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健
【摘要】文章就笛子吹奏的呼吸方法提出看法,并結合教學經驗和體會,把吹奏笛子中的吸呼過程分為四步,總結為“拉”、“松”、“彈”、“連”四步法。
【關鍵詞】笛子;氣息練習;呼吸過程;呼吸方法
要想吹好笛子,得到完美的笛子音色,輕松自如地吹奏出優(yōu)雅完美的曲調,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是尤為關鍵的。為了讓笛子初學者能正確掌握呼吸技術技巧,能起到易懂、易做、易記、見效快的效果,綜合國內外專家有關氣息訓練的各種教學手段、方法,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體會,把吹奏笛子中的吸呼過程分為吸氣、保持、呼氣、呼氣四步,總結為四步法——“拉”、“松”、“彈”、“連”。
一.第一步,“拉”
“吸氣”如“拉”弓。吸氣時以腹式呼吸方法為主,胸式呼吸方法為輔(如同走路時,腿部為主,擺臂為輔一樣),身體保持放松狀態(tài),口鼻同時吸氣,采用抬高軟腭、打開口咽腔、用“ao”母音的口型,用打“哈欠”狀吸氣。上頜關節(jié)向上抬高,下頜關節(jié)自然放松,喉部隨吸氣而張開,胸廓自然向四周全面擴張,橫膈膜向下壓,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其腹、胸、腰、背均不同程度地向外伸延,感覺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氣息,盡量把身體吸“圓”,如同箭在弦上,拉滿弓。從外觀看,腹部明顯前凸,其他腰、肋向兩側,胸向前,背向后,肩向上(不明顯)。依據(jù)吸氣速度可分慢速吸氣、快速吸氣。慢吸如“聞花香狀”,快吸如“驚訝狀”。在意念上想著氣息要吸得深、吸得足,氣沉于丹田,吸到不能再吸為止。
常見問題:(1)用過扁的口形吸氣,氣流在口腔中受阻發(fā)出吸氣時不應有的聲音。(2)聳肩使肩胛上抬,胸廓局限在胸腔很小的范圍內擴張,這種呼吸吸氣量不能達到最大值,氣流不穩(wěn)定,氣息不能持久,身體易感疲勞,不利于氣息的控制。(3)把氣向下吸到小腹,且用力去腆小腹,胸腔保持不動。因腆小腹使胸腔肋骨被拉下,胸腹部肌肉都處于很緊張的狀態(tài),對呼吸不利。
吸氣動作的完成需整體呼吸系統(tǒng)各器官以及有關部位的全面協(xié)調與配合,以自然為本,任何只發(fā)揮某些部位的作用而抑制另一些部位作用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甚至是有害的。
二.第二步,“松” 氣息“保持”在身體里時,膈肌、腹肌、肋間肌等主要肌肉群要放松。吸氣時,橫膈下拉,口腔打開,喉部放松,上下通道通暢。吸滿氣后,閉緊雙唇,嚴禁氣息從口、鼻漏出。然后讓身體完全放松,下拉橫膈、呼吸肌群充分回縮。整個腔體猶如一個由丹田與口腔作為端點的充滿氣體的“氣棒”,又如同拉開的弩弓,蓄勢待發(fā)。此時,相對胸腹腔,口腔內氣體壓力更大。“保持”這一環(huán)節(jié),最重要的是做到讓身體能很好地放松,感受到吸滿氣后身體的巨大自然回彈力。通過練習讓人有意識地去感覺主要肌肉群的緊張和放松,達到心理和肌肉同時放松的目的(人在肌肉緊張的時候,心理也會緊張),從而充分地用好自然回彈力。吹奏過程中一旦用好自然回彈力,它可以減少演奏時多余的力量,并使氣息量充足。
常見問題:(1)不能用喉嚨擋氣,否則口中的氣息如同被咽下,這樣會造成喉部肌肉緊張,氣息不流暢。(2)吸滿氣后,再“吸”著就是一種僵持狀態(tài),因此,保持氣息時要避免身體處于“吸”著的狀態(tài),讓參與吸氣的各器官完全地、很好地放松。
三.第三步,“彈”
