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木
在考試公平受到嚴峻挑戰(zhàn)的背景下,法經濟學的興起為我們提供了研究考試公平的一個全新視角。法經濟學,又稱“法律的經濟分析”,“法與經濟學”,目前最為普遍的定義是應用經濟理論來檢驗法和法律制度的形式、結構、過程及其在經濟上的影響。[1]法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動,包括一切立法、司法以及整個法律制度事實上是在發(fā)揮著分配稀缺資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動都要以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即效率最大化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動基于此論斷都可以用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和指導。
作為社會配置資源重要方式之一的考試更是如此。一方面,考試本身就是分配社會資源的重要方式,如接受更高等級教育的機會,獲取公共職位的機會等;另一方面,一切基于考試的法律活動,包括考試立法活動、考試執(zhí)法活動和考試準司法活動等,也在事實上發(fā)揮著分配資源的作用。有鑒于此,用法經濟學的視角來研究考試公平,就獲得了空前開闊的視野和研究方法上的開拓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文以考試公平是考試活動追求的終極目標為假定,并以此為邏輯起點,探究考試公平的法經濟學理論基礎、問題根源和實現路徑。
考試公平的理論基礎,取法于教育公平。美國的科爾曼認為,教育公平主要包含四層含義:第一,向人們提供達到某一規(guī)定水平的免費教育;第二,為所有兒童,不論社會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課程;第三,為不同社會背景的兒童提供進入同樣學校的機會;第四,在同一特定地區(qū)范圍內教育機會一律平等。[2]瑞典的胡森針對歐美二戰(zhàn)后期教育公平研究作了綜合性的評述,當時教育公平的觀念是指教育機會均等,他認為對教育機會均等的理解,不僅要界定“均等”,還應界定“機會”,均等包括著教育起點的平等、過程的平等以及最終目標的平等。[3]在教育公平的理論基礎上,我國學者又提出考試公平的概念,并把考試公平分為起點、過程、結果公平或程序公平、條件公平、事實公平等。但以上這些,都不足以證明考試公平何以至關重要,維護考試公平何以迫在眉睫。本文嘗試從法經濟學的視角提出考試公平的理論基礎以供參考。
競爭應當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要符合公共道德的規(guī)范,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4]如果考試秩序得到有效維護,各種考試作弊都受到應有懲罰,那么,優(yōu)異者就能夠通過考試脫穎而出,作弊者自然被淘汰出局。反之,如果考試正常秩序得不到有效保障,大量考生借助作弊而一躍成為考試的優(yōu)勝者,那么,競爭秩序就受到破壞,進而導致作弊風氣無序蔓延和敗壞公序良俗??荚嚫偁幹刃蚴巧鐣偁幹刃虻慕M成部分,一旦考試競爭秩序失去屏障,整個社會的競爭秩序將失去保障。因此,加強對考試秩序的維護,限制和打擊各種不良競爭行為,在全社會樹立公平、誠信的考試理念,將法律和經濟的內在要求有機結合起來,逐步構建和鞏固良好的競爭秩序。
在教學考試中,考試成績是衡量教與學有效性的一個質量指標,考場是展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成功的平臺,所以考試如同收獲,考試獲得優(yōu)異成績就意味著教與學取得雙豐收。成績優(yōu)秀,體現教師教學的成功和學生學習的成就,這種“成就欲”能極大地激勵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上進心,促使他們更加勤奮地學習和工作。在選拔考試中,考試成績是衡量被選拔者知識和能力的主要指標,考場是展示應試者個人素質的舞臺,所以把考試成績優(yōu)異者從被選拔對象中挑選出來,既是對優(yōu)勝者的肯定,也是對被淘汰者的激勵。公平的考試告訴人們,只要通過不懈努力,被淘汰者終究有一天會成為優(yōu)勝者。這樣,公平的考試就能夠給社會公眾以明確的收益預期,從而推動奮發(fā)進取社會風氣的養(yǎng)成。
