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羅素的相關哲學著述中,我們可以根據(jù)事物“是否具有”某種特定屬性,這些特定屬性是否“被知道”以及是否為主體所“感興趣”等標準,分別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角度將事實區(qū)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兩類。事實的邏輯結構是:事實=事物±屬性;F=±G(a)或F=±R(a,b)。事實的邏輯結構決定命題的邏輯結構。事實是命題的真值制造者:真的肯定(否定)命題因指向肯定(否定)事實而真,假的肯定(否定)命題因指離肯定(否定)事實而假。因此,肯定事實是真的肯定命題之真與假的否定命題之假的制造者,否定事實則是真的否定命題之真與假的肯定命題之假的制造者。與肯定事實一樣,否定事實也是人們決策和行動的客觀依據(jù)。由于羅素沒有將時空狀態(tài)作為事實分類的標準,沒有揭示出否定事實的發(fā)現(xiàn)機制,因而對許多否定命題的真假無法做出有效證明,他的否定事實理論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肯定事實;否定事實;肯定命題;否定命題;真值制造者
作者簡介:張繼成,男,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邏輯學、法理學、證據(jù)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B561.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4)06-0043-11
1判定命題2是真是假的標準是事實,凡與事實相符合的命題即為真,與事實不相符合的命題即為假,這是真理符合論的基本觀點。事實是使命題成真或成假的東西,命題是事實的唯一表達方式。其中,真的肯定命題與真的否定命題由于與所陳述的事實相符合而真,假的肯定命題與假的否定命題由于與事實不相符合而假,那么,與真的肯定命題和真的否定命題相符合的事實是一樣的嗎?與假的肯定命題和假的否定命題不相符合的事實是一樣的事實嗎?它們的邏輯結構一樣嗎?這兩個疑問指向同一個問題:是否像命題一樣,事實也有肯定與否定的區(qū)分呢?換句話說,否定事實存在嗎?
長期以來,對于是否存在像蘇格拉底沒有活著、這支粉筆不是紅的、羅斯福不在昆明這種類型的否定事實,即維特根斯坦所說的“否定之謎:事情不是這樣的,然而我們卻能說出事情不是什么樣的”[1](P239),哲學界一直存在著激烈爭論。1例如,羅素、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薩特、馬丁等人雖然在論述存在否定事實時給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們都認為否定事實與肯定事實一樣是最終的和不可歸約的[2](P348),因而主張存在否定事實;而迪莫斯、阿姆斯特朗、金岳霖、彭漪漣等人則因為各種不同的理由都認為否定事實是不存在的或沒有必要假定否定事實的存在。筆者認為,不論是無情性物理事實還是精神性事實2,也不論從本體論角度、認識論角度來看,還是從價值論和實踐論角度來看,都可以將事實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兩類,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構成了世界的總和。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不僅是判定肯定性事實主張和否定性事實主張是否真實的標準,而且也是人們行動和決策的客觀依據(jù)。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就羅素的否定事實觀做些初步研究。
(一)事實的(實指性)定義及其構成要素
羅素是一位“傾向于相信存在否定事實”的哲學家。他認為,“現(xiàn)存的世界是由具有許多性質(zhì)和關系的許多事物組成的”[3](P39),“當我們說某一事物具有某一性質(zhì)時,或者此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某一關系時,我們就表達了一個事實;但是那個具有性質(zhì)或關系的事物并不是我叫做一個‘事實的東西”[4](P220),“例如我不把拿破侖叫做事實,而把他有野心或他娶約瑟芬叫做事實”[3](P39)。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各種特性,并且相互之間具有各種關系,事物具有這些特性和關系,這是事實,而事物及其性質(zhì)或關系在這種意義上顯然是具有這些性質(zhì)或關系的事實的組成部分?!盵4](P231)具體來說,“一個事實如果只給一事物規(guī)定一個性質(zhì),那么它就有兩個成分:這個事物和性質(zhì)。如果它是由兩個事物間的關系構成的,那么它就有三個成分:這兩個事物和這個關系。如果它是由三個事物間的一種關系構成的,那么就有四個成分,如此等等”[3](P39)。這說明事實可以被分解為事物和屬性(性質(zhì)或關系)3。其中,事物是“屬性的承擔者”,屬性則是“事物才能具有的東西”。[5](P522)
(二)事實有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之分
