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偉
(南京師范大學(xué)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江蘇南京 210092)
譙國龍亢桓氏從歷史淵源上來說是東漢累世的經(jīng)學(xué)世族。劉宋范曄曾謂:“中興而桓氏尤盛,自榮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其師,受其業(yè)者皆至卿相,顯乎當(dāng)世?!保?](卷三十七《桓榮傳》)但是,經(jīng)過正始十年(249)的“高平陵之變”后,桓氏家族受到了重創(chuàng),成為“刑家”之族,族單勢孤。然而,在桓彝渡江后的數(shù)十年間卻迅速成為東晉的執(zhí)政家族,甚至一度取而王之。雖然這其中的原因較多,但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與桓氏在江左的地域選擇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正如田余慶先生所說“在東晉門閥政治中,某一士族秉權(quán)而能久于其任者,一般都是昆弟眾多而且名重一時,分局內(nèi)外,彼此呼應(yīng),以維持家族勢力于不衰?!挥凶S郡龍亢桓氏由于族單勢孤,雖溫居上游分陜二十余年,兄弟中仍無一人得居朝廷顯職?!保?]在朝廷沒有族人輔助的情況下,桓氏家族只能更加重視地域的選擇與發(fā)展,通過以外制內(nèi),來彌補自身的劣勢,最終達到掌握政權(quán)的目的。其家居之地、崛起之地、稱霸之地皆為桓氏家族的迅速發(fā)展、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本文就試圖從這方面來予以進一步的分析。
考據(jù)史籍,在“永嘉之亂”前,桓彝已南下避難?!霸蹫榘矕|將軍,版行逡遒令。尋辟丞相中兵屬,累遷中書郎、尚書吏部郎,名顯朝廷?!保?](卷七十四《桓彝傳》)田余慶先生亦說“桓彝初來時,司馬睿猶為安東將軍,在永嘉五年(311)五月以前?!髞恚敢蛻?yīng)司馬睿辟命,過江為丞相中兵屬,其事不得早于建興三年(315)司馬睿為丞相之時?!彼曰敢湍舷聲r間最遲不晚于永嘉五年(311)五月。又,“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薄?永嘉五年<311>六月)丁酉,劉曜、王彌入京師?!保?](卷五《懷帝紀》);“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保?](卷五《邑里》)可知,在永嘉五年六月,洛陽陷落后,西晉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衣冠”、流民南渡。而桓彝最晚也應(yīng)在永嘉之亂的前一個月開始南下。但是,因為此時桓彝身份與地位較低、族單勢孤,所以并未能夠過江,而是滯留在江北。結(jié)合史書與《東晉門閥政治》可知,直至太興三年(320)桓云出生時,桓氏家族至多7人而已:桓彝母(不定)、桓彝、孔憲(妻子)、桓溫、桓云、桓猷、桓赤子(不定);即使到了咸和三年(328),亦不過9人而已(桓豁、桓秘、桓沖)。對此,田先生有如下敘述“司馬睿對于自己不甚信任的甫來人物,常阻之于江北,按其原有的位望及南來時擁有的勢力,分別板授州郡、將軍名號?!敢湍蟻碇褂诮卞义?,……其原來位望之低以及南來勢力微不足道,自想可見?!保?]所以,直至建興三年(315)司馬睿為丞相之后,桓彝才能夠南渡至建康擔(dān)任丞相中兵屬。