如果把勞動看作商品,那么選人活動可以看作是一種商品交易。假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做到完全信息公開和對稱,那么,這種交易成本就將為零,考試也將失去存在的可能性。現實是,除了身高長相、學歷專業(yè)、家庭出身等表象特征,人與人之間不可能信息公開和對稱,人的特殊才能也不可能從眾多被選拔者中凸顯出來,除非借助某種特定的甄別手段。數千年的人類歷史已經證明,考試便是甄別人才最便捷高效的手段,借助考試,能夠實現選人成本和收益的帕累托最優(yōu)。當然,這種選人成本的高效率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考試必須公平。因為保障考試公平,就相當于在事前形成一種制度保護,對遵守規(guī)則的應試者的被選機會給予了保護,即不容忍“別人作弊如果我不作弊對我不公平”現象的存在。同時,通過加重懲罰,給有意通過作弊獲得競爭優(yōu)勢的應試者以負面預期,最大程度上消除他們作弊的動機,從而減少他們在這方面的投入。所以,無論站在應試者還是考試管理者的角度,保障考試公平,都能夠起到降低選人成本,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考試公平的理想狀態(tài)與現實相去甚遠。每逢大考,特別是高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公務員招錄考試和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國家大考,總能見到各種作弊團伙的身影??荚囎鞅滓呀洀倪^去的偷看小抄演化為以代考和利用無線電工具作弊為主。近年來,有考試機構內部人員參與的竊密事件已經多次發(fā)生,考試公平的基礎因此受到嚴重侵蝕。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業(yè)已公布各種作弊數據不足取信,因此,本文擬以某高校的調研數據作為背景材料進行實證研究(見圖1~圖4)①數據來源于《西安音樂學院2009年大學生考試作弊調研報告》。。
圖1 大學生對考試作弊普遍性的認知
圖2 大學生對考試作弊的態(tài)度
圖3 大學生對自己或他人成功作弊的評價
圖4 大學生對自己或他人因作弊受處分的態(tài)度
從圖1至圖4可以看出,考試作弊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大多數學生已經不再認為作弊可恥,而開始理解考試作弊行為,產生作弊動機,并對因考試作弊受到處分的同學表示同情。如果任由這種亂象發(fā)展下去,考試秩序將跌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huán),直至考試制度被徹底重構,甚至還有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考試作弊是破壞考試公平的劊子手,一旦作弊風氣無法得到有效遏制,考試公平的法經濟學理論基礎將會被徹底腐蝕。競爭秩序無法通過考試維護,奮發(fā)進取社會風氣無法通過考試養(yǎng)成,選人成本也將居高不下,選人用人必將亂象環(huán)生,人力資源也無法通過考試得到高效配置??荚囍刃蚴巧鐣刃虻慕M成部分,如果無法保障考試公平,那么社會公平將失去重要支撐,進而威脅到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理性選擇源自公共選擇理論,從個體出發(fā)來觀察和分析政治現象,先假定一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體,然后在各種情境下計算和演繹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則行動的個體可能會采取的行動,以最小的犧牲滿足自己的最大需要??荚噮⑴c者主要包括考生和考試管理者,本文分別從考生和考試管理者的利益出發(fā)對其行為進行研究。
法經濟學理論認為,人的行為選擇過程就是一個權衡利弊的過程,隱含著一種經濟學上的“成本-收益”計較的理性分析在內。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理解,就是任何經濟理性人,都必定把個人效益最大化作為最高目標。[5]毒犯之所以選擇販毒,是因為販毒的預期收益大于成本,所以販毒是潛在的毒犯在權衡各種謀利方式之后的理性選擇。同樣,考生之所以選擇作弊,不僅取決于考生的道德品性、社會環(huán)境、其他考生是否作弊,還取決于作弊的預期收益和懲罰性后果。由于作弊的懲罰性后果與懲罰的概率有關,所以懲罰的概率越高,懲罰成本也就越大;反之,概率越低,作弊的懲罰性成本就越小。
在對考生進行理性選擇分析之前不妨先作一些假定,假定考生是見利忘義的理性人,作弊的性質越嚴重,作弊的預期收益就越高。事實上,作弊的預期收益確實與作弊的性質相關,如通過高科技手段從作弊團伙手中獲取考試答案的作弊者比起偷窺者更容易獲得高分,請人代考者比不請人代考者更有可能取得高分,從而獲得升學或者升職的機會。而且,相關研究成果也表明,在我國教育層次越高,邊際收益率越高,這是因為社會中的貧富分化放大了受過高等教育與未接受高等教育者之間的收入差距。[6]
令y代表考試作弊的收益,假設收益是作弊嚴重程度的遞增函數:y=a x(x代表作弊方式,a為常數)。懲罰也是作弊嚴重程度的遞增函數:m=b x(x代表作弊方式,b為常數)。并且,由于考試作弊的特殊性,作弊手段越先進,越不容易被察覺,即受到懲罰的概率越低,為方便理解,不妨假設c=px(x仍然代表作弊方式,p代表作弊被懲罰的概率,c為常數)。因此,在利益驅使下,考生更傾向于選擇較為先進的作弊手段。于是,可以建立以下作弊預期收益模型:
替換后得:
再將概率p用c/x代替得:
計算得:
這一計算結果再一次印證之前的猜測,作弊越嚴重,作弊預期收益越高。因此對于考生而言,理性選擇便是選擇最先進的作弊手段。但是,如果僅僅將結論停留在這一層面,則未免誤讀作弊預期收益模型。因為根據假設c=px,c表面上是一個常數,實際上取決于作弊被懲罰的概率,概率越高則c值越大,反之,c值則越小。作弊被懲罰的概率取決于什么呢?顯而易見,取決于考試管理者。
大中城市是陌生人社會,因此,考試管理者(主要指考試一線工作人員)與考生之間符合陌生人假定,考試管理者的收益主要指考試期間的勞務報酬,成本則主要指間接成本——時間成本。但是,陌生人假定并不總是成立,比如在縣域范圍內,考試管理者與考生由于共同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低頭不見抬頭見”,人際關系錯綜復雜,人與人之間很難沒有利益關聯,于是,在這些地方,考試管理者便有了理性選擇的問題。
假設不存在考場行賄,考試管理者的預期收益很容易獲得,即監(jiān)考費,假定為100元。成本則略顯復雜,如果考試管理者是個完全意義上的制度執(zhí)行者,由于管理嚴格,導致本縣域范圍內所有考生要么作弊未遂,要么因為作弊行為而受到相應懲罰。那么,考試管理者就有可能因為自己的管理行為而被家人責備,甚至招致考生報復的風險,而且報復的程度還可能與作弊的嚴重程度正相關。近些年,作弊考生惡意報復監(jiān)考教師的事件并不鮮見,而且這些事件主要發(fā)生在大中城市以外的縣市。令y代表考試管理者的受報復風險,假設受報復風險是作弊嚴重程度的遞增函數:y=a x(x代表作弊方式,a為常數),p代表受報復的概率,于是,可以建立以下考試管理者預期收益模型:
顯然,如果選擇做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制度執(zhí)行者,考試管理者的收益極有可能為負數,即使收益最大化,也只有區(qū)區(qū)100元的監(jiān)考費。如此一來,考試管理者的理性選擇便是放任作弊,充當作弊考生的庇護者,而不是嚴格的制度執(zhí)行者,除非有更上一級的考試管理者的有效監(jiān)督和責任追究,否則很難改變考試管理者的這種理性選擇。如果存在考場行賄之類的腐敗行為,考試管理者成為嚴格制度執(zhí)行者的概率還會更低,狠抓考場秩序更加不合算。
我國區(qū)域、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差距明顯,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這導致中西部的農村地區(qū)升學率遠遠落后于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和大中城市。假定中西部的農村地區(qū)存在一批沒有道德觀念的極端應試者,由于當地教育質量相當落后,教育資源相當欠缺,即使這些考生付出與城里學生同樣的努力,也很難達到升學分數線,于是對這些學生來說,因考試作弊受到處罰和不作弊的后果幾乎沒什么兩樣,即均沒有升學機會,不妨以0代替。令y代表考試作弊的收益,p代表作弊被懲罰的概率,那么,不難建立極端應試者的理性選擇模型如下:
由于0≤p≤1,所以:
這即是說,對于極端應試者而言,作弊同樣是理性選擇。這也能夠解釋為什么媒體披露的考試惡性群體作弊事件多發(fā)生在中西部農村地區(qū)。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考試公平與眾多因素有關,視不同情況,考試公平也不同程度受到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因此,結合考試公平的法經濟學理論基礎,為達到考試公平目標,政府需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以確??荚嚬?、社會公平以及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
一是制定一部統一的國家考試法,以條文的形式對考試的含義、內容進行界定,明確考試管理活動的執(zhí)法屬性,提高考試管理活動的權威性。憑借法制造的穩(wěn)定預期,法既能夠在不改變個人價值觀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或摧毀一個社會規(guī)范,也能夠改變理性人的價值觀。[7]因此,為考試建立專門法有利于理性人確立作弊可恥的價值觀。二是加強對考試違規(guī)行為的懲罰力度,把考試作弊,特別是有組織的嚴重考試作弊和打擊報復監(jiān)考教師的行為明確為違法甚至犯罪行為,明確公安、監(jiān)察等政府相關部門具有協助做好考試執(zhí)法的職責,依法追究團伙作弊組織者的刑事責任。三是將監(jiān)考教師的考試管理活動納入崗位職責并定期考評,作為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的參考。四是“亂世用重典”,對考試領域的一切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從重處罰,讓考試作弊無機可乘、無利可圖,從而達到降低選人成本、優(yōu)化資源配置和激勵應試者奮發(fā)進取的善治局面。