在《邏輯與知識》一書中,“蘇格拉底愛柏拉圖”是事實,“拿破侖不愛威靈頓”也是事實。[4](P348)但它們“是具有相反形式的事實”:前者表明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之間具有“愛”的關系屬性;后者表明拿破侖與威靈頓之間不具有“愛”的關系屬性?!皭邸迸c“不愛”無疑是性質(zhì)截然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這樣,根據(jù)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種特定性質(zhì)或關系(屬性),羅素把以“蘇格拉底愛柏拉圖”這類以真的肯定命題所表達的事實稱作肯定事實,而把以“拿破侖不愛威靈頓”這類以真的否定命題所表達的事實稱作否定事實。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實指性定義4之中,羅素只是明確地將事物具有某種屬性叫作事實,而并沒有明確地將事物不具有某種特定屬性也叫作事實。但從給出的相關例證中可以看出,他實際上又承認事物不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事物之間沒有某種關系也是事實。例如,他認為拿破侖不愛威靈頓、這支粉筆不是紅的這種類型的事實也是事實,并將這種事實叫作否定事實。本文以羅素的實際做法作為區(qū)分肯定事實和否定事實的客觀標準。
(三)事實的邏輯結構
根據(jù)羅素在《邏輯與知識》等相關著作中所做的不同描述,筆者將(無情性物理)事實的邏輯結構(I)1歸納為:事實=事物±屬性;F=±Ga或F=±R(a,b)。公式中的“F(fact)”表示事實,“±Ga”表示特定事物a具有(+)或不具有(-)某種特定屬性G,這是以性質(zhì)為其內(nèi)容的肯定事實(或否定事實)的邏輯結構;“±R(a,b)”2表示個體事物a與個體事物b之間具有(+)或不具有(-)特定關系R,這是以關系為其內(nèi)容的肯定事實(或否定事實)的邏輯結構。
二、肯定事實、否定事實與肯定命題、否定命題之間的對應關系
(一)每個事實都有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與之對應
命題是用來陳述事實的,但在“蘇格拉底活著——一個肯定事實——和蘇格拉底沒有活著——你可以說是一個否定事實”[4](P221)這兩個事實中,由于“在事實中沒有真和假的區(qū)別”[4](P274),所以“你不能為每個命題取得一個事實,而只是為每一對命題取得一個事實”[4](P252)。3因此,蘇格拉底活著這一肯定事實與“蘇格拉底活著”和“蘇格拉底沒有活著”這樣兩個命題相對應;蘇格拉底沒有活著這一否定事實與“蘇格拉底沒有活著”和“蘇格拉底活著”[4](P225)這樣兩個命題相對應。4
(二)命題以真或假的方式與事實相對應
在羅素看來,“一個命題的本質(zhì)就在于,它可以兩種方式,即以人們所謂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對應于一個事實?!僭O你有‘蘇格拉底是有死的這個命題,那么,不是有蘇格拉底有死的事實,就是有蘇格拉底沒有死的事實。一種情況是以使命題真的方式去對應,另一種情況是以使命題假的方式去對應”[4](P251)。
之所以命題只能以真或假的方式對應于事實,這是因為,命題要么以“指向”的方式對應于一個事實,要么以“指離”的方式對應于一個事實:“當今天事實上是星期二以及當今天不是星期二時,你都可能相信‘今天是星期二這個命題。假如今天不是星期二,這個事實就是你的信念即今天是星期二的對象體;但在這種情況下,你的信念同這個事實的關系顯然不同于今天是星期二的情況下的那種關系。我們可以打個比方說,當今天是星期二時,你的信念即今天是星期二就指向這個事實,而當今天不是星期二時,你的信念就指離這個事實。因而,信念的對象體指涉并非由單純的事實所決定,而是由信念之朝著或離開這個事實的方向所決定的。假如在一個星期二,一個人相信那天是星期二,而另一個人相信那天不是星期二,那么他們的信念擁有同一種對象體即今天是星期二這個事實,但是真信念指向這個事實,而假信念指離它。因而,為了定義一個命題的指涉,我們不得不既要考慮對象體,也要考慮所指的方向,即在一個真命題的情況下指向?qū)ο篌w,而在一個假命題的情況下指離對象體。”[6](P237)“‘今天是星期二這個命題的‘意義,就在于指向今天是星期二這個事實——假如那是一個事實,或者指離今天不是星期二這個事實——假如那是一個事實?!裉觳皇切瞧诙@個命題的‘意義將完全與其相反?!薄耙粋€命題,當指向其對象體(客觀事實)時就是真,而當指離其對象體時就是假?!盵6](P239)這說明在羅素看來,對于一個肯定事實,人們既可以用肯定命題的形式來斷定它(去指稱它),也可以用否定命題的形式來斷定它(去指稱它)。這樣,命題就有一個與事實是否符合——即真或假——的問題:如果用肯定命題的形式來斷定(指稱、相信)肯定事實,則該命題由于指向這一客觀事實而為真;如果以否定命題的形式來斷定(指稱、相信)肯定事實,則該命題由于指離這一客觀事實而為假;反之,如果以肯定命題的形式去斷定(指稱、相信)一個否定事實,則該命題由于指離這一客觀事實而為假,而用否定命題的形式去斷定(指稱、相信)否定事實,則該命題由于指向這一客觀事實而為真。總之,相互矛盾的命題雖然“擁有同一種對象體,但擁有相反的意義:當一個為真時,另一個假,而當一個為假時,另一個為真”[6](P239)。
既然命題是以真或假的方式與事實相對應的,那么,雖然命題是事實的唯一表達方式,但并非所有的命題都表達事實。只有與事實的邏輯結構相一致的命題才是真命題。所以,肯定事實就是真的肯定命題所表達的那種事實,否定事實就是真的否定命題所表達的那種事實。
既然只有與事實的邏輯結構相一致的命題才是真命題,那么,“事實是使命題真或假的東西”[7](P6),即事實是命題真值的制造者、賦予者:肯定事實是肯定命題之真與否定命題之假的制造者、賦予者;否定事實是否定命題之真與肯定命題之假的制造者、賦予者。