另外,據(jù)陳寅恪先生所述“避難之人群中其社會階級亦各互異,其上層階級為晉之皇室及洛陽之公卿士大夫,中層階級亦為北方士族,但其政治社會文化地位不及聚集洛陽之士大夫集團,除少數(shù)人如徐澄之、臧琨等外(見晉書九一儒林傳徐邈傳),大抵不以學(xué)術(shù)擅長,而用武勇擅戰(zhàn)著稱,下層階級為長江以北地方低等士族及一般庶族。以地位卑下及實力薄弱,遠不及前二者之故,遂不易南來避難?!保?]而桓彝應(yīng)該屬于陳寅恪先生所說的下層階級之中。雖說之后擔(dān)任了丞相中兵屬,但是其家族地位與實力并未有很大的改變,所以其根本無力“求田問舍”于建康與京口晉陵一帶。又,“下層階級大抵分散雜居于吳人勢力甚大之區(qū)域,既以人數(shù)寡少,不能成為強有力之集團。……建業(yè)本為孫吳舊都,吳人之潛在勢力甚大,又人口繁庶,其經(jīng)濟情勢必非京口晉陵一帶地廣人稀空虛區(qū)域可比?!露冀约葻o空虛之地,京口晉陵一帶又為北來次等士族所占有?!保?]桓彝最終被迫選擇僑居于宣城郡的宛陵縣。“及敦平,以功封萬寧縣男。丹陽尹溫嶠上言:‘宣城阻帶山川,頻經(jīng)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桓彝可充其選?!蜕鲜枭钭話洲?,內(nèi)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墳柏在此郡,欲暫結(jié)名義,遂補彝宣城內(nèi)史。”[3](卷七十四《桓彝傳》)由此可知,在王敦之亂平息時,桓彝早已選擇了宛陵作為家居地,其母親的“墳柏”①田余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中亦認為“所謂‘墳柏’非父葬,應(yīng)指母葬?!?王素先生在《論述東晉桓彝之功業(yè)》(《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中,提出了不同見解。他認為桓氏自高平陵之變后,就南渡至宣城,且已經(jīng)歷經(jīng)四世,此處的“墳柏”是桓氏的祖墳;而楊恩玉先生在《東晉宣城內(nèi)史桓彝墓考辯》(《東南文化》2010年第1期)中,亦認為此處的“墳柏”是桓彝母親的墳塋,并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考證。亦安葬于此。同時,桓彝亦想通過“暫結(jié)名義”,加強桓氏家族與宛陵的聯(lián)系。此后,直至咸和三年(328)六月,桓彝一家都居住在宣城。在這近四年的時間里,桓彝主要做了二件事。第一,是在咸和二年十一月前,主要是致力于治理戰(zhàn)亂后的宣城。“二年,……十一月,豫州刺史祖約、歷陽太守蘇峻反?!保?](卷七《成帝紀》);“宣城阻帶山川,頻經(jīng)變亂?!诳び谢菡?,為百姓所懷?!保?](卷七十四《桓彝傳》)同時,為了加強宣城與建康的安全,桓彝還修建了宛陵城,這是宣城最早的城市建設(shè)?!拔涞墼舛?前109),為丹陽郡,治今宣城之宛陵縣?!保?](卷三十五《州郡一》);“漢武帝改為丹陽郡,領(lǐng)縣十七,理宛陵,即今理是也?!芊獬有芾[于此,漢丹陽郡亦理此城,俗傳晉桓彝所筑?!保?]令人遺憾的是,因為時間緊湊的緣故,宛陵城修得不夠堅固,“彝以郡無堅城,遂退居廣德。”[3](卷七十四《桓彝傳》)以致桓彝在蘇峻之亂后不久,就被迫退居廣德。第二,便是抵抗蘇峻之亂。自蘇峻之亂爆發(fā)后,桓彝便積極抵抗,但是因為“郡兵寡弱”、“王師敗績”,在經(jīng)過數(shù)月的堅守后,最終于咸和三年(328)六月,以身殉國。之后,由“宣城人紀世和率義故葬之”,最終葬于宛陵其母之側(cè)②關(guān)于桓彝的墓地所葬之處歷來有涇縣、宣城(宛陵)兩處之爭。本文所采用的是葬于宣城(宛陵)之說。具體情況請參見楊恩玉:“東晉宣城內(nèi)史桓彝墓考辨”,《東南文化》2010年第1期。,進一步加強了宛陵作為桓氏家居地的地位。
