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妮
(杭州師范大學 錢江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浙江衢州石梁鎮(zhèn)麻蓬村原名后洋。在清朝“禮儀之爭”引發(fā)的教難時期,“有傅姓兄弟兩家,世奉天主教,由江西南豐瀲都,遷移于此,結(jié)廬以居,開墾種麻,時人遂以麻蓬名其村焉”。[1]374后有城內(nèi)王姓教徒遷入麻蓬,傅、王兩家開始聯(lián)姻。麻蓬素著為“產(chǎn)生圣召之地,男女修道前繼后起,源源不絕,迄今仍之。值得他處慕道者之瞻仰煩揚,不無紀錄之價值,是亦光前裕后之一道也”。[1]376該村既有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家族觀念,又有世代相承的天主教信仰,其文化也融合了儒家和天主教的內(nèi)容。2012年7月在麻蓬村田野調(diào)查時,有幸目睹王惟德老人①收藏的《分關付定房執(zhí)據(jù)》。這是一份清朝分書,相當于分家合同,為麻蓬王家第六代太公王建功于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為子孫分家時親筆所書,包括序言、析產(chǎn)正文和附錄。這里以該文書的序言為研究麻蓬村耶儒文化的文本,以下簡稱《序言》。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應官方分家析產(chǎn)的律令,諸子平分的‘分家’以契約文書的形式認定,所謂‘今恐無憑,立此分書’……一般,分家人為承繼人各立名號,由諸子向祖宗神靈祈禱拈鬮而定”。[2]8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分家是件大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也曾指出:“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不用文字是相當自然的一件事”。[3]108那么王姓教徒為何要分家?一紙分書約定什么,傳承什么?分書有哪些文化記憶?分書序言如何體現(xiàn)耶儒文化的交融?
文化本質(zhì)上是一種意義存在,即語言構建的意義系統(tǒng)。而且這一意義系統(tǒng)本質(zhì)上是非連貫的、偶然的、不完整的和沒有規(guī)律的,即是一種碎片的拼湊。[4]70-77文化遺產(chǎn)的意義是在生活中建構的,即使有物質(zhì)的形式,也是依靠非物質(zhì)的意義傳承。
在整理史料檔案的同時在麻蓬村進行人類學和民族志田野走訪(2011.7-2013.2)?!巴ㄟ^融入式的觀察和體驗,獲得‘當?shù)厝说挠^點’,并對當?shù)厝说年U釋進行‘深描’”。[5]21采集了王家家譜、②老宅照片、祖墳碑文、口述史等文化碎片,通過有機拼接,構成較為多元的文化語境,古今會通,激活耶儒在鄉(xiāng)土中國相遇的文化記憶。
圖1 序言末尾頁
清代分書基本書寫程式以 “徽州分家文書”為代表,由一批清史研究者梳理出來,其中最著名的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張研教授。分書序言在分書研究中受到特別關注,王家分書《序言》具有清代普遍特征又有獨特性。
序言末尾頁(如圖1)正中偏上為“付定房執(zhí)據(jù)”5個大字,左側(cè)上方正中有一個空心十字符號,下有“仰望”二字,最左邊有“天主降福而眾 亞孟”字樣,十字是天主教神號,“亞孟”是Amen的音譯。落款處為分書撰寫時間和分家人親筆簽名以及 “花子”,即花押。“就現(xiàn)存的徽州文書押名來看,可能是根據(jù)個人身份、文化水準的不同,目前所見者大致有三種形式:一是花押,二是十字,三是圓圈”。[3]102與王建功并列由右往左一字排開為各支“承業(yè)男”:“定房文煥,安房文顯,慮房文熙,得房文選,孫靜房雪堂,出繼四男文獻”。人名下方均簽有花押。此分書在形式上兼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和天主教文化元素。
