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燕 錢淑妮
摘 要: 從7世紀初到9世紀末,日本先后大規(guī)模地向唐朝派出了十多批朝貢使節(jié),前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其中,日本學問僧的入唐學習特別引人注目,其中首推比睿山天臺宗開宗大師最澄和高野山真言宗開宗大師空海。他們回國后,將學到的中國佛教文化進行全面的引進、吸收和轉(zhuǎn)化,促進了日本佛教的進步,同時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對當時的佛教傳播及日中日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最澄 天臺宗 空海 真言宗
一、遣唐使概要
遣唐使是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jié)團。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襲遣使入隋的舊制,遣使入唐。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干寧元年)又準備派遣,已經(jīng)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260余年間,除4次任命而未成行外,共派遣了16次,正式計劃遣唐使計20次[1]。遣唐使次數(shù)有不同種說法,筆者采用20次說,使團官員有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近半數(shù)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y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wèi)的射手。初期使團約200余人,乘船兩艘,以后增為四艘,人數(shù)增至500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數(shù)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nèi)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入唐留學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余人,而隨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見于文獻的達九十余人。他們在中國巡禮名山,求師問法,帶回大量佛經(jīng)、佛像、佛具等,同時傳入與佛教相關聯(lián)的繪畫、雕刻等,對促進日本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以及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研究唐代中日關系的重要文獻。當時佛教界最突出的人物,要推比睿山天臺宗開宗大師最澄和高野山真言宗開宗大師空海[2]。并且最澄、空海仿效唐朝,開創(chuàng)了日本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風氣。
數(shù)之多、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久、內(nèi)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將唐朝的中央集權等政治制度引入日本,為日本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國家管理秩序的正常運行提供了參考和借鑒。遣唐使將唐朝的宗教和文化帶回日本,極大地豐富了日本社會大眾的精神生活,對日本民族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唐朝工藝技術和生活方式,則促進了日本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它還為日本培養(yǎng)出一大批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建設的優(yōu)秀人才[3]。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fā)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結(jié)出了豐碩果實,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二、最澄與天臺宗
最澄出生于公元767年,卒于公元822年,俗姓三津首,字廣野,“最澄”是大師出家后的法名。最澄大師佛緣深厚,年僅十二歲就到寺院成為一名小沙彌,到二十歲那年,他接受佛教中最正式的戒律“具足戒”,正式出家。來天臺山之前,最澄就已接觸到佛教天臺宗典籍,對天臺宗有所了解,對天臺宗發(fā)祥地天臺山非常向往。最澄曾獨自在日本的比睿山結(jié)庵修行,誦《法華經(jīng)》、《般若經(jīng)》等大乘經(jīng)典,研修佛法。他對天臺宗教義特別感興趣,研讀了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從天臺山國清寺帶去的智者大師所著的《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天臺宗典籍。
