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楠
對“語文主題學習”最深的感受
學校進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近兩年了。這期間我們逐步探索,明確了什么是“語文主題學習”,以及如何進行主題課堂教學。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課外閱讀課內上。
在剛開始進行主題實驗時,我接觸到海量閱讀,也讀了“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我當時的理解是:這是讓學生課下少看其他課外書,以看叢書為主。我疑惑:這樣不是搶占了原本屬于學生自己的閱讀時間嗎?要求課外閱讀為課堂服務,這不是“為了拓展而拓展”嗎?后來,在學校組織的多次外出學習、教研中,我才慢慢明白了什么是“課外閱讀課內上”。其實,課外的時間還是用于課外閱讀,而教師應當有機地將教材授課時間壓縮,把空余課時用于高效率的閱讀,有效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李希貴老師的實驗的初衷是:第一,閱讀;第二,課堂閱讀;第三,課堂自主、自由閱讀;第四,課堂足量、海量自由閱讀。這反復的強調讓我漸漸懂得:好的語文課上,教師所做的事情就是把本應屬于學生的自由閱讀權還給他們。對于“語文主題學習”來說,不管哪一種課型,都是以擴大學生的課內閱讀量為目的來進行的。
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第一,開闊思路,找準教材的共通點加以整合?!罢Z文主題學習”,光是從這個名稱來說,“主題”二字是最有沖擊力的。幾篇課文、幾個單元的內容,甚至是一冊教材,都會有一個共通點。要找到這個共通點并對教材內容加以整合,就要從整體上來把握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找出學習方法或情感表達的共性,制訂出適合學生高效學習的備課方案。
怎么尋找共通點呢?我一度很迷茫,總覺得手中的教材看一兩遍就像沒看一樣,研讀多遍以后又會感覺文章有很多重點。這樣一來對教材的解讀就很瑣碎,很難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如有一個單元是關于西部的4篇文章,我感覺這4篇文章除了都有關西部外,就沒有什么共通點了,這課怎么整合???王麗芹老師就提出把《草原》和《白楊》來進行對比閱讀的整合,一個是情景交融,一個是借物喻人,這樣就可以在表達上進行對比整合,讓學生了解不同寫法。王老師這一講,真讓我豁然開朗。
后來我反復思考,在整合教材的時候,視角怎樣能更開闊一點,逐漸有了以下體會。
1.在表達的不同點上進行整合:如《草原》《白楊》的對比閱讀,一個是情景交融,一個是借物喻人。2.在表達的相同點上進行整合:如《橋》和《金色的魚鉤》的整合,都是對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和相關環(huán)境的描寫。3.在人文情感上進行整合:如《冬陽·童年·駱駝隊》和《祖父的園子》,都講了關于童年的美好記憶。4.在人物特點上進行整合:如《楊氏之子》和《晏子使楚》,都講了人物的能言善辯。5.在體裁上進行整合:如《打電話》和叢書中的《省略語》,這兩篇都是相聲,而《半截蠟燭》和叢書中的《棗兒》兩篇都是劇本。6.從學習方法上進行整合:如《童年的發(fā)現》和叢書中的《兒子的創(chuàng)意》,這兩課的學習方法都是先明確發(fā)現是什么、創(chuàng)意是什么,再探討他們的發(fā)現、創(chuàng)意是怎樣實現的,最后再總結他們是怎樣的孩子。當然,這只是我們年級在教材整合上尋找出的一些共通點。其實無論是從文本中、教參中,或者是單元導語中,只要我們認真研究,都可以找出一組文本的共通點去加以整合。此外,如果教材文本之間不好整合的話,我們不妨看看叢書,一定會得到靈感。如有一個單元是古典名著,四篇課文分別出自《史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如果是精讀帶略讀,真的不好整合。但是翻看叢書,剛好也有相關名著的文章,這樣一來,整合起來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教材整合,一句話概括就是:以教材中某一單元主題或其中一篇課文為出發(fā)點,充分發(fā)揮其“例子”作用,從作者、體裁、內容、情感、寫法等角度做相關、相近、相對,甚至是相反的延展鏈接,構建新的課程資源,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第二,課堂上要抓重點、有風格。在作文課上我經常對學生說一句話:寫作文要注意詳略得當。我們不妨也提醒自己:在課堂上,特別是在“語文主題學習”的課堂上,一定要抓重點,切忌面面俱到。在短短的幾十分鐘里,我們無須“顧全大局”,需要側重讀的就突出讀,需要側重談的就盡情說,需要側重寫的就不能放過寫的契機,這樣才會使語文教學更精彩。
在精讀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摸索出學習方法,只要抓一段或幾句話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完成訓練任務。然后讓學生在略讀課文或者叢書文章時,運用這種學習方法,自主高效地學習、交流。我覺得主題學習的課堂整合也應該體現在教師提問的整合上。教師提問的問題應該少而精,能夠讓學生既明確重點,又具探究價值。如《草船借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提煉出文中最有價值的一個詞語:神機妙算。然后再讓學生探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語文主題學習”提倡百花齊放,我們要在摸索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于永正的“簡單語文”、李虹霞的“統(tǒng)合語文”、韓興娥的“海量閱讀”、尹宜梅的“詩意語文”、畢英春的“1+X整合授課”、代吉娥的“整體預習課”等,這些教師對于“語文主題學習”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并能進行大膽的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我聽過一堂又一堂課,堂堂形式、風格都不一樣,很受震撼。我也要努力在教學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第三,授之以漁,規(guī)范方法。精講課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能夠觸類旁通。這個目標完不成,后面的自主學習、鞏固練習等就要落空。每一個訓練重點、每一類文章都有其閱讀理解的規(guī)律性,有獨特的操作步驟。教師要結合課文的理解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使之在離開老師和同伴時也能順利、有效地學習。方法的傳授要自然,學生最不能接受生拉硬扯的灌輸式教法。
比方說在整體預習課的時候,剛開始課堂節(jié)奏會比較慢,因為要慢慢交給學生學習方法。我把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寫在黑板上:題目擴展法、要素歸納法、段意合并法、摘錄句段法、問題回答法、感受串聯法。我讓學生先根據課文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方法來概括,當然一篇課文也可以有不同的概括方法。前期讓學生闡述概括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后來就提高要求,讓學生回到每一篇文章中去為自己的概括尋找論據。在課本做批注,剛開始我也是要求較低,學生寫出自己感受的關鍵詞就可以,后來慢慢地提高要求,讓學生每篇課文至少做三處批注。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基本上都能掌握這個方法,可以相當準確和敏銳地抓住文章的關鍵詞、關鍵句,并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本。當然,學困生在這方面還是存在困難的,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第四,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真正互動,避免合作學習成為一種無效勞動。我主要對小組長做一下培訓,再讓小組長在自己說好的基礎上組織自己小組的討論、匯報。在討論時,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要發(fā)言,小組長定期向老師反饋小組交流學習的情況。對于小組內的學困生,老師和小組長都要給予充分的關注。
其實,合作學習不僅僅體現在討論、交流上,還應該體現在同學間的互相鼓勵中。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互幫互學、人人參與、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看到這樣一句話:“語文主題學習”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老師,領著一群喜歡讀書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過程。相信我們的“語文主題學習”之路會越來越明晰,我們將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與孩子一起閱讀并不斷用閱讀去引領學生的人生、與他們共同探求未知世界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