此后,作為家居地的宛陵,主要是作為桓氏在江左的祖葬及歸隱之地?!澳缚资献?,上疏解職,欲送葬宛陵,詔不許?!瓬卦岙呉暿??!保?](卷九十八《桓溫傳》)在永和十年(354)至十二年(356)間,桓溫母親孔憲去世后,為了與其父合葬,桓溫亦從江陵送母親靈柩回宛陵?!拔簳x時期,盛行夫妻合葬。上至皇室下至貴族官僚,除個別特殊情況外,基本上都是夫妻合葬?!倍涞芑冈埔嘣谕鹆隇槟赣H守孝三年?!霸饽笐n去職。葬畢,起為江州刺史,稱疾,廬于墓次。詔書敦逼,固辭不行,服闋,然后蒞職?!保?](卷七十四《桓云傳》)桓沖病逝后,亦是從江陵歸葬宛陵?!凹皢氏陆?,士女老幼皆臨江瞻送,號哭盡哀。”[3](卷七十四《桓沖傳》);“桓沖不葬江陵,……屬于歸鄉(xiāng)從祖葬的常例,故史書不載葬地。只有人葬在為官地、死亡地,而該地又不是他的家鄉(xiāng)的特殊情況下,史書才特為標出?!保?]而桓秘在官場失意后,亦歸隱宛陵,效仿謝安“隱居?xùn)|山”,以圖再起?!懊匾嗝夤?,居于宛陵?!赜谑菑U棄,遂居于墓所,放志田園,好游山水?!厮剌p沖,沖時貴盛,秘恥常侍位卑,故不應(yīng)朝命?!保?](卷七十四《桓秘傳》)據(jù)上亦可推出除了因桓溫葬于姑孰和死于桓玄之亂的桓氏族人外,其他族人應(yīng)該都葬于宛陵?!拔糁性瓎蕘y,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許其挾注本郡。
自爾漸久,人安其業(yè),丘壟墳柏,皆已成行,雖無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實?!保?](卷七十五《范寧傳》);“而喪亂緬邈,五十余載,先舊徂沒,后來童幼,班荊輟音,積習(xí)成俗,遂望絕于本邦,宴安于所托?!保?](卷九十八《桓溫傳》)可知,在桓氏家族人員心中,其雖仍然自稱是譙國龍亢桓氏,但已漸漸將宛陵作為桓氏的“安土”、家居之地,龍亢桓氏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了宛陵桓氏。
考據(jù)史籍,在桓彝捐軀后,剛有起色的桓氏家族又有衰落之勢?;笢貞{借自身的努力與其父的恩澤,最終于永和元年(345),出任荊州刺史,成為真正的一方諸侯?!坝篮驮?345),……以輔國將軍、徐州刺史桓溫為安西將軍、持節(jié)、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領(lǐng)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保?](卷八《穆帝紀》);“故《晉書》:桓元子以永和元年督荊州,鎮(zhèn)夏口。八年,遷江陵,始營造城府?!保?](卷一百四十六《荊州總序》)由此可知,桓溫在永和元年(345)出任荊州刺史后,仍然出鎮(zhèn)夏口。直至永和八年(352),桓溫才移鎮(zhèn)江陵,真正開啟了桓氏家族的崛起之路。又,“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笢赜杏孟尻栔?,而無其誠?!保?0](卷七十四《湖廣方輿紀要》);“自中興以來,荊州所鎮(zhèn),隨宜回轉(zhuǎn)。臣亡兄溫以石季龍死,經(jīng)略中原,因江陵路便,即而鎮(zhèn)之?!保?](卷七十四《桓沖傳》);“及石季龍死,溫欲率眾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議水陸之宜,久不報。時知朝廷杖殷浩等以抗己,溫甚忿之,然素知浩,弗之憚也。以國無他釁,遂得相持彌年,雖有君臣之跡,亦相羈縻而已,八州士眾資調(diào),殆不為國家用。”[3](卷九十八《桓溫傳》)由此可知,桓溫移鎮(zhèn)江陵的表面原因是因為江陵出兵方便,可以趁機收復(fù)中原;而其真正的原因則是想以江陵為根據(jù)地,進而控制荊楚,對于收復(fù)中原則“無其誠”。在桓溫遷鎮(zhèn)江陵前后,一方面,在與朝廷的對峙中,加緊控制荊楚,掌控“八州士眾資調(diào)”[3],大修江陵城。據(jù)李步嘉先生所述“江陵城地東南傾,故緣以金堤,自靈溪始?;笢亓铌愖裨?。遵善于方功,使人打鼓,遠聽之,知地勢高下,依傍創(chuàng)筑,略無差矣。城西有棲霞樓,俯臨通隍,吐納江流,城南有馬牧城,西側(cè)馬徑?!保?1]另一方面,亦是在等待殷浩北伐失敗后,自己以“北伐”之名,鞏固荊楚,壯大聲望,提高桓氏家族的地位。
