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存
高中數(shù)學教學到了高三階段基本都是復習課,常規(guī)模式的復習課對于老師來說已經(jīng)有了教學“疲勞”,學生也有了聽課“疲勞”。怎么樣讓高三的復習課活起來,讓老師和學生都有新鮮感?筆者在高三二輪復習時做了一些嘗試,主要把背景差不多的題目做成小專題的形式,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以下是《立體幾何中的軌跡問題》的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這幾次作業(yè)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涉及到空間的點的軌跡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這類問題,希望能幫大家解決一些困惑。
例1、已知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1,點P是平面ABCD內的動點,若點P到直線A1D1的距離等于點P到直線CD的距離,則動點P的軌跡所在的曲線是()
A.拋物線B.雙曲線C.橢圓D. 直線
師:請同學們先在草稿本上畫個圖吧!
生甲:這道題不是做過了嗎?
師:那好!請你說一下怎么做。要不你上來?(學生笑)
生1:還是下面說吧!在平面ABCD上隨便取一點P,過P作PM⊥AD于M,過M作MN⊥A1D1于N,連接PN,再過P作PG⊥CD于G,則PN=PG。而PN2=PM2+MN2=PM2+1,∴PG2-PM2=1。這樣就可以得到軌跡是雙曲線了。
師:這么快?
生1:那就坐標系好了。分別以DA,DC為x軸,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設P(x,y),則有x2-y2=1,所以軌跡是雙曲線。(老師在黑板上畫圖)
生2:那還不如直接建立坐標系。
師:同學們以為呢?
生3:我認為直接建系的話,P到A1D1的距離比較麻煩。還是先轉化,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好一點。
師:大家都說得有道理。這個題目表面上看涉及空間點的軌跡問題,其實點在面ABCD上運動,所以我認為先轉化為平面點的軌跡問題,然后再建系,也就是用解析幾何的方法解決了。主要體現(xiàn)從空間問題到平面問題的轉化。
例2、如圖2,已知平面α∩β=l,A、B是l上的兩個點,C、D在平面β內,且DA⊥α,CB⊥α,AD=4,AB=6,BC=8,P是平面α上的一個動點,且有∠APD=∠BPC,則四棱錐P-ABCD體積的最大值是()
A.48B.16C.243D.144
師:這道題上次也做過,但做得不好。先找個同學問一下。生3,你上次怎么考慮這個問題的?
生3:我是做了點,做到后來是猜的。(不好意思了)
師:那你把自己的想法說一下吧!能說多少是多少。(老師黑板上畫圖)
生3:這兩個平面是互相垂直的。四棱錐的底面是一個直角梯形,面積是36,所以主要是求高?!螦PD=∠BPC,可以得到PB=2PA。(老師打斷:為什么啊?)
生3:ΔADP和ΔBCP都是直角三角形,這兩個三角相似,BC=2AD,所以PB=2PA。感覺最大值是4。
師:誰能接下去嗎?
生4:因為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所以P到平面β的距離就是P到l的距離。以AB的中點O為原點,直線AB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A(-3,0),B(3,0),設P(x,y),則有(x-3)2+y2=2(x+3)2+y2,(老師黑板上板書)化簡得,x2+y2+10x+9=0,(x+5)2+y2=16,這表示圓心為(-5,0),半徑等于4的圓,所以有-4≤y≤4,所以P到x軸的最大距離是4,所以體積為48。
師:回答的非常好!看樣子我這個老師是多余的了。(學生笑了)其實這道題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空間軌跡問題,P在面α上運動,求出P到直線l距離的最大值。先把兩個角相等轉化為兩條邊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再把數(shù)量關系轉化為軌跡,再根據(jù)曲線方程求變量的取值范圍。
例3、如圖3,AB是平面α的斜線段,A為斜足,若點P在平面α內運動,使得ΔABP的面積為定值,則動點P的軌跡是()
A.圓B.橢圓C.一條直線D.兩條平行直線
師:這是2008年浙江省的高考理科卷第10題。大家熟悉吧!說實話,剛拿到題時我也沒思路啊!只能建系,但這道題建系也很麻煩?。‖F(xiàn)在我們都知道用什么方法了?
學生一起:交軌法!
師:再解釋一下吧!有些同學還不是很清楚。我們先求出P的軌跡。線段AB的長是定值,ΔABP的面積也是定值,所以什么也是定值???
生:P到AB的距離。
師:在平面內到定直線的距離等于定值定長的點的軌跡是兩條平行直線。(黑板上畫圖)
那么在空間這樣的點的軌跡就是把這兩條直線繞已知直線旋轉了,所以軌跡就是以定直線AB為軸的圓柱,又P在平面α上,所以P的軌跡就是平面與圓柱的交線了。題目還有一個條件說AB是斜線段,所以是用平面斜的去截圓柱,軌跡就是橢圓了。所以如果將本題看成空間兩個軌跡的交線,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這叫居高臨下。
師:時間過得很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求空間軌跡的幾種常用方法,如轉化,建系,模型,交軌等,其實還有其他想法,如類比。
本文是筆者在高三二輪復習中的一節(jié)課的課堂實錄。教學內容來自于平時做的綜合卷中的一些作業(yè),以及同類型的題目。這個專題主要涉及空間點的軌跡問題,這堂課主要歸納了這類問題的幾種常見做法,有轉化法、坐標法、交軌法、類比法和幾何模型等方法;由于這類題目都以小題形式出現(xiàn),課堂上也滲透了特殊值法和端值思想。從教學效果上看,這堂課給枯燥的二輪復習課帶來了生氣,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從課后與部分同學的交流來看,有的同學反映這堂課的內容與方法有的知道,但沒有歸類;有的知識點模糊,有些題目感到比較迷茫,只會特殊值法,通過這樣的小專題讓他們說出困惑,從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他們表示這種課可以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