(三)肯定事實和否定事實與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之間的三種根本差異
1. 劃分肯定事實和否定事實的標準與劃分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的標準不同
上述論述表明,事實與命題都有肯定與否定的形式區(qū)分,但不論是肯定事實還是否定事實,每個事實都可以有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與之對應。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是因為區(qū)分肯定事實和否定事實與區(qū)分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的標準是不一樣的??隙ㄊ聦嵟c否定事實的區(qū)分取決于事物是否具有某種(些)特定屬性:事物具有某些特定屬性,構成肯定事實(如蘇格拉底愛柏拉圖);事物不具有其他特定屬性,則構成否定事實(如拿破侖不愛威靈頓)。而區(qū)分肯定命題與否定命題的標準則在于人們的斷定(信念、內(nèi)心確信):當一事物客觀上具有某種特定屬性(即存在一個肯定事實)時,人們既可以斷定該事物具有這種特定屬性,因而形成一個真的肯定命題(如“蘇格拉底愛柏拉圖”);也可以斷定該事物不具有這個特定屬性,因而形成一個假的否定命題(如“拿破侖不愛威靈頓”)。反之,一事物客觀上不具有某種特定屬性時(例如當佘祥林沒有殺害張在玉是事實的時候——實際情況是張在玉離家出走了),人們同樣可以斷定該事物不具有某個特定屬性,進而形成一個真的否定命題(如“佘祥林沒有殺害張在玉”或“佘祥林不是殺害張在玉的兇手”);也可以斷定該事物具有某個特定屬性,進而形成一個假的肯定命題(如“佘祥林是殺害張在玉的兇手”)。
2. 肯定命題與否定命題的形成方式不同
在肯定事實的構成要素中,事物(知覺對象)與事物具有的屬性同時出現(xiàn)于人們的知覺中,因此,一個真的肯定命題僅僅是由一個知覺對象引起的。而在否定事實的構成要素中,只有事物能夠出現(xiàn)于人們的知覺之中,而以語詞形式表達的屬性是以獨立于事物(知覺對象)的形式出現(xiàn)的。因此,否定命題的形成需要一種命題態(tài)度1,這種命題態(tài)度將事物與屬性連接起來了。因此,一個真的否定命題是由這個知覺對象和先前的命題態(tài)度所引起的。
3. 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可以同時存在,而肯定命題與否定命題可以同時存在但不能同時為真
“這張桌子是圓的”這一肯定命題與“這張桌子不是圓的”這一否定命題雖然可以同時存在,但不能同時為真: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同時并存(理由見前所述)。之所以存在這種根本差異,這是因為,“圓的”與“不是圓的”之間具有矛盾關系,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對象身上,而“紅的”與“不是黃的”之間不是矛盾關系而是相容關系,可以同時出現(xiàn)于同一對象身上。
正因為存在以上根本差異,所以,雖然肯定命題與否定命題都是用來表達事實的,但它們表達的不可能同時都是事實。當肯定命題表達的內(nèi)容是(不是)事實的時候,與這一命題具有矛盾關系的否定命題所表達的一定不是(是)事實;當否定命題表達的內(nèi)容是(不是)事實的時候,則與其具有矛盾關系的肯定命題所表達的也一定不是(是)事實。
三、羅素主張存在否定性事實的五個理由
為什么能夠?qū)⑹聦嵎譃榭隙ㄊ聦嵑头穸ㄊ聦崈煞N形式,其內(nèi)在依據(jù)或標準又是什么呢?筆者在羅素的相關論述中找到以下五種根據(jù):
(一)某種特定屬性是否為事物所“具有”(或例示)
羅素認為,例如在“xRy”和“非xRy”這種以關系為其內(nèi)容的兩種不同事實類型中,它們的每一個都只包含三個成分:一個關系和兩個關系項(個體對象);但這兩個事實并不具有相同的形式。在第一種事實類型中,R關聯(lián)x和y;在第二種事實類型中,R不關聯(lián)x和y。所以“我們不應當假定否定的事實也包含對應于‘不這個‘詞的成分。它和具有相關的肯定形式的肯定事實都包含一樣多的成分。這兩個形式之間的差別是最終的和不可歸約的。我們將把形式的這一特點稱作性質(zhì)(quality)。因此,事實以及事實的形式具有兩個相反的性質(zhì),肯定的性質(zhì)和否定的性質(zhì)”[4](P348)。由此可見,羅素就是根據(jù)事物是否具有某個(些)特定屬性(性質(zhì)或關系)將事實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的。筆者認為羅素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因為:
從內(nèi)在屬性的角度來看,事實有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的區(qū)分。一個屬性“如果不可設想其對象不具有它,那么它就是內(nèi)在的”[1](P62)。根據(jù)萊布尼茲的個體化定律1可以推知:任何兩個事物不可能共同具有所有相關屬性。我們之所以能夠?qū)⒁皇挛锱c其他事物區(qū)分開來,就在于任何事物具有某些特定內(nèi)在屬性則不可能同時具有其他一些相關的內(nèi)在屬性,某些內(nèi)在屬性為一特定事物所具有則這些屬性必然不會同時為其他事物所具有。一事物具有某種特定內(nèi)在屬性是一種客觀存在,則不具有其他一些相關的內(nèi)在屬性或其他事物不具有所有這些特定內(nèi)在屬性同樣也是一種客觀實在。既然它們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實在,如果一事物具有某些內(nèi)在屬性能夠構成肯定事實,則該事物不具有其他一些相關的內(nèi)在屬性也就只能構成一種否定事實。