清代徽州分書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分家文書序言一般包括父家長創(chuàng)業(yè)史、家族世系情況、分家緣由等。[2]9《序言》文本可分以下內(nèi)容分析:(1)家史;(2)世系;(3)分家緣由;(4)分家方式;(5)分家結(jié)果;(6)家訓。其字里行間流露出分家人傳統(tǒng)思想和信仰的交融。
1.家史
序言開篇追溯家史:【從來創(chuàng)業(yè)艱難而守亦非易……予也承遺訓以誠謹為心、守遺業(yè)以耕讀為事、故惟知遵教誡以身、務勤儉以治家焉、仰蒙上主恩佑、添置薄產(chǎn)、足需一家】(《序言》)
“從諸多清代徽州分家文書的序言可以看到,清代多數(shù)分家人均未將這一部分內(nèi)容當作是簡單的程式。他們或者懷著崇敬的心情,細述祖先世系及家庭興衰隆替、代代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或者以浸透血淚的滄桑,寥寥數(shù)語交代創(chuàng)業(yè)守成的不易”。[2]9分家人于《序言》開篇發(fā)出此種感嘆,同時輔以傳統(tǒng)家訓以及天主教徒訓誡,可見分家人受儒家傳統(tǒng)耕讀文化影響之深,同時對信仰之主滿懷感恩?!扒趦€治家”既是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治家之道,又是天主教教義的內(nèi)容。
王家世代為農(nóng),可從家譜中追溯?!巴跣障茸妫员臼〗鹑A府義烏縣于前代有明之末,始遷居衢州府城內(nèi)。傳嗣三房:……一支即王沛然公,于前清道光年末,已徙往麻蓬,建居立業(yè),耕讀務農(nóng)”。[6]1925“……置買田產(chǎn),以農(nóng)為榮”。[6]1925王家既是耕讀之家、書香門第,也是教會望族。
王氏宗族觀念很強,家譜記載:“沛公時本有譜志,聞毀于回祿,③因家貧,不能修繼,殊可嘆也!謹以十六字排:‘太上建文,本承世德,道始修齊,志在愛國’。④嗚呼休哉!柯城之東,王家故宅。顯哉洗名,墓碑有跡;真教早傳,固如磐石;佑啟后人,永宗祖脈。嗚呼休哉”![6]1925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家譜向來有“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重要作用。王太公對家譜失于火災倍感痛心。祖墳上有“洗名”,即領洗時所獲圣名記載,證明其始祖信仰之早,王太公對此倍感榮耀?!坝訂⒑笕?,永宗祖脈”可見王太公把信仰傳承與宗族繼承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正是麻蓬村信仰傳播之盛的內(nèi)在原因之一。
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谷草轉(zhuǎn)氨酶是檢測肝功能的重要指標。蔣燕燕[11]研究含有豐富脂肪酸的亞麻籽對鵝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谷草轉(zhuǎn)氨酶的影響,隨著亞麻籽添加量的增大,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谷草轉(zhuǎn)氨酶先升高后降低。本試驗的試驗組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谷草轉(zhuǎn)氨酶的活性要低于對照組,而且隨著松籽添加量的不斷增加,它的酶活在不斷降低,但是松籽量的繼續(xù)添加會使酶活升高。松籽添加量為1%時,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谷草轉(zhuǎn)氨酶酶活最低。與蔣燕燕結(jié)果不同,可能是因為松籽與亞麻籽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及種類以及研究的動物不一樣所導致。
