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香
[摘 要]甲午戰(zhàn)后,中國國弱民貧,民族危機日深。國內部分有識之士為救國救民,積極向西方探求真理。嚴復是“清季輸入歐化第一人”,旅歐的經歷讓他認識到了鐵路對國計民生的巨大作用,因而在中國主張興建鐵路富國阜民。本文旨在分析嚴復鐵路救貧思想的形成原因、具體內容,并對其進行客觀評價。
[關鍵詞]嚴復;鐵路;救貧
晚清至民國,貧窮問題一直阻礙著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是中國社會弊病的癥結所在。自從1840年列強入侵以來,百姓生活困頓不堪。尤其是甲午戰(zhàn)后,整個中華大地更是餓殍遍野,民生日蹙。時人感嘆:“民生之窮,未有甚于中國之今日也?!保?)嚴復作為19世紀“中國感覺敏銳的人”,在當時已經認識到貧窮是中國之大患。他在向西方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過程中,提出了著名的“路礦救貧”說。
一、嚴復鐵路救貧思想的形成
根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任何一種社會思想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嚴復的鐵路救貧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它的形成與近代中國貧窮問題的產生是密不可分的。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于列強經濟侵略的外力沖擊和國內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近代中國出現了嚴重的貧民問題。
晚清至民初,中國的部分有識之士已意識到貧民問題的嚴重性。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有人響亮地喊出:“貧民生計為吾國方今之唯一問題。”(2)他們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多種救貧主張:多興小工廠救貧、倡導實業(yè)教育救貧、提倡興修水利救貧、節(jié)儉救貧等,有的還將其付諸實踐。如:張謇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掀起實業(yè)救貧的浪潮,民初上海專門成立儉德會崇儉黜奢等。
嚴復作為清末民初學有所長而又心懷社稷的思想家對貧困問題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不僅對近代以來中國國弱民窮的狀況有深刻的認識,而且對其產生原因的分析也有獨到之處。1912年12月28日,嚴復撰寫了《原貧》一文,在文中他具體描述了當時中國的貧弱狀況:“蓋晚清末造,歲出五而歲入三,財政已有不可終日之勢,然此猶是度支之窮困也。至于國民生計,大江南北,隔并屢臻,則農??;銀行票號,閉傹時聞,則商疲;洋貨侵銷,十五歇業(yè),則工饑。”(3)農病、商疲、工饑充分說明當時整個中國已不僅僅是國貧,士農工商各階層均貧矣,國窮猶可,民窮則必亡矣。因此,嚴復大聲疾呼:“論今日之國事,固當以救貧為第一要義?!保?)于是,他于1913年4月17日到18日,在北京《平報》上發(fā)表了《救貧》一文,文中首先對國家貧窮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闡釋,認為交通不便是其一,法令廢弛為其二。中華本為五洲巨富,全地寶藏,但是正是由于交通不暢,此所謂富者,乃指儲能 ,并非實效。所以,才會出現今天的貧弱局面。故“居今而言救貧,自積極言之,惟有力廣交通之一事?!保?)而交通又以鐵路為最亟之營造。1902年他又在《路礦議》中,對鐵路建設的重要性做了具體說明:“蓋鐵路如人身之脈絡。……無鐵路,則邦國之利源不廣,而貧弱之患興……必求富強,其要著發(fā)端,在開鐵路。鐵路開,則諸礦業(yè)至于一切制造樹藝之事,將相隨以自生?!保?)因此,基于以上認識和分析,嚴復提出了著名的鐵路救貧思想。
二、嚴復鐵路救貧思想的具體內容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經濟狀況十分落后,國弱民窮。當時:“農工商三業(yè)之困,求之中國幾于無地無之。”(7)中國之貧富事關黃種之盛衰,處此存亡危急之秋,嚴復積極探求富國阜民之術。他認為中國農工兩業(yè)發(fā)展緩慢,應優(yōu)先發(fā)展商業(yè),而商業(yè)要想繁榮,當最先發(fā)展交通,交通須以鐵路為要。
那么嚴復以救貧為目的的鐵路思想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呢?對此,嚴復在1902年所作的《路礦議》中有詳細的闡述。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鐵路建設資金來源方面,嚴復主張引進外資。其實,嚴復為防止利源外溢也支持中國路礦自辦,但是他認為當時中國鐵路建設不僅缺乏資本而且缺乏經驗,因此自為路礦必不能成?!奥返V既莫能行,則中國之救貧為無術。救貧無術,則一切進化求治求富強之事皆廢。”(8)所以,權衡利弊之下,非引進外資不可。況且,修筑鐵路不像其他洋務事業(yè)一樣利不勝害,一旦修筑,尺寸皆功,它不僅能帶動沿線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可以解決部分就業(yè)問題,維護社會穩(wěn)定。除此之外,鐵路建設還能帶來一些間接之利,如開民智、鼓民力、新民德,進而推動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因此,鐵路建設是救貧之良方,利國利民之大計,必須積極推進。