一方面,考試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考生的教育和管理,對內強化誠信意識,對外強化作弊防范,讓潛在的作弊者因內心羞愧不想作弊或畏于懲罰不敢作弊。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及其監(jiān)察部門要加強對考試管理部門的監(jiān)督,各級考試管理部門要加強對下級考試管理機構和考試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此外,還要暢通群眾監(jiān)督渠道,通過建立政府與考生和群眾之間的良性互動,讓考試監(jiān)督無處不在,形成考試監(jiān)督的閉路循環(huán),從而有效維護考試乃至社會競爭秩序。
教育均衡發(fā)展包括三個層面:區(qū)域之間,即地區(qū)和城鄉(xiāng)之間教育均衡發(fā)展;學校之間,一個區(qū)域內不同學校之間教育均衡發(fā)展;群體之間,教育應更加關注弱勢群體。三個層面要共同促進,共同發(fā)展。此外,教育均衡發(fā)展還應該考慮層次均衡,即以義務教育為重點,逐步向高中階段教育推進的均衡教育發(fā)展思路。然而,從目前看,不論是區(qū)域間還是層次間教育發(fā)展,我國教育都遠沒有達到均衡的程度,而且受經濟社會發(fā)展循環(huán)累積因果的影響,發(fā)達和欠發(fā)達地區(qū)以及城鄉(xiāng)之間的教育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教育發(fā)展不均衡造成的不公平問題,在高考中得到集中反映,農村考生更多地涌向辦學層次和水平較低的高校。[8]因此,縮小經濟社會區(qū)域和城鄉(xiāng)差距,加快推進教育均衡戰(zhàn)略不容怠慢。此外,社會誠信缺失、找關系走后門盛行等外部因素,考試方式和內容不盡合理等內部因素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考試公平。
總而言之,法經濟學的分析工具為考試公平理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雖然考試公平的理論基礎還有待進一步厘清,考試公平的實現路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不容否認的是,法經濟學視角確實從一個全新的理論視角,有力地證明當前對我國考試進行專門立法和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本文認為,只有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宏觀著眼,以推進考試立法為切入點,有重點、有步驟、系統性地解決事關考試公平,包括加強考試管理和加重作弊懲罰,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在內的諸多問題,才能促進考試公平目標更好實現。
[1]Nicholas Mercuro,Steven G.Medema.Economics and the Law:From Posner to Post-Modernism[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235.
[2]James S.Coleman.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68(10):7-22.
[3]胡森.平等——學校和社會政策的目標//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210.
[4]付珍.商業(yè)秘密保護的法經濟學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6):46.
[5]錢弘道.經濟分析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2.
[6]姜爾林.市場轉型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擴張的社會動力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3):93.
[7]Robert Cooter.Expressive Law and Economics[J].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998(6):585-607.
[8]張和生,余軍民,鄭岱.高考公平指數的建構與測評——以湖南省為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