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間,《大科技·百科新說》已出到100期了?;仡欉@100期,我們的感受只有四個字:“探索”和“堅持”。
我們《大科技·百科新說》是以愛因斯坦的“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為可貴”為辦刊宗旨。所以“探索”是我們辦刊的靈魂。
我們的探索,是把科學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
一直以來,傳統(tǒng)的分類法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如在中國科學院之外,又有社會科學院;考大學要分文科、理科,等等。但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fā)展,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和互滲越來越多,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如近年來興起的介于生物學和金融學的進化金融學、地理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形成的經濟地理學,還有網絡技術和語言科學有機融合而成的網絡語言學等,都無法按傳統(tǒng)歸類。因此,這種兩分法局限很大。
當然,也有人看到這種局限,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或者應用科學)。但無論怎么說,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總是讓人感覺有一條鴻溝,難以逾越??茖W應是一體的,不應該割裂。因此,我們更傾向于站在更新、更高的角度,把科學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和思維科學,這一點和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天人合一”是一致的,我們在此基礎上開辟了一條探索的新路子。
如我刊2011年第8期的重點閱讀《細菌決定命運》一文,把生物學和心理學結合在一起;2014年第1期的《用數學解讀歷史》,用數學方法剖析歷史等等,都是嘗試打破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類法的藩籬,把自然、社會和人類視為一體,進行綜合性的探索。
其實,早在40多年前,我國相對論專家趙展岳先生就把宇宙萬物分為“物理運動、生物世界和理性活動”三種運動形態(tài)(見趙展岳《理性的思辨》第一章“三階段論”)。我們的“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和思維科學”的三分法與趙先生的觀點是相符的。
由于這是一項以前很少有人涉獵的工作,沒有經驗可借鑒,只能自己摸索,特別在科普雜志紛紛凋零的今天,加上我們自己也走了一些彎路,所以我們的探索之路走得踉踉蹌蹌,而且還受到幾次口頭和“黃牌”警告。但不管怎么說,我們一直堅持下來了,并將繼續(xù)堅持下去。
“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就是我們辦好《大科技·百科新說》堅實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