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清幕府制度是在清廷內外交困且前幕制急需改革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幕府形態(tài)。無論是其形成的歷史背景,還是幕府形態(tài)、運作方式,晚清幕府制度均具有一系列新特點。晚清幕府規(guī)模大、職能多,幕僚成分復雜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其制度特征,在穩(wěn)定清廷統(tǒng)治、促進中國早期的近代化、造就晚清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晚清幕府;幕府制度;幕僚;特點
晚清幕府制度的出現(xiàn)
幕府一詞最早見于《史記·李牧傳》,“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保?)幕府原指古代將軍的府署,因軍隊出征,使用帳幕而得名,后將地方軍政大吏的府署稱作幕府。幕府制度是中國古代權臣、將帥、疆吏、牧守引薦親信士人以入府署參與行事決策的制度。幕府中的僚屬稱幕僚或稱幕賓、幕友、幕客、賓師等,由有學識而又諳于政事的文人、學者、名流擔任。主要職能為:參議決策、置備顧問、咨議謀劃、典屬文書、迎接賓客、經(jīng)辦庶務等。幕府制度的雛形出現(xiàn)于商周時期,秦漢時期初步形成,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兩宋時期和元、明兩代的演變、發(fā)展,到了清代日臻完善。清代幕府制度的發(fā)展又可分為前清和晚清兩個階段,此文主要討論晚清幕府制度。之所以會出現(xiàn)晚清幕府,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一是為適應晚清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發(fā)生變化,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廷除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還被迫受外國勢力的干預和控制,因此在處理中外事務時,提出了新課題。幕府制度的內部結構所涉之職名、職能、具體管理方式也都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人員構成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即新型人才增多,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二是前幕制積弊叢生,急需改革。在乾隆中期以前,大多數(shù)幕僚恪守盡職、佐人為治。至晚清,幕府已積弊叢生,幕僚素質下降。鄭觀應稱“刑名、錢穀幕僚中,劣多佳少?!保?)幕府也因而大受詬病,時人“往往加幕以劣之目”(3)。因此,在革除前幕制積弊的同時,也促成了晚清幕府之產生及不斷完善。三是晚清官場腐敗成其誘因。晚晴官場腐敗不堪,各級官員多怠于政事,奉行明哲保身之則,“負清名、有時譽者,大約以緘默不言為慎密,以圭角不露為深沉,以漫無可否為和平……以遵循故事為奉公守法之規(guī)”(4),以原有官僚體制難以擺脫困境,借助幕府制度是應時之需。四是各式人才涌現(xiàn)為其創(chuàng)造了條件。隨著清朝衰落,經(jīng)世思想再度活躍,以匡濟天下為己任的士人積極投身改革。越來越多國人開眼看世界,逐步了解并接受西學,涌現(xiàn)了一批務實人才。但晚清廷用人機制僵化,使大量人才無法被主導官僚制度所吸納。而晚晴有見識的重臣則廣開幕府,善納群賢,使一大批人才獲得了用武之地。
晚清幕府制度的特點
幕府職能多、規(guī)模大。傳統(tǒng)的幕府受朝廷的嚴密控制,發(fā)展受限,職能較單一、規(guī)模較小。以明清幕府為例,一般均設有刑名和錢谷二幕職,大一些的幕府也不過另有掌登記注冊的掛號、掌信函的書啟、掌催征賦稅的征收等職。及至晚清,大勢已變。面對內憂外患,清廷在軍事上的軟弱無力,導致了地方督撫權勢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等人民起義過程中迅速膨脹。此后,洋務也主要由地方督撫發(fā)端、行事。到20世紀初實行新官制前,清廷設立的新機構只有1861年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1885年的海軍衙門兩個中央機關??偫硌瞄T雖然總攬了所有與外國有關的外交、軍事、財政、交通、礦務等大權,但它主要是行政主管機關,各項具體事業(yè)均由地方督撫主持。海軍衙門設立較晚,而且其實權實際上掌握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手中。事務繁雜,需要廣攬人才,于是地方督撫一再增聘幕僚。容閎描述曾國藩幕府稱:“當時各地軍官聚于曾文正之大營者不下百人左右,幕府之外更有候補之官員,懷才之子,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家無不畢集,幾于全國之人才精華匯集于此?!保?)容閎所指的幕僚為參謀人員,若通觀全局,曾國藩聘請的幕僚應達四百人之多。薛福成稱其“已囊括世務,無所不該”(6)。不僅曾國藩幕僚的數(shù)量龐大,晚清的其他重臣,如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莫不如此。在李鴻章幕中,有經(jīng)辦各種軍事工業(yè)和民事工業(yè)者,編練習新式海陸軍者,辦理對外事務者,還有傳統(tǒng)的辦理文案、錢糧等各項事務者,功能完備。