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的區(qū)分,在外在屬性方面表現(xiàn)得同樣明顯。雖然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外在)屬性不會影響該事物成其為該事物,但該事物具有某種(外在)屬性與不具有某種(外在)屬性顯然是兩種不同的客觀狀態(tài):(春天里)這片樹葉是綠色的與(秋天里)這片樹葉不是綠色的(這片樹葉是黃色的),(昨天)這個水桶裝滿水與(今天)這個水桶沒有裝水,樹葉是什么顏色以及水桶中是否有水雖然都不會影響這片樹葉和這只水桶的存在,但這片樹葉是綠色與這片樹葉不是綠色、桶中有水與桶中沒水顯然是兩種不同顏色狀態(tài)和空間狀態(tài)。所以,如果我們把這片樹葉是綠色的這種顏色狀態(tài)與這個水桶裝滿水這種空間狀態(tài)叫作肯定事實,那么,我們就只能將這片樹葉不是綠色的這種顏色狀態(tài)與這個水桶沒有裝水這種空間狀態(tài)叫作否定事實。
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可以同時存在,并且一個肯定事實可以對應于多個否定事實:今天是星期二(這樣一個肯定事實)與今天不是星期一、今天不是星期三、今天不是星期四、今天不是星期五、今天不是星期六、今天不是星期日(這樣六個否定事實)同時存在于同一時空區(qū)域之中。
(二)“缺少”一個肯定事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否定事實
羅素認為“或許還有一種嘗試”可以證明否定事實的存在:“即試圖用不過缺少一個事實來代替一個否定的事實。如果A愛B,則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真正的事實;而如果A不愛B,那么,這只是表示缺少一個由A、愛和B組合構成的事實……。但是,缺少一個事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否定的事實;不存在像A愛B這樣一個事實,這正是這樣的否定事實,因此,我們不能以這種方式避免否定的事實?!盵4](P349)這說明在羅素看來,如果A與B之間具有“愛”的關系屬性構成一種肯定事實,則A與B之間缺少“愛”的關系屬性就構成一種否定事實。
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愛與恨(不愛)可以相互轉(zhuǎn)化,但愛與恨(不愛)的界限是涇渭分明的,是性質(zhì)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感狀態(tài)。否則,小女孩就不會有“媽媽愛弟弟,媽媽不愛我”的主觀判斷。真的肯定命題“媽媽愛弟弟”與真的否定命題“媽媽不愛我”所反映的就是這個母親對兒子與對女兒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情感狀態(tài)(媽媽愛弟弟,媽媽不愛我)。因此,如果沒有否定事實與肯定事實的區(qū)分,表達“愛”與“不愛”這樣兩種在性質(zhì)上水火不容的情感世界的否定命題與肯定命題也就失去了客觀依據(jù)。
筆者認為,根據(jù)事物是否“缺少”某種屬性(如愛的屬性)將事實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是科學的。因為,任何事物都具有特定屬性,但卻不可能具有所有屬性。一事物具有特定屬性,則該事物一定同時不具有與前述屬性不相容的屬性。正因為如此,“‘哪里有紅色,哪里就沒有黃色或者‘摸起來硬的東西摸起來不是軟的”[6](P187)。一事物具有某種特定屬性與該事物不具有其他與前述屬性相互矛盾的屬性,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存在;既然這支粉筆是紅的(這個東西是硬的)構成一個肯定事實,那么,這支粉筆不是黃的(這個東西不是軟的),就一定構成一個否定事實。正因為一事物具有特定屬性與該事物一定不具有與前述屬性不相容的屬性同時存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注意到不存在的東西與注意到存在的東西都是可能的(即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可以同時發(fā)現(xiàn)——筆者注)”[6](P189)。
羅素這里將“缺少”或“缺失”作為證明否定事實存在的獨立標志,這是他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但他對這個概念的豐富內(nèi)涵并沒有充分揭示出來,也沒有意識到這個概念對于證明否定事實的存在具有何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筆者認為,羅素的這個缺陷在馬?。–.B.Martin,1996)教授的《何以如此:實體、缺失與虛無》(How It Is: Entities, Absences and Voids)一文中得到有效克服。馬丁教授提出的“在場”、“缺失(缺少)”1和“虛無”等概念就是在拓展羅素的這一概念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它們表達了三種不同的時空狀態(tài),而這三種時空狀態(tài)才是否定事實存在的本體論根源(對此論斷筆者在后面文章中已有詳細論述)。