永和十年(354)與十二年(356),桓溫相繼從江陵進軍北伐。但是因為桓溫志不在北伐,“公不遠數(shù)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3](卷一百十四《王猛傳》)再加上朝中的阻擾,兩次北伐的成果皆未能夠保存。但是,通過兩次北伐獲勝,桓溫聲望大增,鞏固了荊楚的統(tǒng)治?!吧饺?359),……十一月,封太尉桓溫為南郡公”;“興寧元年(363),……五月,加征西大將軍桓溫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假黃鉞?!保?](卷八《穆帝紀》)又,“南郡(漢置。統(tǒng)縣十一,戶五萬五千。)江陵(故楚都。)”[3](卷十五《地理下》);“今之荊州,理于江陵縣?!瓡x平吳,置南郡及荊州。領(lǐng)郡十九,理于此。東晉以為重鎮(zhèn)?!保?2](卷一百八十三《州郡十三》)由此可知,江陵既是荊州的治所,亦是南郡的治所。而南郡作為桓溫的封國,進一步加強了桓氏對江陵、荊州的控制。同時,因為族單勢力孤以及朝廷的猜忌,在朝中無法安排桓氏子弟的情況下,桓溫亦在荊楚不斷重用兄弟子侄,特別是自興寧二年(364),桓溫離開江陵移鎮(zhèn)赭圻后,將荊楚地區(qū)完全托付給了桓豁與桓沖,成為桓溫強有力的后盾。這不但提高了家族的地位,亦為桓氏家族長期統(tǒng)治荊楚提供了條件。
表1 桓氏家族的崛起
自太元二年(377)桓豁病死后,桓沖急忙接任荊州刺史,從姑孰趕往江陵,全力鞏固桓氏的大本營。但因為苻堅強盛,桓沖被迫移鎮(zhèn)江南的上明。此后,荊州的治所,一直在上明,直至“太元十四年,王忱還江陵”[13](卷十五《州郡下》)。自桓石民去世后,桓氏家族暫時失去了對江陵、荊州的控制,逐漸走向衰落。但是因為“桓氏世蒞荊土”[3](卷七十四《桓石民傳》),所以在江陵、荊州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時謝族方顯,桓宗猶盛?!保?](卷九十一《范弘之傳》);“及鎮(zhèn)荊州,威風(fēng)肅然,殊得物和。桓玄時在江陵,既其本國。且亦葉故義,常以才雄駕物?!保?](卷七十五《王忱傳》);“玄在荊楚積年,優(yōu)游無事,荊州刺史殷仲堪敬憚之?!酰谇G州豪縱,士庶憚之,甚于州牧?!保?](卷九十九《桓玄傳》)而正是憑借這種影響力,才使得桓玄在受到壓制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迅速崛起?!澳甓及萏酉瘩R,時議謂溫由不臣之跡,故折玄兄弟而為素官。”[3](卷九十九《桓玄傳》);“檢,孝武帝紀,太元十七年(392)十月,王忱死。……玄以九月出為太守,旋去職,還都,見道子。而十月已在江陵,則其義興任,不過十許日耳?!保?4]由此可知,桓玄自太元十七年(392)短暫出任義興太守后,基本上都居住在江陵?;感诮瓯砻嫔希皟?yōu)游無事”、“豪縱”,實際上則是等待適當(dāng)?shù)臅r機,以俟東山再起?!凹爸袝钔鯂鴮氂檬?,謀削弱方鎮(zhèn),內(nèi)外騷動,知王恭有憂國之言,玄潛有意于功業(yè)。”[3](卷九十九《桓玄傳》);“桓玄志趣不常,每怏怏于失職,節(jié)下(殷仲堪)崇待太過,恐非將來之計也!”[15](卷一百八《烈宗孝武皇帝》)在接下來的朝廷與方鎮(zhèn)的斗爭中,桓玄憑借桓氏家族在江陵、荊州的聲望與殷仲堪的力量,再次控制了荊楚地區(qū),桓氏得以重新崛起。在桓氏重臨荊州后,桓玄利用孫恩之亂,“建牙聚眾,外托勤王,實欲觀釁而進”[3](卷九十九《桓玄傳》),以積蓄力量。憑借著江陵、荊州的力量,桓玄于元興元年(402),東進迎擊司馬元顯,開始了其稱霸之路。其后,桓偉、桓石康亦相繼出任荊州刺史。此后,桓玄與桓謙在落魄之際,亦是以江陵作為其崛起之資。“于是大修舟師,曾未三旬,眾且二萬。”[3]“謙于道占募,百姓感沖遺惠,投者兩萬人。”[3](卷七十四《桓謙傳》)