公元802年,最澄特地上表天皇,請求到中國求法。第二年,最澄、義真獲準隨遣唐使船前往中國,因天氣不好只能放棄出行。然而,最澄并沒有放棄來天臺山求法的念頭。公元804年,最澄再次搭上遣唐使船,終于如愿以償?shù)靥ど狭酥袊耐恋?。最澄等人從海路到達明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寧波,因病在明州滯留多日。九月十五日自明州出發(fā),二十六日到達臺州府臨海,謁見臺州刺使陸淳。陸淳被最澄虔誠求法的精神感動,認為弘道在人、人能弘道,像最澄這樣醉心于研修佛法的人,必能使佛教天臺宗在日本弘傳。陸淳不但安排最澄去天臺山學習佛法,還親自抄寫了一些佛經(jīng)送給最澄。
最澄先后跟隨國清寺道邃大師和佛隴寺行滿大師學習佛法。在天臺山期間,最澄把所帶黃金換成紙張筆墨,專門雇了幾十個人幫他抄寫佛經(jīng)。等到他回國時,共抄寫了128部345卷佛經(jīng)。這一事跡,被后人稱為“賣金貨紙”,成為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話。最澄在天臺山學得最多的當然是佛教天臺宗,但他并不局限于學習一宗一派,而是廣采博引,學習了禪宗、密宗、律宗等方面的佛法。最澄在中國求法期間接受了佛教天臺宗、密宗、禪宗及律宗大乘戒法的四種傳授,也就是佛教界所說的“圓、密、禪、戒”“四種相承”。
公元805年5月,最澄搭遣唐使的船回國。臺州刺史陸淳寫詩送別最澄,他寫道:“海東國主尊臺教,遣僧來聽妙法華。歸來香風滿衣祴,講堂日出映朝霞?!毙袧M大師寫下了《贈最澄返國》,詩云:“異域鄉(xiāng)音別,觀心法性同,來時求半偈,去罷悟真空,貝葉翻經(jīng)疏,歸程大海東,行當?shù)奖緡?,繼踵大師風?!庇蛇@樣的送別場面,可以看出臺州的地方官員和佛教界對最澄的尊重,也可以看出他們對來自異邦的求法者是何等友善。回國之時,最澄帶去了三件東西。一是佛經(jīng),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最澄共帶去經(jīng)書章疏等230部460卷及相關圖像與法器。二是茶種,他帶回的茶種,種植在日本比睿山,成為日本茶葉之祖。日本最早的茶園比睿山日吉茶園,就是最澄大師用天臺山云霧茶的茶籽播種的。三是書法碑帖,最澄帶回的書法碑帖,在日本被視為稀世珍寶,對日本書道的弘揚,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回到日本后,他在天皇支持下正式創(chuàng)立天臺宗。日本佛教天臺宗在和中國佛教天臺宗一樣以《妙法蓮華經(jīng)》為根本,同時摻雜了禪、密及律宗的大乘戒,天臺宗、禪宗、密宗和律宗,四宗融和是日本天臺宗的特色。最澄著有《唐決集》、《守衛(wèi)國界章》等書二百八十余部,亦稱“傳教大師”[4]。
最澄大師之后,徒子徒孫又在他的思想基礎上作了闡發(fā)。有此淵源,比睿山成為日本佛教天臺宗的大本山,比睿山的延歷寺成為“日本佛教之母山”。因此,日本佛教天臺宗不管后來怎么分支發(fā)展,無一不視浙江天臺山為圣山,無一不奉天臺山國清寺為祖庭。日本的佛教天臺宗信徒,都以能到天臺宗祖庭國清寺參訪為榮。
三、空海與真言宗
空海出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35年,俗姓佐伯﹐幼名真魚。贊岐國(今香川縣)人。15歲學《論語》、《孝經(jīng)》等。18歲時,入大學明經(jīng)科,學習《書經(jīng)》、《詩經(jīng)》、《左傳》等著作。偶讀《虛空藏求聞持法》,信佛而作居士。795年于奈良東大寺受具足戒,法名空海。為了更透徹地索解艱深的佛教密宗教義,于桓武天皇延歷廿三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作為學問僧與最澄等隨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求法,空海和尚搭乘的第一船經(jīng)34天的風浪顛簸,于貞元二十年(804)八月十日飄達福州長溪縣??冢辉氯针S大使啟程進京,于次年到達長安。先到長安醴泉寺向印度僧侶學習梵文與印度哲學,后入青龍寺惠果大師門下。在長安期間,初住西明寺。遍訪各地高僧,從醴泉寺般若與牟尼室利交流《華嚴經(jīng)》等,又隨曇貞交流悉曇梵語。翌年于青龍寺東塔院從惠果受獻藏界和金剛界曼荼羅法,并受獻法阿阇黎的灌頂,自號“遍照金剛”,獲得了密教正宗嫡傳?;莨藕螅钐茟椬诿珜懕?。
806年攜帶佛典經(jīng)疏、法物等回國,撰《請來目錄》,并帶回《劉希夷集》、《王昌齡集》、《朱千乘詩》、《貞元英杰六言詩》、《雜詩集》、《雜文》、《王智章詩》、《詔敕》等大批詩文作品和書法作品??蘸km然已得經(jīng)疏“三百余軸”,猶嘆“人劣教廣未拔一毫,衣缽竭盡不能雇人”,遂呈《請越州節(jié)度使求內(nèi)外經(jīng)書啟》,懇求越州節(jié)度使饋贈“經(jīng)律論疏傳記,乃至詩賦碑銘、卜醫(yī)五明”。是年八月,遣唐使船從明州出發(fā),十月抵日本太宰府。
空海大師回國后,開始在京都東寺(即教皇護國寺)建立真言宗,稱之“東密”,成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開山之祖。后來,他又在高野山創(chuàng)建專門道場進行傳播,日本佛教從此開辟了新領域,深受日本皇室和貴族信仰,成為日本奈良時期最有勢力的教派[5]。
空海大師著有《秘密曼茶羅教付法傳》、《辯顯密二教論》等書一百五十余部,亦稱“弘法大師”。由他編纂的《篆隸萬像名義》,則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辭典,對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鏡秘府論》,不僅促進了日本對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漢唐中國文學史的重要資料。
四、兩大宗日本化進程
