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芳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德育課堂管理的意義,并以《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程為例,側重通過規(guī)則意識來維持課堂秩序、以生為本的方面,力求做到“知信行”合一,由“管”逐漸達到“不管”的境界。
關鍵詞:德育課堂;規(guī)則;職業(yè)道德與法律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9-0134-03
任何一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認為,十幾歲是個危險的年齡,如果忽視或輕視學生的德育將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中等職校形成在平時的工作中非常強調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對德育工作的主戰(zhàn)場——德育課堂卻認為是無關緊要。其他的教師也是這樣認為。這就給學生拒絕學習的理由,再加上自身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等原因,學生對德育課堂學習普遍不重視。德育課堂學習完全處于一種自由和放縱的狀態(tài)。毋庸置疑,德育課堂很重要,德育教師責任重大。
一、明確中職德育課堂管理的意義
課堂管理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有效地處理課堂上的各種問題及影響課堂教學諸因素之間的關系,最終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環(huán)境達到最優(yōu)化的狀態(tài),從而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課堂管理是建立適宜的環(huán)境、保持課堂互動、促進課堂生長的過程。良好的課堂管理是課堂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
多年來的德育實踐,已使德育工作者形成一個共識:德育課堂管理過程的完成不完全取決于教育者的教育,而主要取決于受教育者的接受。而受教育者的接受又取決于他的內在需要,以及對這種需要的認同與把握,特別是信和行的兩個過程。如果不注意學生的需要,不考慮學生是否接受,只顧一次又一次地重復教育,肯定收效甚微。在教育情境中,只有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不斷變革,將德育知識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通過共同對話、體驗、理解和實踐,由此不斷建構新的道德意義,以此實現德性共同成長。
二、德育課堂的管理方法
(一)維持課堂秩序
1.共同制定規(guī)則
良好的課堂秩序,首先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課堂規(guī)則,明確規(guī)范學生的課堂行為,即學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結合《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紀律內容來講,不必拘泥于課本順序,況且到學期中紀律變差,需要再次強調紀律的。首先思想上要提高認識,明白紀律是為了維護集體利益,保證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進行,要求一定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讓學生明確,紀律和自由的關系,就如同火車和鐵軌一樣?;疖囋阼F軌約束和保障下,才可以奔馳四方;如果火車失去了鐵軌約束和保障,它就只能是一堆廢鐵。紀律只是約束違反紀律的人和行為,只要不違反紀律,每個人都會獲得充分的自由。
尤其是對于玩手機的現象,這方面的規(guī)則一定要制定。例如對于無所顧忌玩手機的學生,任課教師務必要進行干預,首先警告,其次是當堂沒收,再次課下談話給回等步驟處理。教師一定要嚴格執(zhí)行,尤其在開學初。發(fā)現苗頭就要制止,若睜一眼閉一眼,學生就會形成“潛規(guī)則”。因為部分中職生自制能力差,需要一定的他律,所以教師需要拉他們一把。
教師應在開學初或者第一節(jié)課與學生討論制定好課堂規(guī)則,用好《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導言中關于道德、紀律、法律的知識,為以后教學道德(心中的法律)和法律(外在強制的道德)奠定基礎,并且要不斷強化。
需要注意的是,及時制定的規(guī)則應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充分討論,共同制定,且不斷調整。在開學之初就與學生共同討論,了解學生的狀況和學習方式,征求學生對課堂規(guī)則的意見,與學生共同分享教師的需要與要求,不可由教師憑個人好惡獨斷設立。學生通過參與討論,共同制訂課堂規(guī)則,就會自覺遵守并樂于承擔責任。在實施過程中要不斷進行檢查,并根據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加以補充、修改和調整。比如沒起作用的話就要反思了,可順應規(guī)律,折衷制定。
2.執(zhí)行規(guī)則要嚴格,違反規(guī)則要追究責任
有些學生是不知不可為,但很多學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要是明確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違反規(guī)則的,是不應該的,那么對老師的強制措施就會容易接受的,不用擔心會激怒學生進而與其發(fā)生沖突。很多情況是,手機沒電了他們就不玩了。在他們還不夠自覺的時候,教師就要嚴格執(zhí)行規(guī)則,對違反規(guī)則的同學有必要采取強制措施,課上沒收手機課下對其進行教育。其實這些學生才是最需要德育教師的幫助的,也是最需要在課堂上認真“改造”的,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已經依賴手機了,很難專注課堂。教師需要顧及全體,更應該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我們知道是允許有合理的差別的,但作為德育教師一定不能因為他們難管就不管他們。