(三)事物及其屬性是否被人們“知道”
“事實完全不同于一個可感覺的事物。它是在命題中被表述的,是我們對其具有信念的那類客體。”[4](P161)這說明在羅素看來事實不僅存在于本體論世界,同樣也存在于認識論世界?!芭e例來說,如果我說‘這支粉筆不是紅的,我要意指的是斷定存在某個命題,假如它就是‘這支粉筆是白的這個命題——它與‘它是紅的這個命題不一致。而且我還意指:因為你碰巧不知道那個真的且與p不一致的實際命題是什么,所以你使用這些普遍的否定形式”[4](P257)。也就是說,由于對于一個事物具有什么屬性(P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個事物不具有什么屬性(P不是什么)。比如:我不知道小李在哪里(即我不知道一個肯定事實是什么),但我卻知道小李不在教室(即我只知道一個否定事實是什么)。正因為我們僅僅只知道事物不占據(jù)某特定時空區(qū)域或它不具有某種特定屬性而不知道該事物占據(jù)某特定時空區(qū)域或該事物具有哪些特定屬性,所以,這里人們只能發(fā)現(xiàn)一個否定事實,卻無法發(fā)現(xiàn)與之對應的肯定事實。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是因為(即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事實的發(fā)現(xiàn)要以“被知道”為前提。對此金岳霖在《知識論》一書中有精彩論述:一個物或事件,人們知道它,它存在著;人們不知道它,它還存在著;因而一個物或事件的存在并不因人的知道或不知道而有所改變。事實則不一樣,有你所不知道的事實,有我所不知道的事實,但沒有任何人都不知道的事實;如果對事物及其屬性一無所知,人們就不會知道任何事實。事實至少必須為知識類中的一個人所知道。而事實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將永遠存在[8](P771-775)。這說明,雖然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事物存在,事實也必定同時存在。但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人們對一事物及其屬性沒有認識的時候,事物即使存在,事實也無法為人所發(fā)現(xiàn)。而如果人們正確地認識了一個事物及其屬性,人們也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或一系列事實:“發(fā)現(xiàn)一事實總同時發(fā)現(xiàn)一命題”,“發(fā)現(xiàn)一命題有時也發(fā)現(xiàn)一事實。”[8](P848-849)只要事物及其屬性被認知、被記憶,即使在該事物(事件)不再存在的情況下,事實也一樣可以存在。例如:蘇格拉底雖然已經(jīng)死了兩千多年,但蘇格拉底是一個希臘人、蘇格拉底娶了贊蒂普、蘇格拉底怕贊蒂普、蘇格拉底有個酒糟鼻子、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發(fā)明了真理助產(chǎn)術、蘇格拉底是一位飲了毒酒的哲學家,等等,過去是事實,現(xiàn)在和將來永遠都是事實。
之所以事實的發(fā)現(xiàn)要以“知道”為前提,這是因為,事實是主客觀的有機統(tǒng)一?!笆聦嵤且环N混合物,它是意念與所與底混合物,我們既可以說它是套上意念的所與,也可以說是填入所與的意念?!盵8](P741-748)事實是被認識了的事物及其屬性的邏輯復合物。
如果把事物本身當作事實,且認為事實的發(fā)現(xiàn)不需要以“被知道”為前提,那么客觀世界就不存在人所不知的事實,人就像上帝一樣是全知全能的,這顯然是極端荒謬的。因為,宇宙間存在著無數(shù)個人類所不知道的事物,難道說我們也知道這些無數(shù)個事實嗎?果真如此,人類的所有科學探索活動就無疑是多余的了。既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們就能夠根據(jù)事物的某些特定屬性是否被發(fā)現(xiàn)、被知道,將事實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兩類:發(fā)現(xiàn)事物具有(或不具有)一種屬性,也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肯定(否定)事實,發(fā)現(xiàn)一個肯定(否定)事實,也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真的肯定(否定)命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知道”某一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種特定屬性是事實得以發(fā)現(xiàn)的認識論前提。
與事實是否相符合是判斷一個命題是真是假的客觀標準,但命題不可能與不為人知的事實相符合。如果事實的發(fā)現(xiàn)不以被人“知道”為前提,那么真就是命題與事實相符合的真理觀就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四)事物的某種特定屬性是否為人們“更感興趣”
