大。順成號、永昌祥、富春恒、同慶豐、洪盛祥是突出代表。它們采用合資集股、按股分成的經營模式,不僅國內貿易欣欣向榮,對外貿易也蓬勃開展。其貿易對象主要是緬甸、印度、越南等國。這些商號在國內的昆明、蒙自、下關、騰沖、宜賓、重慶、拉薩、武漢、上海、香港等地,國外曼德勒、仰光、清邁等城市都設立分號。主要經營的商品包括棉花、棉紗、生絲、石磺、茶葉、皮革等。云南的對外貿易和商品經濟得以發(fā)展。
云南的近代工業(yè)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20年代發(fā)展較快, 1903年以前僅有采礦、軍工實業(yè)各一家。到了1923年這20年間,各類工業(yè)已涉及18個行業(yè),規(guī)模達到70余個。民辦、官辦、官商合辦各種模式并存。雖然多數工業(yè)實業(yè)規(guī)模較小、資金不足、利潤微薄,而且大多數集中在昆明一地,對外國資本以來也很大,但發(fā)展較快仍然是云南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突出特征。
影響云南對外貿易的因素很多,促進云南對外貿易迅速發(fā)展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約開商埠以后,騰越作為當時云南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被迅速崛起的蒙自取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特別是鐵路的建成通車,成為云南對外貿易迅猛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云南的農業(yè)經濟已經與世界市場聯系起來。開關以后,洋貨如潮水般涌入云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瓦解,西方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廠取代了農村家庭手工業(yè)。
二、云南商幫及其商號的經營方向
清代,在滇緬貿易中資本龐大被稱之為“迤西幫”,商幫主要包括“喜州幫”、“鶴慶幫”和“騰越幫”。這些商幫直到民國依然在滇緬貿易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著名的商號有以下一些:
三成號。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由騰越和順鄉(xiāng)民李茂、李茂林、藺自新在其家鄉(xiāng)創(chuàng)立。后又在緬甸阿瓦、密支那、八莫,省內內昆明、下關、永昌、設棧。其經營的商品主要是棉花、絲綢、玉石等。
永茂和。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前后,由騰越商人李永茂創(chuàng)設于緬甸。先在緬甸抹谷設坐店,后于1897年在建曼德勒總號。在緬甸就開設了8家分號。隨后,又在國內騰越設總號,于永昌、下關、昆明以及上海、香港設分號。商品種類主要包括:棉花、棉紗、水火油、煙、酒、生絲、紫膠、牛皮、茶葉、大米、木材、食鹽,還經營匯兌業(yè)務。溝通了緬甸仰光到昆明、上海、香港之間的商業(yè)貿易。
福春恒。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由清朝騰越鎮(zhèn)總兵官蔣宗漢(鶴慶人)及當地商人明樹功、董益三合伙創(chuàng)辦。以經營滇緬貿易為主。該號在昆明、蒙化、鎮(zhèn)南、昭通、漾濞、彌渡、鶴慶、瓦城等地先后設立分號。隨后,又將業(yè)務擴展到川康一帶,還在宜賓、重慶、成都、瀘州開設分號,業(yè)務拓展到川康地區(qū)。主要經營緬甸棉花、棉紗、布匹進口和弓魚、乳扇、粉絲、火腿、核桃等貨出口。
洪盛祥: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成立,由騰沖人董紹洪創(chuàng)辦,主要從事滇緬貿易。在下關、保山、騰沖、瓦城、八莫等地設立分。1903年起又先后在洪興福更名為洪盛祥,并在武漢、上海、廣州、香港、緬甸仰光、印度加爾各答等地設立分號。洪盛祥主要經營經營棉紗、棉花、棉布、百貨、石磺、生絲還有茶葉、皮革、鴉片等貨。
洪盛祥業(yè)務繁忙、商品種類繁多,與其有直接業(yè)務往來的商號、商鋪就有:寶興祥、寶裕號、(賓川)炳泰號等70余家。除上述貨物外,還包括棉氈、火鍋、鞋靴、礎石、神曲、墨、首飾、廣針、天平品珠(平)、二仙品珠、藥(老龍品藍、春花藥)、玉鐲、銅鈕、魚肚、大蝦、荔枝、鹽菜等傳統(tǒng)商品;與近代社會密切相關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包括錦花布、花標布、白底版布、追鹿布,有嗶嘰、寬剪絨、呢,干紗、白洋紗等商品;大煙、洋傘、洋油、洋火等洋貨也有;從洪盛祥的經營方向和商品種類可以看出:其經營的進出口貿易以滇緬貿易為主,貿易聯系“不僅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市場相關,也與遙遠西方殖民國家對世界原料市場的需求相關”。
興盛和。由鶴慶人舒金和、舒卓然、舒程遠等族人于光緒年間合建而成,主營滇緬貿易,以進口棉紗、棉布和出口川絲為主??偺栂仍O鶴慶,后遷下關,在本省昆明、永昌、騰越及四川成都、、敘府、雅安、嘉定、會理、建昌等地和在緬甸曼德勒設立分號。endprint
