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要:清朝是我國五千年歷史文化中,最為豐富多彩的一個朝代之一,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它是我國執(zhí)政年限較長的朝代之一,還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清朝宮廷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明代時期的典章制度,同時朝代自身也承載著向近現(xiàn)代音樂轉型的偉大使命。研究探討清朝時期宮廷音樂管理體制的特征與變化特點,不僅對剖析清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需求變遷起到佐證作用,同時還能從中映射出清代不同時期社會局勢的變化,清代又是中國社會從近古轉入近現(xiàn)代的歷史轉折時期,清代末年對宮廷音樂管理制度的變革也給現(xiàn)今我國國有文藝體制向私有化、市場化體制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清代 宮廷音樂 管理體制 轉型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年代,清代末年又成為承接中國封建文化向近現(xiàn)代文化轉型的過度時期。清代的許多規(guī)章典籍都是繼承和延續(xù)明代時期的做法,這一點在宮廷音樂管理制度上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當然在承襲明代做法與規(guī)章的同時創(chuàng)新與調整也是可以明顯體現(xiàn)出來的。清代宮廷音樂管理制度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還體現(xiàn)出了從近古到近代的轉型與變革。研究清代宮廷音樂管理制度的過度表現(xiàn)與管理革新,對指導現(xiàn)今我們正在進行的國有制音樂團體體制改革成為私有化市場經(jīng)濟音樂團體,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一、樂部的設立——清代宮廷音樂管理機構之更替
自從順治元年清朝正式入關,統(tǒng)治中原大地以來,宮廷樂師的組成多數(shù)是沿襲明代的做法。首先向民間征集挑選樂工18名,組建隨鑾細樂,在大型祭祀皇家活動或皇帝巡行時演奏相應的樂曲。后來又沿襲明代制度設立教坊司,歸屬禮部管轄,用以管理宮廷樂器、宮廷演奏以及戲劇表演等方面的事項,組成的演出人員多數(shù)是從民間搜羅來的女憂等。根據(jù)清代典章《清會典事例》中記載,凡宮廷大樂,都交由教坊司奏之,并設立正九品奉鑾一人。凡宮內的行禮宴會都由領樂官妻引領教坊女二十四人進行。教坊司最高管理人員的職官品階延續(xù)了明代的設立標準為正九品官職,然而卻掌管宮廷乃至地方的音樂機構,這樣的設立標準明顯存在位低責重的現(xiàn)狀,未免名不符實,也無法充分體現(xiàn)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宣揚的“禮宜樂和”的治國方針。然而,清代所設立的教坊司與明代的也有一定的區(qū)別,在清朝初年宮廷祭奠或禮儀宴會活動中,負責音樂的是教坊司女樂,到了順治八年由于宮廷教坊司女樂劣事頻出,停用了教坊司女樂承應內廷奏樂,改用太監(jiān)替代,并更改人數(shù)設定為48人,而內廷戲曲演出仍然保留了教坊司女優(yōu)進行奉應。這樣的更改并沒有持續(xù)多長的時間,在順治十二年又改為女憂擔當,順治十六年改為太監(jiān)替代,從那之后才逐步形成制度沿用下去了。
在清代樂部沒有設立之前國家的祭祀典禮等皇室音樂祭奠活動的音樂擔當都是由太常寺下屬的神樂觀來完成的。清代的太常寺下屬的神樂觀其人員設定異常復雜,包括設立正六品漢提點一人,從八品左右知觀各一人,正八品漢協(xié)律郎五人,從九品漢司樂二十六人。這樣的人員職位配置相較于明代明顯有所減少,其分工職能也只是擔當壇廟大祀及中祀群祀一應典禮,明顯細化了許多。