耶儒文化對王太公的滋養(yǎng)影響著他的做人與后世傳承。“王譜資料,多為宣統(tǒng)三年信房王建功所記”。[6]1925不僅其家人,連村里老人都對王太公記憶猶新。91歲高齡老人傅獻堂說:“(王建功)在麻蓬很有名的,坐診的,醫(yī)術好,醫(yī)德好,還會武功,勤儉治家,家規(guī)嚴格。濟世救人,人稱‘活老佛’。家業(yè)大,田產(chǎn)多。死后,村民集體祭拜,聲勢浩大。石梁村的人很多被他救治過,要求他的棺材抬出來,從石梁繞一圈,家家戶戶出來祭拜”。石梁佛教興盛,如果說麻蓬村是天主教村,石梁村可謂佛教村,這段口述史,更是一個文化交融的記憶。
2.世系發(fā)展
序言文本介紹了世系發(fā)展情況:【予信房系先考席公之長裔、癸未冬、命吾兄弟分居、已屈二十年矣、……娶配傅氏、系表親、生子六女二、長子文煥娶徐氏次文郁娶傅氏生一女遺生一子名雪堂不幸郁早夭三子顯入院四子獻出繼五子熙六子選具童長女守貞次適徐】(《序言》)
圖2 王譜世系表
王譜資料載有王家世系表?!爸凉饩w初,先考席公生有三子,以建字為輩序,分為三房,曰:信、望、愛”。[6]1925王建功為長子,胞弟為建勛、建邦(絕嗣),建功、建勛、建邦之名滲透著中國建功立業(yè)安邦的傳統(tǒng)思想,而其房號(信、望、愛)則為天主教三德,是天主教教義的體現(xiàn)。王家老宅正房(現(xiàn)為王惟德老人居?。┐笤洪T頭上書寫著“三德輝光”四個大字,昭示著家族對天主教教義的遵循。
王建功用12字概括了自己的婚育情況:“娶配傅氏、系表親、生子六女二”,又用小字悉數(shù)子女婚配生育情況。而王譜世系表(如圖2)中顯示王建功實際有九子二女,長子、四子、六子“幼殤”,余下“子六女二”。王太公一生失去四個兒子:三個兒子“幼殤”,譜上無名,后來次子文郁又婚后早夭,且留下孤兒寡母,太公曾難以承受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之痛,發(fā)誓不再行醫(yī),其重孫媳葉氏(2011年口述)告訴我們:“(太公)兒子死的早,后來他就不看病了,燒掉了好多藥書,他說人家的病我都能看好,我自己的兒子卻看不好!”無怪乎王建功在序言中感嘆“世人乃以子孫繁衍為福、然乎否乎”?
王家在麻蓬屬于望族,除了遷來早,家大業(yè)大,更重要的是王家史上出過5、6位神父,僅王建功一房就有3位司鐸,1位修女,2位守貞女,可見王家在麻蓬教會史上的地位。文顯進入修道院,成人后晉升司鐸。分家時,文選還小,成人后也晉升司鐸。長女和貞為拯靈會修女。文煥長子玉堂晉升司鐸,女兒玉闌籣守貞。文郁女兒瑞闌籣守貞。在麻蓬,能為教會服務是一種榮耀。王家子孫繁茂,世代為教會服務,采訪中王家人流露出:家族史上出了麻蓬最多的神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有研究稱:“麻蓬村歷史上能夠出那么多神父,和天主信仰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有關。晚清時代,村里沒有人去參加科舉考試,因為考取功名之后這些人就必須祭祖、祭孔,而這在天主教中是不允許的”。[7]143與該研究強調(diào)文化沖突相反,這里從文化融合角度闡釋:正是因為天主教信仰與麻蓬教徒傳統(tǒng)文化融合之深,家族才能世代為教會奉獻,成為“產(chǎn)生圣召之地”。[1]376
3.分家緣由