其次,在鐵路建設指導思想方面,嚴復提倡商辦。他在1904年發(fā)表的《讀新譯甄克思<社會通詮>》一文中,指出官辦和官督商辦的弊端:“夫民出至重之母材,以供不習其事者之揮霍,一旦汲短綆深,輒委之商業(yè)利鈍之常,則招股之時,彼掉頭而去者,亦其所耳?!保?)也就是說嚴復認為官辦和官督商辦企業(yè)的管理者均是政府官員,他們既無管理經驗,身上又有官僚習氣,民眾對其極不信任,因而很少有人愿意投資。所以,要激發(fā)民眾投資鐵路的熱情,必須提倡商辦。他指出:“此事必以商辦為正宗……而股份則雜華洋而兼收之?!保?0)嚴復的認識可以說是在總結洋務企業(yè)失敗的教訓上形成的。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也看到了鐵路對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巨大作用,提倡興辦近代鐵路。但是當時中國的路礦都是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yè)內部經營不善、貪污腐化嚴重等問題層出不窮,嚴重阻礙了近代化歷程,所以,當時鐵路興辦實效并不明顯。
最后,在鐵路建設管理方面,嚴復主張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路礦總局。路礦總局人員設置應本著精簡原則,建議挑選一名精通中外路礦事業(yè)的洋參議供路礦大臣咨詢,其他屬員無需設置太多。另外,嚴復還認為應在京師設立天下鐵軌會議,制定庶務章程。關于庶務章程的條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根據各路的實際情況制定建設章程,萬萬不可一刀切,而且可以根據考察結果在建設有利條件較多的省份先搞試驗;第二,中外商民進行路礦勘探時,“聽其自請與其地之州縣官,州縣官負責保護,但不準索費,并應將踩勘處所報明總局?!保?1)第三,干路國有,由公司承包;支路任商民自辦。
三、關于嚴復鐵路救貧思想的評價
19世紀末20世紀初,嚴復有關鐵路建設的思想是針對社會貧窮這一現實問題所提出的。他的有關鐵路救貧的思想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方面,嚴復鐵路救貧思想的提出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對鐵路建設的關注。他們紛紛意識到鐵路建設對富國阜民、社會變革的重要作用。因而,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鐵路的作用。以孫寶瑄為例,在讀嚴譯《原富》之前,認為要救民于倒懸,必須要變革政治體制,至于路礦事業(yè)不過是細枝末節(jié)。但是在讀完《原富》后,他思想有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認為:“便國利民,莫大于鐵路者也。固當與學堂、報館、議院并重,而不可輕視也?!保?2)提出修鐵路與設議院并重,這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是史無前例的。(13)
另一方面,根據馬克思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觀點,嚴復為救貧而提出的鐵路建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起到了富國強兵的作用。20世紀初,在他的積極倡導下,中國鐵路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孫寶瑄對鐵路建設對中國社會的巨大作用概括得十分精辟。他說:“夫鐵路之益,人人知之。今舉其大有功于國民者,有數端焉。一曰便商販,貨產易銷,無粟紅貫朽之弊。一曰通聲氣,消息靈捷,無聞見僿陋之虞。一曰利轉輸,有無相通,無水旱饑饉之憂。一曰便征調,援救既易,無供億滋擾之苦?!保?4)總之,鐵路的興建對近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有積極影響。因此,嚴復的鐵路救貧思想適應了當時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但是要救民于水火之中,必須從根本上變革政治制度,進行政治斗爭,光靠鐵路建設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注釋:
(1)《哀貧民》,運甓,《民報》合訂本(三)第17號,科學出版社影印,1957年版,第25頁。
(2)《浙巡按安插貧民之辦法》,《云南實業(yè)雜志》第3卷第1期。
(3)《原貧》,《社會劇變與規(guī)范重建—嚴復文選》,盧云昆編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頁。
(4)《原貧》,《社會劇變與規(guī)范重建—嚴復文選》,盧云昆編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頁。
(5)《救貧》,《社會劇變與規(guī)范重建—嚴復文選》,盧云昆編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頁。
(6)《路礦議》,《嚴復集》第1冊詩文(上),王栻主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5頁。
(7)《原富》上冊,亞當·斯密著,嚴復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300頁。
(8)《讀新譯甄克思<社會通詮>》,《社會劇變與規(guī)范重建—嚴復文選》,盧云昆編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頁。
(9)《讀新譯甄克思<社會通詮>》,《社會劇變與規(guī)范重建—嚴復文選》,盧云昆編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頁。
(10)《路礦議》,《嚴復集》第1冊詩文(上),王栻主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5頁。
(11)《嚴復著譯研究》,俞政著,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頁。
(12)《忘山廬日記》上冊,孫寶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頁。
(13)《論清末民初的救貧思想與實踐》,《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第9卷,第3期,2004年6月,第38頁。
(14)《忘山廬日記》上冊,孫寶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