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摘 要:在教育過程中,經常運用獎勵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的形成。獎勵決非吹捧、夸張和投其所好,而是實事求是、誠心誠意,以達到進一步激發(fā)和調動幼兒積極性的目的。在心理教育過程中,因人因時正確運用如上鼓勵的形式,可以使幼兒提高認識水平,強化良好的活動動機,激發(fā)積極的精神情感,促進能力的形式和發(fā)展,增強上進心和責任感。
關鍵詞:獎勵;影響;良好行為;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134-01
一、引言
教育人本論的思想告訴我們: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教人做一個真正的人,這既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歸宿。離開培養(yǎng)人這一點教育就不復存在。因此,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每一個幼兒。根據這一思想,教育就是要發(fā)展人的個性。幼兒期是個性形成的時期,因此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如何運用獎勵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則應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巴普洛夫在其條件反射實驗的過程中觀察到,條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條件是無關刺激(如:鈴聲)與無條件刺激(如:食物)在時間上的結合,這個時間上的結合稱之為強化,隨著強化理論研究的深入,獎勵問題在教育界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對于提高幼教工作者教育水平和正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適當的獎勵可以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
心理學家班圖拉六十年代提出的新行為主義(即社會學習論模式)認為:影響、決定兒童道德行為的是環(huán)境、社會文化關系、客觀條件、榜樣和強化等。因此,要求施教者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和方法獎勵幼兒的適當行為,使之逐漸鞏固和發(fā)展。幼兒對于獎勵的反應很敏感,獎勵對于肯定幼兒的行為并使其繼續(xù)發(fā)揚有著良好的效果。
在獎勵的形式中,并非多有形式的獎勵都同樣有效,影響獎勵效果的因素主要有獎勵的時間、頻率和間隔、獎勵本身對幼兒的價值等。根據這些影響因素,在獎勵是應注意以下幾點:
1、獎勵要及時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者讓被實驗者蒙眼畫5CM長的線段,被試者分為三組:無提示組、及時提示組和延遲提示組。結果發(fā)現無提示組的成績最差,而延遲提示組的成績又低于及時提示組。分析認為,由于及時的強化使被試者很容易把活動和結果結合起來,并認識到反應和強化的相倚關系,他們的活動積極性就會大大增強。
如果幼兒長時間不能察覺到他所操作的活動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就會發(fā)展成一種冷漠的狀況——活動無助,即認為自身活動不能引發(fā)起任何有意義或期望的結果,因而停止活動。
因此,在教育中當幼兒的某種值得獎勵的行為發(fā)生后短時間內給予其獎勵,會受到相當好的效果。如:某個幼兒玩完玩具后能主動收拾好并放回原位,教師應給予及時的獎勵,這樣可以促進幼兒此行為的長期保持。
2、定期與不定期獎勵相結合
不定期獎勵也可以說是一部分獎勵,僅僅通過偶爾的不定期或定期或部分強化就可以使幼兒某些行為繼續(xù)保持。被部分獎勵的行為,在獎勵完全停止以后持續(xù)的時間比被全部獎勵的行為持續(xù)時間更長。
斯金納提出的四種具體的部分強化,即固定頻率、固定間隔、變化頻率、變化間隔。前兩種屬于定期策略,其好處是:可以讓幼兒產生快速學習的欲望,因為幼兒每一次正確反映都得到強化。缺點是:幼兒可能對這種定期獎勵形成了預期和依賴,一旦沒有獎勵就不容易保持被獎勵過的行為;后兩種屬于不定期獎勵,好處是能讓幼兒較長時間保持其行為。因為獎勵沒有規(guī)律,幼兒不知道何時能得到獎勵,他們對獎勵的依賴較弱,并且能體驗到偶爾獎勵的驚喜,所以他們的行為能保持較長的時間。
因此,在教育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對幼兒的某些積極行為給予忽略,或給幼兒積極行為以部分的間歇性的鼓勵。
3、獎勵的價值性和必要性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都給我們以這樣的啟示,即獎勵必須符合個人的需要,獎勵所達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獎勵滿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因此,獎勵是否能滿足人的需要,對被獎勵者是否具有價值和價值的大小直接影響著獎勵的效果。
蒂西在1975年提出了認知評價理論,他認為控制行為的外部強化無視個人的自我決定,促使人們把自己的行為認知為是由外部所決定的,因此導致內在動機的降低,使本來具有內在興趣的活動必須依靠外在獎勵才能維持的行為。正如文學大家錢鐘書所言:“內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蓖獠繌娀瘜τ诒旧砭哂泄逃信d奮性的活動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因此,當孩子們愿意聽故事、識字、洗自己的衣服或唱歌、跳舞、繪畫時,家長和教師應該做的就是不要阻止他們。
三、如何避免不當獎賞
獎勵只是一種教育手段,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可以使孩子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激勵孩子再次出現好的行為,但獎勵應有度,當贊賞不當時,也許會有許多弊端!
過多的表揚又是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孩子容易為表揚所左右,不能形成獨立的個性、降低挫折的容忍力,不能客觀的評價自己等。如果孩子平時收拾玩具都能得到表揚,忽然有一次老師因為忙碌而對此不置可否,孩子會感到失望與不安,因為某個方面的成績特別出色而經常受到贊揚的孩子為了維持這份榮耀,心理會承受壓力和唯恐失去這份榮耀的不安全感。同時,從小接受太多表揚,長大后進入社會卻很難得到贊揚,這樣的落差會造成孩子對社會的不適應。
總之教師要注意獎勵藝術,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評價自己,促進幼自我發(fā)展的內在強化,靈活運用獎勵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丁祖萌.幼兒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陳麗君.淺議兒童表揚依賴現象.四川心理科學.
[4] 李 虹.國外有關對兒童獎勵策略的研究簡介.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5] 李 虹.對兒童的懲罰.心理發(fā)展與教育.