佛教傳入日本大概經(jīng)歷了引進融匯和獨立發(fā)展兩個階段。所謂的引進融匯時期,就是從推古天皇到平安時期,從公元604年,圣德太子頒布“17條憲法”,到“大化革新”時期,天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宣揚佛教、頒布政策建造佛寺等,同時日本學問僧披荊斬棘來到中國學習佛法。佛教傳到日本以后,并非一直保留原來的樣子,就像佛教在中國經(jīng)歷了許多變遷一樣,傳入日本的佛教也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天臺宗和真言宗,自引進就開始了佛教日本化的進程。最澄和空海為此做了不少努力[6]。
最澄的天臺宗是把天臺、密宗、禪宗、律宗四宗加以融合。最澄宣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可以通過修煉,人人成佛,從而得到了信眾的普遍歡迎。為了發(fā)展天臺宗,最澄還公開地揮起了“護國愛民”的功利旗幟,把佛教原來對立的四宗竭力調(diào)和起來。這種融和和包容精神,正是日本民族傳統(tǒng)的思維方法,適應了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需要,因而天臺宗才得以發(fā)揚光大。
空海在中國長安學得密宗。密宗認為世界的本質(zhì)是色和識構成,全部精神與物質(zhì)的運動都在“三密”之中。密宗主張只要修煉“三密加持”,即手結(jié)印契(做各種規(guī)定的手勢),口誦真言(咒語),心觀(形象思維)佛尊就可以使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清凈,只要做到與大日如來佛之身、口、心相應,即可成佛。這就把佛教的修煉過程和方法大大簡化,所以容易為信眾接受。此外,空海強調(diào)口密的特異功能,這對于早就有薩滿巫術宗教傳統(tǒng)的日本民眾來說,不僅容易理解接受,而且倍感親切。
五、佛教在日本史上的作用
一批又一批的僧侶來唐求佛取經(jīng),學成回國。他們帶回去的不僅是佛教,而且?guī)Щ亓颂瞥木裎拿骱臀镔|(zhì)文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公元9世紀日本文化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即假名文字的誕生。假名是包括許多僧侶在內(nèi)的廣大知識分子,在長期使用漢字的過程中,根據(jù)漢字的草寫體和偏旁部首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創(chuàng)造假名的過程中,從唐朝回來的空海和當時的大使吉備真?zhèn)淦鸬搅藰O大作用。換言之,可以認為是他們兩把民間所有寫法歸納起來,創(chuàng)造了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還可以列舉的有茶、吃茶的習慣及茶樹種植的方法,通過僧侶傳播到日本的事物還有面條、豆腐、湯元、粘糕等。這些原來都是僧侶的事物,后來便漸漸傳入民間。
寺院從平安時代開始,不僅是佛門修道的地方,而且是文化的中心,還是教育的中心。因為最澄和空海理解深奧的中國佛經(jīng),逐漸開始講解漢學,所以,他們既把寺院當做修真養(yǎng)性的場所,又把寺院當做一種附設的學問所。雖然最澄和空海親手辦教育時間不長,但是對后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例如到了鐮倉幕府時代,武士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但是文化程度普遍低下,這時候寺院開始向社會開放,并且有了初等教育的性質(zhì)。其后發(fā)展到了江戶時代的“寺子屋”,最后到明治維新的小學,才算是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是,不難看出,佛教和寺院為日本近代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7]。
六、結(jié)語
僧侶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是眾多傳播途徑中的主要渠道。從遣唐使的派遣到廢止,遣唐使在這短短264年間不斷汲取盛唐文化,每次攜回的大量漢籍佛經(jīng),經(jīng)過日本化的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的特色佛教文化,提升了日本佛教文化水平。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佛教上也許可以這樣借鑒。正當中國本土天臺宗衰退之時,在日本卻依舊發(fā)揚本教的精髓,從而派生出日蓮教,依然影響后來的日本社會。
(本文在選題過程中得到李廣志副教授的指導,特表謝忱。)
參考文獻:
[1]李廣志.明州與日本遣唐使關系辨誤[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81-83.
[2]蘇淵雷.略論“入唐八家”及中國高僧對于溝通中日文化的卓越貢獻[J].學術月刊,1988.
[3]劉秋紅.試論遣唐使對古代中日關系的發(fā)展及影響[J].求索,2011.
[4]張大柘.留學我國的日本高僧最澄[M].世界宗教資料,1980.
[5]唐頤.空海大師與霞浦赤岸[M].福建鄉(xiāng)土,2011.
[6]邱紫華.中國佛教思想對日本文化思想的影響[J].咸寧師專學報,1998.
[7]于長敏.佛教在日本文化史上的作用[M].現(xiàn)代日本經(jīng)濟,1990.
基金項目:2014年度寧波大學SRIP校級項目,課題名稱:“日本遣唐使寧波登陸地調(diào)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