“控據(jù)江山,密邇畿邑。自上游來者,則梁山當(dāng)其要害;自橫江渡者,則采石扼其咽喉。金陵有事,姑孰為必爭之地。東晉以后,嘗謂京口為北府,歷陽為西府,姑孰為南州。而南州關(guān)要,比二方為尤切,地勢然也?!保?0]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姑孰在歷史上尤其是六朝時期顯得尤為重要。在桓溫入駐姑孰之前,無論是永昌元年(322)的王敦之亂還是咸和二年(327)的蘇峻之亂中,都曾占領(lǐng)姑孰,進而進入建康,掌握政權(quán)。正因為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在朝中無人的情況下,為了以內(nèi)制外,控制朝廷桓溫才不惜離開經(jīng)營近二十年的江陵,東進姑孰。但是,在朝廷極力阻攔下,此次桓溫入駐姑孰可謂一波三折。
“隆和初,寇逼河南,太守戴施出奔,冠軍將軍陳祐告急,溫使竟陵太守鄧遐率三千人助祐,并欲還都洛陽?!旨邮讨小⒋笏抉R、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溫以既總督內(nèi)外,不宜在遠,又上疏陳便宜七事?!瓘?fù)率舟軍進合肥。加揚州牧、錄尚書事,使侍中顏旄宣旨,召溫入?yún)⒊?。……?fù)征溫。溫至赭圻,詔由使尚書車灌止之,溫遂城赭圻,固讓內(nèi)錄,遙領(lǐng)揚州牧。”[3](卷九十八《桓溫傳》)由此可知,在洛陽危急之時,桓溫要求回歸舊都,威懾朝廷。朝廷為安撫桓溫,對其授予高官。桓溫借此機會,以“總督內(nèi)外,不宜在遠?!保?]為由,要求東移,朝廷予以拒絕。于是,桓溫在政治、軍事上開展雙重攻勢,對朝廷施加壓力。興寧元年(363)九月,再次北伐,“九月壬戊,大司馬桓溫帥眾北伐?!保?](卷八《哀帝紀》)此次北伐,在史書上并無更多的記載,故而應(yīng)是桓溫虛張聲勢之計策。興寧二年(364)三月,開始在全國進行庚戊土斷,以增其聲望,“三月,庚戊朔,大閱戶口,令所在土斷,嚴其法制,謂之庚戊制?!保?5](卷一百一《哀帝興寧二年》);“及至大司馬桓溫,以民無定本。傷治為深,庚戊土斷,以一其業(yè)?!保?](卷二《武帝紀》)四月,趁前燕南侵之際,桓溫率水軍進合肥,進入豫州之境?!跋乃脑?,……桓溫遣西中郎將袁真、江夏相劉岵等鑿陽儀道以通運,溫帥舟師次于合肥,慕容塵復(fù)屯許昌?!保?](卷八《哀帝紀》)而此時,朝廷也出現(xiàn)了狀況。哀帝中毒,崇德太后臨朝,司馬昱輔政。于是,桓溫的策略很快就收到了效果。朝廷被迫同意其上疏七事,并加其鼓吹,置屬吏。同時,桓溫趁江州刺史空缺之際,奏請桓沖出任江州刺史,為其東移提供了保障。萬斯同的《東晉方鎮(zhèn)年表》載“興寧元年(363),江州:(趙)昆,十月為盜所殺?;笡_?!蔽逶拢旨臃饣笢貫椤皳P州牧、錄尚書事”[3](卷九十八《桓溫傳》),令其入朝參政。此時,桓溫以退為進,拒絕入朝,要求還屯荊州,以期北伐,進一步給朝廷施加壓力?!叭绠?dāng)假息游魂,則臣據(jù)河洛,親臨二寇。廣宣皇靈,襟帶秦趙,遠不五載,大事必定?!副菹虏斐妓?,兼訪內(nèi)外,乞時還屯,撫寧方隅?!保?]司馬昱自然不會同意,再次要求桓溫入朝。但在桓溫率領(lǐng)水軍還朝之時,又極力阻止,桓溫遂在赭圻筑城。對此,田余慶先生認為“朝廷猶豫再三,既征又止,執(zhí)政的會稽王司馬昱惶惑無止,舉措失態(tài)。而桓溫此時亦不敢貿(mào)然謁闕,于是而有興寧二年七月桓溫下駐蕪湖西南之赭圻,遙領(lǐng)揚州牧之事?!笢匾岂v姑孰,……其時距桓溫下鎮(zhèn)赭圻僅半年之久。”[1];又,“赭圻故城:西臨大江。吳所置赭圻屯處也,晉哀帝時,桓溫領(lǐng)揚州牧,入朝參政,自荊州還至赭圻,詔止之,遂城赭圻鎮(zhèn)焉。后城被火災(zāi),乃移鎮(zhèn)姑熟?!保?](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昔桓溫駐赭圻,恒懼掩襲。此圻宿鳥所棲,中霄鳴驚。溫謂官軍至,一時驚潰。既定,乃群鳥驚噪,故相傳謂戰(zhàn)鳥山。”[9](卷一百三引《輿地紀》)由此可見,為了實現(xiàn)進駐姑孰的目的,桓溫孤軍冒險駐扎于赭圻,常常擔(dān)心朝廷偷襲,可見其入駐姑孰的決心。半年之后,因北方局勢的惡化、哀帝病重與赭圻火災(zāi),司馬昱被迫相邀桓溫,其最終于興寧三年(365)移鎮(zhèn)姑孰?!皩脔r卑攻洛陽,陳佑出奔,簡文帝時輔政,會溫于洌洲,議征討事,溫移鎮(zhèn)姑孰。”[3](卷九十八《桓溫傳》)同時,令其弟桓豁、桓沖鎮(zhèn)守荊州、江州,以為其后盾。