在羅素那里,否定事實與肯定事實的區(qū)分不僅可以根據(jù)事物是否具有某種特定屬性以及人們對某些屬性是否“知道”為依據(jù)而得出,還可以根據(jù)人們對一事物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種特定屬性是否“更感興趣”而得出。這個觀點是筆者從羅素的以下論述中推演出來的:“當然你也許可能知道那個實際命題是什么,但是你可能對p是假(即對P不是什么這樣一個否定性事實——筆者注)的這個事實更感興趣(黑體為筆者所加——下同),而對使其假的那個特殊事例(即對P是什么這樣一個肯定性事實——筆者注)不大感興趣。比如說,當你急于要證明某個人是說謊者時,你就會對他肯定的那個命題的虛假特別感興趣。你也有可能對一般命題而非特殊的事例更感興趣,所以假如有人肯定那支粉筆是紅的,你或許是對那支粉筆不是紅的這個事實而非對那支粉筆是白的這個事實更感興趣?!盵4](P257)這說明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即使在既知道一個事物具有什么屬性(即知道一個肯定事實),也知道一個事物不具有什么屬性(即知道一個否定事實)的時候,人們還可以基于某種實踐目的(即從價值論和實踐論的角度來看——人們是否對一個事物具有或不具有什么屬性“更感興趣”)將事實區(qū)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兩種類型。例如,“在2011年的換屆考察中,浙江有44名干部因德的考核不過關被取消提名資格;有79名干部因德的評價不高,受到誡勉談話、調(diào)離原崗位或者免職”1。這個報道說明,在本次換屆選舉中,參選干部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是上級主管部門和人民群眾“更感興趣”的,是決定這些干部能否通過換屆考察的標準。那些被取消提名資格或受到誡勉談話、調(diào)離原崗位或者免職的參選干部就是因為他們“缺德”(沒有良好的品德[9](P951-952))而被淘汰的。所以,從價值論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根據(jù)相關主體是否對某種屬性“更感興趣”將事實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即那些通過換屆考察的干部就是具有良好品德的干部——肯定事實;而那些沒有通過換屆考察的干部就是不具有良好品德的干部——否定事實。
筆者認為,羅素根據(jù)人們對某種屬性是否“感興趣”(價值標準)作為劃分、發(fā)現(xiàn)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的標準,這是很有道理的。如前所述,任何事物具有特定屬性,但不可能具有所有屬性。一事物具有特定屬性,則該事物一定同時不具有與前述屬性不相容的屬性。事物具有某種特定屬性構成肯定事實,事物不具有與前述屬性不相容的屬性則構成否定事實,事物具有的屬性總比該事物不具有的屬性少,因此,肯定事實總比否定事實少,因此,一個肯定事實總對應于多個否定事實。這樣一來,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在諸多否定事實中,哪個否定事實能夠顯現(xiàn)出來,其內(nèi)在根據(jù)又是什么?例如:對于同一個應聘者,甲公司不錄取她,是因為她不是男的,乙公司不錄取她是因為她不會喝酒,丙公司不錄取她是因為她不會德語,丁公司不錄取她是因為她不漂亮,等等。這四種情況對于這個應聘者來說都是客觀(否定)事實,但四個公司的關注點(招聘標準)為什么卻是不一樣的呢?答案非常明確:這四個公司的需要、目的、欲望(興趣、價值標準)不同,這就是上述四個否定事實顯現(xiàn)的內(nèi)在根據(jù),也就是這些公司不錄取她的事實依據(jù)。
日常生活中,根據(jù)特定事物的某種自然屬性能否滿足人的需要、目的、欲望這一價值標準,我們可以將事實區(qū)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例如,在古今官場上,有些貪官不記得誰給他/她送了禮這一肯定事實,但卻清楚地記得誰沒有給他/她送禮這一否定事實。當然有些貪官正好相反,他們只記住給他送禮的人,而不記沒給他送禮的人。這說明,這些貪官對肯定事實有記憶還是對否定事實有記憶完全建立在他/她的價值偏好基礎之上。
不存在純粹的事實,人們發(fā)現(xiàn)事實的目的都是為了決策或行動服務的。事物缺少某種屬性構成了否定事實,而如果這種屬性的實現(xiàn)(存在)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目的或欲望,那么,否定事實就成為人們決策的依據(jù)和行動的主要動力:我們沒有核武器,而沒有核武器將要受外國列強的蠶食侵略,所以,新中國成立初期條件那么艱苦,第一代領導人也堅持研發(fā)我們的兩彈一星。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的國家,它們研發(fā)的產(chǎn)品大多是節(jié)能產(chǎn)品;這個房間沒有廁所、這個房間沒有洗澡的地方、這個房間沒有窗戶,所以,我不住這個房間,等等。
承認否定事實存在的實踐意義在于:在人類實踐中,否定事實與肯定事實之間的區(qū)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一種肯定事態(tài)(當然這種事態(tài)必須是可控的)如果對人有害(該事物具有的屬性不能滿足、達成或?qū)崿F(xiàn)人的需要、愿望或目的——表明這些屬性對人具有負價值),人們則可以通過特定行動使之“由有到無”,即將肯定事態(tài)(事實)改造成否定事態(tài)(事實);相反,一種事態(tài)如果對人有益(即如果該事物具有某種屬性能滿足、達成或?qū)崿F(xiàn)人的需要、愿望或目的——表明這些屬性對人具有正價值),則人們可通過特定行動使之“由無到有”, 即將否定事態(tài)(事實)改造成肯定事態(tài)(事實)。