3.遵守規(guī)則,增強規(guī)則意識
課堂活動要正常進行,就要有規(guī)則,更重要的是應該遵守規(guī)則。誰都知道課堂上玩手機是不應該的,是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行為,沒有哪所學校鼓勵學生玩手機。但是,為什么玩手機的情況還是屢禁不止呢?這是因為有些人沒有一個遵守規(guī)則的良好習慣。因此,重要的不是知道規(guī)則,而是愿意和習慣于遵守規(guī)則,這尤其表現在沒有強制性力量阻止違反規(guī)則的時候,也自覺遵守。這時可結合《職業(yè)道德與法律》中關于“慎獨”的內容,強化規(guī)則意識。車子未加鎖,周圍又沒人,怎么辦?是順手牽羊,還是幫其看管?古人說得好:君子慎獨。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是很慎重的,因為沒有人監(jiān)督你,人性中的不好的一面就會跳出來,千方百計地誘惑你。如果沒有遵守規(guī)則的愿望和習慣,在四周沒人的情況下,順手牽羊不是沒有可能的。而在一念之間,你可能就鑄成大錯,后悔莫及了。
規(guī)則意識的最后一個層次是遵守規(guī)則成為人的需要。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這種境界都不容易達到。在這種境界中,遵守規(guī)則已成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規(guī)則成為人的內在素質。從規(guī)范向素質的轉變,對于個人來說,意味著規(guī)則不再僅僅是一種外在強制,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使人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
教學管理·中職德育教師如何加強課堂管理
(二)以生為本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學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樂于接受時,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他曾處理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學生打死了一只麻雀,為教育學生,他責令學生找到鳥巢,見一個鳥巢里面幾只雛雀嗷嗷待哺。蘇霍姆林斯基不無憂傷地說:“它們失去了媽媽,現在誰也無法救活它們了?!边@情景使這個學生非常懊悔,二十年后,他對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當年您嚴厲批評我,那么這么多年來我就不會自己懲罰自己?!庇秩鐞垡蛩固顾f:“一個人學會了自我教育,便學會了做人,便懂得了人的尊嚴。”引導學生自我管理很重要。當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逐漸地由教師的管理轉變?yōu)閷W生自我管理為主時,學生就成了管理的主體??梢詮囊韵聨追矫媾Γ?/p>
1.遵循教育規(guī)律,提升學生的人格魅力
根據德育課堂的特點,只有當人的需要和要求得到滿足,才能在需求者與被需求者之間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橋梁。 外在控制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侵入學生的內心。德育課堂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教師的教學內容經過他本人的內化成為他自己的東西,達到知信行合一。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要讓學生明白課堂不是老師的,他們自己才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要素,是課堂教學的主題,是需要師生共同建構的。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健康的學生只有在安全、歸屬、愛、尊重、自尊,等需要得到滿足后,他才能萌發(fā)自我實現的動機,才可能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和才智學習,積極向上。中職生大部分低層次的需要還沒得到滿足,德育老師就要先設法滿足他們的低層次需要。
例如,在學期開始講授《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時,一開始通過不記名的方式,讓每位同學在一張紙上寫上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然后打亂讓班上的同學猜,畢竟經過一學期的相處,他們彼此較熟悉了。缺點太多了,重點是找優(yōu)點。若有些學生不好意思寫優(yōu)點或者找不到自己優(yōu)點,接下來就讓其請前后左右的同學幫忙寫優(yōu)點,共同尋找優(yōu)點。引導他們正確認知自己,做自信的人,學會欣賞自己。同時還要做一個自尊的人,強調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讓學生自己總結認識到:有了羞恥心我們會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不做庸俗卑賤的事情,有尊嚴地生活;有了羞恥心,我們會為自己的不當行為而難為情,如不尊重老師、無所顧忌地玩手機等;有了羞恥心辜負了他人的期望會覺得內疚……教師適時引用孟子的話進一步強調:“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最后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適度捍衛(wèi)人格尊嚴。
