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是指獲得知識或學習的過程,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作是一種認知活動。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從根本上講,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認知事物的一種方式。文學語篇是語篇范疇中諸多種類之一,語篇的理解過程是人的思維對語篇的處理過程。本文嘗試使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概念對文學語篇進行分析,以期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文本,深入挖掘文學文本的內涵。
關鍵詞:認知;文學語篇;文學研究;隱喻
1.引言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用于修辭的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人類認知世界的有力工具。隱喻是從一個范疇域向另一個范疇域的結構映射,即從“始發(fā)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通常人們是把較為熟悉的具體的范疇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范疇域上,這樣以便于對后者的理解。隱喻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修辭學的研究對象逐漸成為眾多學科研究的對象,如語言學、哲學、心理學、文學批評、認知科學、語言心理學、翻譯學、符號學以及外語教學的研究對象。從不同的角度對隱喻的研究說明人們越來越深切地意識到隱喻在人類認知和社會活動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格,而是一種認知方式,是文學語篇布局謀篇、組織建構的重要手段,也是解讀文學語篇的一把新鑰匙。
2.認知研究與文學語篇
在文學的認知研究中,運用“認知”一詞表明該領域的研究興趣在于探索人腦對文學語篇的閱讀、創(chuàng)作和闡釋所起的作用。假如我們承認人腦對文學語篇的閱讀、創(chuàng)作和闡釋確實會起作用,那么文學的認知研究就意味著進入認識論的領域,把人腦作為一種工具以求獲得對是什么構成文學知識的解釋。
3.隱喻對文學語篇分析影響的實例分析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文學語言也屬于一種話語、一種語篇,但這種話語不同于兩個人面對面交談時所產生的話語。文學語言更多地是一種形象化的語言和藝術性的語言,而一般話語(如日常交談)則主要著意于傳遞“信息”,對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美學價值并不刻意追求。文學語篇則往往建立在現(xiàn)實生活基礎上的虛擬世界,為了能滿足形形色色的讀者的需求,達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交際效果,作家就非常注意詞語的選擇、敘述的視角、時間、地點、背景、人物的交代,以及語言形式、文體風格等多種因素。隱喻往往是作家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的利器。在許多的語篇中,寫作者往往借助隱喻來說明和解釋讀者不太熟悉、不太了解的事物。作者選定一個隱喻,以這個隱喻作為語篇主題,以此支配整個語篇的脈絡,語篇按照隱喻主題這一線索發(fā)展下去,從而決定了整個語篇的模式,形成了語篇的信息流。以一個隱喻貫穿語篇始終,形成一個核心隱喻,支配若干由隱喻或由一個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關的次要意象。當代西方認知語言學認為,從性質上說,隱喻不屬于純語言的范疇,而屬于認知的范疇,我們在日常語言中見到的隱喻表達法不過是隱喻概念系統(tǒng)的淺層表現(xiàn)。作為一種基本的認知模式,隱喻讓我們通過內容相對具體、結構相對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對抽象、缺乏內部結構的概念。簡言之,隱喻是我們理解抽象概念、進行抽象思維的主要途徑。
認知批評家們發(fā)現(xiàn) ,我們通常所說的講故事或許并不簡單 ,因為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它更是人類處理經(jīng)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認知模式。從認知的角度去思考短篇小說 , 他們認為短篇小說是聯(lián)系現(xiàn)代人與原始人類最直接的文學形式,因此,研究短篇小說不僅有助于我們欣賞文學,更有助于我們了解人類本身。此外 ,鑒于短篇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特殊性,研究短篇小說的讀解過程,常??梢詮恼J知的角度幫助我們深入挖掘一個文學文本的深刻內涵 ,為廣義的文學研究提供寶貴的方法。
4.結論
本文以美國作家??思{的著名短篇小說《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為例,嘗試使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概念對文學語篇進行分析。對文學語篇理解的研究, 應該首先融入廣義的語篇理解研究中去。然后使之與相關或相鄰學科考慮的問題接軌,如研究記憶過程的具體運作方式, 讀者在理解過程中是如何運用已有知識的, 讀者在編碼和調用信息時受哪些情景因素的影響, 以及受調查的讀者的心理狀態(tài)會對理解產生什么影響等文學的認知研究這一嶄新的研究領域促動了認知語言學、神經(jīng)科學和心理學等學科之間的互動和融合,因而展現(xiàn)出勃勃生機。作為一個正處于發(fā)展中的新領域,文學的認知研究需要建立與其他重要文學研究理論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深入分析文學語言中的隱喻性語言,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學語言的功能,更好地去領會文學語篇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更好地去享受文學語言的意象美和語言美。在學術氛圍活躍、開放的今天,只要擁有自己的活力和魅力,就會擁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Flammer, A. & Kintsch, W. (ed). Discourse Processing [C]. Amsterdam and New York: North Holland 1982.
[2]van Dijk, T. A. & Kintsch, W.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M]. New York and London: . Academic Press.1983.
[3]廖美珍.英語比喻的語篇粘合作用[J].現(xiàn)代外語, 1992(2).
[4]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作者簡介:張麗(1984.9—),女,陜西延安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延安大學外語學院講師,從事英美文學文化等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