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多卓瑪+達瓦卓瑪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思潮同時并置在我們面前,人們所處環(huán)境和利益視角的差異也越來越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拿什么樣的精神紐帶把一個快速發(fā)展中的大國人民聯(lián)系在一起呢?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黨的十八大要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畢竟一個有共識、有共同價值認同的社會才是一個真正的命運共同體。而高校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前沿陣地,尤其思政理論課作為高校社會意識形態(tài)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責任更是義不容辭,在平日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把十八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即“三進”)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
為了切實有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進”,有必要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反思和總結。其經(jīng)驗教訓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一條是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只有融情感教育、理論教育于一體,才能增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一以情感人,增強“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吸引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以情感人,是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吸引力的首要前提。這是由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規(guī)律所決定的。從年齡特征看,大學生正處于走向成熟的發(fā)展階段,他們的智力、情感、意志、思維方式都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進行理性分析的思維能力還較差,對事物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對表象的認識上,他們希望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但由于知識背景、抽象思維以及其它能力的欠缺,大學生的認識還顯得膚淺。再加上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市場經(jīng)濟的負效應,他們往往無所適從,而對思政理論課產(chǎn)生某種厭學情緒和逆反心理。從大學生接受教育的規(guī)律來看,總是從入耳開始的,然后才能談得上入腦和入行,總是遵循著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guī)律。列寧認為,沒有對真理的激情,就沒有對真理的追求。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從心理疏導和情感教育入手,切實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調動學生積極的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tài)。
黨的“十八大”的最大亮點和最突出的貢獻,是把科學發(fā)展觀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與學生的情感逐漸交融、融匯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意識、心理上的感化,而人的意識往往難以捉摸,難以控制的,強制勸阻和空洞的理論訓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p>
在實際的施教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熱情、有親和力的教師,不僅能夠得到學生的愛戴,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能夠將自己的熱情、自信、積極向上等人生態(tài)度傳遞給學生,培養(yǎng)出學習刻苦、身心健康、生活態(tài)度積極樂觀的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畢竟,一個有共識、有共同價值認同的社會,才是一個真正的命運共同體,所以說,教師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施行者,教師本身積極向上的情感,對塑造積極的情感氛圍,培養(yǎng)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生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認識水平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情感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以理服人,增強“十八大”精神教育的說服力
以理服人,是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說服力的根本要求。這是由其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所決定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有別于中學思政常識課,要求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有別于高校專業(yè)課,要求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行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面對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才能幫助他們在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社會發(fā)展方向;才能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而欲達此目的,就必須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服力。說服力,即使學生認同接受教學內容并內化為自己思想觀念的能力。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彼枷胝卫碚撜n只有確實講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要求,并且適應大學生的精神需要和接受能力,才能富于理論的深刻性和說服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xù)發(fā)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fā)展機遇和風險挑戰(zhàn)前所未有,我們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深鉆細研,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純熟的掌握、深刻的理解,做到真懂真信,形成真正的理論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論信仰,才能理直氣壯地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課才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得到大學生的尊重和歡迎;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真正“入腦、入心”。
大學生是不會自發(fā)選擇、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而要靠教材和教師循循善誘的灌輸和疏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大學生頭腦,必須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才能使人心悅誠服。作為一個有56個民族和13億人口之眾的國家,在快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必須有可以喚起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園。譬如,在講解實現(xiàn)“美麗中國”的目標時,要讓學生清醒地看到,美麗城市和農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如果說美麗是面子,那里子就是實力,是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結合。實現(xiàn)“美麗中國”確實不是短期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為了這個偉大的目標,我們要有長期攻關的思想準備,要有上下同心、協(xié)調努力的制度安排。如果我們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黨的“十八大”的這一新提法,就不會僅在一時美麗上下功夫,而更要在永葆美麗上下功夫;不僅在城鄉(xiāng)生態(tài)上下功夫,而且在“五位一體”的建設上下功夫。這樣的美麗,就是人民歡迎、真正靠得住的。endprint
三情理交融,增強“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實效性
融理論性與趣味性為一體是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實效性的成功經(jīng)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與趣味性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統(tǒng)一的。這是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三進”、三個代表思想“三進”和科學發(fā)展觀“三進”實踐所反復證明了的。如果把兩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則勢必走向兩個極端:一是片面追求理論性,單從國家的要求出發(fā),一味地強調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深刻性,往往把理論講成抽象的教條和政治的說教,把課講得枯燥無味、了無生趣,就不僅談不上理論的說服力,反而加重了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二是片面追求情感性,單從學生需要出發(fā),一味地強調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常常把政治理論課講成生活指導課、成才技能課,這就勢必“種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p>
要真正使高校思政理論課收到實效,達到開設課程的目的,就必須把理論教育與情感教育統(tǒng)一起來,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做到情理交融。毛澤東曾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痹趯嶋H施教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做到知與行的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知行統(tǒng)一是更高層次的情理交融:行,既受理性的指導,又被情感所驅動。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要“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還要“進生活”。因此,我們應當熱情鼓勵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生活小事做起,并在實踐活動中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形成知榮辱、樹正氣、講理想、明是非、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一直被當作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即建設一個人民富裕、國家強大、政治民主、社會文明、生活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顯然是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價值追求,即建設一個基于法治、人人平等享有自由權利、公平正義的社會;而“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則屬于公民道德或人民生活價值觀。如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精髓,那么前兩個層次的價值觀或價值理念更能夠體現(xiàn)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制度的價值取向,而作為道德和生活價值觀———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則屬于調節(jié)人民社會交往關系的規(guī)范,它們是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道德價值規(guī)范的體現(xiàn)。對青少年加強這些價值觀的教育,對社會的價值取向和社會風尚均有奠基性功能。
參考文獻
[1]程秀波.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J].決策探索,2002(1).
[2]王希永,金慶昕.大學生心理保健[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
[3]楊燕筠.高校思政教育不可缺失[J].科教文匯,2013(01):9-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