當然,肯定事實同樣也是人們決策的依據(jù)和行動的動力,人們選擇肯定事實還是否定事實作為自己決策和行動的依據(jù),關鍵要看哪種事實能夠有助于滿足、實現(xiàn)、達成人們的目的、需要和愿望。但由于這不是本文的論證重點,故不再贅述。
(五)不相容性存在則否定事實存在,但并非所有的否定事實都能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肯定事實
羅素認為,許多人之所以“對否定事實有某種的反感情緒”,不愿承認否定事實的存在,這是因為在這些人看來,“只存在肯定的事實,否定的命題總是有辦法由肯定的事實來表達”。[4](P254-255)換言之就是,“當我們否定什么東西時,我們確實又肯定了與我們所否定的東西不相容的、另外的東西。如果我們說‘玫瑰花不是藍的,那么,我們說的是‘玫瑰是白的、紅的或黃的”[4](P348-349)。他的學生迪莫斯就持這種觀點。迪莫斯認為:“當我們肯定‘非p時,實際上肯定的是,存在某個命題q,它是真的且與p不相容?!旅媸撬ㄗh的定義:‘非p意指存在一個命題q,它是真的且與p不相容?!盵4](P256)羅素認為:“這樣的觀點經(jīng)不起片刻的考查。被假定用來替換我們的否定的這個肯定的性質(zhì)不可能與被否定的性質(zhì)一同存在。唯有這一點才似乎是合理的??梢杂谩雷邮菆A的來否定‘桌子是方的,但不可以用‘桌子是木制的來否定它。而我們可以用‘桌子是圓的來否定‘桌子是方的,其唯一的理由是:圓的東西不是方的。而且這必定是一個事實,盡管這張桌子不是方的這個事實剛好是否定的。因此,很顯然,倘若沒有否定的事實,不相容性則不可能存在。”[4](P348-349)既然性質(zhì)p(圓的)與性質(zhì)q(不是方的,即非p)是不相容的,不相容性是客觀存在的,因此,羅素建議我們“最好還是把否定的事實看作最終的事實,否則你就會發(fā)現(xiàn):要說出對應于一個命題的是什么,這是非常困難的”[4](P258)。也就是說,既然承認一個對象具有性質(zhì)p是肯定事實,那么,就應該同時承認該對象不具有性質(zhì)q(性質(zhì)p與性質(zhì)q之間具有不相容性)就是一個否定事實。
的確,在大多數(shù)場合之下,人們總能為一否定事實(或一個否定性事實主張)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肯定事實并用之來替換。例如,金岳霖認為,羅斯福不在昆明這個否定性事實就可以用羅斯福在華盛頓這個肯定性事實來替換。但并不是所有的否定事實都能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肯定事實,并用該肯定事實來替換這個否定事實。例如,對于這個房間沒有任何香味、這個學校沒有校長、金岳霖沒有結婚、晚年貝多芬任何聲音都聽不見1、這里沒有北極企鵝、佘祥林不是殺害張在玉的兇手等這樣一些否定事實,我們就很難或根本就找不到一個與之相對應的肯定事實。如果每個否定事實都能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肯定事實的話,那么司法實踐中就不存在“死案”這種情況了:我們知道佘祥林不是殺害從池塘里打撈出來的女尸的兇手,但就是不知道殺害這個受害者的兇手到底是誰,等等。既然我們并非總是能夠為所有的否定事實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肯定事實,那么,否定事實(佘祥林不是殺害從池塘里打撈出來的女尸的兇手)同樣也是一種最終的、不可歸約的事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真理符合論的完整表達應當是:命題的真或假取決于它所表達的是否是事實:肯定命題為真,當且僅當它與肯定事實相符合;肯定命題為假,當且僅當它與否定事實不相符合;否定命題為真,當且僅當它與否定事實相符合;否定命題為假,當且僅當它與肯定事實不相符合。比如:“南極有企鵝”這一肯定命題為真,當且僅當它與南極有企鵝這一肯定事實相符合;“北極有企鵝”這一肯定命題為假,當且僅當它與北極沒有企鵝這一否定事實不相符合;“南極沒有企鵝”這一否定命題為假,當且僅當它與南極有企鵝這一肯定事實不相符合;“北極沒有企鵝”這一否定命題為真,當且僅當它與北極沒有企鵝這一否定事實相符合。事實是與之對應的兩個相互矛盾命題的真值制造者。
如果不承認事實有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的區(qū)分,那么,命題與事實相符合的真理觀就將是不完整的。因為既然“存在命題”的真假必須根據(jù)它是否與事實相符合來判斷,如果不存在與真的否定命題相對應的否定事實,而任何否定命題的真假只能借助于肯定事實的存在來檢驗,這就要求我們總能為所有的否定事實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肯定事實,并且這些肯定事實也已經(jīng)為人所知。如前所述,我們并非總能為所有的否定事實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肯定事實,也并非所有的肯定事實都能為驗證者所知道,因此,“這個房間沒有任何香味”、“這個學校沒有校長”、“金岳霖沒有結婚”、“晚年貝多芬任何聲音都聽不見”、“這里沒有北極企鵝”、“佘祥林不是殺害張在玉的兇手”這樣一些否定性存在命題的真實性也就無從檢驗了。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能夠直接根據(jù)否定事實的存在確定上述命題的真實性。因此,否認否定事實的客觀存在,也就否認了命題與事實相符合真理觀的普遍有效性。