務必讓學生完善自己的紙條,最后寫上名字上交給老師。德育教師要收集好并一直保管好學生的紙條,通過紙條的初步了解,再加上課上點名的方式,逐漸認識每個學生,同時幫助每個學生找到更多的優(yōu)點,并且在紙條增加更多的優(yōu)點……這樣你會發(fā)現學生在慢慢信任你。
曉之以情還要動之以理。《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程從禮儀講到道德,然后講到一般道德、職業(yè)道德,再講到法律。可結合內容,讓學生明白起碼不要妨礙別人,不要影響別人的正常生活,在此基礎上才去談能否做到尊重體諒別人,同情關愛別人。自覺地接受禮儀約束的人,就被人們認為是“成熟的人”,符合要求的人。反之,就會受到人們的排斥,社會就會與道德和輿論的手段對他進行批評。從法律角度,在享受自己的權利和自由的時候,不得妨礙別人的權利和自由,這是我們必須履行的義務。理論與實踐結合,由“知”開始,逐漸做到“信”,繼而“行”,達到“知信行”的統(tǒng)一。
格拉瑟在《優(yōu)異的學?!獰o強制的學生管理》一書中提到:“所謂管理就是務必使他們深信,要他們干的工作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越是有這樣的管理,他們就會越勤奮地工作?!笨墒?,我們傳統(tǒng)的德育課堂上,教師完全不顧德育課堂的最終目的,將系統(tǒng)的知識分割成一個個片段,用自己的方式強行灌輸給學生,好像學生是沒有任何需要的,對什么都聽之任之、麻木不仁的木頭人。因此,建立有效德育課堂管理就要設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就是要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尊重感、信任感、個人參與感、成就感或勝利感,就是要讓學生體驗到一種支配自己學習的控制感或權力感。
2.提高教學效率
據心理學家研究,一節(jié)課中學生思維的最佳時間是上課后的第5-20分鐘,這一時間段可以說是課堂教學的最佳時域,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一時域,就很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此,要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率,就必須保證在最佳時域內完成注意任務,解決關鍵問題,并輔以精心設計的方法,使教學過程一直向著預定目標進行,學生也一直處于積極的專注狀態(tài)。 因此教師應該忍痛割愛,精講多練,力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教師一定要讀懂學生,讓學生參與進課堂??梢酝ㄟ^課前五分鐘讓每個學生輪流談新聞、課本劇表演、多媒體視頻觀看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多種感官,調動學生的情緒,讓課堂活起來。通過想方設法吸引學生,才能讓其“知”:獲得知識;進行是“信”:認同課堂所學,能逐步內化為信念;最終是“行”:實踐,養(yǎng)成好習慣。德育課堂與其他課堂的不同,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要注意學生的“知信行合一”。
(三)教學相長,促進能力發(fā)展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斷調控課堂,把握教育規(guī)律。具有善于表現的口才只能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優(yōu)秀的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能力,要善于根據周圍環(huán)境的某些變化來決定和調整自己的行為策略。其實有些學生是因為無聊才玩手機的,若課堂精彩,他們自然就被吸引。教師要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魅力,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獨特的教學方法征服學生。有意識地在反復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管理風格。
正如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所說:“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校園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边@是教師的全部學養(yǎng)、能力、智慧的展現,也是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結果。把書本上的知識通過師生的分享的方式轉化為個體的財富,并使師生在管理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總之,根據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不斷把握和調整,力求“知信行”合一,一定會由“管”逐漸達到“不管”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張偉. 職業(yè)道德與法律(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張偉. 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參考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進梅.中等職校德育課堂的有效管理[EB/OL]. http://www.docin.com/p-768596286.html,2014-02-22.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