幕僚不能選調官員的成例被打破。在傳統(tǒng)幕府制度下,幕僚想成為政府官員,須通過科舉考試。也有幕僚一邊借幕府糊口,一邊參加科舉考試,一旦考中,即獲得了為官資格,但未必能馬上得到實缺而離開幕府,所以仍會暫留在幕府。以汪輝祖為例,他從1752年任其縣令岳父的幕僚起,在職長達34年之久,先后做過16位縣令的幕僚。其間,他參加了8次科舉考試,終于在1768年中了舉人,1775年中進士,但是直到1786年他才得到一個縣令實缺,結束了幕府生涯。“雍正元年(1723),清廷曾下令各督撫將品質優(yōu)秀,才具優(yōu)長的幕僚上報吏部,以備簡選為官……但是,清廷規(guī)定的條件苛刻……并沒有多少幕僚實受其惠?!保?)而晚清幕府則成了幕僚的進身之階,許多沒有科名的人經(jīng)幕主推薦踏入仕途。這方面,曾國藩的幕府最為典型。曾國藩保舉幕僚一方面是為了籠絡人心,另一方面也與其整頓吏治,恢復被太平天國運動打亂的地方政權有關。咸豐初年,他就開始保薦其幕僚出任地方官,但未獲批準。1860年,清廷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慈禧政變成功后,命他統(tǒng)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之后,曾國藩便大批保奏其幕僚出仕,其中不少人被破格重用,如李鴻章和沈葆楨由四品道員直升為二品巡撫,郭嵩燾和李瀚章則兩年升三級而位至巡撫?!氨0咐蹱?,世職云起,浸浸乎有官多于民之勢。”(8)先后追隨曾國藩的四百多位幕僚中,大多受過其舉薦。之后,李鴻章也保薦了不少幕僚出任實缺,如舉薦張樹聲、劉秉璋、潘鼎新、劉銘傳為督撫,還有更多的人被提為各省提督,僅實授各省提督就多達17人,涉及11省區(qū),可見李鴻章幕府勢力之大,影響之廣。(9)
幕僚成份復雜化。傳統(tǒng)幕僚主要是窮困不得志的讀書士子、鄉(xiāng)紳和紹興師爺?shù)妊匾u式的專業(yè)人士。而晚清幕府需處理的事務越來越紛繁復雜,且大多是前所未遇的新問題,研讀四書五經(jīng)出身的讀書士子和師徒相沿的紹興師爺遠無能力應付,各種身懷一技之長的人被聘入。此時幕僚身份大體有以下幾種:一是地方上沒有入仕的士紳,如張樹聲、羅澤南;二是清廷的地方小官,如潮南知縣朱李孫飴;三是被清廷降革的官員,如丁日昌、張佩綸;四是清廷分發(fā)的候補人員,如黎庶昌、王安定;五是通達洋務的知識分子,如馮桂芬、薛福成;六是近代工商業(yè)經(jīng)營者,如鄭觀應、唐廷樞;七是赴外國留學生,如伍廷芳、辜鴻銘;八是外國人士。值得一提的是外國人任幕僚的現(xiàn)象,主要集中在李鴻章和張之洞幕府中。李鴻章“用外國人做顧問、教習、海軍軍官、艦長、倉庫管理員、制造局幫辦、軍事教習,甚至他的外交談判代表”,“那些承認李鴻章地位并且忠實為他服務的外國人都受他的尊重,并且薪金優(yōu)厚?!保?0)而張之洞在引進技術、設備和人才方面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通過委托出使各國大臣代為聘請、直接托國外著名廠家推薦代雇、由已聘外國人引薦而來、委托外國友人或本國駐外友人代為物色等途徑聘請了眾多外籍人才。他有嚴格的聘用標準,甚至提出了對實業(yè)、教育、軍事三個領域的行業(yè)要求。張之洞引進的外國人才涉及軍事、鐵路、礦冶、教育、紡織及農、工、醫(yī)等部門,“張幕中洋員應有300人以上,在晚清的封疆大吏中,張之洞幕府中洋員人數(shù)之多,技術、知識層次之高,無人出其右者?!保?1)
晚清幕府制度的作用
穩(wěn)定了清廷的統(tǒng)治。晚晴時期,群眾的反抗斗爭不斷,嚴重威脅清朝的統(tǒng)治。但反抗起義并未致其覆亡,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晚晴幕府。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清廷飭令各省舉辦團練。曾國藩認為團練不足恃,遂組建了湘軍,士兵由營官自招,具有高度向心力,集幕僚、將官于一身的各級將官對曾國藩懷有效忠之心。湘軍有勇猛的戰(zhàn)斗力,一舉摧毀了太平軍。除了為戰(zhàn)爭出謀劃策以外,幕僚為籌集糧餉起了重要作用,立下汗馬功勞。同時,曾國藩提拔了李鴻章,發(fā)展了淮軍。太平軍被鎮(zhèn)壓之后,捻軍力量壯大,華北面臨巨大威脅。在鎮(zhèn)壓捻軍起義中,淮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把捻軍投入血泊之中”(12)。可見,以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為代表的幕主在幕僚的輔助下,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清廷的統(tǒng)治地位。
推動了中國早期近代化的發(fā)展。在晚清鹽政的改革中,陶澍幕府采取的以票鹽代替綱鹽,打破壟斷的措施,已有近代特征。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期間,即召集通曉外語的人才入幕,翻譯西方書籍,收集外國情報。隨著西方列強入侵,西學東漸,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啟動已成當務之急,而晚清幕府即致力于此務:政治上,李鴻章幕僚早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后就呼吁整頓吏治,改革司法制度,采用君主立憲政體;而袁世凱幕僚也積極倡導憲政改革。經(jīng)濟上,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幕府都主張振興實業(yè),突破了往日重農抑商的思想,采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民用企業(yè)。軍事上,李鴻章幕府籌海防、練海軍,建成了北洋艦隊;袁世凱幕府編練的北洋新軍采用西方軍制,是近代中國第一支真正的近代化軍隊。在文教上,李鴻章幕府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培養(yǎng)翻譯人才;張之洞幕府在中法戰(zhàn)爭后著手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建,“博考外國各項學堂課程門目,參酌變通”(13),先后創(chuàng)辦了廣東水師學堂、自強學堂、武備學堂,還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部實施的學制??梢?,晚清幕府的改革精神推動了中國早期近代化多方面、多層次發(fā)展,為中國的近代化事業(yè)奠定了基礎。