這個現(xiàn)象也充分說明作為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管理者,在文化典籍制度方面并不擅長,還要進行逐步的學習和漢化加以提高。雖然清代對于宮廷音樂管理較為重視,但是由于社會、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諸多限制,事物千頭萬緒,復雜異常,無法做到面面俱到,還存在眾多不得當之處,還要進一步的實踐和調整。
二、樂戶的廢除——清代宮廷音樂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之新變
清代的宮廷音樂管理制度從清初設立教坊司到雍正年間中國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樂籍制度逐漸被廢止的過程,隨著這一制度的廢止也標志著封建教坊司樂工“賤民”身份的消除,并將教坊司改為和聲屬,這個措施充分體現(xiàn)了封建統(tǒng)治者意圖提升宮廷音樂文化的水平,提倡雅樂的推廣與應用。清朝初年的樂戶主要是為宮廷樂事和地方衙門宴會祭祀典禮等活動提供所需的樂舞女樂,同時也帶有聲色服務的官妓,其地位和文化品階都較為低下,她們和她們的家人都被另行編制戶籍為“賤民”,有別于其他人,這種現(xiàn)象也是沿襲隋代統(tǒng)一中國時強化的典章制度。因為政治因素犯罪被編入樂籍的人員是其主要來源,其中不乏音樂名人大家。明代時期樂戶的人員最為龐雜,這一類的人數(shù)也是空前的眾多,國家為了人員管理,更重要的是增加稅收收入,甚至開始向這些人收取“脂粉稅”作為國家稅收之一。由地方政府管理的稱之為“水戶”,雖然不收取稅賦,但是要聽命于地方衙門差事。清初的樂戶管理與明代大體相似,有樂戶的地區(qū)也異常眾多,其中山西和陜西兩個地區(qū)人數(shù)最多,最為集中??滴跄觊g山西和陜西地區(qū)樂戶可達“數(shù)千百戶”。到了雍正時期,這種“樂戶”、“水戶”、“賤民”等眾多管理制度,才逐一得以廢止,這也一定程度上標志了社會的重大進步。雍正繼位之后,大力提倡經(jīng)濟體制管理改革,推行士民一體當官、一體納糧等賦稅改革,頒布了廢止樂籍制度的條令。
雍正七年改教坊司為和聲署,并大力提倡出身清白精通樂理和擅長樂律的人士充實其中,并賦予較高的地位和品階,由此足見提升和倡導雅樂的決心。同時也將從前樂人的身份關系由身份依附關系更改為雇傭關系。這一重大變革,實現(xiàn)了從法律的層面上消除“賤民”身份,完成了中國社會歷史上的宮廷音樂人力資源管理的體制改革。
三、從南府到昇平署——近代音樂管理體制的初步建立
從乾隆時期樂部的設立以來,清代宮廷音樂管理制度,形成了統(tǒng)一穩(wěn)定的形式,然而,這一制度到了雍正時期被改革一新。到了道光時期廢止了南府設置,當時時局動蕩因素成為這一改革的主要因由,“鴉片戰(zhàn)爭”之后“南京條約”等賠償條約的簽署,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道光帝提倡節(jié)儉,把彰顯帝皇顯赫地位的禮樂事宜盡廢,幾乎不再舉行各種大型慶典。然而,光緒九年慈禧太后當政期間,由于太后本人非常癡迷戲曲,不僅醉心于觀劇,親身參與表演和編排事宜的心情也十分強烈。為了提高戲曲演出的質量,甚至將競爭機制引入其中,提出每天演出的曲目,由三家不同的班子共同完成,各個戲班子按照要求演出,待演出結束后,根據(jù)演出質量的好壞,單獨給出報酬。這種競爭機制的引入也充分體現(xiàn)了清代末期音樂文化從近古向近現(xiàn)代的過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清代宮廷音樂管理制度的更替與改革,對于目前我國文藝機構管理與企業(yè)化、市場化改革制度的實行,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促進經(jīng)濟體制順利轉型,促進文藝文化事業(yè)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古代音樂官署職能研究》批準號:10DD17;2012年度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清代宮廷音樂典制研究》,項目編號:TJZL12-020。
參考文獻:
[1]黃敏學.清代宮廷音樂管理體制的時代特征及其近代轉型[J].江淮論壇,2011,(06).
[2][清]鄂爾泰,張廷玉.國朝宮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