王家家大業(yè)大,在村里為望族,且在教會有輝煌歷史,但王公為何回顧一生時卻充滿了無奈與滄桑,也許可以從分家緣由中尋找答案:【荷嗣繁之重任、持教養(yǎng)之煩勞、為父母者、既日以飫苦為生矣、況乎家遇多難、則艱苦益甚】(《序言》)
中國傳統(tǒng)習俗講究多子多福,王太公卻嘆“既日以飫苦為生”。結(jié)合序言后文,可知父子不和是此次分家的動因。有小字云:“文煥情拗成性不知勤儉其內(nèi)又秉格婼執(zhí)二人志愿分居”。因此太公決定“孰若分爨、隨爾所欲以自去主持”,以此教育長子“或可知為人之難、守業(yè)之非易、倘能翻改故轍、克儉克勤、以自成一家”,并希望長子文煥“能掌家立業(yè)、教養(yǎng)下人、固當分任吾擔、無勞吾之謀為也”,可見其對傳統(tǒng)文化中父慈子孝思想的秉持以及對“樹大分叉”的無奈。
據(jù)王維德老伴2012年口述說:“老太公很嚴格的,家里人都怕他的。他早晨經(jīng)過窗子底下‘咳咳’這么一下,家里人就不敢說話了”。太公對長子文煥更加嚴厲,“家里這個小房子是他太公建出來關他爺爺?shù)模∷麪敔斈菚r脾氣倔,不聽話,太公關他的!也就是不務正業(yè)哇。墻上留個小洞,每天遞吃的進去,‘你不要出來了,在里面思過吧’!”父子關系如此緊張,可是“太公怕爺爺(文煥)不會教養(yǎng)小孩,就讓他出五百塊給兩個伯父,一人一半,他住到自己這邊來,把他的孩子帶在自己身邊,幫他教養(yǎng)”。太公矛盾的心情恰是中國傳統(tǒng)父親的寫照。
儒家崇尚“孝”乃“德之本”。 《孝經(jīng)》:“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蔽臒o法為父分擔責任,又勞其牽掛。在圣山上考察碑文才發(fā)現(xiàn),王建功墓碑上沒有文煥的名字,后來又找到文煥墓碑,才知道他先于其父亡,由此更加理解分家人王太公之痛。
4.分家方式
中國受井田制均田思想影響很深,財產(chǎn)實行諸子平等均分。王建功也遵循傳統(tǒng)“托憑親族”、“諸子平分”的原則。
【請親友商決、僉許妥協(xié)、爰將本房一切故新兩業(yè)、悉從予親手、照五股或分或授、配搭均勻、為之縷晰條分、無偏無私、對眾拈鬮、立定靜安慮得五房分關、予亦親筆將各房產(chǎn)業(yè)、并照價歸授或補或貼等款秉公一一詳載明白】(《序言》)
“歷來各地——包括清代安徽,也均大同小異。通常是‘托憑親族’,請族中長輩、分家人同輩共同主持,請族人、有時請姻親舅家(在父家長已故、母家長主持分家或父母雙亡、兄弟分家的場合較多)作中見或直接動手操作”。[2]12序言落款之后專辟一頁注明分家見證人以及花押。王建功請來親友6人為分家做見證,從左往右依次為:親家、姑夫、母舅、胞叔。從親友排列可見五服親尊地位之別,符合我國傳統(tǒng)親疏禮制。
5.分家結(jié)果
此次分家結(jié)果為:【而長房文煥、而其歸自掌理、其四子文獻、出繼三弟、另有分繼關產(chǎn)、以外三子一孫、童幼未娶、余統(tǒng)暫為代掌、俟伊成娶后、再各授自治】(《序言》)
清代徽州“分家時,分家人留出公產(chǎn)(有的還要留出自己的養(yǎng)贍產(chǎn)業(yè);多數(shù)還要留出由于‘承重’特別個長孫多分一點的產(chǎn)業(yè))后,便請憑族親、中見,按諸子書目將家產(chǎn)品搭均勻數(shù)份,分注明白,各立名號,由諸子向祖宗神靈祈禱拈鬮而定”。[2]8
王建功為五子一孫分家?!岸o安慮得”五房加上出繼四子文獻,真正可以獨立自成一家的是長房文煥,故“而其歸自掌理”。較一般清代分家不同的是,王家是教友家庭,尚有一子修道,一女在家守貞。與許多教友家庭一樣,在麻蓬入修道院的兒子、入修女院的女兒或者在家守貞的女兒也有一份家產(chǎn),繼承人可以自行處理。黃一農(nóng)也曾描述麻蓬:“當?shù)氐奶熘鹘淌刎懪╞eatas)也代不乏人,且均分有祖產(chǎn),令其得以安身無虞”。[8]474王惟德(2012年口述)說:“姑媽王玉闌莘做了守貞女,也有一份財產(chǎn),后來將自己的那份家產(chǎn)贈送給教會了”。“四子文獻、出繼三弟、另有分繼關產(chǎn)”,可見出繼的兒子也有一份家產(chǎn)。作為鄉(xiāng)村天主教的王太公遵循了既傳統(tǒng)又開放的分家方式。家產(chǎn)的分割與繼承表面上是“分”,而長子承重,長幼有別卻讓人感受到濃郁的“累世而居”、“父子有親”的中國家族文化。