在此次桓溫進駐姑孰的過程中,雖然不是一帆風(fēng)順,但是桓溫也實現(xiàn)了其進駐姑孰的目的,其政治地位亦獲得進一步的提高?!按笏抉R溫遣西中郎將袁真等御之(胡三省注:去年五月,加桓溫督、錄、假黃鉞,至是書其官名而不姓,堅冰至矣。)”[15](卷一百一《哀皇帝興寧二年》)為了盡快鞏固勢力,桓溫在姑孰期間,一方面,致力于姑孰城市的營建與發(fā)展,以作為其遙控朝政的基地?!靶湟奇?zhèn)南州,制街衢平直?!保?4](《言語》篇)另一方面,桓溫繼續(xù)清除異己,削弱朝廷的力量,同時,打算再次北伐,以徹底掃清其進入建康的障礙?!皽丶蓉撈洳帕?,久懷異志,欲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保?](卷九十八《桓溫傳》);“十二月,加大司馬溫殊禮,位在諸侯王上?!保?5](卷一百一九《海西公太和三年》)由此可知,桓溫在姑孰的短短幾年內(nèi),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方面,桓溫威信大漲,朝廷被迫繼續(xù)予以籠絡(luò);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桓溫借助姑孰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借機逼迫朝廷,使得朝廷所依賴的徐、豫之兵得以共同進軍。此次,雖敗于枋頭,致使其望實俱損;但是,亦借機掌握了徐、豫二方鎮(zhèn)。另外,檢?!稌x書》可知,桓溫在太和六年十一月,從廣陵回到姑孰。其后,至建康行廢立之事,廢除庾氏、殷氏、司馬氏的人物,同時徹底掌握了殿中禁軍,并以親信郗超為中書侍郎掌握朝政,完全形成了“政由桓氏,祭則寡人”[1]的局面。至此,桓氏家族的地位已經(jīng)超越了之前的王氏、庾氏家族。
“初,沖問溫以謝安、王坦之所任,溫曰:‘伊等不為汝所處分?!瘻刂捍姹瞬桓耶悾χ疅o益于沖,更失時望,所以息謀?!保?](卷九十八《桓溫傳》)“秋七月,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大司馬、楊州牧、平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南郡公桓溫薨于姑孰?!保?6](卷九《烈宗孝武皇帝》)“十一月丙子,小會行所,登白纻山。使使祭晉大司馬桓溫、毛璩等墓?!保?6](卷十三《世祖孝武皇帝》)“白纻山在當(dāng)涂縣東五里,按《寰宇紀》名楚山?;笢仡I(lǐng)妓游山,奏樂好為白纻歌,因名?!保?7](卷四六引山謙之《丹陽紀》)由此可知,桓溫在去世之前,就已經(jīng)對身后之事進行了安排。在桓氏家族無人能代替自己、朝中無人的情況下,為了能鞏固桓氏家族對姑孰這一要地的統(tǒng)治,桓溫不惜違背當(dāng)時的習(xí)俗,將自己的墓地置于姑孰,而不是家居之地的宛陵。由其后桓沖在江陵去世后,仍然歸葬宛陵可知,桓溫此舉并非其本意,而是預(yù)見到桓氏的衰落,要增加桓氏控制姑孰的合理性。之后的事實也表明,在面對謝安的強烈的攻勢下,桓氏家族步步后退,但是桓沖沒有輕易放棄對姑孰的控制,直到江陵即將失去時,才最終放棄姑孰。而在姑孰放棄之后,桓氏的勢力基本上就固定在荊楚之內(nèi)了?!霸诮莘彩甓鴾剞啊P⑽涞墼t沖為中軍將軍、都督揚江豫三州軍事、揚豫二州刺史、假節(jié)?!谑歉氖诙级叫靸荚デ鄵P五州之六郡軍事、車騎將軍、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府并中軍,鎮(zhèn)京口,假節(jié)?!藦?fù)解沖徐州,直以車騎將軍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軍事,自京口遷鎮(zhèn)姑熟。”[3](卷七十四《桓沖傳》)之后,桓玄自元興元年(402)三月,進入建康掌握朝政。但是,四月即出居姑孰,遙控朝政,頗有其父廢海西公后居姑孰之勢?!