永昌祥。是“大理幫”的主要代表,創(chuàng)立于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由嚴子珍、彭永昌和楊鴻春。總號設在下關,并在省內外昆明、大理、麗江、騰沖、保山、維西、會理、敘府、重慶、西昌、嘉定、拉薩、武漢、上海、廣州、等地設立分號。在國外緬甸仰光、曼德勒、新街、臘戍,印度加爾各答、噶倫堡、等處設立分支機構。永昌祥主要經營的生絲、金銀、豬鬃運往緬甸、印度、香港,并轉銷美、英等國。其他還經營棉紗、棉布、茶葉、鴉片、藥材等貨物。民國時期,還在四川嘉定、敘府開辦抽絲廠,其生產的紡絲直接出口緬甸。
在云南緬甸之間往來的還有一支值得重視的商業(yè)隊伍,那就是回族商幫?;刈遄怨啪陀薪浬痰膫鹘y(tǒng),長于經營、善于養(yǎng)馬、吃苦耐勞。近代以后,涌現出了一批回族商幫。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家:三盛。騰沖的“三盛”商號久負盛名。“三盛”系明清寵、馬如灝、朱大椿合股創(chuàng)辦,明清寵當時富甲一方,被稱為“明百萬”。 “三盛”商業(yè)實力雄厚,馬幫的馬匹超過百匹以上,與巍山、大理、永平商幫聯系密切。專營花紗、布匹和玉石生意,在下關、保山、昆明及四川、廣東等地都設有分號,生意十分興旺;下關回民馬名魁在當地創(chuàng)辦了福春、裕順、泰來3個商號。后來又在昆明、四川宜賓和緬甸的仰光、曼德勒等地創(chuàng)辦了13個商號,馬幫的騾馬有100多匹,是當時滇西比較有影響的對外貿易和工商大戶之一。除主要從事滇緬貿易外,還開采石璜,經營印染、繅絲等手工業(yè),產品直接銷往國外。
另外,馬潤五在保山縣創(chuàng)辦的“永豐祥”,騰沖觀音塘明紹林創(chuàng)辦的“鑒記”。商業(yè)資本也比較雄厚,在保山、下關、昆明、重慶和境外緬甸曼德勒等地開設分號。主要經營進口棉花、洋紗等貨物,還從事外匯業(yè)務。此外,還有不少回族商幫在緬甸設有玉石加工廠。
這些大商號,大多在緬甸、印度等國設立分號。例如鶴慶幫有l(wèi) 0家大商號,即福春恒號,日心德商號,南裕商行,泰德昌商號,慶豐商號,福興商號,復協(xié)和商號,慶正裕商號興盛和商號,恒盛公商號。除此之外還有300多戶中小商號,聚集了中小商業(yè)資本家數百個。上述商幫商號除在昆明設立總號以外,還在下關、騰沖、麗江、思茅、勐海、昭通、蒙自。省外成都、敘府、重慶、拉薩、武漢、上海、香港設立分號。在緬甸瓦城、仰光、八莫,印度加爾各答、噶倫堡、新德里等地設立分號。他們經營的商品,比如生絲、石璜等都是世界市場中的重要商品。
以滇緬貿易為主的著名商號——福春恒,先后在滇西、四川、山東及緬甸曼德勒等地設立10多個分號,每年的營業(yè)額高達400~~500萬銀元。后來又相繼成立18個繅絲廠,工人多達6000多人,年產量達到5000多箱,生產的生絲全部出口緬甸。洪盛祥也同樣以滇緬貿易為主,至1928年,其資本積累達滇銀幣半開3000多萬元。從1910年前后開始經營石璜出口,至20世紀20-30年代,僅石璜出口一項平均每年盈利就高達70多萬元。永茂和在1897年就已經積累資本緬幣盧比10萬盾,后規(guī)模不斷擴大,僅生絲一項年出口就達2000余擔,茶葉年購銷1000多擔。
三、商業(yè)資本的特征與流向
總結以上支撐滇緬貿易繁榮的幾大商幫以及著名商號的經營發(fā)展狀況,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征:基本都以同族、同鄉(xiāng)為紐帶建立;歷史悠久。追根溯源,很多大小商號都歷經幾十年,經營了兩三代人。永茂和經營了100多年,歷經5代而不衰;商業(yè)資本雄厚。喜州幫、鶴慶幫、騰沖幫的商人都積累了雄厚的商業(yè)資本,富極一方、獨領風騷。據楊煜達統(tǒng)計到解放前夕滇西的民族商業(yè)資本的總額應該在100000000到120000000半開銀元以上,使其成為云南民族商業(yè)資本的突出代表;經營范圍廣、貿易路線長。著名的大商號不僅在滇西設立商號,在中國的四川、西藏、廣州、上海、漢口、山東等地設立購銷機構,而且遠赴香港、緬甸、印度設立分支機構。小的商幫也須人背馬馱,艱苦跋涉數千里;進口商品多以棉貨類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制成品為主,出口商品多以本地特產土貨為多,還涉及煙土貿易。
隨著滇緬貿易商幫的崛起和發(fā)展,積累了大量的民間商業(yè)資本。這些民間商業(yè)資本主要流向幾個方面:一是商業(yè)利潤的更大化;二是產業(yè)化,主要集中在輕工業(yè);三是不動產,包括土地和房產,很多商人大肆購置土地和房產,都成為大地主。其中,商業(yè)利潤的更大化、產業(yè)化對促進中國社會轉型,推動云南與早期經濟全球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滇西乃至云南的近代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20世紀前期云南與世界經濟的互動和交往”。
總之,近代以來,從事滇緬貿易的大大小小商號仿佛雨后春筍地迅速發(fā)展起來。除開上述歷史悠久、資本雄厚、有代表性的大商號以外,林林總總的小商幫更是數不勝數。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僅騰沖一地的商號就發(fā)展到1239家。商幫“就是在以商業(yè)資本為基礎,不斷加大對產業(yè)資本滲透的過程中,商號為發(fā)展云南的社會經濟,創(chuàng)辦云南、大理的近代企業(yè),推動近代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成為滇緬貿易的主體和生力軍,為繁榮滇緬貿易做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