“支撐”要有“彈”性。在身體儲滿氣息,一旦身體完全放松,下拉的膈肌與外擴的胸腹肌會復位,使腹部的吸氣肌肉群的彈性和壓力增強,此時,在保證口、鼻不漏氣的情況下,輕柔的將體內氣息“下壓一放松”,像跳蹦蹦床一樣,不斷反復練習,體會“丹田”的支撐與反彈兩個對抗力的存在。訓練時,可感受到膈肌下拉,肋間外肌和腹肌有彈性的起伏,站立或坐立不動,氣息下壓時能感覺到身體有彈性的后仰。
通過“下推一放松”反復刺激,強調腹部肌肉的重要性,加強鍛煉,使腹部的吸氣肌肉群的彈性和壓力增強,并以此相對提高呼氣的力量和彈性,使氣息的支撐點(意守的丹田)處在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起到練習腹部肌肉靈活度的作用。用丹田之氣演奏的笛子音色會更加結實、更加通暢。
常見問題:(1)避免腹部肌肉突然用力,而是喘氣的一個自然過程,要注意整體性和輕柔的彈性。(2)“下壓一放松”過程中,體會不到“口腔”與“丹田”兩個端點,可用意念法、慢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反復練習,逐步達到目標。
四.第四步,“連”
呼氣要均勻、連貫。呼氣過程其動作正好與吸氣相反,呼吸肌群的收縮以及膈肌的上移,導致胸腔、腹腔的縮小,形成肺內壓高于體外大氣壓的壓強差。在氣壓差及呼氣動作的作用下,肺葉氣泡中的儲氣開始釋放,使呼出的高壓氣流直達于口。吹奏呼氣運動應是連貫流暢的,并以均勻、深長為宗旨。氣息呼出前體內有三種氣壓狀態(tài):體內高壓;體內與體外氣壓相等;體內負壓。在吹奏同一音高時,要保持笛子音色的平穩(wěn)、結實、響亮、流暢,必須使氣息連貫流暢、均勻深長,必須保持體內在不同壓力狀態(tài)下呼出的氣流速度和力度相同。
呼氣要領:(1)在體內高壓時,通過風門控制氣息,身體放松不加力,在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下,像嘆氣一樣,嘴發(fā)出“撲”的口型,讓氣息自然地從口腔嘆出來。(2)隨著體內氣壓的減少,丹田需慢慢加力,小腹微收,嘴發(fā)出“噓”的口型。(3)體內與體外壓力相等時,利用小腹即“丹田力”的收縮,使其力度逐漸加強,嘴發(fā)出“嘶”的口型。(4)體內負壓時,用彎腰的辦法,保持氣息“支撐點”的穩(wěn)固,使氣息流量、流速保持均勻、連貫。避免氣息快用完時,失去小腹部氣息“支撐點”。(5)三種不同狀態(tài)下的呼氣要遵循均勻、平穩(wěn)、不費力的原則,呼氣時間長至呼不出為止。
嘴發(fā)“噓”、“嘶”時,是試圖用唇齒閉攏力量把氣息擋回去,而那些支持氣息的肌肉則是要把氣流推上來和排出去,正是這兩種相反的動作調整了氣流,可以用較少的氣息均勻地使聲音相對保持更長的時間。呼氣始終要保持“口腔”與“丹田”兩個端點相連,動力支撐點始終保持在丹田,形成上下兩個對抗力的平衡。
常見問題:(1)避免單獨用下腹部呼吸,而上腹部和胸腔僵持,造成支撐點上移。(2)避免上腹部單獨用力,產生中間用力、兩頭受力,造成腆小肚子。(3)通過身體外部肌肉過度用力收縮腹部將氣息擠壓出去,打破吸氣與呼氣時在丹田形成的對抗力的平衡。以上三點會引起明顯的氣息量不足,導致吹奏的聲音不平穩(wěn)、不流暢。
呼吸過程中的四個步驟,要銜接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要想熟練地掌握這些方法,需要演奏者對整個呼吸器官進行系統(tǒng)的訓練,長期練習此方法,會讓吹奏笛子時的氣息的運用,更加符合或接近人的正常、自然的生理呼吸,在整個呼吸過程中,要感到舒展、自如,使呼吸肌肉的疲勞程度減到最低限度,能獲得吹奏笛子所需要的較大的氣息量,使氣息運用變得易于控制,以期達到更好的演奏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