為晚清造就大量人才。龔自珍言清朝已有衰世之相:“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閫無才將,庠序無才,士隴無才民,廛無才工,衢無才商”(14),故晚清幕府重視求才和育人。陶澍把培養(yǎng)人才放到重要位置,“于勸學造士之道,每兢兢借為先務”(15)。蕭一山評價稱“中興人才之盛,多萃于湖南者,則全由于陶澍種其因”(16),曾國藩亦仰賴陶澍的提拔。曾國藩也愛才,他曾致信胡林翼說:“若能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時風氣,則侍與公所借以報國者也”(17)。他將天下事概括為軍事、吏事、餉事、文事四類,要求其幕府人員每人自選一項進行習練,不定期進行考試,并親自出題、閱卷。對此,時人評價甚高,就連后期與其不睦的左宗棠仍寄挽聯(lián)曰:“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保?8)其他如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幕主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較為遜色,因他們重在使用,但也都禮賢下士。這些人才在佐人為治的同時,也使自己得到了鍛煉,不少人都成為社會各個領域翹楚,僅以外交為例,如出使美、法、意、比四國的薛福成;出使英國的郭嵩燾、羅豐祿;出使美國的陳蘭彬、伍廷芳;出使西、德的黎庶昌;出使法、印、朝的馬建忠等,均出自晚清幕府。
晚清幕府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幕府形態(tài),在面對困局時能夠因時而變,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如,開保舉之風,使官吏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導致清廷冗官冗員、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更加嚴重。又如,晚清幕府在經(jīng)營洋務企業(yè)時無科學制度和方法,導致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使得洋務運動廣受詬病。以上僅略述一二,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注釋:
(1)司馬遷.史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91頁
(2)鄭觀應.盛世危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7頁
(3)張廷驤.入幕須知五種[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3頁
(4)徐繼畬.松龕先生全集·奏疏[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轉引自馮祖貽.徐繼畬與東西方文化交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57頁
(5)容閎.西學東漸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59頁
(6)薛福成.敘曾文公幕府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65頁
(7)劉悅斌.晚清幕府制度略論[J].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99頁
(8)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年,卷八十四:86頁
(9)苑書義.李鴻章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70頁
(10)K.E.福爾索姆.朋友·客人·同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46頁
(11)王珊萍,黎仁凱.張之洞聘任洋員探析[J].安徽史學,2005(4):40頁
(12)苑書義.李鴻章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49-150頁
(13)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M].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639頁
(14)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6頁
(15)陶澍.陶澍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43頁
(16)蕭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572頁
(17)曾國藩.曾國藩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538頁
(18)史林.曾國藩和他的幕僚[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8年:6-7頁.
作者簡介:張金梅(1988年-),女,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