靶⒊鼍庸檬?,訪之于眾,王謐對曰:‘《公羊》有言,周公何以不之魯?欲天下一乎周也。愿靜根本,以公旦為心?!破鋵Χ荒軓摹K齑笾歉?,臺館山池莫不壯麗,乃出鎮(zhèn)焉。既至姑孰。固辭錄尚書事,詔許之,而大政皆諮焉,小事則決于桓謙、卞范之?!保?](卷九十九《桓玄傳》)此處,王謐以《公羊》之言,將桓玄喻為周公,將姑孰喻為周公之封地魯國。桓玄是時仍是南郡公,其封地應(yīng)為南郡。王謐將姑孰比作其封地,亦可看出姑孰當(dāng)時在桓玄心中的地位。又“百官詣姑孰勸進。十二月,庚寅朔,玄筑壇于九井山北(胡注:九域志,太平州有九井山。今太平州,古姑孰之地也)壬辰,即皇帝位。”[15](卷一百一十三《安帝元興二年》)此時,唯一不同的是,門閥政治已失去了生機,皇族與士族皆無力制約桓玄。故而,桓玄能在進入建康一月間,就放心入居姑孰。自元興元年(402)四月至元興二年(403)十二月,桓玄一直居于姑孰。一方面,遙控朝政,廢除異己,為登基做準備;另一方面,在姑孰大興土木,廣造宮室,并于元興二年(403)十二月,在姑孰登基為帝。
縱觀東晉桓氏家族的崛起的歷程,地域選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朝廷沒有族人輔助的情況下,桓氏家族更加注重地域的選擇與發(fā)展。作為家居之地的宛陵,是桓氏家族在江南的桑梓之地。如上所述,除桓溫及死于桓玄篡位的桓氏宗族外,其他桓氏族人,應(yīng)都歸葬于宛陵,宛陵是桓氏的落葉歸根之地??梢哉f,若是譙國龍亢是桓氏祖居族望之地,那么宣城宛陵則是桓氏僑居族望之地,是其家族落葉歸根、聯(lián)系宗族情感之所;作為崛起之地的江陵,則是桓氏家族借以控制荊州、躋身為頂尖士族之地。江陵因其地理位置之故,一直為桓氏所重視。其后,亦成為了桓溫一脈的封地,正是憑借在荊州、江陵的數(shù)十年的聲望,桓玄才能得以重新崛起;作為稱霸之地的姑孰,則是桓氏家族掌控朝政之地。只要桓氏掌握姑孰,其就可以以荊、江州為后盾。進可以作為遙控朝政、乃至取而代之的基地,退亦可作為保護荊州大本營、維護頂尖士族的屏障??梢哉f,在正常情況下,若姑孰失,桓氏就只能偏據(jù)上游,保持其頂尖士族之地位;若江陵失(僅限于東晉內(nèi)部之爭),桓氏則失去其安身立命之地,就只能依靠祖上余蔭,維持其社會、經(jīng)濟地位。
[1][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
[3][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唐]劉知幾.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陳寅恪.述東晉王導(dǎo)之功業(yè)[A].金明館叢稿初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楊恩玉.東晉宣城內(nèi)史桓彝墓考辯[J].東南文化,2010(1).
[9][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1]李步嘉.桓溫重建江陵城及有關(guān)問題考補[J].湖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7(3).
[12][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3][梁]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4]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5][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6][唐]許嵩.建康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7][宋]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