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武
說到家風,我特別想說說我的媽媽,她一個農村婦女,雖因時代的局限,不識幾個字,但她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卻無一不樸素地體現(xiàn)著“溫良恭儉讓”的中華美德。
媽媽是溫和的。媽媽的性格溫和,說話總是徐徐道來。在我的記憶中,她少有高聲呼叫,就是對我們兄妹,也總是平心靜氣,給我們講道理,而不是簡單地責罵。
媽媽是善良的。她與人為善,凡事總愛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記得有次陪她一起上街,突然有一乞丐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伸出了臟兮兮的手,我不耐煩地說了句 “去,去”,媽媽看了我一眼,隨后從衣袋里拿出點零錢給了人家,待乞丐離去,媽媽對我說:“就是不給,也不要那個樣子,人家伸那個手容易嗎? ”
媽媽是恭謹的。對家里的長輩,從來不說長道短,對村里上年紀的人,見面總要噓寒問暖。過去鄉(xiāng)里縣里的干部下鄉(xiāng),當有來家吃派飯的人時,媽媽總是要想方設法,讓人家盡可能吃得好點,她總說:“自己不能不儉省,待人不能不豐厚。 ”
媽媽是節(jié)儉的。我總也難忘小煤油燈下媽媽的身影。每每晚上,處理完家務后,媽媽還要在如豆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縫縫補補。對糧食,媽媽更是特別地珍惜,她要我們吃飯時碗里不剩一粒米,直到現(xiàn)在,這個好習慣一直保持著。
媽媽是忍讓的。在過去的村里,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鄰里之間會吵得雞飛狗跳,但這種事情,在媽媽與同院及近旁的鄰居之間,卻從來也沒有發(fā)生過,因為在媽媽這里抱的是一種“讓他三分又何妨”的態(tài)度。多少年來,媽媽和鄰居們和睦相處,不爭不吵,而且一旦一家有事,相互間都會把這當成自家的事,宛若一家,全力以赴,這讓村里不少人家羨慕。
但媽媽絕不是軟豆腐,當需要剛烈的一面時,她一樣會挺身而出。文化大革命時,妹夫受人陷害被造反派抓走,媽媽聞訊,放下吃了一半的飯碗,立馬趕到造反派臨時歇腳的地方,據理力爭,硬是讓他們不得不隨即放了妹夫。鄉(xiāng)間有言“沒事不生事,有事不躲事”,媽媽就正是這樣。
盡管媽媽不曾說過家風這一詞語,但媽媽用她的實際行動,成為我家優(yōu)質家風的倡導者、引領者、踐行者,這是她老人家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