6.家訓
序言尾聲王建功對子孫做了一次意味深長的家訓:【自分之后、愿爾兄弟、各守關業(yè)、克勤克儉、由今已往、子若孫、創(chuàng)立門楣、宜親宜愛、誠心以事真主、勉力以守教規(guī)、總以救靈為本、養(yǎng)身為末、此為予父之所厚望也夫是為序】(《序言》)
“清代徽州分家文書序言的最后,則多真實表達了分家人諄諄告誡子弟‘連枝同氣’、‘雖分猶合’、‘守成創(chuàng)業(yè)’、‘振乎家聲’、‘耀祖蔭孫’的由衷希望”。[2]17《禮記·冠義》: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后可以為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王太公也借分家之際,傳孝悌之道,諭子孫“創(chuàng)立門楣”。同時警以天主教教規(guī):“誠心以事真主、勉力以守教規(guī)、總以救靈為本、養(yǎng)身為末”,將耶儒之道納于修身養(yǎng)性之中。
分家,從經(jīng)濟角度看是清代賦稅制度的產(chǎn)物;從社會角度看是家庭結(jié)構的變遷;從法律角度看是家產(chǎn)的分割和繼承;從文化角度看是“禮”文化的傳承?!缎蜓浴肺谋菊Z言和相關文化記憶滲透著天主教文化和儒禮的融合,教誡和家訓交織在字里行間,顯示了儒家文化和家族觀念對中國天主教徒的滋養(yǎng),以及天主教信仰在中國鄉(xiāng)村的影響。這份分書《序言》扮演著“分家”的角色,約定了家族體系的嬗變與家產(chǎn)的分割;同時又是“分而不分”的文化傳承,蘊含著家族體系對文化遺產(chǎn)的延續(xù)。
注釋:
①王惟德老人是麻蓬王家第六代孫,對本研究提供很多幫助,2013年初夏再訪麻蓬時老人已經(jīng)逝世,在此對老人和其夫人葉奶奶表示衷心的感謝和默哀。
②方豪指出“王譜資料,多為宣統(tǒng)三年信房王建功所記”,并認為家譜“不宜單獨運用,須與地方傳說、方志、教會史籍、碑銘、遺物等,相互參考”,筆者研究方法與之不謀而合。
③回祿,古代指火神,此處指火災。
④對照家譜可知“十六字排”為王家輩分。
[1]陳村富.宗教與文化——早期基督教與教父哲學研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2]張研.對清代徽州分家文書書寫程式的考察與分析[J].清史研究,2002(4).
[3]王振忠.清代一個徽州小農(nóng)家庭的生活狀況——對《天字號鬮書》的考察[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5(1).
[4]吳宗杰,余華.《史記》敘述范式與民族志書寫的本土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1,33(1).
[5]莊孔韶,方靜文.從組織文化到作為文化的組織——一支人類學研究團隊的學理線索[J].浙江大學學報,2012,42(5).
[6]方豪.六十自定稿(下)[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
[7]袁松.天主信仰在鄉(xiāng)土社會的嵌入與融合——對浙西傳統(tǒng)天主教村落的人類學考察[J].宗教學研究,2011(3).
[8]黃一農(nóng).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