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倉 李廣雨
【摘要】 未來4G移動通信技術,必定要向好的方向快速發(fā)展,只有打造高質量的、穩(wěn)定可靠的4G移動通信技術,并建設完善4G移動通信信號覆蓋網絡,不僅可以提升運營商的網絡競爭力,也可以提高移動通信行業(yè)的服務水平,具有實際意義。以下本文淺析4G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情況。
【關鍵詞】 移動通信 4G 通信技術
4G 移動通信技術,是在前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基礎上發(fā)展的,4G 移動通信技術,與傳統(tǒng)3G無線通信技術相比,不僅具有通信速度快、高速、抗干擾、通信質量高的優(yōu)勢,同時也是今后移動通信技術應用的主要潮流方向。
一、4G 移動通信技術介紹
4G 移動通信技術,主要就是指建立在無線通信網絡上,能夠實現高速數據傳輸、高抗干擾性能、更強兼容速率的現代移動信息通信技術[1]。4G移動通信技術的商業(yè)化運作,不及你會給通信行業(yè)帶來改革,也將優(yōu)化用戶的通信體驗,具有實際的推廣意義。
二、4G 移動通信技術的特性
4G 移動通信技術,其傳輸速率更快,相比 3G移動通信傳輸數據速率,至少要提高 50 倍;4G移動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還具有集約化優(yōu)勢,能夠優(yōu)化網絡結構及系統(tǒng)接入方式,方便實現多用戶之間通信的切換;4G 移動通信技術在未來的發(fā)展中,還具備多網絡融合的優(yōu)勢,能夠整合移動通信網絡,融和互聯網絡與局域網絡的格局,實現大網絡的移動通信布局。4G 移動通信技術發(fā)展前景廣闊,在4G 移動通信網絡中,可以實現對用戶高清音質、高清圖像以及信息的準確傳遞,還具備抗干擾餓功能,充分保障移動通信的安全性、保密性[2]。4G 移動通信技術下的移動通信,具備通信速度更快、通信質量更高、通信形式更靈活、通信費用更低的特征,4G 移動通信技術中,其網絡結構可分為應用網絡層結構、中間環(huán)境層結構和物理網絡層結構,可為用戶提供選擇、接入路由的功能,還具備安全性管理、地址變換的作用,同時也能夠為用戶提供多進程的應用服務。
三、當前4G 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情況
在當前移動通信中,可以應用4G 移動通信技術,實現文字、圖像、視頻、聲音的高速傳輸,滿足不同種類、類型業(yè)務的技術需求,同時,在多點通信方面,4G 移動通信技術也實現了對手機、計算機以及互聯網之間的相互通信,并具備自由通信、多點控制通信的功能[3]。我國目前在 4G 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方面,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僅僅是將4G推廣到手機業(yè)務中,并不能實現4G 移動通信技術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在智能化與人性化方面還存在欠缺,只有不斷深入研究4G 移動通信技術開發(fā)工作,實現 4G 移動通信技術向良性循環(huán)方向發(fā)展。利用智能天線技術,整合各種通信網絡整合,并可以通過全兼容移動通信方式,確保互聯網、局域網、電話網絡的多網合一,實現“云通信”、“云共享”服務。
四、展望未來的4G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
在我國未來的移動通信中,發(fā)展4G 移動通信技術,有效依靠 3G移動通信技術網絡基礎,加強優(yōu)化4G移動通信技術的結構,實現人與物、物與物間的物聯時代,采取4G移動通信技術,實現有效的物資流動與互聯網溝通,用高速、安全、智能化的4G技術,推廣 4G 移動通信在未來的發(fā)展。且在未來的4G移動通信技術發(fā)展中,不僅會改變人們的計算機上網習慣,應用手機就可以實現上網,還可使人們真正進入無線互聯時代。發(fā)展4G 移動通信技術,提高移動通信的安全性,使4G 移動通信成為主流的通信方式。移動通信技術未來的發(fā)展中,應該實現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的互聯,實現互聯網與4G移動通信用戶的互聯。應具備可重構性自愈網絡功能,可以處理基站超載以及節(jié)點故障;并可以利用4G 移動通信技術中的多用戶識別功能,保證移動通信質量;同時應用微微無線電接收技術,降低功耗控,滿足節(jié)能環(huán)保要求;同時在未來4G 移動通信技術發(fā)展中,還需要具備交互干擾抑制技術,以此來降低4G通信設施之間的相互干擾,保證4G通信質量。
五、結論
綜上所述,4G 移動通信技術,可以為用戶提供高速數據通信,也可以滿足用戶可視化通信、多媒體業(yè)務的需求,故此在移動通信技術發(fā)展中,應該抓住有利時機推廣普及4G 移動通信技術,應該用科學發(fā)展觀推進 4G 移動通信技術應用工作,使之可以更好的服務于民。
參考文獻
[1] 劉洪雷,王瑛玉. 淺析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J]. 網絡與信息. 2010(05)
[2] 喬明月. 淺析3G與4G移動通信技術[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2(22)
[3] 韓曉泉, 張曉莉,郭慶. 地震勘探裝備中采用 4G 移動通信技術的可行性分析[J].物探裝備,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