正是基于上述五個理由,羅素雖然在哈佛講演時論證存在否定事實時幾乎引起了一場騷亂(因為“聽講的這一班人大概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否定的事實”),但他依然直白地向世人宣告:“總的來說,我傾向于相信存在否定事實,而不存在析取事實?!盵4](P255,258)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無論是從本體論、認識論還是從價值論(實踐論)角度來看,我們都可以將事實區(qū)分為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
四、羅素否定事實觀的貢獻與局限
筆者認為,羅素是第一個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實踐論等方面系統(tǒng)論證存在否定事實的哲學家。其中他將“缺少一個肯定事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否定事實”、“人們是否知道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種特定屬性”、“人們是否對一事物不具有某種特定屬性更感興趣”以及“屬性(如‘桌子是圓的與屬性‘桌子是方的)之間的不相容性是一種客觀存在”等作為主張存在否定事實的根據(jù),這是他的否定事實觀對哲學的四個重要理論貢獻。但筆者同時認為他的否定事實觀存在以下局限:
首先,在關于事實的實指性定義中,他并沒有明確地將事物不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事物之間不具有某種關系當作證明否定事實存在的客觀標準,其結果就是,像諸如拿破侖不愛威靈頓、這張桌子不是方的、這支粉筆不是紅的等這些否定事實就不能涵蓋于他的實指性事實定義之中,但他事實上又恰恰是以這些例證來證明否定事實是存在的,這樣在他的實指性定義與例證之間就發(fā)生了沖突。
其次,沒有為上述標準作為證明否定事實存在的依據(jù)提供更為充分的理由。在筆者看來,羅素的論證只能讓我們知其然,但不能讓我們知其所以然。例如,在他看來,否定事實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否定事實與肯定事實一樣都是最終的、不可歸約的事實。但為什么否定事實也是最終的、不可歸約的事實,他并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正當理由,而只是建議“我們最好還是把否定的事實看作最終的事實,否則你就會發(fā)現(xiàn):要說出對應于一個命題的是什么,這是非常困難的”。這種做法無疑是武斷的,難以令人置信。也正因為他并沒有找到否定事實作為最終的、不可歸約的事實的正當理由,所以他只能說“我并沒有肯定地說存在否定的事實,而是說也許存在”[4](P255)。這表明他對否定事實的存在具有搖擺不定的曖昧成分。
再次,雖然在他看來,“事實是從知覺和記憶中得知的事實”[2](P192),“原子事實就是感官知覺的事實”[3](P41),知覺和記憶既是產(chǎn)生肯定事實的認識論前提,也是產(chǎn)生否定事實的認識論前提[3](P189),但對否定事實是如何被知覺、被發(fā)現(xiàn)、被證明等重要理論問題,羅素并沒有給出詳細論述,這也許就是他不能堅信存在否定事實的重要原因。
最后,筆者還認為,由于羅素沒有將時空區(qū)域是否為具體事物所占據(jù)當作區(qū)分肯定事實與否定事實的標準,所以他的否定事實理論對于像“約翰不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這里沒有北極企鵝”這樣一些否定性存在語句的真假如何證明也是無能為力的。總而言之,羅素的否定事實觀存在諸多缺陷,應當予以完善。
[1] 韓林合:《〈邏輯哲學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 羅素:《人類的知識》,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 羅素:《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陳啟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4] 羅素:《邏輯與知識》,苑莉均譯,張家龍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 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上卷),王炳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 羅素:《意義與真理的探究》,賈可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 羅素:《導論》,載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郭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8] 金岳霖:《知識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9] 《現(xiàn)代漢語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付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